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2一2023学年高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
高三历史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
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时期,士大夫语言已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
注意语态而“多言”,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枢决策机制的调整
B.宗法分封秩序的松动
C.诸侯王间矛盾的缓和
D.专制集权权威的削弱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
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
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3。下表为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些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序号
举措
①
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降低了田租
多次劝课农桑,不定期减免农民税赋,抑制商业发展,征收许多工商杂
②
税来充盈国库
③
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示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
提出“贵粟”政策,即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粮食问题得到
④
了妥善解决
⑤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促进了经济恢复
D.体现了国家主流思想的嬗变
4.唐宋诗词雅俗共赏,家喻户晓,蕴含着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救治天下的
责任意识,诚挚友善的情感体验,追问生命内核的终极关怀。据此可知,唐宋诗词
A,彰显了儒学的价值追求
B.加速了士人和民众情感的融合
C.体现了多元的思想观念
D.汲取了非主流文学体裁的优点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下图是“明代财政制度演变与明代国家、社会状况对照图”。由此可见,明代财政制度
的变化
国势走
问与国
家命运
国势增强
开始度退
进一步衰退
国家灭亡
社会民生
社会有序无序
状况
鑫
戴:
交凳
民生状况恶化
鑫
财政资金保
障职能与财
政能力
制作初创期
i
制度调整改革期
制度崩溃期
阶段
洪武元年
仁宜时期
↓嘉靖时期
万历十年
崇祯末年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运与民生
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
C.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
D.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被否定
6.某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认知不足
如一朝上下都认为英国不会再犯,以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合约;观念过剩如唯我独
尊、朝贡、礼制之邦、太平盛世等观念过剩。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清政府腐败导致社会危机不断
B.中外民族矛盾趋于弱化
C.洋务运动遭遇到了强有力挑战
D.天朝上国思维根深蒂固
7.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急切的变革要求,他们把变化、发展看作世界一切事物
的规律,使用的武器是庸俗进化论,强调有次序的量变、渐变,排斥质变。.他们不依
靠达官贵人,、但又幻想得到某些开明者的支持。材料现象根源于
A.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不充分
。·B.维新派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C.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派别斗争复杂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
8。右图为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的“三三制”的示意图。据此可知
A.革命统一战线逐渐得到巩固
共产党
B.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建设
13e
不左不右的3二
13
C.三类人士代表共同阶级利益
非党派左派
中间分子
进步分子
D.党外进步人土被团结进民国中央政府
9.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
深思熟虑,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
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
10.1954年1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农村党组织的建设,
到1957年农村党员人数要达到600万,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镇,可以建立总支
部,同时要求行政村和合作社一级也要建立基层党组织。到1966年底农村党员达到
了630万,比1953年增长了近100%。这一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
A.与村民自治制度相结合
B.使党的建设开始扩展到农村
C.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D.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2022一2023学年高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B【解析】题干从西周到东周土大夫语言和语态由态度恭敬到随意变化,可知宗法分封
秩序松动,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材料无从体现;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而不
选。
2.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
兵,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没有相关经济结构的信息,
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大一统目标的信息,排除D项。
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些举措有
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西汉文景时期不涉及社会转型,排除A项;B项
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文景时期国家主流思想并未嬗变,排除D项。
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积极进取、豁达乐观”“救治天下的责任意识”“追问生命内
核的终极关怀”等信息并结合所需知识可知,唐宋诗词反映了儒学的价值追求,A项
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多元的思想观念”“非主流文学体裁的优点”材料
无法体现,C、D两项错误。
5.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财政制度的演变与国家治理能力基本
同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运与民生,故选A项。B、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而不选;民心向背是明朝灭亡的决定性因素,而非财政制度的变化,C项错误。
6.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和
观念过剩的倾向说明当时天朝上国思维根深蒂固,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腐
败导致社会危机不断,排除A项: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
7.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强调有次序的量变、渐变,排斥质变”“他
们不依靠达官贵人,但又幻想得到某些开明者的支持”等根源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
展但不充分,故答案为A项。B、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
现象并无因果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而排除。
8.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的“三三制”是对
民主政权建设的探索,故答案为B项。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
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9.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银行”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
因是,统一后的银行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其余选项
均与材料现象无直接逻辑关系,故而不选。
10.C【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大量农村党组织的建立,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打破了传
统士绅对农村政治控制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实施,故C正确。
村民自治制度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
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D【解析】材料体现了雅典的审判程序细致、规范、慎重,这有利于审判的公平公正,
D项正确。直接民主是指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管理国家,A项材料不体现;“维护城
邦集体利益”“民主流于形式化”材料也均未体现,B、C两项错误。
1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主张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选C项。材
料所属主张背离了启蒙思想的原则,A项错误;材料只是一种主张,并非成果,B项
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
13.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9、20世纪”“许多帝国”“异域”,可知随着两次工业
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加强剥削和奴役,同时也在客
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所以A项错
高三历史第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