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第六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2 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表
格中)
1.小华暑假参观了陕西一处古人类遗址,在这里他看到粟的遗存、彩陶和半地穴式房屋复
原模型。他参观的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
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会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会制作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3.司马迁在《史记 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
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
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
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4.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5.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
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取代郡县制
6.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
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7.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8.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
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9.秦朝能够集中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D.统一六国的需要
10.如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11.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
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12.如图是汉代画像砖上的盘鼓舞图像。盘鼓舞多采用“七盘一鼓”,象征着月亮和北斗七
星,其舞姿被形容为“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它可反映( )
A.儒家学说的地位 B.丝绸之路上物质交流
C.汉代疆域的变动 D.汉代的社会生活风貌
13.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14.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
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15.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
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16.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
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
役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7.我国古代史上曾建立了一个政权,提示语有三个关键词:司马炎、结束分裂、八王之乱。
据此判断,这个政权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前秦
18.317﹣589 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
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19.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20.如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
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道题,共 60 分)
21.(16 分)农为天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耕:耕种;生:生产。),以致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
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
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民要术 种谷》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这些传说有一定科学根据,请以考古发现
举例说明。
(2)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
(3)《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反映了这位农学家什么样的思想?
(4)材料四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农耕场景,请指出其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据以上材料说
明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14 分)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距今 5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
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
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
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
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材料三:民族交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漫长的历程…他掀起的“汉化运动”并没有达到“全
盘汉化”的预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
进鲜卑、汉民族交融,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对“汉化运动”之成效我们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该随意低估。
(1)根据材料一,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并指出华夏族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王朝一位为“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
并写出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的重大举措。
(3)材料二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
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是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化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请客观、全面评价
这场“汉化运动”。
23.(14 分)民生问题一直广受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也就是把“不忍人之心”
扩充到政治精神中去。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孟子在政治措施
中,最注重“养民”,他曾立有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
——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
材料二: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 食货志》
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秦简》
(2)材料二反映了秦的暴政有哪些具体体现?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什么事情的发生?
材料三: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
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
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年而一事”。汉景帝
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指出材料三中汉朝初期实行的统治政策。结合所学,分析该政策对汉初的统治带来
的积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启示?
24.(16 分)思想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
孝慈,若此则天下治。②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
一而固,使民知之。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等
材料二:
(1)材料一中①、②的主张分别属于战国时期哪一学派?历史上把这些学派之间的辩论
称为什么?
(2)据材料二中图一、图二,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其相同的目的是
什么?《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3)材料二中图片三龙门石窟属我国古代哪一艺术形式?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哪一宗
教的影响?
(4)综合以上探究,你觉得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2 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表
格中)
1-5DBDBC 6-10CCBAB 11-15CDBBC 16-20DBAD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道题,共 60 分)
21.(16 分)
(1)贡献:教民耕种;制作陶器。举例: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陶器和稻谷。
(2)人物:李冰。作用:改善了蜀地人民的生活;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3)作者:贾思勰。思想:主张不误农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
(4)相同之处:铁犁牛耕。因素:兴修水利、农业经验的总结、生产技术(工具)的进
步。
22.(14 分)
(1)炎帝和黄帝;多元一体。
(2)张骞;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管辖西域 36 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西汉的威胁。
(4)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以促进鲜卑、汉民族融合,
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23.(14 分)
(1)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表现: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刑罚。(写出两点即可)事件:秦末农民
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3)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
来,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4)启示:重视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要以民为本等。(言之成理即可)
24.(16 分)
(1)墨家学派、法家学派;百家争鸣。
(2)秦始皇坑杀儒生,汉武帝把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加强思
想控制,巩固统治;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等。
(3)雕塑;佛教。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