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课件+课后定时检测案+课前自主预习案+学生用书)(4份)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课堂互动探究案1种群及其动态(课件+课后定时检测案+课前自主预习案+学生用书)(4份)

课前自主预习案1 种群及其动态
素能目标★考向导航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①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      。
③取样关键:    。
(2)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
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1)研究方法:建构    模型。
(2)一般步骤:
2.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条件充裕、气候  、没有敌害等      有限、受其他生物的制约等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没有   种群数量达到      ,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知识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的种类:主要包括        等。
(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         也是重要原因。
2.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种内关系:随种群数量增长,    加剧,会影响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
(2)种间关系
①     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②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1)密度制约因素:    和    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2)非密度制约因素:      等气候因素以及      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4.种群研究的应用
(1)K值与K/2值的分析
(2)K值与K/2值的应用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必修2P2正文)(  )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P3正文)(  )
3.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选择性必修2P5探究·实践)(  )
4.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P5探究·实践)(  )
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P5探究·实践)(  )
6.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选择性必修2P5探究·实践)(  )
7.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为宜。(选择性必修2P5探究·实践)(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1.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时间。(选择性必修2P9正文)(  )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2值。(选择性必修2P9正文)(  )
3.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选择性必修2P9正文)(  )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选择性必修2P14正文)(  )
5.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选择性必修2P16正文)(  )
(三)探究·实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酵母菌需要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  )
2.对酵母菌计数用逐个计数法。(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  )
3.吸取酵母菌菌液时,吸取上层液体即可。(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  )
4.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需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才能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P11探究·实践)(  )
二、连一连
各年龄结构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选择性必修2P4“与社会的联系”发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持续升高,严重偏离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请思考:性别比例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
2.[选择性必修2P3“标记重捕法”发掘]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鼠15只。
(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    只/hm2。
(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  (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什么?
3.[选择性必修2P8、P9正文拓展]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
(1)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
(2)曲线a、b哪个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4.[选择性必修2P10“思考·讨论”发掘]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2)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5.[选择性必修2P17“思维训练”发掘]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下列生物学过程的因果循环性。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
课前自主预习案1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
1.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体积 标记重捕 各年龄期 雌雄
2.(1)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
【知识点二】
1.(1)数学 (2)假设 数学形式
2.食物和空间 适宜 资源和空间 K值 环境容纳量
【知识点三】
1.(1)阳光、温度、水 (2)日照延长、降水增多
2.(1)种内竞争 (2)种间竞争和捕食 传染病
3.(1)食物 天敌 (2)气温和干旱 地震、火灾
4.(1)0 最大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 2.√ 3.√ 4.× 5.× 6.× 7.√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1.× 2.× 3.√ 4.√ 5.×
(三)实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2.× 3.× 4.√
二、连一连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含不定项选择)DH-7\\魔后480.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魔后480.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含不定项选择)DH-7\\魔后480.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E:\\24一轮课件相关\\24新一轮生物书(DH-7和XH-7成书)\\魔后480.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E:\\24一轮课件相关\\24新一轮生物书(DH-7和XH-7成书)\\魔后480.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3资源上传\\000000\\新建文件夹\\2024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生物学·(不定项版)·【新教材】\\2024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生物学·(不定项版)\\魔后480.tif" \* MERGEFORMATINET
三、议一议
1.提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提示:(1)88 (2)偏高 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计算公式N=知,估算的种群数量偏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
3.提示:(1)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2)b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3)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4.提示:(1)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5.提示:(1)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含不定项选择)DH-7\\23新一轮生物书835.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23新一轮生物书835.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含不定项选择)DH-7\\23新一轮生物书835.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E:\\24一轮课件相关\\24新一轮生物书(DH-7和XH-7成书)\\23新一轮生物书835.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E:\\24一轮课件相关\\24新一轮生物书(DH-7和XH-7成书)\\23新一轮生物书83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3资源上传\\000000\\新建文件夹\\2024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生物学·(不定项版)·【新教材】\\2024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生物学·(不定项版)\\23新一轮生物书835.tif" \* MERGEFORMATINET
(2)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含不定项选择)DH-7\\23新一轮生物书836.tif"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23新一轮生物书836.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3师说新高考一轮生物书(含不定项选择)DH-7\\23新一轮生物书836.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E:\\24一轮课件相关\\24新一轮生物书(DH-7和XH-7成书)\\23新一轮生物书836.tif" \* MERGEFORMATINETINCLUDEPICTURE "E:\\24一轮课件相关\\24新一轮生物书(DH-7和XH-7成书)\\23新一轮生物书83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023资源上传\\000000\\新建文件夹\\2024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生物学·(不定项版)·【新教材】\\2024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 生物学·(不定项版)\\23新一轮生物书836.tif" \* MERGEFORMATINET课堂互动探究案1 种群及其动态
考点一 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关系
任务1 完善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_____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任务2 比较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 ↓ ______ ↓ 计算种群密度(计算 取值为:______)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 (数量为N1) ↓ ____ ↓ 计算种群数量 (计算公式为:=) ↓ 根据面积或体积 计算种群密度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______ ③样方数量______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______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______,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1.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人口的增长——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3.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向一种群密度及数量调查
1.[经典高考]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2.[2023·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考向三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3.[2023·福州调研]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任务1 “J”形曲线分析
(1)条件:________。
(2)公式:Nt=N0λt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________连续增长。
任务2 “S”形曲线分析
(1)条件:__________。
(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曲线特点
(4)K值:又称________,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
任务3 完成“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曲线图见图文智连)
类型 “S”形增长 “J”形增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______ 环境资源______
K值 有______值,K/2时 有最大增长速率 ______K值,增长 率________
曲线形 成原因 ______竞争加剧, ______数量增多 无________, 缺少______
任务4 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________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________K值。
(2)对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__________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__________值处(若达__________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任务5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________、波动、稳定和________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和________关系(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
②自然因素:气候、________、火灾、地震等。
③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________等。
类型 “S”形增长 “J”形增长
数量 变化 曲线
种群 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 长速率 曲线
任务3图示
1.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
2.(1)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数。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1.[2023·河北唐山路北区高三入学检测]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
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向二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考查
3.[经典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考向三种群变化规律的应用
4.[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是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治鼠害,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
B.生物防治既能控制鼠害虫害,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C.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即是鼠群最小的K值
D.引入的生物与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5.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
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形增长
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1 完善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在________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增长;在________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增长。
任务2 完善实验流程
任务3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如图B所示);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C所示)。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
(2) 血细胞计数板的常见规格
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3)计数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时间/天 数量/个
1
2
3
4
5
6
……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考向一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
1.[2023·长沙调研]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考向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2.[2023·泉州联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考向三酵母菌计数实验的综合考查
3.[海南卷]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络建构提升]
[长句应答必备]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4.“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等级选考研考向]
1.[2023·浙江1月]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些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2.[2022·海南卷]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3.[2022·河北卷]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4.[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 2×104条      B. 4×104条
C. 6×104条 D. 8×104条
5.[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6.[2022·浙江1月]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7.[2022·山东卷]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国考真题研规律]
8.[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9.[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课堂互动探究案1
考点一
【任务驱动】
任务1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出率和迁入率 (3)出生率和死亡率 预测 出生率
任务2 计数 取平均值 重捕、计数 适中 不宜太少 相同 迁入和迁出
【过程评价】
1.解析:估算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答案:C
2.解析: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D
3.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正确。
答案:C
考点二
【任务驱动】
任务1 (1)理想环境 (2)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倍数 (3)倍数
任务2 (1)有限环境 (3)环境容纳量 (4)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
任务3 有限 无限 K 无 保持不变 种内 天敌 种内竞争 天敌
任务4 (1)增大 降低 (2)可持续发展 K/2 K/2
任务5 (1)增长 下降 (2)种间 食物 环境污染
【过程评价】
1.答案:B
2.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B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网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答案:B
3.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条件若发生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种群在理想条件下为“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D错误。
答案:B
4.解析:防治鼠害最好是在K/2前采取合适措施,显然,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A正确;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能使田鼠数量控制到一定程度且不会使其灭绝,B正确;由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有两个K值,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是鼠群最大的K值,C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与鼠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D正确。
答案:C
5.解析:葫芦藓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正确;题中未给出出生率数据,自然增长率无法判断,D错误。
答案:C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
【任务驱动】
任务1 (1)成分、空间、pH、温度等 (2)理想 有限
任务2 (1)液体 无菌 (2)均匀 (3)计数板 一个小方格 (4)7 (5)曲线
【过程评价】
1.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2.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D错误。
答案:B
3.解析:(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2)营养物质 (3)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课堂总结 网络聚焦大概念
①样方法 ②标记重捕法 ③出生率 ④迁出率 ⑤年龄结构 ⑥性别比例 ⑦“J”形增长 ⑧“S”形增长 ⑨气候、食物等
历届真题 分类集训培素养
1.解析: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知,与第1次调查结果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数量明显减少的是雄性生殖期的昆虫,推测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被性外激素诱杀,D符合题意。
答案:D
2.解析:由图可知,岛屿距离大陆越近,物种迁入率越高,岛屿面积越小,物种灭亡率越高。面积相同时,S1答案:A
3.解析:根据题图分析,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形,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链变少,C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进入新疆后,从周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种群增长率高于当地鼠类,D错误。
答案:B
4.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5.解析: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项所述内容,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答案:B
6.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且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差异,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
答案:B
7.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小于亲体数量,种群数量将下降,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答案:B
8.解析: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
答案:D
9.解析:(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样方的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三是样方的数量应适宜,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实施调查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也相对简便。
答案:(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2)(S×n)/m
(3)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共107张PPT)
种群及其动态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素能目标★考向导航
知识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体积
标记重捕
各年龄期
雌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①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      。
③取样关键:    。
(2)标记重捕法
①适用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
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记数)。
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
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1)研究方法:建构    模型。
(2)一般步骤:
数学
假设
数学形式
2.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条件充裕、气候  、没有敌害等      有限、受其他生物的制约等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没有______ 种群数量达到      ,即K值后,将停止增长
食物和空间
适宜
资源和空间
K值
环境容纳量
知识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的种类:主要包括        等。
(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         也是重要原因。
阳光、温度、水
日照延长、降水增多
2.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1)种内关系:随种群数量增长,    加剧,会影响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
(2)种间关系
①       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②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1)密度制约因素:    和    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
(2)非密度制约因素:    等气候因素以及     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和捕食
传染病
食物
天敌
气温和干旱
地震、火灾
4.种群研究的应用
(1)K值与K/2值的分析
0
最大
(2)K值与K/2值的应用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选择性必修2 P2正文)(  )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3正文)(  )
3.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4.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
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6.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7.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以1 m2的正方形为宜。(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  )
×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1.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时间。(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
2.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2值。(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
3.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选择性必修2 P14正文)(  )
5.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选择性必修2 P16正文)(  )
×
×


×
(三)探究·实践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酵母菌需要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
2.对酵母菌计数用逐个计数法。(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
3.吸取酵母菌菌液时,吸取上层液体即可。(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
4.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后,需稍待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才能进行计数。(选择性必修2 P11探究·实践)(  )
×
×
×

二、连一连
各年龄结构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三、议一议
【教材易漏拾遗】
1.[选择性必修2 P4“与社会的联系”发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持续升高,严重偏离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请思考:性别比例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的?
提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选择性必修2 P3“标记重捕法”发掘]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hm2,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鼠15只。
(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    只/hm2。
(2)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  (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什么?
88
偏高
提示: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计算公式N=知,估算的种群数量偏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
3.[选择性必修2 P8、P9正文拓展]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
(1)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
(2)曲线a、b哪个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3)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1)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2)b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3)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4.[选择性必修2 P10“思考·讨论”发掘]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2)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1)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
5.[选择性必修2 P17“思维训练”发掘]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下列生物学过程的因果循环性。
(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
课堂互动探究案
考点一 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关系
任务1 完善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性别比例
(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从而_____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从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出率和迁入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预测
出生率
任务2 比较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计数 
取平均值
重捕、计数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______ ③样方数量______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______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___________,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适中
不宜太少
相同
迁入和迁出
1.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及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主要由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人口的增长——由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是仅由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3.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
(3)柱形图
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考向一 种群密度及数量调查
1.[经典高考]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估算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2023·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答案:D
解析: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28+32)∶(22+18)=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考向三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
3.[2023·福州调研]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
答案:C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正确;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正确。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任务1 “J”形曲线分析
(1)条件:________。
(2)公式:Nt=N0λt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_____连续增长。
理想环境
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倍数
倍数
任务2 “S”形曲线分析
(1)条件:__________。
(2)定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3)曲线特点
(4)K值:又称________,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
有限环境
环境容纳量
环境容纳量
最大数量
类型 “S”形增长 “J”形增长
数量 变化 曲线
种群 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 长速率 曲线
任务3图示
任务3 完成“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曲线图见图文智连)
类型 “S”形增长 “J”形增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______ 环境资源______
K值 有______值,K/2时 有最大增长速率 ______K值,增长
率________
曲线形 成原因 ______竞争加剧, ______数量增多 无________,
缺少______
有限
无限
K

保持不变
种内
天敌
种内竞争
天敌
任务4 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_____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____K值。
(2)对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__________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______值处(若达_____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增大
降低
可持续发展
K/2
K/2
任务5 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1)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括_____、波动、稳定和_____等。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如种内竞争)和_____关系(如种间竞争、捕食、寄生等)。
②自然因素:气候、_____、火灾、地震等。
③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________等。
增长
下降
种间
食物
环境污染
1.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值。
2.(1)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数。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1.[2023·河北唐山路北区高三入学检测]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
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答案:B
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由图看出,该地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正确;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B错误;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正确;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网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考向二 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考查
3.[经典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种群数量有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条件若发生改变,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而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正确;种群在理想条件下为“J”形增长,无环境容纳量,C错误;自然条件下,冬季植食性动物的食物减少,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D错误。
答案:B
考向三 种群变化规律的应用
4.[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是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防治鼠害,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
B.生物防治既能控制鼠害虫害,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C.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即是鼠群最小的K值
D.引入的生物与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防治鼠害最好是在K/2前采取合适措施,显然,在a时间点引入某种生物不是最合适的时期,A正确;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能使田鼠数量控制到一定程度且不会使其灭绝,B正确;由题图可知,田鼠种群有两个K值,图中DE段鼠群的数量是鼠群最大的K值,C错误;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与鼠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捕食关系,D正确。
5.为了研究大气污染对葫芦藓的影响,从某化工厂到居民区每隔80米距离依次设置4个监测点,另在空气清洁的采集地设置了第5号监测点。实验共统计五次,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结果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
B.除5号外,其他各监测点的葫芦藓均呈“J”形增长
C.该实验设置的自变量是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
D.该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数量的增加,各监测点的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答案:C
解析:葫芦藓属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A错误;“J”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规律,而监测点的环境显然不属于理想条件,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污染物作用的时间和污染物浓度,C正确;题中未给出出生率数据,自然增长率无法判断,D错误。
等级考必考教材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任务1 完善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在____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增长;在____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增长。
成分、空间、pH、温度等
理想
有限
任务2 完善实验流程
液体
无菌
均匀
计数板
一个小方格
7 
曲线
任务3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如图B所示);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如图C所示)。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
(2) 血细胞计数板的常见规格
对于16×25的方格网,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3)计数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4)注意事项:摇匀取样,适当稀释。
规避与该探究实验有关的5个失分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
不能主观臆造。

时间/天 数量/个
1
2
3
4
5
6
…… ……
考向一 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
1.[2023·长沙调研]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解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实验误差;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考向二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2.[2023·泉州联考]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答案:B
解析: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甲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D错误。
考向三 酵母菌计数实验的综合考查
3.[海南卷]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适合酵母菌繁殖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养物质
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1)由于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所以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 ℃左右。(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3)曲线d为对照组,应该不换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限制因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等。(4)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出生率
迁出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J”形增长
“S”形增长
气候、食物等
[长句应答必备]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4.“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等级选考研考向]
1.[2023·浙江1月]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些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答案:D
解析: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可知,与第1次调查结果相比,第2次调查结果显示,数量明显减少的是雄性生殖期的昆虫,推测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是被性外激素诱杀,D符合题意。
2.[2022·海南卷]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岛屿距离大陆越近,物种迁入率越高,岛屿面积越小,物种灭亡率越高。面积相同时,S13.[2022·河北卷]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形,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很难被去除,B正确;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降低,食物链变少,C错误;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进入新疆后,从周增长率来看,其种群增长能力强,在与当地的鼠类竞争中占优势,种群增长率高于当地鼠类,D错误。
4.[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 2×104条      B. 4×104条
C. 6×104条 D. 8×104条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5.[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解析: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项所述内容,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答案:B
6.[2022·浙江1月]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且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差异,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
7.[2022·山东卷] 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B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小于亲体数量,种群数量将下降,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国考真题研规律]
8.[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D
解析: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由于鱼苗在此期间没有进行繁殖,且鱼苗之间存在种内斗争、鱼苗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同时鱼苗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随着鱼苗的生长,个体重量逐渐增加,达到该种鱼的最大重量后可保持相对稳定,乙曲线符合;投放初始时鱼苗的个体重量小,种群总重量也小,随着鱼苗的生长,种群总重量逐渐增加,但由于空间、资源等有限,后期会不断有鱼死亡,因此种群总重量逐渐减小,甲曲线符合,D正确。
9.[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
(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S×n)/m
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解析:(1)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的实质是样方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样方的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大小应视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三是样方的数量应适宜,样方数量过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样方数量过多,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2)假设调查区域内种群数量为x,根据比例相同原则,x/S=n/m,故x=(S×n)/m。(3)与标志(记)重捕法相比,借助空中拍照技术实施调查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也相对简便。课后定时检测案33 种群及其动态
[基础巩固练]——学业水平一、二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Ⅰ)
1.下列选项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20年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2.[2023·广东省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高三联考]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应随机取样
B.估计值是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C.狭长的河流宜采用等距取样法
D.样方的大小应严格按1m2的正方形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2023·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开学考试]“飞蝗蔽天,禾草皆光”,下图为生态学家对某草原上4种蝗虫处于不同密度时对牧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相同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
B.若4种蝗虫同时存在于该草场,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都是种间竞争
C.当狭翅雏蝗虫的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
D.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宽须蚁蝗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4.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调查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提能强化练]——学业水平三、四
5.[2023·甘肃省张掖一中调研]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6.[2023·衡水中学全国高三联考]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各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图是解释田鼠周期性数量变动的内分泌调节学说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
C.社群压力增大,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
D.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7.
[2023·四川南充高级中学模拟]生态学上把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最低起始数量又称为M值,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为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K值为750(个),M值为25(个)
B.当种群数量大于K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小于K值时种群数量上升
C.当种群数量小于M值时,种群数量下降;大于M值时种群数量上升
D.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300、800,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依次为0、600、600
8.[经典高考]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如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  )
9.(不定项)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下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内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10.[2023·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不定项)科研小组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动物种群的λ值(出生率/死亡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一种动物为入侵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1~2015年,种群B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
B.2014年,种群B的数量低于种群A和C的数量
C.种群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环境
D.2016~2017年,种群C的数量相对稳定
11.
(不定项)如图为研究者构建的某地区“捕食者—猎物”模型,(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模型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B.N2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P3代表了捕食者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大题冲关练]——综合创新·求突破
12.首次迁入一个新区域的种群通常被称为侵殖种群,在它们刚刚迁入时,种群个体越来越多,个体数量呈现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J”形曲线。然而,这种情况在自然界几乎是不会发生的。实际上,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时,增长便会慢下来,并稳定在某一个环境能承受的水平上。
(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    值上下波动。有些种群的数量波动很小、比较稳定,而有些则波动会较大。
(3)当在某一区域引入新物种后,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产生影响,如当凤眼莲(水葫芦)进入某一河流时,因为它的迅速生长会导致许多环境资源衰竭,使    的环境容纳量降低;而在条件适宜的沙漠地区引种植物,最大的可能就是会使当地    的环境容纳量提高。
13.“种群存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因素如何影响到种群灭绝的可能性,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据表分析回答。
初始种群规模/只 10 20 25 28 30 40 50 70
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 0.412 0.132 0.076 0.065 0.041 0.010 0.002 0
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    只之间。
(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    ,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    只。
(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个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定时检测案33
1.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A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描述的是年龄结构;C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D描述的是死亡率。
答案:C
2.解析: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估计值是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B正确;样方法分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狭长的河流宜采用等距取样法,C正确;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不同的物种选择的样方面积可不同,D错误。
答案:D
3.解析:由图示曲线变化可知,牧草产量随着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得最快,且最先降为0,因此种群密度相同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A正确;4种蝗虫都以牧草为食,故4种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B正确;由图示可知,当狭翅雏蝗虫的种群密度处于0~5只·m-2时,牧草产量处于增加的趋势,C正确;蝗虫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D
4.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调查,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完全相同,D错误。
答案:D
5.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错误。
答案:D
6.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据图可知,种群数量增加,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幼年个体减少,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下降,会使其年龄结构趋向于衰退型,B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增加,会导致社群压力增加,通过下丘脑→垂体途径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田鼠的生长代谢出现障碍,故会使田鼠的平均体重趋向于下降,C正确;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中有下丘脑的参与,也有生长激素等的参与,故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
答案:A
7.解析: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600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小于0,所以100是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即M值,A错误;当种群数量大于600时,种群瞬时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当种群数量在100~600时,种群数量上升,当种群数量小于100时,种群增长量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B、C错误;当种群数量为75时,种群数量下降,最终数量为0,当种群数量为300时,种群数量增加到K值达到最大,最终数量为600,当种群数量为800时,种群数量下降到600,维持稳定,D正确。
答案:D
8.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形增长,C正确。
答案:C
9.解析: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当种群数量高于n点时,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D错误。
答案:AB
10.解析:2011~2015年,λ<1,表示种群B数量在下降,A错误;由于从图中不能看出种群的初始数量,所以不能比较三个种群的数量大小,B错误;动物C从2011年到2015年,λ>1,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2015年到2017年,λ=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C最可能为外来入侵物种,该生物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环境,C正确;2016~2017年,λ=1,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CD
11.解析:该模型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反映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猎物数量在N2处上下波动,故猎物K值为N2,B正确;捕食者数量在P2处上下波动,故捕食者K值为P2,C错误;从题图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N1~N2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者的数量也在减少,但是当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猎物的数量又不断增加;在N2~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答案:ABD
12.解析:(1)兔在刚引入澳大利亚的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会形成急剧上升的“J”形曲线,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2)稳定的种群会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在K值上下波动。(3)引入新物种后,该生物种群的迅速增长可能会导致许多资源衰竭,使其他生物的环境容纳量降低。但是,如果在沙漠某地区成功引种某些植物,环境条件适宜时,会提高当地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2)K (3)其他生物 动物种群
13.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3)据图分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5%,则当限制压为0.02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答案:(1)种群密度 (2)28~30 (3)增大 增大 160 (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将偷猎和捕捉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