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含解析)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6—17世纪,法国通货膨胀严重,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这种通胀现象在西欧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该时期的通货膨胀( )
A.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 B.表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D.得益于工业资本的扩张
2.16世纪中期,烟草在欧洲各国的宫廷和上流社会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时髦的绅士艺术。进入17世纪上半期以后,烟草的用途发展成为逸乐消费品,并逐渐融入欧洲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这反映了当时( )
A.欧洲等级观念正在日益淡化 B.贵族生活方式受到普遍推崇
C.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D.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3.成书于1574年的《印度群岛地理通论》是由西班牙地理学家洛佩斯·德·维拉斯科所写。书中表现出对信息、数字、规模、名字、疆域的难以抑制的欲望,令人感到世界在无限延伸。这反映出作者( )
A.已具有全球维度意识 B.意欲挑战“教皇子午线”
C.主张构建环球交通网络 D.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4.有学者指出,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和对海洋世界控制权的争夺,为了提高商业资金筹集的效率和减少不必要的中间消耗,国家从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表现为“对公民进行统一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同质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欧政治世俗化源于产业革命 B.国家统一趋势因经济发展而加强
C.商业竞争促进了民族国家崛起 D.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张性
5.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 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
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 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
6.1500年到1850年,大量的欧洲人和非洲人移入美洲,而印第安人口因为病菌侵害减少了95%。美洲从纯粹的黄种人的大陆,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美洲人种构成发生变化根源于( )
A.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B.外来各洲人口的大量迁入
C.病毒细菌对原住民的伤害 D.欧亚先进文明生产力优势
7.香料贸易在中世纪时就传遍了整个欧洲,15世纪海上航路发现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先后侵入东方的香料产地,通过不等价交换和直接掠夺,将大批香料运入欧洲市场,获取惊人利润。据此推知,当时香料贸易的盛行( )
A.源于价格革命带来的利润空间
B.使亚欧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
C.打破了西欧对东方商路的垄断
D.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8.16、17世纪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城市迅速崛起,如安特卫普市内银行林立,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航运保险公司陆续建立起来,尼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
A.经济格局的变化缘于商业革命 B.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资本输出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D.资本原始积累改变了生产方式
9.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这样写道:“在莫桑比克,他们试图控制南非的黄金贸易;在霍尔木兹海峡,他们控制了波斯湾的入口;在果阿,他们贩运印度的胡椒;在马六甲,他们监管从中国南海到印度洋的货船。”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葡萄牙海上贸易的发达
C.荷兰垄断国际贸易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0.奴隶贩子们载着大量劣质商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海岸,这是奴隶贸易的“出程”。在非洲海岸用低劣的货物“交换”黑奴,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这叫“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工业原料,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该“贸易”( )
A.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B.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罪恶
C.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打破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
11.16世纪时,西欧国家货币中所含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货币发行量却大幅增加,即使是小农经济最为盛行的国家,其货币发行量也在半个世纪内增加了一倍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欧国家( )
A.放宽铸币政策限制 B.通货膨胀问题严重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大量输入美洲金银
12.如图为世界近代史上大西洋贸易图.据该图可以得出( )
A.西欧诸国在大西洋展开争夺 B.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野蛮性
C.世界市场的分工已初步形成 D.欧美间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
13.位于西班牙的哥伦布纪念碑上有“光荣属于哥伦布”“向哥伦布致敬”两行大字。2007年10月,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游行示威,要求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于评价哥伦布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
A.人种不同 B.价值观不同 C.评价角度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14.1587年,荷兰议会决定实行联省自治,七个省均拥有相当密集的城市网,每个城市均自己管理自己,各自征税;各大公司热衷于商业利润,使得商业资本取得绝对优势。这表明荷兰( )
A.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B.潜伏着国家发展的隐患
C.城市自治推动商业革命 D.经济霸主地位日益巩固
15.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荒无人烟的波托西山区立刻成为矿城,人口迅速增至15万,几百年间源源不断的白银从这里被开采出来,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关于这个银矿说法正确的是( )
A.给葡萄牙王室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B.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
C.增加了当地南美土著人的就业机会 D.促进了西班牙国内的资本主义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花病毒是随着新航路开辟传入美洲的。私人船主、船员通过贸易站频繁与土著接触,把天花传播到印第安人当中。携带病毒的传教士在印第安村落之间来回奔波,成为引入和传播天花的导火线。人们感染天花病毒后,病毒在携带者体内存在一周或更长时间。1520年,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带领军队在攻克特诺奇提特兰时,天花感染当地印第安人并大规模流行。1588年,天花波及整个南美大陆。天花登陆美洲造成印第安人口急剧减少,殖民者重新考虑种植园和矿井的劳动力来源。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天花大流行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少数幸存者也无法保存印第安人传统文化,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被“植根”在美洲大陆,有些地区出现了西班牙语和土著语并存的现象。为了减少天花大流行造成的损失,西班牙国王赦令医师领导皇家慈善疫苗远征活动,进行过6万多次的疫苗接种,对控制天花在美洲的流行意义重大。
——摘编自刘去非《16—17世纪西葡殖民时期美洲天花大流行的特点及其影响》
(1)据材料概括天花在美洲传播的途径及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在美洲传播带来的影响。
17.[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材料一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即使在16世纪中期,其香料进口量仍比利凡特多。利凡特贸易是葡萄牙香料贸易的补充,它只能在葡萄牙贸易遭遇困难时复兴。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材料二16世纪末,欧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地中海东部的商道向东方输送了相当于72吨的白银。为了减少贵金属的使用,商人尽量采用物物交换的三角贸易形式。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三角贩运贸易减少了贵金属的使用,有效换售出英毛织品。三角贩运贸易也使广州成为东南亚香料集散中心。
——摘编自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香料贸易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
18.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请仔细观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探究以下问题。
图1: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
图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联系
【对比分析】
(1)对比两幅地图,请您从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和贸易主体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所发生的变化。
【深入探究】
(2)从图1到图2商路的变化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敦煌曾商旅如流,西来的宗教和乐舞与中原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使敦煌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自汉至唐,都城在长安或长安以西的政权总计有10个,存续时间达730多年。唐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国都逐渐向东、向北迁移,元、明、清三代基本上以北京为都。唐以前危及全局的边患大多来自长安的西北地区和北部地区,宋以后的主要威胁则来自开封、北京的东北地区和北部地区,这就使中原王朝的战略防御重点随之大大地向东、向北迁移。明朝时修筑了嘉峪关,并以此为河西门户,从而使西北地区的边塞要地从敦煌后撤到了嘉峪关和酒泉,敦煌失去了屏蔽河西与中西交通中转站的重要地位。到了清代,敦煌又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但到清朝结束,它不过是西北边陲的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县城。
——摘编自郝春文《略论古代敦煌的兴衰与边防》
材料二 西班牙为了掠夺拉美殖民地的贵金属,对殖民地的贸易进行了垄断,即使是西班牙与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民间贸易,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经过多次探险,1573年,西班牙成功开辟了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航线的开通不仅使西班牙维系了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而且使美洲与亚洲在太平洋上能够持久地互通,把欧、美、亚、非四大洲连接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道大通”。大帆船将大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运往拉美,深受当地人的欢迎,造成了拉美的白银大量外流,这是西班牙绝不能接受的。16世纪末之后,西班牙王出台了一系列阻碍大帆船贸易的政策措施,伴随着英、法等国的崛起和挑战,西班牙帝国不断走向衰落。1815年,大帆船贸易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敦煌在唐朝以后持续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航道开通的影响,并指出“大帆船贸易”的内在缺陷。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变迁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可以看出16—17世纪,法国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新兴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依靠收取地租的地主的力量逐渐削弱,有利于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通货膨胀现象,不能得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资本迅速扩张,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材料内容反映了烟草从上层的喜好逐渐扩展到各个阶层,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欧洲的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扩大了同美洲地区的贸易,使得烟草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D项正确;这一时期欧洲大多处于封建君主制时代,等级观念依然强大,排除A项;“普遍”一词,程度太强,材料并不能反映“普遍”推崇,排除B项;17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1574年的西班牙地理学家所写的《印度群岛地理通论》中“对信息、数字、规模、名字、疆域的难以抑制的欲望,令人感到世界在无限延伸”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在地理著作中已经具备了全球维度的意识,A项正确;题干中涉及到的是印度群岛地理,教皇子午线位于大西洋,排除B项;题干中作者是在地理概念上全球维度意识,并非主张构建全球交通网络,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世界的延伸,并未体现作者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财富从伊比利亚转移至西欧大洋沿岸”“对公民进行统一语言、货币和法律体系的同质化”可知,该学者强调财富中心即贸易中心的转移,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这种竞争需要强大的世俗政权来推进,这就使得教皇权力遭到削弱,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崛起,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竞争的影响,而非产业革命,排除A项;民族国家开始崛起的时期,欧洲国家大多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且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各国划定国界,“国家统一趋势”说法错误,排除B项;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不是该学者强调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荔枝原产于中国,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洲际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说明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D项正确;洲际间饮食习惯不可能同化,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荔枝在洲际间传播不会影响各洲的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宗主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已经发生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在欧洲殖民美洲过程中,欧洲人和非洲人迁入,印第安人锐减,所以美洲人种混杂,A项正确;外来人口的迁入和病菌导致原住民的减少,只是其中部分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B、C两项;欧亚生产力先进并不直接导致美洲人种构成的变化,只与欧洲人迁徙有关,而非洲人迁入与美洲的劳动力资源匮乏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香料贸易有利于欧洲与亚洲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A项价格革命的含义是指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B项中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前,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6、17世纪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城市迅速崛起,如安特卫普市内银行林立,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航运保险公司陆续建立起来,尼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可知,在新航路开辟后经贸中心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这与商业革命密切相关,推动了经济格局的变化,A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强调的市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即引发了商业革命,而殖民扩张的确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成长,但是这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资本原始积累的确改进了生产方式,但这在材料中并未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莫桑比克、霍尔木兹海峡、果阿、马六甲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葡萄牙据点式海上贸易,B项正确;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主要在菲律宾和南美洲,排除A项;荷兰长期以“海上马车夫”的身份存在,排除C项;莫桑比克、果阿等地长期是葡萄牙殖民地,而不是英国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材料中所强调的欧洲—非洲—美洲的大西洋航行,就是“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深重的灾 难,但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 项;材料中的贸易主要反映的是商业资本主义的罪恶,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 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当时西欧国家为适应这一要求,减少了货币中的金银成分,C项正确;当时铸币权仍归国家所有,排除A项;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B项说法是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从美洲输入大量白银,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用成品换取非洲黑人,将美洲的棉花、糖和烟草等贩运到欧洲等,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欧美间通过三角贸易,开始被打破各大洲的孤立状态,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欧诸国的争夺,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进程中的野蛮性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分工初步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树碑纪念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功绩和拉美各地印第安人控诉殖民掠夺,要将“哥伦布日”改为“土著人民抵抗日”,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对哥伦布的评价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其评价的角度不同,C项正确;人种与评价哥伦布无关,排除A项;价值观不同是表现,并非人们对哥伦布评价迥异的原因,排除B项;意识形态并非欧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评价哥伦布的依据和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由题干可知,荷兰各省各自征税使得荷兰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另外商业资本取得绝对优势难以对抗工商业资本,这都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内容,排除A项;推动商业革命的是新航路开辟,并非城市自治,城市自治在中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没出现商业革命,排除C项;题干中荷兰的情况不利于其国家长远发展,进而不利于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1545年南美波托西银矿被发现,荒无人烟的波托西山区立刻成为矿城,人口迅速增至15万,几百年间源源不断的白银从这里被开采出来,鼎盛时白银产量占世界的一半。”可知,白银大量被开采并流入欧洲,引发了西欧各地长时间通货膨胀,B项正确;南美波托西银矿是西班牙殖民者开采,排除A项;南美波托西银矿大量开采导致南美土著人大量死亡,排除C项;西班牙掠夺来的财富主要用购买奢侈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6.(1)途径:战争;贸易;传教。
特点: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2)影响:加快西方殖民征服进程;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客观上推动了黑奴贸易;破坏印第安文化;促进拉美文化的形成;推动医学发展。
【详解】(1)途径:由材料中“通过贸易站频繁与土著接触”、“携带病毒的传教士在印第安村落之间来回奔波”、“西班牙……带领军队”等信息,可知天花在美洲的传播途径是贸易、传教、战争。
特点:由材料可知,1520年到1588年,天花波及整个南美大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传统文化毁灭。可以概括为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2)影响:由材料中“天花大流行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少数幸存者也无法保存印第安人传统文化”等信息,可概括为改变美洲人口结构、破坏印第安文化;根据材料中“天花……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被“植根”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西班牙语和土著语并存的现象”等信息,概括为促进拉美文化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殖民者重新考虑种植园和矿井的劳动力来源”等信息,可以概括为客观上推动了黑奴贸易;根据材料中“西班牙国王赦令医师领导皇家慈善疫苗远征活动,进行过6万多次的疫苗接种”等信息,可以概括为客观上推动医学发展;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土著人口的减少和拉美文化的形成,加快了西方对美洲的殖民征服。
17.(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亚洲香料产量巨大。(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2)历史作用:香料贸易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香料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经济的联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亚洲香料贸易中占据中友好地位的国家是葡萄牙,同时结合所需知识可知这与葡萄牙借助新航路开辟之便,迅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有关,除葡萄牙之外,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对外殖民扩张;香料的产地主要在亚洲,而欧洲对香料的需求较大,亚洲香料贸易存在巨大的利润。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之后增加了欧洲商业贸易中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推动了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沿岸成为欧洲的商贸中心;大量的香料等商品进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在亚洲香料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亚欧香料贸易密切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2)历史作用:香料贸易加强了世界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经济交流伴随着文化交流,所以其推动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文明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发展和联系,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8.(1)欧洲商路贸易中心的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主要贸易体(商人)变化:由阿拉伯、意大利、中国商人为主变为以西欧国家(英国等)商人为主。
(2)趋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等。
【详解】(1)根据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主要贸易体(商人)由阿拉伯、意大利、中国商人为主变为以西欧国家(英国等)商人为主。
(2)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的商路只是亚非欧三洲之间的联系,而图2中的新航路则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体现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等。
19.(1)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东移和北移;战略防御重点的东移和北移;陆上丝路的相对衰落;宋明时期,西北边境的社会动荡;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2)影响:加重了西班牙对拉美和菲律宾的殖民掠夺;为西班牙王室输送了大量垄断利润和珍贵的商品;加强了亚洲和美洲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内在缺陷:封建性的官营垄断贸易,缺乏持续性和竞争力。
(3)启示: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的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的变迁对大国兴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开拓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唐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国都逐渐向东、向北迁移,元、明、清三代基本上以北京为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政治中心的东移和北移”;根据材料一中的“唐以前危及全局的边患大多来自长安的西北地区和北部地区……随之大大地向东、向北迁移”可得出“战略防御重点的东移和北移”;根据材料一中的“敦煌失去了屏蔽河西与中西交通中转站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陆上丝路的相对衰落”;根据材料一中的“宋以后的主要威胁则来自开封、北京的东北地区和北部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宋明时期,西北边境的社会动荡”;根据材料一中的“但到清朝结束,它不过是西北边陲的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不仅使西班牙维系了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可得出“加重了西班牙对拉美和菲律宾的殖民掠夺”;根据材料二中的“而且使美洲与亚洲在太平洋上能够持久地互通,把欧、美、亚、非四大洲连接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道大通’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加强了亚洲和美洲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的“大帆船将大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运往拉美,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可得出“为西班牙王室输送了大量垄断利润和珍贵的商品”;根据材料二中的“造成了拉美的白银大量外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内在缺陷:根据材料二中的“16世纪末之后,西班牙王出台了一系列阻碍大帆船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帆船贸易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封建性的官营垄断贸易,缺乏持续性和竞争力”。
(3)分析启示类主观题,应首先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或主旨总结启示,之后根据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应如何去做;材料一中通过分析敦煌在唐朝以后持续衰落的原因可得出“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的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材料二中通过分析“大帆船贸易”的兴衰可得出“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的变迁对大国兴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开拓新的国际贸易中心和贸易路线”。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