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萍乡市安源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北京冬奥会“冰丝带”场馆安装发电玻璃实现零碳供电,原理是在玻璃表面涂抹一层碲化镉(CdTe),使其具有光电转换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Te属于盐 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28
C.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s区 D.发电玻璃发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业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下列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A.的结构示意图:
B.乙烷的空间填充模型:
C.的电子式
D.磷原子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3.盐溶液经常用于滴定分析中。其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每生成,转移电子
B.的溶液中含有
C.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D.中共含有电子
4.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为同周期相邻元素,原子最内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可形成如图所示的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W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
B.如图所示的该离子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
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原子半径:
5.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为浓盐酸,B为Na2CO3,C中盛有Na2SiO3溶液,则C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酸性:H2CO3>H2SiO3
B.若A为稀硫酸,B为Na2CO3,C中盛有Na2SiO3溶液,则C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非金属性:S>C>Si
C.若A为浓盐酸,B为KMnO4,C中盛石蕊溶液,则C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D.装置D起防止倒吸作用
6.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下列转化关系中,甲、乙、丙、丁、戊为上述四种元素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化合物。其中A为d元素组成的单质,常温下乙为液体,丁物质常用于消毒、漂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c>b
B.丙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
C.b、c形成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为1∶2
D.a、b、d形成的化合物adb4中,d的杂化方式是sp3
7.锂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特点,应用广泛。某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结构如图所示,其中短周期元素X、Y、Z、W处在同一周期,W元素形成的某种单质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
C.单质氧化性:
D.阴离子中四种元素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8.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乙醇,析出深蓝色固体 与乙醇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物质
B 向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溶液变红 的氧化性强于
C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的,加热,未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没有发生水解
D 向溴水中加入植物油,振荡后静置,水层颜色变浅,油层呈无色 与植物油发生了反应
A.A B.B C.C D.D
9.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A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B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是nsnnpn;C元素原子的s能级上的电子数与p能级相同;D与C价电子数目相同;E与D的最高能层数相同且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的电负性在五种元素中最大,A的第一电离能在五种元素中最小
B.BC和DC3的中心原子均采用sp2杂化
C.BD2分子中所有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
D.A分别与B、C、D、E形成的最简单二元化合物中,只有A与B形成的最简单二元化合物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10.下列关于配合物和超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给出孤对电子,提供空轨道
B.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不能生成沉淀
C.利用超分子的自组装特征可以分离和
D.中存在的化学键有氢键
11.现有四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第一电离能:④>③>②>① B.原子半径:①>②>③
C.④的单质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D.最高正化合价:③>②>①
12.某物质的结构如图所示,W、X、Y、Z、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元素Z的原子序数是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如果不慎将碱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W的最高价含氧酸的稀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阴离子中所有原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
B.上述元素中M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最强
C.阴阳离子中均存在极性键、非极性键、配位键
D.微粒半径
13.钙钛矿类杂化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晶胞参数如图1所示,代表,以晶胞参数为单位长度建立的坐标系可以表示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称为原子的分数坐标,如的原子分数坐标为,B的原子分数坐标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晶体的密度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晶胞含有3个
B.粒子与粒子之间最近距离为
C.为
D.若沿轴向平面投影,则其投影图如图2所示
14.由于核外有空的d轨道,可与一些配体形成配位数为6的配离子。某同学将淡紫色的晶体溶于水后再依次加KSCN和NaF,发现溶液出现下列变化:
已知:为浅紫色,为红色,为无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Ⅰ呈黄色,可能是因为水解生成Fe(OH)3所致
B.与形成配位键时,S原子提供孤电子对
C.溶液Ⅱ、Ⅲ现象说明与配位强于
D.由于铁灼烧时无焰色且不会产生发射光谱,故焰色试验中可用铁丝替代铂丝
二、填空题(共58分)
15.回答下列问题。
(1)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3d能级上的未成对电子数为 。
(2)基态G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有 个未成对电子。
(3)Zn2+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4)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 ,形象化描述。在基态 14C原子中,核外存在 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5)基态Fe原子有 个未成对电子。Fe3+的电子排布式为 。
(6)基态硼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
16.以废铜渣(主要成分Cu、CuO,及少量和铁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并测定其组成的部分过程如下:
(1)浸取。向废铜渣中加入一定量和稀硫酸,充分反应。
①基态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②Cu转化为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该步骤中实际用量超过理论用量的原因是 。
(2)除铁。向浸取后所得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有黄色沉淀生成,该沉淀颗粒大、易沉降。
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生成沉淀也可达到除铁的目的。加入“除铁”的优点是 。
(3)测定。为测定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称取3.540 g样品,加水溶解配成100.00 mL溶液A,取20.00 mL溶液A,加入一定量稀硫酸酸化后,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共用去标准溶液标准溶液16.00 mL。
步骤2:向步骤1滴定后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加入淀粉指示剂,用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共用去标准溶液20.00 mL。
实验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
通过计算确定该样品的化学式 (写出计算过程)。
17.三氯化铬()为紫色单斜晶体,熔点为83℃,易潮解,易升华,能溶于水但不易水解,高温下能被氧气氧化,工业上主要用作媒染剂和催化剂。
(1)某化学小组用和在高温下制备无水三氯化铬,部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锥形瓶内装有,其沸点为76.8℃。
①C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
②实验前先加热装置A,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过程中需持续产生该气体,写出该气体的两个作用 、 。
(2)装置D中还会生成光气(),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实验装置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请写出改进方法: (写一点即可)
(4)为进一步探究的性质,某同学取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10滴溶液,并用4滴酸化,再分别加入不同滴数的溶液,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反应现象记录于表中。
的用量(滴数) 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现象
25℃ 90~100℃
1 紫红色 蓝绿色溶液
2~9 紫红色 黄绿色溶液,且随滴数增加,黄色成分增多
10 紫红色 澄清的橙黄色溶液
11~23 紫红色 橙黄色溶液,有棕褐色沉淀,且随滴数增加,沉淀增多
24~25 紫红色 紫红色溶液,有较多的棕褐色沉淀
①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与在常温下反应,观察不到离子的橙色,甲同学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离子的橙色被离子的紫红色掩盖,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 ,所以必须将反应液加热至沸腾后,才能观察到反应液由紫红色逐渐变为橙黄色的实验现象。
②与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在上述反应条件下,欲将氧化为,与最佳用量比为 。这与由反应所推断得到的用量比不符,你推测的原因是 。
18.实验室用失效磷酸锰锂正极材料(主要成分为、C)制备,进一步制得。
(1)制备。将失效磷酸锰锂正极材料溶于混合液中,充分反应,过滤,分别得到含的富锂溶液和锰炭渣(和C的混合物),所得滤渣在氧气气氛下焙烧得到。
①酸浸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为测定的晶体结构,可靠的实验方法是 。
(2)制备。称取一定量、稍过量于铁坩埚中混合熔融,搅拌下分批加入一定量,经强热得到熔融物。
已知:遇酸发生歧化生成和。20℃时,和的溶解度依次为和;磷酸的分布分数x(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的关系如图所示。
②分批加入一定量的原因是 。
②请补充完整制取晶体的实验方案:待熔融物冷却,捣碎,加入蒸馏水,小火煮至熔融物全部溶解, ,过滤,用冰水洗涤,干燥得晶体,(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有:。除常用仪器外须使用的仪器有:砂芯漏斗、计。)
(3)测定纯度,准确称取样品,用容量瓶配成溶液;取于锥形瓶中缓慢加入浓硫酸,用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重复操作2~3次,平均消耗溶液体积为。
①在接近丝点时,使用“半滴操作”可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其方法是:将旋塞稍稍转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用锥形瓶内壁将半滴溶液沾落, ,继续摇动锥形瓶,观察颜色变化。(请在横线上补全操作)
②计算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A
A.CdTe中,碲是氧族元素,显-2价,镉显+2价,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盐,故A正确;
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28-52=76,故B错误;
C.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VIA族元素,位于p区,故C错误;
D.发电玻璃发电过程是光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答案为:A。
2.A
A.S为16号元素,核电荷数为16,故A错误;
B.乙烷分子式为C2H6,空间填充模型:,故B正确;
C.碳原子与三个H和1个Cl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氯原子有三对孤电子对,电子式正确,故C正确;
D.磷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3,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故D正确;
故选:A。
3.A
A.反应中和变价,化合价由降到0,标准状况下每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正确;
B.水解,则的溶液中含有小于,B错误;
C.第一电离能:,C错误;
D.1个中含有14个电子,中含有电子,D错误;
故选:A。
4.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则为元素;可形成如图所示的离子,W能形成6个共价键,则为元素,该离子为;为同周期相邻元素,则为元素;原子最内层电子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为元素;综上所述,可知为元素,为元素,为元素,为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A.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A正确;
B.该离子为,与酸反应生成单质沉淀和气体,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则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正确;
D.原子半径:,D错误;
故选D。
5.A
A.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在C中也能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无法判断H2CO3的酸性一定比H2SiO3强,A错误;
B.生成的CO2气体通入C中,因H2CO3酸性比H2SiO3强,则C中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硅酸,证明非金属性:S>C>Si,B正确;
C.浓盐酸与KMnO4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使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C正确;
D.装置D为球形干燥管,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6.A
A为单质,丁常用于消毒、漂白,推测A为Cl2,丁为NaClO,常温下乙为液体,推测乙为H2O,则A+丙的反应为,甲可以和水生成NaOH,则甲为Na2O,由此a、b、c、d分别为H、O、Na、Cl元素。
A.b、c对应的离子分别为O2-和Na+,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O2->Na+,即b>c, A错误;
B.丙为NaOH,由Na+和OH-构成,则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B正确;
C.b为O元素、c为Na元素,二者组成的Na2O和Na2O2中阴、阳离子数目之比均为1∶2, C正确;
D.a、b、d形成的化合物adb4即为HClO4,Cl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则Cl的杂化方式是sp3, D正确;
答案选A。
7.D
短周期元素X、Y、Z、W是同周期主族元素,W元素形成的某种单质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化合物中W可形成2个共价键,可知W为O元素,该单质为臭氧,则四种元素均位于第二周期;Z形成4个共价键,Z为C元素;X只形成1个共价键,X为F元素;Y形成4个共价键、且含1个配位键,则Y最外层电子数为3,Y为B元素,以此来解答。
A.X为F元素、Y为B元素、Z为C元素、W为O元素,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Y>Z>W>X,故A错误;
B.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则第一电离能:,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F>O,则单质氧化性:W2<X2,故C错误;
D.结合图示可知,该化合物的阴离子中F、B、C、O四种元素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D正确;
故选:D。
8.D
A.硫酸四氨合铜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远小于水,故析出,A错误;
B.,说明氧化性弱于,B错误;
C.氢氧化铜碱性条件下才能氧化醛基,需先将溶液调成碱性,C错误;
D.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D正确;
故选D。
9.A
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A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氢;B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是nsnnpn,s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则n=2,B为碳;C元素原子的s能级上的电子数与p能级相同,则其电子排布为1s22s22p4,为氧;D与C价电子数目相同,则两者同主族,为硫;E与D的最高能层数相同且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则其3p能级有5个电子,为氯元素;
A.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元素的电负性变强;同主族由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电负性减弱;O的电负性在五种元素中最大;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变大,原子半径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小;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大,H的第一电离能在五种元素中最小,A错误;
B.CO和SO3的中心原子均形成3个共价键,且均无孤电子对,采用sp2杂化,B正确;
C.CS2分子中碳、硫原子通过形成共价键,使其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C正确;
D.A分别与B、C、D、E形成的最简单二元化合物中,只有A与B形成的最简单二元化合物分子甲烷分子为对称结构,其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D正确;
故选A。
10.B
A.在中,给出孤对电子,提供空轨道,选项A错误;
B.不能电离出氯离子,加入硝酸银溶液不能生成沉淀,选项B正确;
C.分离和利用超分子“分子识别”的特征,选项C错误;
D.氢键不是化学键,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1.B
根据电子排布式可知,①为Mg原子;②为Al原子;③为F原子;④为Ne原子;
A.第一电离能的顺序为④>③>①>②,选项A错误;
B.原子半径的顺序为①>②>③,选项B正确;
C.④为单原子分子,无共价键,选项C错误;
D.③为F元素,无正化合价,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2.A
由题干信息以及结构信息可判断,W为B、X为C、Y为N、Z为O、M为F或Cl。
A.阴离子中原子有X为C、Z为O、M为或C,结合结构特点,均满足 8 电结构,A正确;
B.若 M 元素为F时,上述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最强是HNO3,B错误;
C.阴阳离子中均不存非极性,C错误;
D.Y为N,则微粒半径: ,D错误;
故选A。
13.C
A.代表化学式中和的数量比为1:3,则晶胞中有3个,A正确;
B.A为顶点,C为面心,因此粒子与粒子之间最近距离为,B正确;
C.晶胞的质量为:m=g,密度为:,则a为,C错误;
D.若沿轴向平面投影,则其投影图如图2所示,中心为面心和体心的投影重叠,D正确;
故选C。
14.D
A.根据为浅紫色, 将晶体溶于水后溶液不是浅紫色而是黄色,是因为Fe3+水解生成红褐色与紫色共同作用所致,选项A正确;
B.S的电负性于N,SCN-中S、 N都含有孤电子对,所以SCN-与Fe3+形成配位键时,S原子提供孤电子对,选项B正确;
C.溶液Ⅰ加NaF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变为,SCN-与Fe3+配位键强度不及F-与Fe3+配位键强度,选项C正确;
D.铁灼烧时产生发射光谱无特殊焰色,所以焰色试验中可用无锈铁丝替代铂丝,选项D错误;
答案选D。
15.(1)1s22s22p63s23p63d84s2或[Ar]3d84s2 2
(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或[Ar]3d104s24p2 2
(3)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
(4)电子云 2
(5)4 1s22s22p63s23p63d5(或[Ar]3d5)
(6)1s22s22p1
16.(1) 部分在、催化下分解
(2) 操作方便,无需控制pH;生成的沉淀颗粒大、易沉降,更易分离
(3)
17.(1) 排净装置中空气 吹出(或吹出)
(2)
(3)将连接装置D、E的细导管改成粗导管
(4)反应的活化能较高需要较高温度反应才能进行 1:1 高锰酸根离子和溶液中氯离子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18.(1)LiMnPO4+ClO-+H2O+H+=MnO2+Cl-+H3PO4+Li+ X-射线衍射实验
(2)防止MnO2催化KClO3分解,提高KClO3的利用率 边搅拌边滴加1mol L-1H3PO4,并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当pH在9~10时停止滴加,将溶液转移到砂芯漏斗中
(3)再用洗瓶以少量蒸馏水吹洗锥形瓶内壁 98.75%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