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义和学校中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义和学校中考化学四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柳絮飞扬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 用灼烧法可以区分涤纶与羊毛
C. 厨房里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D. 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关于农作物和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复合肥
B. 可以用熟石灰改良碱性土壤
C. 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只有氮、磷、钾三种
D. 化肥中常含有害物质,施入土壤中可形成土壤污染
3.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空气污染物:、、 B. 有机物:酒精、甲烷、葡萄糖
C. 微量元素:、、 D. 碱:苛性钠、纯碱、消石灰
4. 下列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思路,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将农家肥和化肥综合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益
B. 禁止就地焚烧农作物秸杆,应回收用作制沼气等
C. 农药能保护农作物但本身有毒,应按规定合理施用
D. 熟石灰和碳铵 混合施用,既能改良酸性土壤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5.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呈蓝色,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盐酸
C. 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有刺激性的氨味,证明该固体是铵盐
D.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6. 化学实验操作中有很多“先”“后”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用高锰酸钾制取气体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B. 给高锰酸钾加热时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C. 用加热高锰酸钾采用排水法制取氧气时,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再移导气管
D. 用还原时,要先通后加热
7. 下列知识的整理都正确的是 ( )
A.实验方法 B.化学与生活
区别酒精和食醋一一闻气味
降低山泉水的硬度一一取样,加入肥皂水 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做灯火试验
C.燃烧与灭火的探究 D.物质构成
用倒扣的烧杯罩灭蜡烛,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吹灭蜡烛,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汞由汞原子构成
原子核均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A. B. C. D.
8. 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受氧气浓度影响程度所用传感器分别为、、浓度传感器。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序号 起始浓度 熄灭时浓度 熄灭时浓度与的浓度对比
约
约
约
A. 当氧气浓度低于时,难以支持蜡烛燃烧
B. 蜡烛燃烧会产生少量,应注意通风透气
C. 三支不等高蜡烛的燃烧是为了使容器内氧气完全消耗
D. 氧气起始浓度越高,熄灭时与的浓度比越大,所以
9. 生活中广泛用于照明、显像等领域的技术。从化学物质的角度来看实际是一种高光效氮化镓发光二极管,如图分别是氮、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氮化镓的化学式为
B. 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
C. 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D. 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族
10. 下列各组物质是按酸、碱、盐和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
B.
C.
D.
11.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C. 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2. 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
B. 在时,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各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升温至时,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甲乙丙
C. 甲、乙的饱和溶液从降温至时,甲析出的晶体多
D. 除去甲中少量的乙,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3. 可用于制造医药、颜料等,其胶体可用于净水。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废铁屑来制备粉末的流程如下:
提示:废铁屑主要为表面附有大量铁锈的铁。
难溶于水,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
反应Ⅱ中加入溶液的目的是将滤液Ⅰ中的氧化成。
操作的名称为______。
滤液中除了外,还存在着的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
反应中,需要______ 的溶液与铁完全反应。
反应Ⅲ中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操作后得到的经洗涤后只能放在阴凉处晾干,而不能用酒精灯烘干,原因是______。
三、科普短文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4.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减少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年,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
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种吸收剂对烟气中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
我国提出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节约能源,低碳生活。
自然界碳的循环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______ 填“吸收”或“释放”。化石燃料属于
______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由图可知,到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______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
A.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由图可知,随着烟气流速增大,脱除效果增强
D.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的含量越少越好
对比图中三条曲线,在实验研究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对脱除效果最好的吸收剂是 ______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5. 实验室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仪器,请选用合适的仪器完成指定的实验:
要制取较多且较纯净的用来探究其性质要求制取过程中可以添加反应物,组装气体发生装置需要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收集氧气应采用______法.
提纯初盐时,过滤需要选用上述仪器中的______填序号,出此之外还缺少的仪器是滤纸、______、______填名称.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贝壳中的化学”为题进行项目式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
【查阅资料】贝壳由某钙的化合物和的有机物质组成。
项目探究贝壳的主要成分
小组同学取适量贝壳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发现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甲同学根据判断贝壳中含有的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可能是碳酸氢钙,其他小组同学一致认为乙不合理,原因是 ______ 。
项目碳酸钙的物质分类及构成
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碳酸钙属于 ______ 。
从微观构成的角度看,碳酸钙中含有的微粒是 ______ 慎符号。
项目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测定
小组同学设计方案如图所示,测定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测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反应前 反应后
贝壳 锥形瓶稀盐酸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
项目贝壳中碳酸钙含量的误差分析
根据计算出的结果,发现比资料中贝壳里碳酸钙的含量偏小,同学们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改进。当发生装置内停止反应后,继续通一段时间氮气,然后再进行质量计算的原因是 ______ ,硝酸银的作用是 ______ ;已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固体氢氧化钠,如果没有它会引起的后果是 ______ 。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 某兴趣小组同学欲测定除锈剂中硫酸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的操作:在烧杯中加入除锈剂,加入铁粉,且不断搅拌,至刚好无气泡放出,共消耗铁粉。该除锈剂中其他成分不与铁反应
恰好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离子有 ______ 除锈剂中其他成分不考虑。
请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除锈剂中硫酸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柳絮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可用灼烧法可以区分涤纶与羊毛,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产生特殊气味的是涤纶,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厨房里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D、钙元素属于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涤纶与羊毛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遇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涤纶与羊毛的鉴别方法、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
【解析】解: 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错误;
B.熟石灰是一种碱,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错误;
C.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主要有氮、磷和钾三种,还有其他元素,故错误;
D.化肥中常含有害物质,施入土壤中可形成土壤污染,故正确。
故选:。
本题考查化肥的有关知识,掌握化肥的分类、作用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3.【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是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
B、酒精、甲烷、葡萄糖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故B正确;
C、在人体中钙元素属于常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故C错误;
D、纯碱是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D错误;
故选:。
A、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进行分析;
B、根据有机物的种类进行分析;
C、根据常见的人体中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
D、根据物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4.【答案】
【解析】解:将农家肥和化肥综合使用,可使二者的优点互补,能提高生产效益,故A正确;
B.焚烧秸秆能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应该禁止焚烧,应回收加以利用,故B正确;
C.过多的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故C正确;
D.碳酸氢铵和熟石灰混合时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氨气而降低肥效,故D错误。
故选:。
A.根据合理施肥的原则,进行分析;
B.根据焚烧秸秆能造成空气污染进行分析;
C.根据大题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进行分析;
D.根据铵态氮肥和碱性物质混合会放出氨气而降低肥效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化学与农业生产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答案】
【解析】解:、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后溶液呈蓝色,不能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盐酸,也可能是盐酸盐、碳酸盐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铵盐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产生有刺激性的氨味,证明该固体是铵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不能证明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B、根据盐酸、盐酸盐、碳酸盐等能与硝酸银溶液等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铵盐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能与碳酸盐、活泼金属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铵盐的化学性质、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酸的化学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
【解析】解:、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在装配仪器时,先对试管检查装置气密性,再装药品固体,故操作正确;
B、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先对试管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否则易引起试管炸裂;故操作正确;
C、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实验完毕后,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故操作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用还原时,先通,后加热,以防止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发生爆炸,故操作正确。
故选:。
A、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时,先对试管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否则易引起试管炸裂,进行解答;
C、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进行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本题重在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注意事项,及在解题中的应用。
7.【答案】
【解析】解:、区别酒精和食醋可采用闻气味的方法,由特殊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则是食醋,可以鉴别,正确;降低山泉水的硬度可采用煮沸的方法,而取样,加入肥皂水是鉴别硬水与软水,但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不合题意;
B、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正确;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做灯火试验,以防菜窖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造成危险,正确,符合题意;
C、用倒扣的烧杯罩灭蜡烛,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正确;吹灭蜡烛,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错误,不合题意;
D、汞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正确;并不是所有原子核均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
A、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的安全措施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以及原子核的构成来分析。
解答时要注意对题目的准确理解,解答时可以注意是否有解题的技巧,另外就是平时学习中多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这样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8.【答案】
【解析】解:、由蜡烛熄灭时的浓度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时,难以支持蜡烛燃烧,故A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会产生少量,应注意通风透气,故B说法正确;
C、三支不等高蜡烛的燃烧是为了使容器内氧气充分反应,但不能使容器内的氧气完全消耗,故C说法不正确
D、、相比,氧气浓度高,燃烧更充分一些,二氧化碳生成的多一些,因此,故D说法正确。
故选:。
A、根据蜡烛熄灭时氧气的浓度分析;
B、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分析;
C、根据蜡烛充分燃烧的措施分析;
D、根据氧气浓度增大蜡烛能充分燃烧回答此题;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9.【答案】
【解析】解:、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容易得到个电子,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容易失去个电子,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是,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氮化镓的化学式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单位不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氮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是,因此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族,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A、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B、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C、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
D、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0.【答案】
【解析】解:、属于酸,属于碱,属于盐,属于氧化物,正确;
B、属于酸, 属于碱,属于盐,属于盐,错误;
C、属于酸,属于盐,属于盐,属于氧化物,错误;
D、属于氧化物,属于碱,属于盐,属于氧化物,错误;
故选:。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1.【答案】
【解析】解:、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
B、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能与氧气、水充分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三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另外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可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是与氧气、水充分接触,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
C、氧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从长导管通入,将空气从短导管排出,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
D、红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生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没有物质逸出,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目的。
故选:。
A、根据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水中的白磷的燃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干燥剂不能与被干燥的气体反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行分析判断。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
【解析】解:、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和丙的溶解度是,所以在时,将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各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再分别加入水,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甲;在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都是,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所以将三个烧杯中的物质升温至时,三种物质的溶质都全部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甲乙丙,故B正确;
C、甲、乙的饱和溶液从降温至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的晶体质量也不能确定,故C错误;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除去甲中少量的乙,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提纯晶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过滤;、、;;;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
【解析】解:由流程可知,操作能将固液分开,该操作过滤。
由于废铁屑中含有氧化铁、铁,与过量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铁、硫酸亚铁,所以滤液中除了外,还存在着的离子是、、;
设反应中质量为的的稀硫酸溶液与的铁反应
解得:
反应Ⅲ中生成的是硫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硫酸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信息提示“难溶于水,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所以操作后得到的经洗涤后只能放在阴凉处晾干,而不能用酒精灯烘干。
故答为:过滤;、 、;;;加热时会分解生成氧化铁和水。
根据过滤的原理及分析回答;
根据废铁屑的成分与过量硫酸的反应分析滤液中存在离子;
根据铁与稀硫酸的反应由铁的质量可求出需要稀硫酸的质量;
根据硫酸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氢氧化受热易分解分析回答。
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14.【答案】吸收 不可再生 碳替代 氨基乙酸钾
【解析】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为与在叶绿素及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与氧气,则该过程相当于吸收;化石燃料在短时间被不会得到补充,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答案为:吸收;不可再生;
根据图分析可知碳替代的贡献率最大为;故答案为:碳替代;
、人体的呼吸,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则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故选项说法正确;、节约用电,可以减少燃煤的使用,进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出行,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进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说法正确;、由图可知,随着烟气流速增大,脱除效果逐渐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同时二氧化碳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大气中的含量需要适中,不是越少越好,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B;
根据图分析可知氨基乙酸钾对脱除效果最好;故答案为:氨基乙酸钾。
本题考查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特性;
本题考查根据图表分析问题;
本题考查碳中和的实施方法;
本题考查根据图表分析问题。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中和的实施方法及二氧化碳对生活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即可解答。
15.【答案】、、;排水;、;漏斗;玻璃棒
【解析】解:制取较多的,应用锥形瓶,制取过程中可以添加反应物,应用长颈漏斗.并用封闭锥形瓶和导出气体,因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用排水法.
故答案为:、、;排水
过滤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等.所以除图中的铁架台、烧杯之外,还需要玻璃棒和漏斗.
故答案为:、;漏斗、玻璃棒.
故答案为:、、,排水;、,漏斗,玻璃棒.
根据要求:制取较多的,制取过程中可以添加反应物.选择发生装置;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取收集方法;
过滤要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等;
本题主要考查制取氧气和过滤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考查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识记能力.
16.【答案】 因为贝壳生长在水中,而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盐合理即可 、 让装置内残余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 除去杂质氯化氢气体 使结果偏大
【解析】解: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使其变浑浊,故该气体为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氢钙可溶于水,而贝壳在水中不会溶解,故乙同学猜想不合理;
碳酸钙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也是由金属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微粒符号表示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设贝壳中含有的碳酸钙的质量为,
故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为了让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需要当发生装置内停止反应后,继续通一段时间氮气;由于该反应利用了稀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为了防止氯化氢气体的干扰,需要利用硝酸银溶液进行除杂;在尾部安装碱石灰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如果二氧化碳进入会导致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
因为贝壳生长在水中,而碳酸氢钙可溶于水;
盐合理即可;
、;
;
让装置内残余的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除去杂质氯化氢气体;使结果偏大。
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氢钙可溶于水,而贝壳在水中不会溶解,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钙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进行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根据防止氯化氢气体的干扰,需要利用硝酸银溶液进行除杂,在尾部安装碱石灰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17.【答案】亚铁离子、硫酸根离子
【解析】解:由题意,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当硫酸与铁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的离子有亚铁离子、硫酸根离子;故填:亚铁离子、硫酸根离子;
设除锈剂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答:除锈剂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分析;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数据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