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练习(含答案 ) 2023-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练习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部编版
1.1932年,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做法是( )
A.建立伪满洲国 B.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C.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召开“分共会议。”
2.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着中华民族儿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北平学生的行动是( )
A.发起五四运动 B.带领南京人民反抗日军的暴行
C.发起一二·九运动 D.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3.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研究“西安事变”时,可信度最高的证据应是( )
A.当时的照片和相关的文物 B.电影《西安事变》
C.蒋介石日记中对于事件的描述 D.当时国民党报刊的宣传报道
4.《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其中第五册为《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其中“大灾难”与“大牵手”分别是指( )
A.卢沟桥事变和国共合作进行北伐 B.卢沟桥事变和西安事变
C.日本全面侵华和国共第二次合作 D.日本全面侵华和淞沪会战
5.“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旅顺大屠杀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2020年暑期档电影《八佰》讲述了“1937年,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抵抗日军,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请判断,该电影取材于(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徐州会战 D.长城会战
7.了解历史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列历史事件,按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叶挺独立团夺取汀泗桥
③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④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8.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斗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第三次长沙会战
9.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发动了以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为目标的战役,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这场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这一论断(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指导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C.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成功扭转了正面战场的不利局面
11.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这次会议( )
A.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D.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2.“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一句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 )
A.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B.抗战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与时代的限制
C.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逐渐消除
D.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13.1935年12月,北平学生高呼“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
14.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西安事变。( )
15.万家岭战役是武汉会战时期的一次外围歼敌战,它发生在湖北省。( )
16.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它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判断对错)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1936年12月16日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自相残杀”指的是什么?
(2)引用材料中的文字,说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这一事件的理由。
(3)中国共产党主张以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件?这一事件的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18.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回首百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大变局,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很清楚,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20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该主张的提出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了实现中国革命“第一步”目标,探索出的一条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为实现“第二步”目标,在抗战胜利前,我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召开了什么会议为抗战后中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为改变“20世纪中国的命运”,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
19.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兄弟携手】
材料一:……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
——姜廷玉(军事博物馆研究员)
【探索前行】
材料二: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同仇敌忾】
材料三:1937年,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国共携手,最终使日本无条件投障。
(1)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什么 这道路开辟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个。
(4)【归纳总结】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
()
参考答案:
1.A
2.C
3.A
4.C
5.D
6.A
7.C
8.B
9.D
10.C
11.A
12.B
13.正确
14.错误
15.错误
16.正确;
17.(1)历史事件:西安事变;
“自相残杀”指: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红军。
(2)理由:“政府屈辱的外交”,“自相残杀”,“抗日救国”。
(3)事件:和平解决。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8.(1)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
意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会议:中共七大。
(3)努力:创办黄埔军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
19.(1)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主要成果:创办了黄埔军校,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相反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标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3)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正面:台儿庄战役;敌后: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4)启示: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任何党派、团体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等。(任意一点合理即可)
()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