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名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濮阳市名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解析)

濮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誊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选择题答案,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交誊时尺交答题卡。
第I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1.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逐渐进入政权 B.日益严密的“规谏”机制
C.皇权受到儒家之道制约 D.皇权受到制度的严格规范
2.以李贽、戴震、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观。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A.与西方启蒙思想核心相吻合 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C.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时代诉求 D.丰富与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3.明朝地方日历中曾提到: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如果第一天晴,鸡就会生长发育良好:如果是阴天,则会有病灾。以此类推,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材料反映了
A.传统农学与天文学结合 B.传统历法蕴含人文主义
C.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 D.天文学发展陷入了停滞
4.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B.起源发展的本土性
C.传承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5.《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B.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6.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 ”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
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 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
C.国君心慕中华文化 D.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7.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 ...但既有活版印刷术,便当有适宜的纸料,否则书籍仍不从增加起来。....后. 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B.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C.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D.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8.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16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掌管世俗事务的国王和负责宗教事宜的祭司已经分离,但国王在颁布政令、法典之前仍要强调是神赋予自己权力,自己是“神虔诚的供奉者”,祭司群体在诸多领域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这表明,古巴比伦
A.宗教中心的政治观念影响巨大 B.宗教和世俗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C.借用敬奉神明来强化王权统治 D.形成以宗教为主导的社会等级
9.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丧失了文化傲慢与文化仇恨的古罗马”,这对古罗马的主要影响是
A.罗马法奠定后世法律的基础 B.城邦制度被罗马帝国所沿袭
C.罗马法孕育着人文主义精神 D.迎合时势需要的万民法诞生
10.“但愿我的祖先不会因我而遭人指责,愿可爱的法兰西不会蒙受耻辱;我将用杜朗达尔猛刺敌人,我的好剑就系在我的腰间;你会看到它将沾满污血。异教徒来此隘口是自取灭亡,我敢说,他们都将死路一条。”材料节选自《罗兰之歌》,该叙述诗
A.抨击了封建贵族的专横 B.是欧洲教会文学代表作
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 D.颂扬了骑士英雄的传奇
11. 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A.古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B.古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C.古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D.他的记载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12. 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逐渐形成全民教育体系
C.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D.鼓励人的全面多元发展
13.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自然气候条件变化
C.南方经济较为发达 D.西北少数民族崛起
14.18 世纪中期,西班牙官员曾报告:“(加勒比海地区)白人被划分为欧洲人与克利奥尔人(土生),还有些白人生活状况也比较糟糕,因为他们有印第安人血统。但是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那么身为白人的自负感依然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灾难。”这表明
A.西班牙已成为殖民霸主 B.奴隶贸易已经绝迹
C.欧美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D.种族隔阂难以逾越
15.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19世纪中叶以后,大量华工赴美洲从事挖矿等苦力劳作,其主要的时代背景是
A.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B.工业革命期间奴隶贸易受到限制
C.印第安人因屠杀和传染病大量死亡 D.新航路开辟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16.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产业发展和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成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这反映了
A.跨国公司孕育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知识经济推动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C.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 D.经济全球化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17.“移民是我们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我们有幸继承了中国文明、马来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我们因而可以汲取这些文明的丰富文化资源的力量,获得了 极大的好处”。材料表明,新加坡文化的显著特点是
A.兼收并蓄,儒教为主 B.东西合璧,多元并存.
C.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和谐稳定,文化繁荣
18.下图为北宋墓葬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胡人手牵满载货物的马俑。该图可用来佐证
A.景德镇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B.中西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鉴
C.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 D.宋人崇尚理性的审美观念
19.元代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乘过中国海船,他说,中国海船每船可载1千人,船体宽阔,当时印度和中国之间的交通都操于中国之手。这反映了元代
A.开始与摩洛哥建立起联系 B.通往印度的海路打通
C.造船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 D.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0.在19世纪60年代,外商往往通过“中国雇员将大量货币送往乡村”的“预约订购”方式来实现对丝、茶的收购,不必亲自深入内地。19 世纪70年代以后,出口贸易的广大中间环节以及广大从事丝、茶生产的小生产者都落入了外商和买办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中。这反映出
A.欧美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陆地区 D.中国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加快
21..上海 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C.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22.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表明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 D.说明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23.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征服地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推动了民族迁徙
C.引发了宗教改革 D.促进了思想解放
24.1766年1 月,约翰.亚当斯发文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这一观点的宣扬有助于
A.争取人民对新政权的支持 B.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
C.扩大《独立宣言》的影响 D.北美人民法制观的形成
25.拿破仑以深信不疑的热情坚持把他的《民法典》移植到附庸国去。他认为这个法典是根据正义和人类关系的本质制订的,因此应适用于一切国家,仅需略作修改就行。从西班牙到波兰,从易北河口到墨西拿海峡,所有的附庸国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这些事
A.重构了十七世纪欧洲政治文化 B.树立了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权威
C.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 D.有利于附庸地区法治思想的传播
26.20世纪20年代,欧州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1918-1922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A.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B. 一战削弱殖民主义力量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27.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原则 B.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有利于民族独立
C.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 D.现代工业新发展超越殖民主义旧形式
28.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虛伪性 D.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29.冯天瑜在《科举制度——中国 “第五大发明”》中认为,书泻、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科举考试简便、直观、公开的操作提供可能。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造纸和印刷术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B.活字印刷术发明推动科举制形成
C.造纸和印刷术发展助力制度创新 D. 科举制形成得益于印刷技术进步
30.据天津《今晚报》报道,杨柳青年画动画版《“哏儿都娃娃”》以动画这种新媒体形式让年画动了起来。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种做法的最深刻意义是
A.颠覆原有年画作品表现形式 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C.赋予传统艺术形式新生命力 D.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I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8题14分,第39题12分,共40分。)
31.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高1.14 米,宽0.73米,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1799 年,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北部城镇拉希德发现这块石碑,法国人把当地称为罗塞塔,石碑因而得名。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1993 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据中文维基百科“罗塞塔石碑”条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地区语言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据此指出它所承载的美洲文化的新特色。(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不断从教皇和世俗政权手中取得各种特权,维持大学的独立性,使大学自治成为可能。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科基础通常是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同时分设四科:法学、医学、文学、神学。除此之外,还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几何学、探索自然界和人体奥秘为内容的学科等。中世纪大学最通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和辩论,辩论是讲授的必要补充,有着严格的逻辑規则。学位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教授”学位。作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它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异同(8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两者命运不同的原因。(6分)
33.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 .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竟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
——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史实准确.)
濮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所以会出现“汉人‘上书无忌讳’”,且“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的情况;同时董仲舒还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所以诏书中会出现“朕甚自愧”“朕以无德”等语。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皇权接受儒家之道的制约,故B项正确。A、B、D都不是主要原因,均可排除。
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继承与批判了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丰富与发展,故选D项;西方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中国的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B项;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明末并无新兴阶级产生,排除C项。
3. [答案]C [解析]“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第七八两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人和庄稼的好坏”等信息可知,人的发展和动物的生长受到天气的影响,是自然的一种直接反映,这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人类及其生产具有影响深远,故选C项;题干中“正月头八天,分别主管鸡、犬、猪、羊、牛、马、人、谷的运势”等观念并不科学,它不属于天文学,排除A项;人文主义指的是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等,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明朝地方日历中存在“运势”等天人相应的理念,并不代表天文学的发展陷入了停滞,排除D项。
4.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可知中华文化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接纳新思想来发展自身,体现了博采众长的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而不是起源的特点,排除B项;“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说明材料主要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不是只论及中华文化演进的特点,排除C项;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内涵,排除D项。
5.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是从有利于民用传统科技观念的角度来肯定西方的农业水利,有利于西学东渐,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西洋水利,没有说明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故A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6. [答案] D [解析]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D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C项。
7. [答案]C [解析]印刷术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促进作用,但不是“起源”,故A项错误;民国时期闭关锁国早被打破,对西方的认识虽有不足却是逐步深入,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先有造纸术革新,后有活版印刷术,因果关系倒置,故D项错误;智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符合“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故C项正确。
8.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但国王在颁布政令、法典之前仍要强调是神赋予自己权力”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注重通过神权意志为王权政令的推行提供理论支持,故选C项;“掌管世俗事务的国王和负责宗教事宜的祭司已经分离”说明古巴比伦的政治观念日益以世俗政权为中心,排除A项;“掌管世俗事务的国王和负贵宗教事宜的祭司已经分离”说明代表宗教意志的神权阶层对国家世俗政治的影响明显减弱,排除B项: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等级主要以世俗王权和奴隶制度为基础,排除D项。
9. [答案] C [解析]据“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丧失了文化傲慢与文化仇恨的古罗马”可知,罗马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希腊文化孕育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因此,罗马法亦孕育着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C项;材料“罗马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征服了罗马”“丧失了文化傲慢与文化仇恨的古罗马”涉及的是罗马与希腊文化之间的影响,与“后世法律”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延续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排除B项;万民法是由罗马文化自身内生,与希腊文化无关,排除D项。
10. [答案] D [解析]《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而由题干中“我将用杜朗达尔猛刺敌人,我的好剑就系在我的腰间”、“ 异教徒来此隘口是自取灭亡,我敢说,他们都将死路一条”等信息可得,它颂扬的是中世纪的骑士英雄,故选D项;题干中体现的是颂扬骑士英雄的武功高强和期待成功的豪气,而不是抨击封建贵族的专横,排除A项;《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世纪武功歌的代表作品,不是欧洲教会文学的代表作,排除B项;《罗兰之歌》 是中世纪早期的法国英雄史诗,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排除C项。
11.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他的塔、石柱....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可知,古代印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都受到佛教因果思想的影响,即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选B项;印度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既体现在人种、语言和宗教的接纳与发展方面,又体现在贸易交换和文化交流的广泛性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而非都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排除C项;“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多元发展,故选D项;学校种类多不能说明教育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没有学校教育社会也能正常运行,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阿兹特克学校的种类多样,并未反映接受教育的人群,无法得出形成全民教育体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并无学校教育的内容,无法得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灌输的结论,排除C项。
13. [答案]D[解析]汉武帝时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实边;西汉末年起,随着西北少数民族崛起,阻挡了移民方向,移民方向转向东南,故选D项;汉代政治中心还在北方,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魏晉南北朝时期气候急剧变化,出现五胡内迁现象,与材料“西汉末年”不符,排除B项;此时南方尚未开发,“发达” 说法错误,排除C项。
14. [答案] C [解析]加勒比海地区白人被分为不同等级,并保持了“自负感”,说明欧洲与美洲间文明的冲突与隔阂,而“有些.....有印第安人血统”说明通婚又势必伴随着文明的交融,故选C项; 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此时西班牙早已衰落,排除A项。;“绝迹”表述错误,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包括地下走私活动在内的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还有些白人生活状况也比较糟糕,因为他们有印第安人血统”表明通婚可以逾越种族隔阂,排除D项。
15. [答案]B [解析]结合选必三第40页所学: 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与题干的时间及题意相合,故选B项;“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排除A项;“印第安人因屠杀和传染病大量死亡”是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与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6世纪后,此时明朝政府限制国人出国,排除D项。
16.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成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入,带有全球商贸性质的新式行业发展,企业对高素养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需求增加,故选D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仅涉及到企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企业的具体性质及规模,故“跨国公司孕育全球劳动力市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随着经济积累的持续性,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在美国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企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经济全球化之下对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具体危害,故“科技创新加剧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7.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世界各个民族与各种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财产”“继承了中国文明、马来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移民具有多样性,文化也具有东西合璧、多元并存的特点,故B正确;新加坡虽充分发挥儒教功能,但不是儒教为主,材料也没有体现儒教为主,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故排除C; 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 B
18. [答案]C[解析]据材料“马膘肥体壮”“一人紧紧勒住马缰”“一人似在搬运货物”,可知,胡人牵马俑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开展贸易的情况,这反映了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情况,故选C项;景德镇窑青白瓷胡人牵马俑,可知材料强调对瓷器中形象进行解读,而非强调景德镇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胡人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别称,并非西方文化,排除B项;依所学,程朱理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理性主义强调思考,反对封建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9. [答案] D [解析]结合选必三第52页所学:西汉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与题意相合,故选D项;早在汉代,非洲就与中国建立起联系,宋代时中非联系频繁,排除A项;《新唐书》记载:仅广州一地一次“能造海船五百艘”,其中,苍船长二十丈(约 66.6米),能载六七百人,木兰舟能载1000人,排除C项;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打通通往印度的海路,排除B项。
20. [答案]B [答案] 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商对中国农副产品的收购由间接收购变为直接收购,出口贸易的广大中间环节以及从事丝茶生产的小生产者被外商和买办直接或间接控制,这进一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故选B项。资本输出是指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其开始于《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陆地区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收购方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加快中国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进程,排除D项
21.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饮食,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选C项;材料只有上海,并无其他地区,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吸取外国特色并融合本土因素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传统菜系的地位,强调的是中西结合的菜系深受当地人喜爱,排除D项。
22.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继承人”搜集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可知这些活动促进了地东海文明、亚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的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材料中的行为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但不能消融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在托勒密王朝及之后,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仍然存在,排除A项;统治者偏好影响文明程度,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文明程度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搜集“环地中海地区”的文献,文献的具体内容没有体现,所以不能说明古希腊政治传统对托勒密王朝的影响,排除D项。
2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时,却也摧毁或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打击了教会势力的经济基础,削弱了教会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教皇思想统治的影响,而不是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对欧洲思想变革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排除B项;蒙古西征发生于13、14世纪,而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主要是由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排除C项。
24.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1766 年”和事件显示,当时处于北美独立战争前。材料中约翰.亚当斯要求“爱护”“美利坚”,认为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这种观点的宣扬必然能够增强美利坚民族的认同感,促使美利坚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答案为B;《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宣告了美国的诞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 1766年美利坚国家还没有诞生,排除A;材料未涉及北美有关法律的信息,不能得出北美人民法制观形成的结论,排除D.
25. [答案]D [解析]在拿破仑的推动下,法国的附庸国都以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蓝本进行了改革,这有利于法治思想在附庸国的传播,故选D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排除A项;拿破仑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而不是整个欧洲,排除B项;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发了被侵略国家的强烈不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6. [答案] B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知识分子开始感叹西方社会的衰落,故选B项;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是1929
——1933年,排除A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时二战后,排除C项;俄国本身属于欧洲,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会使知识分子感叹欧洲的衰落,排除D项。
27.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更多的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D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在一战后就已经明确提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和两大阵营的对峙尽管也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28. [答案]D[解析]“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可知,新兴国家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抵御西方价值观入侵,故选D项;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不是主要目的,要利用传统文化捍卫文化主权才是新兴民族国家保持国家身份的重要方式,排除A项;新兴民族国家建立之初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和平演变,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故重视文化交流同时要捍卫文化主权,排除B项;资产阶级倡导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普世伦理,但都不能掩盖资产阶级逐利贪婪的本性,所以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新兴民族国家必须捍卫文化主权,维护国家独立,故C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C项。
29. [答案]C [解析]“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科举考试简便、直观、公开的操作提供可能”表明造纸和印刷术等物质条件促进科举制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表明造纸和印刷术等物质条件促进科举制的发展,即促进制度创新,不是促进社会转型,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科举制形成是在隋朝,因此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无法推动科举制的形成,排除B项;科举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30. [答案]D [解析]“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说明用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故选D项;“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可见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是改变了其表现形式,排除A项; ... “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只是艺术化的反应生活,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内容,排除B项;“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可见这种做法是赋予了传统艺术的新的生命力,但无法说明“最深刻意义”即历史影响,排除C项。
31. [答案] (14分)
(1)特点: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2点3分, 3点4分) .
原因: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2分)
新特色: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2分)
(2)评析: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是研究希腊化时期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1分) 石碑先后被法国、英国占有,后被陈列于大英博物馆,是西方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是西方殖民侵略埃及、对埃及文化破坏的象征,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文化暴力。(2分)
英国对石碑的收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西方国家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埃及呼吁其回归体现了埃及民族自决意识不断增强,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新兴的民族国家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的写照。(2分)
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石碑--定程度上说明尽管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但去殖民地化任务远未结束。(1分)
[解析]
(1) 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图4“美洲地区主要语言分布图”可知使用英语的地区主要是现今美国等北美洲国家;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主要是墨西哥、智利、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得出北美洲以英语为主;拉丁美洲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为主;部分地区保留美洲印第安语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美洲作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新大陆,逐渐沦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的殖民地,宗主国的语言在殖民地得到了使用和传承,北美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控制区域,拉丁美洲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势力范围,还有少部分地区保留着美洲土著居民的语言,得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拉丁美洲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第三小问新特色,结合第一问可知,美洲原有文化受到欧洲殖民实力的入侵影响,带有殖民地色彩,得出欧洲文明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对罗塞塔石碑的命运进行评析,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评析,据材料二“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祥的内容”得出罗塞塔石碑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石碑上的文字反映了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的碰撞交融,是研究希
腊化时期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从殖民势力对石碑的控制的角度评析,据材料二“1801年,英军打败法军、接管埃及,根据投降条约,法方把罗塞塔石碑等10多件埃及文物移交英方”得出石碑先后被法国、英国占有,后被陈列于大英博物馆,是西方殖民扩张历史的写照;据材料二“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了展示英国人对法国的军事胜利,英国人在这件石碑的标签上写有一句话:‘不列颠军队征服埃及的战利品’”得出是西方殖民侵略埃及、对埃及文化破坏的象征,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文化暴力;据材料二“罗塞塔石碑被送至大英博物馆埃及厅,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得出英国对石碑的收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代西方国家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据材料二“1993年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得出埃及呼吁其回归体现了埃及民族自决意识不断增强,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新兴的民族国家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的写照;据材料二“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得出大英博物馆拒绝归还石碑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但去殖民地化任务远未结束。
32. [答案] (14分)
(1)异:中国古代书院多元一体(办学主体多元,教育、学术、藏书一体),逐渐为官府限制:后者独立性和自治性较强:中国古代书院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中世纪大学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自由开放:中国古代书院重视实用性的职业教育:逐步衰落被近代新式学堂取代。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既兼顾了神学又重科学和实用,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任答三点得5分)
同:教学自由,不受地域限制,具有开放性: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方式灵活,
重视争辩。(任答一点得2分。 答两点得3分)
(2)原因: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社会对实用性人才需求有限,而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发展,急需实用人才:中国古代高度专制和集权,书院缺乏自主权,而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大学相对独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控制思想,而西欧受到各带民主政治和人文主义影响:中国古代教育服务于专制统治和科举考试,而中世纪西欧的学术氛围相对宽松、自由。(6分,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异:据材料一“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书院建立者的身份颇为复杂,有各级贵族和官吏,也有学者”可知古代中国书院办学主体既有私人、学者、也有官府、
贵族,具有多样化。据材料一“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可知明清以后书院的控制主体逐渐转入官方手中,据材料二“维持大学的独立性,使大学自治成为可能”可知中世纪大学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具有多元化;据材料一“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可知中国古代书院长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宣传儒家道德教化和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据材料二“它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丰富多样,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促进理性、自 由思想的形成:据材料一“改书院为学堂,书院衰落”可知近代西学的传播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传统的书院逐渐衰落。据材料二“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法学、医学、文学、神学”可知中世纪大学课程内容既重视自科学的实用性课程,又重视神学的相关内容;据材料二“它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可知中世纪大学所体现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精神为近代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小问同:据材料一“教学以学生的自我钻研为主,强调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与材料二“教师自由地教授学问、传播知识,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比较,得出教学自由,不受地城限制,具有开放性;据材料一“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另一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术讲会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辩”与材料二“甚中世纪大学最通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和辩论,辩论是讲授的必要补充,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学位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教授”学位”等,得出教学与研究结合,教学方式灵活,重视争辩。
(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书院逐渐走向没落,中世纪大学为近代科学发展奠定基础,二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这是当时中西方社会环境差异导致的,首先经济上,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比较低,但是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亟需社会实用人才;其次政治上,中国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以书院是国家政治的延伸,也是国家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深受官府的严格控制,但是欧洲许多城市实行自治,受王权和教权的影响较小,具有很强独立性,学术文化氛围相对自由宽松;最后文化上,中国古代书院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而中世纪大学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具有创新性。
33. [答案]
提取材料信息,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 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与文化现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示例:
观点: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3分)
论证: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干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阿拉伯文明则有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1840年全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戎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言之有理即可,9分)(此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文明的衰落、复兴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
如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西方文明衰落的隐患等,其次,根据论题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自我更新、吸收外来成果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