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单元练习(含解析)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赞比亚,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量甚至能够占到本国银行部门资本总量80%以上。由此推知,当今( )
A.金融开放制约了第三世界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加大
C.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利益失衡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2.20世纪末21世纪初,韩国在总共148个产业部门中,限制和部分限制外商投资的部门数降到了31个,马来西亚允许外商在该国的服务业投资项目中可占有100%的股份。以上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举措( )
A.降低了区域内部的关税 B.利于抵制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
C.是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D.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走向深入
3.20世纪90年代,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态势,欧洲举起了“文化反击战”的旗帜,竭力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利益。在影视领域,“美国大片”快速抢占中国市场,不仅获取了大量利润,而且潜移默化地向国人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据此可知( )
A.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B.欧洲联合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C.文化渗透成为美国对外惯用伎俩 D.全球化浪潮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
4.有中国学者指出,在达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条件成熟之前,人类命运共回体的建构一定是基于主权独立和平等、不干涉内政的民族国家体系而展开的。尽管各国内部都不能在短期内建成真正的国内命运共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打造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学者意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A.利于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B.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C.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 D.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5.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三支力量(要求建立单极世界的力量、中间游移力量、要求建立多极世界的力量)角逐的总体状态,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元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极化趋势更加凸显。这一变化说明( )
A.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多极化趋势 B.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莫测
C.经济全球化致使美国霸权意识消弭 D.经济全球化遭受巨大挫折
6.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英法德等七国的首脑在每年一度的经济峰会上相聚就经济形势进行磋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将全世界24个先进工业国家召集在一起,关贸总协定继续举行多个“回合”的贸易谈判以削减关税。材料反映出( )
A.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B.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C.地区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日益突出 D.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开始起步
7.全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基本关系结构,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反全球化”的声音。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此较为合理的理解是( )
A.人类整体朝着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B.逆全球化将改变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C.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基本结束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将会不断加强
8.据美国某研究机构统计,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其中,1798年至1990年有218次军事干预行动,而自1991年至2022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这反映了( )
A.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矛盾依然尖锐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丧失殆尽
C.美国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 D.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
9.2019年10月,某国际组织的峰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闭幕。本届峰会主题为:“坚持万隆精神、积极应对当今世界挑战”。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不少国家代表发言反对单边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反对战争,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该组织( )
①是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下的产物 ②拥有成员国部分主权让渡
③有助第三世界挑战国际旧秩序 ④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以下属于“逆全球化”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英国的脱离欧盟公投 D.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11.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
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 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 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
12.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美国借助先进的高科技优势推进美国垄断资本的全球化,以期实现资本、商品、资源、技术、人员等有利于美国的“自由流动”和“共同享用”;扶植七国集团首脑会议讨论并决策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大有取代联合国安理会之意;在军事干涉别国内政时,总是打着人道主义、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冷战后的美国( )
A.霸权主义呈现出新形式 B.积极寻求大国间的多方面合作
C.主导了世界多极化格局 D.面临来自世界诸多国家的挑战
13.2022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领导人再次相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主题下,借助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连续轮值G20峰会的有利条件,协同“金砖+”合作机制,加快合作成果转化。将极大地促进G20全球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据材料回答全球治理机制变化的背景( )
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二十国集团积极致力于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这些挑战
④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利用“天下无对手”的优势,推行赤裸裸的实力政策:大幅增加军费,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否定《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拒签《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大力发展国家反导防御系统,大搞“反恐划线”。这说明美国( )
A.极力追求永久的单极世界 B.试图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C.称霸世界的野心由来已久 D.国家实力及国际地位增强
15.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2001年,美国以“影响经济发展”为由拒绝批准并退出该议定书。此后,加拿大也宣布退出。这说明( )
A.全球治理的进程曲折 B.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类共识
C.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将所有的人融入一个整体性的世界之中。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影响和支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反映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对种族主义的痛恨、对世界和平的热爱等。此外,还出现了某些具有全球性或全人类性的文化现象或课题,这些全球性的问题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不同文化形态的变化与发展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这种情形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文化整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全球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之间,显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一个文化多元并存的新世纪里,应该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其作为不同文化彼此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世界实现和平与发展。
——摘编自刘小英《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世纪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盟一体化进程
1967年8月 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发表《曼谷宣言》,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76年 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制定经济合作具体原则。
1984—1999年 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相继加入东盟。
2007年11月 东盟10国签署《东盟宪章》,宣布政治合作、经济一体化,增强东盟大家庭 意识 。
2015年12月 由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构成的东盟共同体正式成立,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成为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机制保障。
——摘编自骆永昆《东盟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动因及前景》等材料二 2016年以来,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印太”战略,表态支持东盟中心地位。但东盟意识到上述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将加剧大国博弈,并且严重冲击东盟中心地位。2019年推出的《东盟印太展望》使东盟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2021年在中国与东盟规划了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揽子合作后,东盟对美国提供的合作有选择地接受,对于各种有益的合作项目照单全收。
——摘编自翟篦《以柔制刚——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选择性合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盟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盟与美国“选择性合作”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发行新人民币以代替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财经发展的重要日程。
——摘编自姜长青《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人民币发行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1993年初欧共体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11月,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马约”正式付诸实施,将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1999年元旦,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新人民币和欧元发行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人民币和欧元的相似影响。
19.“冷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中国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阅读材料:
材料一 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战争临近结束时,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随着和平的到来,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大同盟走向分裂,并为冷战所取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国际政治学通常以“极”为单位称谓世界格局。“极”的实力由多种要素构成,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关注的焦点是主要政治力量,即区域性或全球性大国。而今天,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中国的发展是文明型力量,强调的不是对抗或改造,而是构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不仅体现在新型国际关系、新理念中,也体现在合作倡议的具体落实中。
——摘编自赵磊《从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并列举中国文明型力量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着明显的上升。”可知当前发展中国家中外资银行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有的国家远远超过本国银行资本总量。结合所学可知,外资银行的增多可能会带来监管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故材料所述现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B项正确;金融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不能说金融开放制约第三世界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C项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为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此消彼长,此衰彼荣,经济发展的中心不断转移,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投资的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自由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投资的自由便利,与降低关税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投资的自由便利化,并非抵制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现象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90年代,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态势,欧洲举起了‘文化反击战’的旗帜,竭力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利益。在影视领域,‘美国大片’快速抢占中国市场,不仅获取了大量利润,而且潜移默化地向国人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可知美国依然想通过文化的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即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A项正确;欧洲联合冲击了国际政治格局,使国际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无法得出文化渗透成为美国对外惯用伎俩,排除C项;全球化是随着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席卷全球的在资本、技术、生产和贸易等领域出现的越出一国范围的发展趋势,材料未体现全球化浪潮的内容,也未涉及全球化浪潮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尽管各国内部都不能在短期内建成真正的国内命运共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打造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的,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其对我国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其建立的渐进和复杂性,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极化趋势更加凸显”可知,世界金融危机客观上助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A项正确;世界政治格局短时期内趋于稳定,并非变幻莫测,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并未致使美国霸权意识消弭,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经济危机客观上助推了多极化趋势,并非经济全球化遭受巨大挫折,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在每年一度的经济峰会上磋商,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把全世界24个先进工业国召集在一起,共商大计,关贸总协定也举行了多回合的贸易谈判,这充分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来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平衡,实际上不平衡加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区的不稳定性,排除C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开始,如联合国的改革等,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反全球化’的声音。”可知,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全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基本关系结构,虽然出现了各种“反全球化”的声音,但全球化仍然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进步,人类会朝着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A项正确;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全球化,逆全球化只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阻碍,根本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经基本结束,说法错误,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发展中,且不断向纵深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而不是政治多极化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说明美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2年至2022年”苏联已经解体,美苏之间矛盾不存在,排除A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丧失殆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只能证明美国一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不能得出“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坚持万隆精神”、“反对单边主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是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为在两极格局下寻求自身独立发展而组成的,①正确;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股重要力量,有助于挑战、重塑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③正确;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④正确,C项正确;拥有成员国部分主权让渡是欧盟一类的政治、经济高度一体化的组织,②错误,ABD三项错误。故选C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逆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新贸易保护主义、欧洲难民潮、英国脱欧公投。C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表现,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及“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可知,邓小平指出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同样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其根本目的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积极融入世界,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B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但不是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排除B项;邓小平认为西方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未指出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后,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不再是直接的通过冷战意识形态领域推行霸权政策,而是间接地控制和利用经济、政治因素来达到自己对世界的控制,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冷战后的美国霸权主义呈现新形式,A项正确;根据材料“美国借助先进的高科技优势推进美国垄断资本的全球化,以期实现资本、商品、资源、技术、人员等有利于美国的自由流动,和‘共同享用’”可知,美国并不是积极寻求大国间的合作,而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统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并未真正确立这一格局,且材料体现不出美国主导了世界多极化格局,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不出美国面临世界多国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借助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连续轮值G20峰会的有利条件,……加快合作成果转化。将极大地促进G20全球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可以看出当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召开相关的会议反映出当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这些挑战。①③B项正确;二十国集团里面很多是西方国家,他们并不想致力于构筑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②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赤裸裸的实力政策,极力追求以美国为主宰的单极世界,A项正确; 美国政策具有霸权主义,不是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霸权野心的悠久历史,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美国国家实力,但无法得出国际地位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议定书》来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美国和加拿大宣布退出,这说明全球治理的进程曲折,A项正确;美国和加拿大宣布退出议定书,可见可持续发展没有成为人类共识,排除B项;材料信息是为保护环境,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排除C项;“难以协调”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美国和加拿大退出议定书,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国际合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文化观念的革新。
(2)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求同存异,不断创新。
【详解】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可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日益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将所有的人融入一个整体性的世界之中”可知国际合作的开展;“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影响和支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可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世纪文化的交流与认同出现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文化观念的革新相关。
(2)注意的问题:根据材料“在一个各种文化多元并存的新世纪里,应该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来作为不同文化彼此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求同存异,不断创新。
17.(1)背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东南亚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掠夺、发展滞后;第三世界和中国的和平崛起。
(2)认识:东盟与美国“选择性合作”有助于利益最大化(或巩固并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增强国际事务的自主权);有利于东盟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及贸易的发展;通过与中美等国的互联互通,避免大国间的摩擦;体现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发展;推动东亚及国际秩序积极、平稳、有序演变;为塑造平等相待、互帮互助、聚焦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出贡献;对中国发展的现实遏制亦构成牵制。
【详解】(1)背景:根据当今世界的经济现状分析背景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从政治角度分析背景是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正向着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结合东盟各国自身的历史分析,背景是东南亚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掠夺、发展滞后需要联合起来;再结合二战后第三世界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等角度分析。
(2)认识:东盟和美国原则性合作而不是完全听从美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美国和东盟的合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盟、美国和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印太”战略,上述战略遏制中国的意图明显,2019年推出的《东盟印太展望》使东盟取得了一定的自主权等信息可知通过与中美等国的互联互通,避免大国间的摩擦;根据材料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印太”战略,表态支持东盟中心地位可知体现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发展;根据所学东盟与美国合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国际秩序向好的方向转变可知推动东亚及国际秩序积极、平稳、有序演变;根据材料美日印澳等国纷纷出台“印太”战略就是有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可知对中国发展的现实遏制亦构成牵制。
18.(1)背景:新人民币发行,新中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通货膨胀减缓;工业化推进;抗美援朝的胜利。欧元发行,欧盟的成立;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洲成员国的努力。
(2)影响: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在国际上地位;促进外贸的发展。
【详解】(1)人民币背景: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材料“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可知,国民经济的恢复,通货膨胀减缓;根据材料“根据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发行新人民币以代替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财经发展的重要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推进,抗美援朝的胜利等。
欧元背景:根据材料“ 1993年初欧共体宣布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成立。”可知,欧盟的成立;根据材料“11月,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马约’正式付诸实施,将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可知,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根据材料“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成员国的努力。
(2)影响: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完成,过去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良好。......1999年元旦,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2002年元旦,欧元纸币和硬币发行,正式取代12个欧元区国家的本国货币,成为欧元区惟一合法流通的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在国际上地位,促进外贸的发展。
19.(1)原因:国家利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建立全球霸权;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典型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
(2)演变:二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时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
【详解】(1)原因:根据“战后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概括得出国家利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根据所学,还可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建立全球霸权;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等进行总结。典型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都是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
(2)演变:根据“冷战”,结合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根据“世界格局的最大变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得出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此时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根据“新型国际关系”得出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根据“新理念”得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单元练习(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