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练习 (含解析)

《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统计,1750年,西欧国军队平均每个战士使用的大炮数比1650年的翻了一番。海军军械也有所改进,有了改良火器,使得军队在镇压暴动者和擅自寻衅闹事的团体时更占上风,因而强化了国家统治权。它们也使欧洲人拥有了优势,凌驾于美洲、印度或其他各地的民族之上。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军队变革高度依赖商业革命 B.军事技术革新加速了殖民扩张步伐
C.武器改良激化了全球性矛盾 D.军械装备改进根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2.1587年,荷兰议会决定实行联省自治,七个省均拥有相当密集的城市网,每个城市均自己管理自己,各自征税;各大公司热衷于商业利润,使得商业资本取得绝对优势。这表明荷兰( )
A.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B.潜伏着国家发展的隐患
C.城市自治推动商业革命 D.经济霸主地位日益巩固
3.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得意地向西班牙国王通报达·伽马归来的消息时,夸口的不是占领了多少土地,制服了多少人,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这反映出当时葡萄牙( )
A.意欲垄断太平洋地区贸易 B.积极推行重商主义
C.拥有掌控世界市场的实力 D.军事实力欧洲领先
4.研究者发现,16世纪20年代以前,墨西哥地区的真实工资(注: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水平很低。但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真实工资开始上升,并在17世纪中期上升至收入与最低生活开支大致相当的水平。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 B.西欧的早期资本主义扩张
C.拉美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 D.商业革命推动了外贸繁荣
5.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6.英国“南海泡沫”是指1720年由于非理性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暴跌、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事件;它与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投资狂热、1720年的法国密西西比公司股价泡沫,并称为欧洲近代早期的三大“泡沫经济”事件。这些事件说明( )
A.政府应有效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B.公司成为工商业组织支配形式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D.重商主义政策不适应经济发展
7.16世纪中后期,尼德兰制图学派兴起,他们既是勘测员、制图员,也是风景画家,将艺术、知识和地图很好地结合起来,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其中奥特柳斯的《寰宇大观》对美洲、非洲的轮廓描绘相当精准。制图学派的兴起源于( )
A.印刷业得到了新发展 B.制图行业丰厚利润的吸引
C.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 D.殖民活动对外扩张的需求
8.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9.15世纪,西欧出现了适宜在大海里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辨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这有利于西欧( )
A.科技创新成为社会新风尚 B.追求财富和探险的人文精神传播
C.工业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 D.各国封建君主积极资助殖民扩张
10.下列表格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此解读更为全面的是( )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 皇朝特遣船队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 手、工匠 外交使者
欧洲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 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 土地、黄金 冒险家、投机商 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 者、海盗
A.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
B.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
C.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
D.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
11.达.伽马在他的航海日志中描述了他们的战舰如何摧毁阿拉伯人的强大舰队。对此,有人评价:“无疑,他们在回忆中有所夸大,但读这些航海日志可以得到一种印象,似乎一种天外超人的力量突然袭击了那些不幸的敌人”。这种力量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 B.封建主的开疆拓土理想
C.市民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D.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原则
12.有学者认为,十四、十五世纪,整个西欧处于急剧的经济衰退,已从地处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获利的葡萄牙人将注意力转向了西非海岸,并不断取得成功,刺激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资助哥伦布,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更早发现美洲。该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
A.西葡两国贸易的冲突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葡萄牙海外扩张方向的改变
13.整个16世纪,在日本经商的欧洲人仅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1600年,荷兰探险船首次到达日本,9年后,荷兰商船正式驶人日本。1613年,第一艘英国船来到日本,并取得了德川幕府的贸易朱印状。1623年,英国商馆被迫关闭。不久,日本效仿中国实行闭关政策。16~17世纪日欧贸易的曲折历程折射出( )
A.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B.殖民国家的早期争夺
C.东亚国家地位的降低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4.15世纪后半叶,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从地中海通往亚洲的传统商道,对过往的欧洲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从地中海经红海通往亚洲的海路则控制在阿拉伯人手中。这一局面( )
A.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B.中断了东西方间商业联系
C.推动了西欧人的海上探险
D.促进了大西洋贸易的兴盛
15.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帕维亚大学学习了基础的文学、几何学、天文学和航海学知识,并且根据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的地圆说,坚持认为只要向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亚洲。哥伦布的经历表明当时( )
A.新航路开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文艺复兴为海外冒险提供思想动力
C.市民阶级出现为航海提供人才支持
D.理性精神推动航海家客观认识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
16.【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 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贸易对各参与国来说影响深远。中国人通过银丝贸易,精进了丝绸产业,如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白银,但也在无形中应对白银入境后对国内经济社会造成的变化。西班牙人则对贸易“爱恨交加”,旅居菲律宾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及西班牙国内人,都各持己见,参与到利益的角逐中。有关帆船贸易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一直持续。
——王丹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的银丝资易(1565—1815)》
材料三 1620—1621年马尼拉及秘鲁利马丝货价格
货名 单位 在马尼拉价格 (比索) 利马的价格 (比索)
生丝 担 200 1.950
广州缎 匹 5 50
织棉 匹 4 40
Gorgoran 匹 1.5 10
天鹅绒 Vara 0.5 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西班牙人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爱恨交加”的原因,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城市市场的典型形态,是行会控制下的市场,在组织其成员争取自治权与封建领主的交涉和斗争中,行会成为城市市场的主导力量。为了保证市民的共同利益,必须制定各种制度来防止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竞争,严格约束同行之间的经济行为和活动。使作为同行成员的小生产者之间具有均等的生产条件和营业机会。它以行规的形式制定一系列以垄断、限制为目的的管理制度,有一整套检查监督、奖惩的措施和行为规范。所以西方中世纪的市场制度是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一种契约,其目的是用来约束自身的活动。这些行规世代相传,从而使西方中世纪的市场经济也带有一种习俗经济的性质。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和西欧传统市场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随着15世纪末新航线的发现,西欧开辟了新的商道,使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联系了起来。于是西欧启动了市场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进入16世纪,市场国际化程度继续深入,西欧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彼此之间商品具有了一定的依存度。西欧对利润无限制的追求,推动着商人们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商人们开始了国际化,与国外客户进行广泛的贸易。西欧主要对一些奢侈品及贵金属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而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从15世纪起,西欧市场越来越多,一些大的集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特卫普。安特卫普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外力而成为的世界首府。
——摘编自魏跃军《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西欧市场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市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16世纪西欧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城“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等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世界历史的舞台始终局限于亚欧大陆及北非的部分地区,而美洲、大洋洲则与亚欧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处于一种隔绝状态。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世界文明的特点,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欧洲人对全球认识的空间变化,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致力于军事技术的革新,这加速了殖民扩张步伐,B项正确;军队变革高度依赖商业革命说法绝对,且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武器改良激化全球性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军械装备改进根源于新航库的开辟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由题干可知,荷兰各省各自征税使得荷兰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另外商业资本取得绝对优势难以对抗工商业资本,这都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资产阶级革命内容,排除A项;推动商业革命的是新航路开辟,并非城市自治,城市自治在中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没出现商业革命,排除C项;题干中荷兰的情况不利于其国家长远发展,进而不利于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而是找到了大量丁香、肉桂和金矿,以及谋划用武力从穆斯林手中夺取香料贸易控制权的计划”可知,葡萄牙支持达·伽马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为了东方的财富和香料贸易控制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重商主义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达·伽马开辟的新航路并没有到达太平洋地区,排除A项;当时世界市场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葡萄牙的军事实力,而且也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其军事实力欧洲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拉美地区遭到了欧洲的殖民侵略,本地土著人口大量死亡,因而真实工资逐渐提升,并迫使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B项正确;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使财富流入宗主国,并不能提升当地的真实工资,排除A项;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移植了本国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发展种植园经济,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拉美地区外贸繁荣,但其收入主要在欧洲殖民者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南海泡沫”事件是指1720年由于非理性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暴跌、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事件,被后人发展出“泡沫经济”一词,用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主要由于英国政府的管理缺位导致的,这说明经济发展需要约束投机行为,政府应有效发挥市场监管职能,A项正确;“公司成为工商业组织支配形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危机的基本表现是供大于求,生产过剩,而世界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25年,排除C项;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后被自由主义所取代,材料中的事件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制图学派的兴起于16世纪中后期,在地图制作中将科学艺术结合起来,并呈现商业化趋势,而且对美洲、非洲轮廓描绘相当精准。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制图学派的兴起。因此制图学派的兴起源于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对外扩张的需求,D项正确;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制图学派的兴起,而非印刷业的新发展和丰厚利润的吸引,排除AB两项;材料与人文主义思想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将旧大陆的动物引人美洲,使部分美洲居民过上游牧生活,从而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物种日益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而此时中国的罗盘针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广泛应用,欧洲人利用它来辨明地理方位,确定航向”可得出指南针传入西欧,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拳航路的开辟有利于追求财富和探险的人文精神传播,B项正确;A项与指南针传入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当时并没有开展工业革命,排除C项;D项太绝对,并不是所有的封建主都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的相关资料对比”可知,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而欧洲大航海以殖民扩张,建立殖民地,获得黄金,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主,追求经济利益使欧洲航海活动更具持久性,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远大于同时期欧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欧洲的地理知识比当时的中国要更为丰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材料“但读这些航海日志可以得到一种印象,似乎一种天外超人的力量突然袭击了那些不幸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得出这种力量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新兴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民的追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着认为葡萄牙海上冒险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西班牙资助哥伦布发现美洲,即葡萄牙海外扩张方向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葡两国贸易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C项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等国以经商为名先后对日本进行殖民侵略,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可以看出这实质上体现出殖民国家在日本争夺殖民霸权,B项正确;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殖民国家在日本争夺殖民霸权,不能就此说明整个东亚国家地位的降低,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材料“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从地中海通往亚洲的传统商道,对过往的欧洲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从地中海经红海通往亚洲的海路则控制在阿拉伯人手中”说明东西方交往的传统商路被阻隔,这迫使欧洲开辟通往亚洲东部的新航线,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C项正确;1453年拜占庭帝国就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不符合材料“15世纪后半叶”的时间,排除A项;B项“中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大西洋贸易兴盛实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的航海家哥伦布在帕维亚大学学习了基础的文学、几何学、天文学和航海学知识,并且根据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的地圆说……”可得出文艺复兴的开展为航海家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从而是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也提供了敢于冒险的精神,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的作用,排除C项;理性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原因:中国和西属拉美产品具有互补性;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对菲律宾和美洲的占领);航海技术进步;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动;西班牙政府对大帆船贸易的鼓励。
(2)原因:爱:西班牙人享用了优质的中国丝绸,并通过殖民特权攫取巨大的贸易利润;恨:对白银东流极度的担忧。
影响:对中国,刺激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影响明朝经济制度改革。(任答其中一点)对世界,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开启了早期全球贸易时代。
【详解】(1)原因:根据“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得出中国和西属拉美产品具有互补性;根据“ 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得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即西班牙对菲律宾和美洲的占领;根据“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当时航海技术进步和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动;以及西班牙政府对大帆船贸易的鼓励。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班牙人之所以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爱是因为西班牙人享用了优质的中国丝绸,并通过殖民特权攫取巨大的贸易利润;恨是对白银东流极度的担忧。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来说是刺激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影响明朝经济制度改革。对世界来说是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开启了早期全球贸易时代。
17.(1)城市市场受到行会的控制;有明确行规制度严格约束市场行为;带有习俗性经济的性质。(3点)
(2)表现:西欧商人国际化;商品交易的国际化;西欧国际性市场中心城市的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任意3点)
主要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民众需求的国际化;商人对利润的追逐;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任意3点)
【详解】(1)根据材料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市场的典型形态,是行会控制下的市场”可知城市市场受到行会的控制;根据材料一“必须制定各种制度来防止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竞争”可知有明确行规制度严格约束市场行为;根据材料一“这些行规世代相传,从而使西方中世纪的市场经济也带有一种习俗经济的性质”可知带有习俗性经济的性质。
(2)表现:根据材料二“商人们开始了国际化,与国外客户进行广泛的贸易”可知西欧商人国际化;根据材料二“进入16世纪,市场国际化程度继续深入”可知商品交易的国际化;根据材料二“一些大的集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特卫普”可知西欧国际性市场中心城市的形成;根据“西欧主要对一些奢侈品及贵金属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而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可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背景:根据材料“随着15世纪末新航线的发现,西欧开辟了新的商道”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二“西欧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彼此之间商品具有了一定的依存度”“西欧主要对一些奢侈品及贵金属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而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可知西欧民众需求的国际化;根据材料二“西欧对利润无限制的追求,推动着商人们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可知商人对利润的追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欧对于海外商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因而西欧商人开始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由此促进了对西欧不同商品的供给,因此是以供求关系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运行促进了15、16世纪西欧市场国际化。
18.(1)作物:麦、水稻。
表现: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
(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
【详解】(1)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把麦、水稻传播到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表现:根据所学商业革命的内容,从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等进行回答。
(2)影响:根据“获利极为丰厚”得出提供了资金来源;根据“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得出扩大了海外市场;根据“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得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原因:根据“获利极为丰厚”得出牟取暴利:根据所学可知,欧洲人到达美洲后,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
【点睛】
19.(1)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多元化;相对孤立闭塞;文明交往有战争、和平等多种方式;区域文化不断向外扩散;文明交往局限于欧亚和北非地区。原因: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地理环境的相对隔绝;交通工具的限制;农耕文明的扩张。
(2)变化:局限欧亚北非地区逐步到全球范围;认识更多的海洋和陆地,视野更开阔;主要因素:科学地理知识的丰富;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探险活动;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地图“世界主要文明示意图”可知,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和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在古代世界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下”可知,相对孤立闭塞;根据材料一“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等和平形式”可知,文明交往有战争、和平等多种方式;根据材料一“正是由于这些交往,儒家文化、印度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都在向外扩散”可知,区域文化不断向外扩散;根据材料一“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世界历史的舞台始终局限于亚欧大陆及北非的部分地区”可知,文明交往局限于欧亚和北非地区。原因:结合所学从生产力发展差异、地理环境局限、交通工具、农耕文明的扩张的角度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二地图“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可知,局限欧亚北非地区逐步到全球范围;认识更多的海洋和陆地,视野更开阔;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科学地理知识的丰富、全球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探索活动等角度分析。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练习 (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