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中学中考调研化学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中学中考调研化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化学史上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门捷列夫创立了原子学说
B. 拉瓦锡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 侯德榜为我国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巨大贡献
D. 屠呦呦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2. 下列物质的使用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B. 用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
C. 用天然气作为家庭燃料 D. 用稀有气体制成霓虹灯
3.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倡导“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居住环境大变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减少使用含碳的燃料 B. 使用电网捕鱼提高捕获量
C.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D. 抵制小广告,清除“城市牛皮癣”
4. 小真同学对物质“个性”认识错误的是( )
A. 氧气有可燃性 B. 浓硫酸有吸水性 C. 一氧化碳有毒性 D. 石墨有导电性
5. 下列离子在的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一组离子是( )
A. B.
C. D.
6.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值为
B.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C. 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D. 硅元素在某些化合物中可显价
7. 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正确的是( )
A. 氢加氧等于个水 B. 个氢加个氧等于个水
C. 氢气加氧气等于水 D.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8. 化学与生产、生活、环保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维生素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C. 煤的炼焦与石油分馏原理相同 D. 研发高效低毒农药有助于粮食安全
9. 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加入固体
D. 向一定质量和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10.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 探究燃烧需要氧气
B.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C. 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D. 探究相同电阻产生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1.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B.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点燃与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与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12. 化学技术驱动“碳达峰、碳中和”。转化为炭黑回收利用的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依次发生过程Ⅰ和Ⅱ,“”表示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为
B. 过程Ⅰ、Ⅱ中铁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C. 为反应的催化剂
D. 总反应可表示为
13.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油少量杂质,下列所采用的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
物质 杂质 除杂选的试剂和方法
将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粉
加入过量的水溶液,过滤
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
固体 加入适量的溶液,过滤
A. B. C. D.
14.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将锌粉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蓝色滤液不饱和和滤渣。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B. 向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C.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
D. 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
1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取铁片放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固体,则所得固体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B.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质量相当,则两种物质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C. 等质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充分燃烧,一氧化碳消耗的氧气质量大
D. 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中加入质量分数为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16. 身边处处有化学。请从下列种物质中选择合适物质的序号填空:
小苏打 石灰石 盐酸 维生素 尿素 氯化钠
含氮量最高的常用氮肥是 ______ ;能治疗胃酸过多的是 ______ ;
能用作建筑材料的是 ______ ;常吃蔬菜水果可补充的是 ______ 。
17. 年月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能释放出天然气。
生活中,可以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获得热量。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工业上,可以利用甲烷获得氢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补全图横线处相应微粒的图示: ______ 。
四、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8. 、、、、为我们学过的重要化学物质。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常温下为液体。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转化关系及反应条件未标出,回答下列问题:
的化学式为______。
发生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的转化可能是______,对应的重要实验现象为______。
的转化可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9. 某品牌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标明:碳酸钠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称得烧杯及所盛纯碱样品的总质量为,再把稀盐酸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烧杯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
请你据此分析计算:
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
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六、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0.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实验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 ,写出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根据图实验中薄铜片上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
图实验中,试管产生的气体是 ______ 填化学式,实验前预先向水中加入适量硫酸钠的作用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错误。
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说法正确。
C、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D、屠呦呦发现并提取了有效治疗疟疾青蒿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关注化学学科成就、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
【解析】解:、干冰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错误;
B、用石油分馏制得汽油、柴油,利用汽油、柴油沸点不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错误;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故正确;
D、稀有气体在通电条件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3.【答案】
【解析】解:、减少使用含碳的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的“低碳生活”,但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使用电网捕鱼提高捕获量,观念错误,因为电网捕鱼会把大小鱼全部捕获,小的鱼不能捕获,需要长到一定体积才行,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故B正确;
C、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符合这一主题,但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小广告不可信,是骗人的行为,抵制小广告,清除“城市牛皮癣”都是负责任的行为,符合这一主题,但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故选:。
可以从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4.【答案】
【解析】解: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说法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毒性,说法正确;
D.石墨有导电性,能作电极,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氧气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可以燃烧的物质有可燃性。
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答本题关键,难度不大
5.【答案】
【解析】解:为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两种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分别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水,不能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为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碱性溶液中共存。
6.【答案】
【解析】解:、,说法错误;
B、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单位不是,说法错误;
C、硅元素的原子核外有层电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说法错误;
D、硅元素在某些化合物中可显价,说法正确;
故选:。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个单元格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元素周期表的有关应用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7.【答案】
【解析】解:在反应中“”读作“和”,“”读应作“生成”,所以应该读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ABC错误,故选D。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但要注意读化学方程式时,“”应读作“和”,“”应读作“生成”.
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方化学程式的读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说法正确;
B、维生素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说法正确;
C、煤的炼焦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石油分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二者原理不同,说法错误;
D、研发高效低毒农药有助于粮食安全,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电池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维生素的作用来分析;
C、根据煤的炼焦以及石油分馏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农药的利用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
9.【答案】
【解析】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故A正确;
B.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故B正确;
C.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加入固体,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C正确;
D.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所以向一定质量 和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与氯化亚铁反应,由化学方程式
、可知:
前者溶液增加的幅度小于后者,当氯化铜、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再改变,故错误。
故选:。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B.根据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进行分析;
C.根据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加入固体,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
D.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化学方程式来分析进行分析。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10.【答案】
【解析】解:、实验过程中,被烧杯罩住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是因为烧杯内的氧气被消耗,而外面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参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探究影响高锰酸钾溶解度的因素时,应该使用相同的溶剂,而实验中利用的溶剂分别是汽油、水,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时,绕在铁钉水的金属线的匝数不同,吸引的铁屑的数量不同,说明电磁铁磁性强弱和金属线的匝数有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单位时间内产生热量越多,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对比实验要确定好常量和变量。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1.【答案】
【解析】解: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是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该变化为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如、,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中含有氧元素,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都是可燃性气体,若体积分数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则点燃后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根据、都是可燃性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2.【答案】
【解析】解:、根据转化为炭黑回收利用的反应机理图可知,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为,故A说法错误;
B、过程Ⅱ是在一定条件下,四氧化三铁分解为氧化亚铁和氧气,四氧化三铁的中存在、价的铁,氧化亚铁中的铁元素显价,结合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过程Ⅰ、Ⅱ中铁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故B说法正确;
C、过程Ⅰ消耗了氧化亚铁,过程Ⅱ又生成了氧化亚铁,则氧化亚铁是反应的催化剂,而不是是反应的催化剂,故C说法错误;
D、过程Ⅰ的化学方程式为,过程Ⅱ的化学方程式为,则总反应可表示为,故D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转化为炭黑回收利用的反应机理图来分析判断;
B、根据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再结合过程Ⅰ、Ⅱ来分析判断;
C、根据催化剂的反应特点来分析判断;
D、根据过程Ⅰ、过程Ⅱ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判断。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此类题难度较大,要细心进行分析解答。
13.【答案】
【解析】解:、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粉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能与过量的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能与适量的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本题有一定难度,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答案】
【解析】解:、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将锌粉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铜溶液中,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蓝色滤液不饱和,说明硝酸铜没有完全反应,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故A正确;
B、由可知,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向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硝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钠,会产生蓝色沉淀,故B正确;
C、由可知,硝酸铜有剩余,则锌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滤渣中只有铜,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没有气泡产生,故C错误;
D、锌与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所以滤渣的质量一定小于,故D错误。
故选:。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5.【答案】
【解析】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固体质量变化量
则所得固体中铁的质量分数为:,故A正确;
B、设二氧化硫的质量为,三氧化硫的质量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质量相当,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为,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则,,则两种物质中硫元素的质量比为::::,故B正确;
C、设甲烷和一氧化碳的质量为,甲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一氧化碳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
所以甲烷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更大,故C错误;
D、质量分数为稀盐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的水中氢元素全部来源于稀盐酸,则生成的水的质量为:,由于反应生成的水中氧元素全部来源于氧化物,因此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化学方程式、元素守恒和选项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16.【答案】;;;
【解析】
【分析】
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用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础。
【解答】
、尿素中含有氮元素,是含氮量最高的常用氮肥;
、小苏打能和稀盐酸反应,能治疗胃酸过多;
、石灰石比较坚硬,能用作建筑材料;
、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
故答案为:;;;。
17.【答案】
【解析】解: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图所示反应为甲烷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图横线处应补全的微粒的图示为。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以及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答案】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发白光,放热,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合
【解析】解: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推出为碳酸钙,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能转化为,能转化为碳酸钙,推出为氧气、为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液体,氧气能转化为,碳酸钙也能转化为,推出为水,能转化为,能转化为二氧化碳,推出为碳酸,将推出的物质带回框图验证符合。
推出为氧气,化学式为,故填:;
推出为二氧化碳,为碳酸钙,则二氧化碳碳酸钙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填:;
推出为氧气,为二氧化碳,则氧气二氧化碳的转化可能是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对应的重要实验现象为发白光,放热,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发白光,放热,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推出为氧气,为水,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则氧气水的转化可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依据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推出,为单质,其余为化合物,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能转化为,能转化为,推出,,常温下为液体,能转化为,也能转化为,推出,能转化为,能转化为,推出,将推出的物质带回框图验证。
依据推出的,写出其化学式;
依据推出的、,写出发生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依据推出、分析;
依据推出的、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主要是利用转化图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9.【答案】
【解析】解:由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故填:;
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设样品中含有的碳酸钠的质量为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表格中所给的实验数据,可知在反应的过程中,烧杯内的物质的总质量不断减少,所减少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在有表格的计算中,我们要根据表格中所给的数据来分析并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质的质量,然后再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0.【答案】长颈漏斗 温度达到着火点 增强水的导电性
【解析】解:图中实验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根据图实验中薄铜片上观察到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故答案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图实验中,试管产生的气体是,实验前预先向水中加入适量硫酸钠的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故答案为:;增强水的导电性。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