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核心要点必刷题七上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答案)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核心要点必刷题(1)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1.《越绝书》是古代有关吴越地区历史的重要典籍,记载了许多上古传说,如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些记载如今已经从考古发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明。据此可以判断( )
A.《越绝书》中记载的都是真实的历史
B.关于黄帝的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C.吴越地区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
D.考古发掘可以证实传说的一些真实成分
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3.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如图陶杯。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炎黄二帝热衷搞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杯是黄帝的作品 D.先民已学会制作陶器
4.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D.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
5.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6.如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出土文物情况简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具有( )
代表文物
分布范围 黄河中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上游
A.统一性 B.多样性 C.连续性 D.复杂性
7.以往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所以当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重见天日的时候,其内涵之丰富,发展水平之高,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
A.均态分布 B.复杂多样 C.多元一体 D.零星分散
8.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9.我国流传着许多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等,这些神话传说( )
A.是认识远古社会的一手史料
B.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C.印证中华文明走进农业社会
D.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水平
10.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体现了中国社会追求的自由民主的执政原则。中国最早的能够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应该追溯到下列哪一段历史时期( )
A.远古北京人生活的时期
B.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
D.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1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 )
A.粟 B.水稻 C.小麦 D.小米
12.“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该远古人类( )
A.是迄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B.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C.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D.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13.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14.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主题设计活动,从下列材料可知他们设计的主题是( )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制陶工艺的发展 D.早期房屋的出现
15.神话与传说,偏重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和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和探究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下列事件属于考古发现的是( )
A.半坡人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B.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C.《史记》记载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
D.北京人能够人工取火
16.如表为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对照表。据此可知( )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生活流域 长江中下游 黄河流域
房屋类型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方式 原始农耕(种稻为主) 原始农耕(种粟为主)
A.中华文明有区域性特征 B.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
C.半坡人已进入文明社会 D.南方比北方文明水平高
17.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
B.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
C.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
D.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
18.北京人遗址发现10万多件石制品,……石器的打片方法以砸击法为主,锤击法常见,还有碰砧法。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主要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等。材料表明北京人生活在( )
A.原始农耕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器时代
19.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知名历史学家著述 D.考古现场影像资料
20.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包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
项目主题: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选项 资源
A 视频:《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上下五千年》
B 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C 化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
D 书籍:《中国通史》《易中天中华史》
A.A B.B C.C D.D
21.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任务一 对号入座】
材料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北京人
⑤山顶洞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B两处位置。
【任务二 图说历史】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房屋结构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 归纳概括】
材料三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任务四 分析论证】
材料四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4)依据材料四,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2.中国历史悠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较多的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吧!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二: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如图的农作物……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遗址也发现了此作物大量谷壳的堆积。
材料三:长江流域原始居民住的房屋,分上下两层,提高了底板高度,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材料四: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遗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区域?
(3)材料三中,该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建筑?
(4)材料四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该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是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内容,列举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哪些。(最少举两例)
参考答案
1-10 DBDCA BCADD
11-20 BCDAA ACBBC
21.(1)A:②④⑤;B:①③。
(2)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或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气候湿润,北方气候干燥。
(3)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4)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人会制作玉器。
22.(1)原始农业的出现。
(2)河姆渡人。
(3)干栏式建筑。
(4)半坡人;半坡人会制造彩陶;粟。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