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2020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2020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某制度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最高权利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塊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
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水运利用带有军事色彩 D.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诸侯四起,条达辐辏”、“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分析可知:当时修建水运的发展主要服务于争霸战争,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说法错误,大梁城以军事功能为主;
D错误,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水力工程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两次水利工程的开凿目的可知当时水运的发展带有军事色彩。
3.(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制度开始于(  )
A.秦期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最早创立皇帝制度,A正确;
BCD不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过五帝,所以将自己命名为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4.(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汉武帝元朔二年行“推恩令”,下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王国纷请分邑子弟。”据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这意味着(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地方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
C.门阀世族遭到抑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之下,诸侯国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但推恩令后“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诸侯国权力缩小,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正确;
B、D说法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门阀士族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5.(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汉哀帝时,其祖母傅太后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等都因反对而被免职。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这说明当时(  )
A.谏大夫对皇权形成实质上的制约
B.言谏者容易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C.皇权具有明显的独断性和至上性
D.言谏制度对皇帝决策有驳正作用
【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分析可知:汉朝的言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驳正皇帝的决策,D正确;
A错误,实质上的制约说法错误,君主专制下君主是最高决策者;
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根据材料“谏大夫”的谏言使皇帝最终改变决策分析可知:言谏制度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
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
A.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可以看出王夫之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它“弗能改”是因为它是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环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说法过于绝对化;
B错误,郡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全国推行;
C错误,根除一词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郡县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郡县制的实行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阻滞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州和郡县都设置中正官,选择州郡有贤能的人,按门第高低来确定人才品行高下。题干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B错误,九品中正制并不是以文化水平作为选拔依据,所以排除;
C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首要标准;
D错误,阻滞社会阶层流动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相同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依据主要是门第出身,所以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就是“指鹿为马”的典故。该典故反映了(  )
A.群臣立场坚定 B.秦二世的软弱无能
C.丞相位高权重 D.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当时丞相赵高的权力过大,根本不把皇帝秦二世放在眼中,这不仅是秦二世无能的表现,更是赵高(丞相)做法已经威胁皇权的表现,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B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秦二世时丞相制度是合时宜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宰相制度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回答问题。
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雅典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需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至于难以抉择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常需召开多次会议才能决定,占用较长时间,降低了公民的参政热情。为鼓励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伯里克利采取的举措是(  )
A.成立五百人会议 B.发放津贴
C.公民大会经常化 D.设立陪审法庭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公民大会占用时间较长,可能耽误公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为了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B正确;
ACD都无法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伯利克利执政时期为了提高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为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1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材料表明(  )
A.希腊的地理环境必然导致个人主义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C.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说明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有助于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那种公民参与的民主政治,而且极不容易形成专制,而海岸曲折,海湾良港众多,温和的地中海式气候,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的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和发展要求有相对自由的环境,以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ABD显然表述过于绝对化,因此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1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某同学的笔记把“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作为关键词。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政制与法律
C.英国的制度创新 D.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信息判断可知该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雅典民主政治,A正确;
BCD与材料中的关键词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
1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据材料“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满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的背景,体现了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①正确。当时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严重,故②正确。由于阶级矛盾,当时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
梭伦改革说明他对雅典民主政治没有绝望,故③错误。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项排除。
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 侧重于考查梭伦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贵族和平民的纠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13.(2019高二上·马山期中)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野心家的反复煸动 D.公民大会权力过大
【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与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社会不公,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雅典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没有出现专制独裁者;
C选项错误,被野心家利用的原因是公民素质不高,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其权力较大与“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存在严重的弊端。
14.(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最能说明《十铜表法》(  )
A.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答案】D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 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可以看出,罗马法旨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D正确;
A项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调节公民财产纠纷,不是保护私有财产;
C选项错误,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十二铜表法》注重调节人与人的财产纠纷。
15.(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受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最早规定陪审制度 B.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比较注重法律程序 D.忽视了家庭矛盾的解决
【答案】C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分析可知:此时的罗马法注重法律程序,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与材料无关;
D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十二铜表法》忽视家庭矛盾的解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程序。
1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这反映出英国的政治民主化(  )
A.由直接民主向间接民主过渡 B.由财产限制向公民身份扩大
C.由地域范围向性别范围扩展 D.由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转化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的对比分析可知:英国享受选举权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B正确;
A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本事就属于代议制;
C错误,英国公民的选举权最终突破了性别的限制;
D错误,不是由贵族到平民转化,而是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完善,把握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特点。
1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人颁布了(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邦联条例》 D.《联邦宪法》
【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美国当时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权力过小,所以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中央权力,实行联邦体制,故答案为D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联邦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为了加强中央权力,颁布《联邦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1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直未改变。这说明法国(  )
A.革命缺少先进理论 B.教会势力异常强大
C.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D.外国武装干涉频繁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90年内更换12部宪法”可知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说明法国国内各种势力较量的激烈,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从而表明法国在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C项正确。
A B D三项只是强调宪法变更的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国宪法的不断更替,体现了各种势力的不断较量,说明共和体制的确立艰难曲折。
1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  )
A.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趋势
B.两党制的民主政治是共同的选择
C.当今世界民主政治的多元性
D.当今西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四幅图分别反映的是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两党制、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这说明西方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不是专制到民主的历史趋势;
B错误,材料的重点不是两党制;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民主政治,不是世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英法美德四国确立了不同的民主政治体制,所以说明当今西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
2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图所体现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  )
A.君主立宪 B.皇权至上 C.三权分立 D.两党政治
【答案】C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三权分立,C正确;
A错误,美国属于共和体制;
B错误,美国属于民主政治体制;
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党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王觉非先生说:“在当时英国政治、社会力量的结构之下,不论是主张君主专制者或主张议会主权者,都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不经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上述的基本矛盾,是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世界殖民扩张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答案】C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不经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上述的基本矛盾”及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通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政权的,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光荣革命是各方利益互相妥协的产物,也是英国国情决定的。
2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并以一票的微弱优势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以一票的微弱优势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票共和,该文献是法国1875年宪法,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第二帝国覆灭”及“一票优势”。
23.(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统由议会产生,内阁对议会负责等信息分析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赋予了议会较大的权力,而议会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因此C正确;
A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是是“三权分立”,美国建立了最典型的“三权分立”政体;
B错误,法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错误,法国赋予了总统较大的权力,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因此D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体现了保皇派对共和派的妥协。
24.(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列太平天国活动,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和西征 D.颁布《资政新篇》
【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符合时代潮流的,D正确;
ABC体现的都是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符合时代潮流。但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无法实现。
25.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2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42年,罗斯福认为中国“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5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据材料可知(  )
A.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了日军攻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由材料“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可知罗斯福强调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故D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错误;
材料未提到正面战场,故B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的意义,未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的抗日战争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A.保路运动维护国家主权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 D.社会各界反对独裁专制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分析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B正确;
A、D错误,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无关;
C错误,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进程中起推动性作用的事件,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
2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是指(  )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的背景下产生的。材料中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应当是指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中的“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的要求,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的背景下产生的。
2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D项符合题中材料强调的让“乡下劳动者”等得利,希望得到农村群众支持的意图,故选D。
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在1871年3月爆发,A项在时间上错误;
“工农联盟”没有有效巩固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B;
材料明显说的是要摆脱农村的剥削关系,而“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让“乡下劳动者”等得利分析可知,这一布文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3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17年4月,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月提纲》指方向,即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指的是(  )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经济
D.苏联釆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答案】B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可以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首创性的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故选B。
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A、D两项与“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使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3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取得巨大成就到遭遇重大挫折”,这一特点可以用来概括(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B.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空想”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指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然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的确立的发展的描述,这都是属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范畴,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答题关键字阿玉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33.(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表述,符合该表述的只有B项。
A、D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生在1956年;
C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当家做主。
34.(2017高一下·河北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BA“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中国共产党要和其他政党团体等合作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A项错误。
C项是民族政策;
D项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中国共产党要和其他政党团体等合作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B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符合材料要求,B正确;
A发生在1949年建国前期;C是在1956年提出;D发生在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三幅图片信息分别展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点,所以答案选C,
A只能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B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D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的特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体现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
3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 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D.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故A项正确,C错误;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场浩劫,故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化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3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海选”是中国农民在村民自治中创造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用五个字概括,就是“村于部自选”。这种选举方式是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在1986年换届选举时首创的,因而该县被称为“海选”故乡。下列关于“海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吉林省首创了“海选”制度
B.“海选”中提名方式透明度高
C.充分体现直接选举的本质特征
D.目前我国各级机构均实行“海选”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只有县、乡及村等基层选举为直接选举,而县以上选举仍为间接选举。因此D选项错误,但是符合题目要求,因此正确;
ABC三个选项说法都正确,但是与题目不相符,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性 选择题,学生要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3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题题眼是“共同政治理念”。民族自治区是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的,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经济特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的,这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特别行政区是在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
4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对台政策的“四不原则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四不原则”(  )
A.有利于上海合作精神的发扬与光大
B.表明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体现了以诚相待“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D.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广泛适用性
【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分析可知:“四不原则”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C正确;
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都属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而台海关系属于中国的内政,不能混为一谈;
D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台海关系由本质的差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正确把握台海关系的实质,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和国与国的外交关系有本质的差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的性质,并归纳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
(3)性质: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影响: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收复并巩固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的商业特权是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及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日本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
(2)本题侧重于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以来的最大胜利,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都极大鼓舞了中国抗日的士气,符合材料;
(3)性质:根据“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得出:抗日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影响: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4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材料一:在《佀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音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Ⅸ、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分析英国选举权的变化趋势并概括英国选举权变化历程的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趋势:拥有选举权的人越来越多,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长期性;艰巨性;渐进性;斗争推动变革。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下享受民主权力的是雅典公民,即:本城邦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因此有“男人就是城邦”的说法。
(2)变化趋势:根据“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等信息可知:拥有选举权的人越来越多,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根据材料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选举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渐进性;斗争推动变革等特点。
(3)根据“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得出: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回答即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三个问题可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条件促使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涉及雅典民主政治、英国代议制和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安徽省泗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某制度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该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塊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
A.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水运利用带有军事色彩 D.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3.(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制度开始于(  )
A.秦期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4.(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汉武帝元朔二年行“推恩令”,下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王国纷请分邑子弟。”据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这意味着(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地方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
C.门阀世族遭到抑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顾
5.(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汉哀帝时,其祖母傅太后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等都因反对而被免职。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这说明当时(  )
A.谏大夫对皇权形成实质上的制约
B.言谏者容易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C.皇权具有明显的独断性和至上性
D.言谏制度对皇帝决策有驳正作用
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其旨在说明郡县制(  )
A.是最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 B.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问题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阻滞社会阶层流动
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这就是“指鹿为马”的典故。该典故反映了(  )
A.群臣立场坚定 B.秦二世的软弱无能
C.丞相位高权重 D.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雅典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需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至于难以抉择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常需召开多次会议才能决定,占用较长时间,降低了公民的参政热情。为鼓励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伯里克利采取的举措是(  )
A.成立五百人会议 B.发放津贴
C.公民大会经常化 D.设立陪审法庭
1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材料表明(  )
A.希腊的地理环境必然导致个人主义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C.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1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某同学的笔记把“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作为关键词。据此推断他所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政制与法律
C.英国的制度创新 D.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1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2019高二上·马山期中)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B.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野心家的反复煸动 D.公民大会权力过大
14.(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最能说明《十铜表法》(  )
A.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
15.(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受到理事会裁决的约束。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最早规定陪审制度 B.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比较注重法律程序 D.忽视了家庭矛盾的解决
1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这反映出英国的政治民主化(  )
A.由直接民主向间接民主过渡 B.由财产限制向公民身份扩大
C.由地域范围向性别范围扩展 D.由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转化
1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人颁布了(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邦联条例》 D.《联邦宪法》
1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近代以来法国共产生了16部宪法,其中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近70年直未改变。这说明法国(  )
A.革命缺少先进理论 B.教会势力异常强大
C.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D.外国武装干涉频繁
1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  )
A.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趋势
B.两党制的民主政治是共同的选择
C.当今世界民主政治的多元性
D.当今西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
2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图所体现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  )
A.君主立宪 B.皇权至上 C.三权分立 D.两党政治
2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王觉非先生说:“在当时英国政治、社会力量的结构之下,不论是主张君主专制者或主张议会主权者,都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不经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上述的基本矛盾,是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世界殖民扩张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2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并以一票的微弱优势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23.(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并对议会负责。这表明法国(  )
A.实现了孟德斯鸠的理想政体 B.事实上确立了总统共和制
C.民选立法机构获得充分权威 D.共和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4.(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列太平天国活动,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
A.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和西征 D.颁布《资政新篇》
25.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42年,罗斯福认为中国“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5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据材料可知(  )
A.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成功阻止了日军攻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2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
A.保路运动维护国家主权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 D.社会各界反对独裁专制
2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他所说的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是指(  )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
C.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 D.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
2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3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17年4月,列宁从流亡地回到了彼得格勒,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就是(  )
A.《四月提纲》 B.《和平法令》
C.《土地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3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里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指的是(  )
A.俄国二月革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俄国十月革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C.采用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俄经济
D.苏联釆用苏联模式实现现代化
3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取得巨大成就到遭遇重大挫折”,这一特点可以用来概括(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B.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33.(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4.(2017高一下·河北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35.(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36.(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的三幅图片,如果根据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最佳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C.民主政治的光辉历程 D.人民代表,百姓的代言人
37.(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 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D.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38.(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海选”是中国农民在村民自治中创造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用五个字概括,就是“村于部自选”。这种选举方式是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乡北老壕村在1986年换届选举时首创的,因而该县被称为“海选”故乡。下列关于“海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吉林省首创了“海选”制度
B.“海选”中提名方式透明度高
C.充分体现直接选举的本质特征
D.目前我国各级机构均实行“海选”
39.(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40.(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对台政策的“四不原则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四不原则”(  )
A.有利于上海合作精神的发扬与光大
B.表明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体现了以诚相待“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D.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广泛适用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41.(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分析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 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的性质,并归纳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2.(2019高一上·泗县月考)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材料一:在《佀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音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Ⅸ、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分析英国选举权的变化趋势并概括英国选举权变化历程的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最高权利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诸侯四起,条达辐辏”、“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分析可知:当时修建水运的发展主要服务于争霸战争,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说法错误,大梁城以军事功能为主;
D错误,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水力工程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两次水利工程的开凿目的可知当时水运的发展带有军事色彩。
3.【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最早创立皇帝制度,A正确;
BCD不正确,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过五帝,所以将自己命名为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4.【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之下,诸侯国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但推恩令后“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诸侯国权力缩小,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A正确;
B、D说法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门阀士族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5.【答案】D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谏大夫鲍宣立即上书谏诤,鲍宣此举使孔光等得以官复原职”分析可知:汉朝的言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驳正皇帝的决策,D正确;
A错误,实质上的制约说法错误,君主专制下君主是最高决策者;
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朝的君主专制的强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根据材料“谏大夫”的谏言使皇帝最终改变决策分析可知:言谏制度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
6.【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可以看出王夫之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它“弗能改”是因为它是中央集权体制的重要环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说法过于绝对化;
B错误,郡县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全国推行;
C错误,根除一词过于绝对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郡县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郡县制的实行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7.【答案】A
【知识点】九品中正制
【解析】【分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州和郡县都设置中正官,选择州郡有贤能的人,按门第高低来确定人才品行高下。题干强调的是九品中正制“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
B错误,九品中正制并不是以文化水平作为选拔依据,所以排除;
C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首要标准;
D错误,阻滞社会阶层流动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相同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依据主要是门第出身,所以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8.【答案】C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当时丞相赵高的权力过大,根本不把皇帝秦二世放在眼中,这不仅是秦二世无能的表现,更是赵高(丞相)做法已经威胁皇权的表现,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B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秦二世时丞相制度是合时宜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宰相制度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回答问题。
9.【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公民大会占用时间较长,可能耽误公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为了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B正确;
ACD都无法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伯利克利执政时期为了提高公民的参政积极性,为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10.【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说明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有助于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那种公民参与的民主政治,而且极不容易形成专制,而海岸曲折,海湾良港众多,温和的地中海式气候,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的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和发展要求有相对自由的环境,以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ABD显然表述过于绝对化,因此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
11.【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信息判断可知该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雅典民主政治,A正确;
BCD与材料中的关键词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
12.【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据材料“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满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梭伦改革的背景,体现了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①正确。当时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严重,故②正确。由于阶级矛盾,当时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
梭伦改革说明他对雅典民主政治没有绝望,故③错误。故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项排除。
①②③组合错误,故C项排除。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 侧重于考查梭伦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贵族和平民的纠纷,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13.【答案】B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与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社会不公,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雅典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没有出现专制独裁者;
C选项错误,被野心家利用的原因是公民素质不高,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D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其权力较大与“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存在严重的弊端。
14.【答案】D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 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可以看出,罗马法旨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财产之间的关系,D正确;
A项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调节公民财产纠纷,不是保护私有财产;
C选项错误,与材料主旨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罗马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通过材料分析可知:《十二铜表法》注重调节人与人的财产纠纷。
15.【答案】C
【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分析可知:此时的罗马法注重法律程序,C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与材料无关;
D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十二铜表法》忽视家庭矛盾的解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体现了《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程序。
16.【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的对比分析可知:英国享受选举权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B正确;
A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本事就属于代议制;
C错误,英国公民的选举权最终突破了性别的限制;
D错误,不是由贵族到平民转化,而是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完善,把握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特点。
17.【答案】D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美国当时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权力过小,所以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中央权力,实行联邦体制,故答案为D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联邦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为了加强中央权力,颁布《联邦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18.【答案】C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90年内更换12部宪法”可知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说明法国国内各种势力较量的激烈,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从而表明法国在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C项正确。
A B D三项只是强调宪法变更的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共和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国宪法的不断更替,体现了各种势力的不断较量,说明共和体制的确立艰难曲折。
19.【答案】D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四幅图分别反映的是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两党制、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这说明西方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不是专制到民主的历史趋势;
B错误,材料的重点不是两党制;
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民主政治,不是世界;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英法美德四国确立了不同的民主政治体制,所以说明当今西方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
20.【答案】C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三权分立,C正确;
A错误,美国属于共和体制;
B错误,美国属于民主政治体制;
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党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1.【答案】C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不经暴力而经过妥协来解决上述的基本矛盾”及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是通过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政权的,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AB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光荣革命是各方利益互相妥协的产物,也是英国国情决定的。
22.【答案】D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以一票的微弱优势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票共和,该文献是法国1875年宪法,D正确;
ABC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第二帝国覆灭”及“一票优势”。
23.【答案】C
【知识点】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统由议会产生,内阁对议会负责等信息分析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赋予了议会较大的权力,而议会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因此C正确;
A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是是“三权分立”,美国建立了最典型的“三权分立”政体;
B错误,法国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D错误,法国赋予了总统较大的权力,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因此D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体现了保皇派对共和派的妥协。
24.【答案】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符合时代潮流的,D正确;
ABC体现的都是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符合时代潮流。但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无法实现。
25.【答案】C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26.【答案】D
【知识点】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解析】【分析】由材料“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可知罗斯福强调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故D正确;
材料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错误;
材料未提到正面战场,故B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战争的意义,未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中国的抗日战争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7.【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分析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B正确;
A、D错误,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无关;
C错误,北洋军阀镇压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进程中起推动性作用的事件,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
28.【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的背景下产生的。材料中的“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应当是指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中的“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的要求,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的背景下产生的。
29.【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D项符合题中材料强调的让“乡下劳动者”等得利,希望得到农村群众支持的意图,故选D。
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在1871年3月爆发,A项在时间上错误;
“工农联盟”没有有效巩固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B;
材料明显说的是要摆脱农村的剥削关系,而“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结合材料让“乡下劳动者”等得利分析可知,这一布文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30.【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月提纲》指方向,即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1.【答案】B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可以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首创性的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故选B。
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A、D两项与“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十月革命使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为俄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32.【答案】B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空想”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指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然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的确立的发展的描述,这都是属于社会主义运动的范畴,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答题关键字阿玉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33.【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是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表述,符合该表述的只有B项。
A、D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生在1956年;
C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当家做主。
34.【答案】B
【知识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BA“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中国共产党要和其他政党团体等合作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A项错误。
C项是民族政策;
D项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中国共产党要和其他政党团体等合作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B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符合材料要求,B正确;
A发生在1949年建国前期;C是在1956年提出;D发生在1956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54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三幅图片信息分别展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点,所以答案选C,
A只能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B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D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的特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体现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
37.【答案】A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故A项正确,C错误;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场浩劫,故B项错误。
“文化大革命”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化大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38.【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只有县、乡及村等基层选举为直接选举,而县以上选举仍为间接选举。因此D选项错误,但是符合题目要求,因此正确;
ABC三个选项说法都正确,但是与题目不相符,因此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逆向性 选择题,学生要注意把握题干要求。
39.【答案】B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题题眼是“共同政治理念”。民族自治区是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的,这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经济特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的,这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特别行政区是在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中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的建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
40.【答案】C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分析可知:“四不原则”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C正确;
A错误,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都属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而台海关系属于中国的内政,不能混为一谈;
D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台海关系由本质的差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学生要正确把握台海关系的实质,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和国与国的外交关系有本质的差别。
41.【答案】(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
(3)性质: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影响: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收复并巩固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分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日本获得的商业特权是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及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日本侵华方式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
(2)本题侧重于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日以来的最大胜利,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都极大鼓舞了中国抗日的士气,符合材料;
(3)性质:根据“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得出:抗日战争的性质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影响:可从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等角度进行回答。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42.【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趋势:拥有选举权的人越来越多,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长期性;艰巨性;渐进性;斗争推动变革。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下享受民主权力的是雅典公民,即:本城邦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因此有“男人就是城邦”的说法。
(2)变化趋势:根据“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等信息可知:拥有选举权的人越来越多,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根据材料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选举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渐进性;斗争推动变革等特点。
(3)根据“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得出: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回答即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三个问题可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条件促使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涉及雅典民主政治、英国代议制和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