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起源(诗的起源和发展史)

百度百科中对“诗”的解释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高度凝练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诗的起源(诗的起源和发展史)

百度百科对“词”的简介是“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首先,词必须有词调,词调是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调的名称叫词牌。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说到最早的诗词,自然会想到《诗经》与《楚辞》。《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作者大都已不可考。《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作者屈原,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屈原于公元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诞于楚国丹阳(次年居乐平里),《屈子传》曰:“适逢寅年寅月寅日,“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千载难逢,万不及一,大吉大利,因而伯庸给儿子取名“平”,字“原”。平者方正,象征着天;原者宽平,象征着地;天地人合一,将来这孩子必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楚之栋梁、柱石!”

屈原抓周

《屈子传》写道,屈原抓周时,抓到一枝玉雕白色兰花,当时众人见到此场景有鼓掌的,有欢笑的,有赞美的,有摇头的,有惊异的,还有在交头接耳的。屈原的母亲见此双眉紧锁,满脸阴云,哭诉道,“平儿竟然抓了一只玉兰,这是女子才会做的,说不定将来会长成一个花花公子,如何还能期盼他成才”。然而屈原的父亲伯庸的心态跟妻子截然相反,“看着玉兰花,亭亭玉立,皎洁潇洒,清香四溢,这是美丽的天使,圣洁的化身。平儿今天抓了一枝白玉兰,日后必有玉洁冰清的品格,超尘脱俗的节操。”

照面井

屈原七八岁时,长得肌嫩皮细,粉面朱唇,身材修长,举止文雅,已是翩翩少年郎。喜欢用各种花草妆扮自己,仿佛他来自大自然,又要还原于大自然,要将自己妆扮成一个美丽与芬芳的统一体。妆扮完之后,他不敢再到家里的水缸上去照,怕母亲见了会伤心,说他没有男子汉气概。所以他想自己挖一口井,以井代缸。屈原牢记父亲给他讲的那些古代圣君贤臣的故事,父亲曾强调说,一个人保持衣着和外貌的整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不要使自己的心灵蒙上世俗的尘埃。因此,屈平要挖的这口井,不仅要能照出自己的衣着外貌,还要能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肉体和心灵永远保持干干净净。

井挖成后,屈原每天清晨起来,都会跑到井边来梳头洗脸,整理衣冠,并用香艳的花卉妆扮自己,然后坐在井边,回想自己前一天的行为举止,检查自己的心灵是否沾上了灰尘。附近的居民听闻讯,也纷纷跑到井边来照面照心。

相传这口井能分善恶。善良的人们来到井边,越照越英俊,越照越聪慧。而那些心地肮脏的恶人,只要往井边一站,水面上会立刻显出一个丑八怪来,吓得他们胆裂魂飞,逃之夭夭。

后世人为了纪念屈原,曾多次整修这口水井。无论是当地百姓,还是外地的游人,来到井边,必定弹冠振衣,照面照心。

石洞读书

据说屈原开始收集这些民间歌谣,是因为有次他在石洞读书睡着,梦到一位仙子告诉他“真诗在民间”。

诗的起源(诗的起源和发展史)

巴山野老授经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