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选择题刷题(含解析)--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节度使”曾是唐末五代时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北宋建立后大多将此职衔作为一种荣誉赐予朝廷重臣致仕元老或为国捐躯的大将功臣及少数民族首领,以示表彰和激励。此变化旨在( )
A.提高节度使政治地位 B.落实“崇文抑武”政策
C.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 D.革新国家的管理体制
2.《宋史·职官志一》载:“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这主要反映了宋代官制的哪一特点?( )
A.官称与实职分离 B.幕僚制度盛行 C.三省制名存实亡 D.百官权力分散
3.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在“明法”考试中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明法”新科的设立意在( )
A.改变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B.选拔变法需要的人才
C.北宋开始以法家思想治国 D.挽救南宋衰亡的命运
4.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B.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C.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D.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5.有学者指出:“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两宋政府此举旨在( )
A.规范政令送达程序 B.监控在野人士的活动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动员民力以对抗外族
6.北宋前期,官员的第一任差遣是在地方担任幕职州县官,或者出任管理仓库等经济事务的监当官,同时中央官员也可保留高官身份到地方任职。这一举措( )
A.有助于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双向流动 B.体现了官府对社会限制的松弛
C.使政府所有官员都有基层任职经历 D.有利于地方的官员到中央任职
7.南宋初年,朝廷有意比附东汉光武中兴的旧事,在年号、祥瑞、即位和祭祀的仪式等方面多效法光武帝。此举意在( )
A.打击豪强以稳固统治 B.贬抑北宋以重振朝纲
C.宣扬正统以复兴赵宋 D.营造舆论以恢复古制
8.辽宋夏金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观察如图,与南宋并立的①②政权分别是( )
A.北宋、突厥 B.金、西夏 C.西夏、突厥 D.金、吐蕃
9.王安石认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为此,王安石( )
A.改革科举制度 B.颁方田均税法 C.行农田水利法 D.实施了青苗法
10.唐代岑参诗云:“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至宋代,世人多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北宋国家统一、边疆安定的现状 B.统治政策影响社会理念
C.科举取士致使“崇文”思想的盛行 D.宋代集权统治得到加强
11.下表是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说明宋代( )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 D.皇帝权力日益加强
12.《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
C.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 D.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
13.如表为宋与少数民族和议表。导致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夏受封为夏国主 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60万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奉行崇文抑武的统治方针 D.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
14.宋代官员数额统计表
据上表可知,南宋时期( )
A.国家治理渐趋完善 B.冗官现象较为严重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15.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这一政策的特征是( )
借贷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
现钱例 1000文 1200文(借钱还钱) 1200文
120斗(借钱还粮) 2400文
A.加强人身控制 B.放松经济控制 C.税收的公平化 D.实物的货币化
16.《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怍(改变)朝廷法虚。”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
A.“分天下出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削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
17.宋代地方“路州县”三级体制中的“路”是虚设的,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行政机构及长官,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这一制度设计( )
A.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使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
C.提高了州的政治地位 D.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
18.古代某一改革家在推其新法某一措施之时,曾提出:“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他的政治上的反对者也说:“朝廷故设此法抑其豪夺……薄收其利”。这一措施体现(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B.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承担一定的徭役
C.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试图摆脱内外困境
D.官府提供农业贷款,调控经济,开辟财源
19.下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理念是( )
A.强干弱枝 B.重武轻文 C.无为而治 D.严刑峻法
20.宋代开始设置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这明表通判的设置( )
A.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D.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反映了北宋建立后将节度使由实权变成了荣誉性的虚职,这既削弱了节度使权力,又笼络了人心,目的是通过加强中央集权以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C项正确;虽然北宋的举措提高了节度使政治地位,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为提高文官政治地位而抑制武将政治地位,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北宋对节度使制度进行革新,但革新不是目的,而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可知官员有官无职,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A项正确;幕僚制度是指中国古代权臣、戎帅、疆吏、牧守引荐亲信士人以入府署参与行事决策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名存实亡,材料没有这类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明官职层次重复,机构空前庞大,不能说明百官权力分散,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增设‘明法’新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可知人才选拔强调精通律令和断案,说明其主要目的是选拔变法需要的实用人才,B项正确;与明经科、进士科一样,“明法”新科是科举考试的科目,没有改变科举制自由报考、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北宋时期治国理念一直是儒家思想,选拔精通律令的官吏并不意味着以法家思想治国,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知,北宋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措施,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了更大的不安,说明作者旨在强调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B项正确;“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唐朝提高了行政效率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不符合主旨,材料侧重的是宋朝集权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两宋政府虽不属于强大的政权,但也十分重视官方消息流通渠道的管理,除了严格要求舆情的搜集、巡访、分析与检核外,还敕令各层级政令文书必须依规定的时效传递。”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能够控制社会上面的信息,宋朝廷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把控。有驿传系统、御前会议、皇城司等。从而能够有效地连接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最终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故两宋政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规范政令送达程序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最终巩固统治,排除A项;监控在野人士的活动也是服务于政权统治的需要,材料并没有提及监控的对象,排除B项;宋朝廷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动员民力以对抗外族无关,且收集信息也无法起到动员民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北宋官员的首任差遣是在地方,使得绝大多数官员都有基层任职经历。鼓励中央高官到地方任职,这有利于政府制定或推行相对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交流畅通。这有利于京官和地方官的双向流动。A项正确;材料并非对社会的限制情况,排除B项;C项用词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任职交流问题,不是地方官员到中央任职,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宋是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的偏安政权。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实现中兴,复兴了汉室。所以南宋的这种做法是想效法东汉,宣扬正统以图复兴赵宋,C项正确;南宋的做法是意图复兴赵宋,而不是为了打击豪强,排除A项;南宋是继承自北宋,因此南宋并不会贬抑北宋,排除B项;南宋的做法是为了复兴赵宋,而不是为了恢复古制,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南宋政权并立的前期是金,实力稍弱的西夏、大理;①是金,②是西夏,B项正确;北宋存在的时间是960年至1127年,南宋存在的时间是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所以北宋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A项;突厥汗国(552年至654年,682年至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崛起于中国北方漠北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所以突厥不可能与南宋政权并立,排除C项;吐蕃存在是时间是公元633年—842年,与南宋政权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表达的意思是:天下的祸患,不在于担忧人才不够众多,而在于担忧统治者不需要众多的人才;不在于担忧有才能的人不想干事,而在于统治者不让他们干一番事业。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并正确使用,国家就能安定,统治者就能获得尊荣,失掉人才,国家就会灭亡,统治者也会遭受耻辱。王安石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人才观,能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位、管理国家,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为此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A项正确;方田均税法是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材料未涉及“田赋”方面的相关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兴修农田水利无关,排除C项;青苗法是指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材料中未体现如何实施青苗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士子倾向于从军报国,而军功在宋代则不受重视,科举及第成为当时士子的主要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致使武人社会地位不断下降,文官地位不断上升,B项正确;宋代民族政权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科举取士致使“崇文”思想的盛行,选项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宋代集权统治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宰相任职年限呈减少趋势,这反映了相权的衰落和君权的强化,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A项;宰相任职年限减少与冗官现象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宋代官僚政治体系日益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修建桥梁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说明地方官员具有浓厚的经世情怀,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官员劝捐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宋与少数民族多次和议,赔账岁币,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弱,C项正确; 宋朝并非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只是军事实力弱,被迫和议,排除A项;“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并非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宋与少数民族和议的重要原因是军事实力弱,排除B项;材料问的是导致宋朝多次与少数民族和议的原因,并未涉及民族交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官员数额统计表”可知,宋朝时期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和录取的人数,官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最终造成冗官现象较为严重,B项正确;国家治理渐趋完善,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科举制度日益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文官政治逐渐形成,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据材料“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还纳本息示意列表”可知,王安石变法中青苗钱的借贷方式为“现钱例”;“实际支给1000文”,但还贷数为“1200文或120斗(借钱还粮)”,这说明青苗钱这一政策的特征是“实物的货币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身控制,而是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排除A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经济控制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钱的还纳本息”状况,未涉及税收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睹五代弊端”,可以看出这是五代以后的历史,即宋朝,而宋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设立通判,D项正确;分天下出为三十六郡反映的是秦朝历史,排除A项;根据材料“亡秦”,反映的是汉朝的地方官职,排除B项;“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即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地方‘路州县’三级体制中的‘路’是虚设的,没有单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行政机构及长官,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且根据材料信息,“路”为虚设,州可以直接越级向中央奏事,这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强调“路州县”三级体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使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排除B项;宋代设置三级管理体制是为了分化事权,吸取地方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州的政治地位并未提高,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决策效率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根据“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可知,这一措施是贫民向官府借贷,官府收取的利息少于豪强,贫民则得到了救助而官府增加了收入,说明这一措施是官府提供农业贷款,调控经济,开辟财源,D项正确;这一措施体现的不是抑商和徭役,排除AB项;中国古代并没有奖励实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北宋通过分割地方权力来削弱地方、加强中央,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是强干弱枝,A项正确;题干中各级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官在题干图示中不能提现,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北宋时期官方主流思想仍旧是儒学,排除C项;题干中不能体现宋朝法律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主要包括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部分事情都由守臣即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和通判签署后执行,可见设置通判能够分化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C项正确;通判的设置不仅仅能够分割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还有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完善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