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黑龙江省绥化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这一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该制度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制度是( )
A. 科举制度 B. 九品中正制 C. 刺史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2. 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 重视人才的培养
C. 轻徭赋,减轻农民负担 D. 重视科举制度
3. 唐朝时发明并推广的生产工具有曲辕犁和( )
A. 耧车 B. 水排 C. 筒车 D. 提花机
4. 杜甫的诗歌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 )
A. “诗仙” B. “诗圣” C. “诗王” D. “诗神”
5. 由玄奘口述,经他的弟子记录成书的著作是( )
A. 《史记》 B. 《大唐西域记》
C. 《西游记》 D. 《马可 波罗行记》
6. 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主持修建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一级国宝的高僧是( )
A. 空海 B. 鉴真 C. 玄奘 D. 阿仲麻侣
7.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安史之乱 B. 天宝危机 C. 藩镇割据 D. 宦官专权
8. 北宋中期,宋神宗为摆脱统治危机,任用一人主持变法,他就是( )
A. 赵普 B. 王安石 C. 司马光 D. 寇准
9. 下列官职中,哪些是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所设置的(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通判
④转运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历史上某个朝代,看见城市里有热闹的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瓦子里有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供住宿的耶店很多。由此确定来到的朝代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11. 八百多年前,繁华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城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等上万人被虏往北国,北宋由此灭亡。这段历史发生在( )
A. 1125年 B. 1127年 C. 1206年 D. 1227年
12.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本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写者是( )
A. 司马光 B. 司马迁 C. 沈括 D. 班固
13. 自东汉开始,江南经济逐步得到开发,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______时最终完成。( )
A. 北宋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朝
14. 我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是在( )
A. 唐朝初年 B. 北宋末年 C. 南宋末年 D. 元朝初年
15. 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是( )
A. 秦桧 B. 石守信 C. 岳飞 D. 文天祥
16. 如图所示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
①马六甲海峡②红海沿岸③印度半岛④非洲东海岸。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市舶司 B. 宣政院 C. 枢密院 D. 按察机构
18.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中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 )为标准。
A. 《礼记》 B. 《尚书》 C. 《四书集注》 D. 《左传》
19.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废除丞相制度的皇帝是( )
A. 朱元璋 B. 康熙帝 C. 朱棣 D. 雍正帝
20.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 )
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本草纲目》 D. 《齐民要术》
21. 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 )
A. 观赏 B.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C. 供居民游玩 D. 驻守军队
22.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A. 蔡伦 B. 毕昇 C. 沈括 D. 郭守敬
23.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其设立于( )
A. 顺治时期 B. 康熙时期 C. 雍正时期 D. 乾隆时期
24. 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之期是在( )
A. 元朝 B. 宋朝 C. 隋朝 D. 唐朝
25. 据考证,“南澳1号”古沉船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船上发现了大量当时瓷窑烧制的瓷器.其中最容易找到的瓷器应该是( )
A. 越窑的青瓷 B. 邢窑的白瓷 C.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D. 景德镇的青花瓷
26. 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均田免赋”的口号是下列哪次农民起义中提出的(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黄巢起义 D. 李自成起义
27. 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 )
A. 友好邦交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鼓励贸易
28. 明成祖通过 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
A. 靖康之耻 B. 靖难之役 C. 八王之乱 D. 雅克萨之战
29.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被称为( )
A. 京剧 B. 黄梅戏 C. 湘剧 D. 越剧
30.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而推行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尊崇儒术 C. 八股取士 D. 文字狱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31. 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______ (判断对错)
32.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______ (判断对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3.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唐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______ (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34. 乾隆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 ______ (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35.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______ (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0分)
36. 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______ 下令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2) 大运河的中心是A ______ ,北抵B ______ ,南至C ______ ,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7. 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图1人物是 ______ ,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______ ”。他实行了 ______ 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 ______ ”。
(2) 图2是北宋的建立者 ______ ,即宋太祖,以 ______ 为东京,作为都城,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了 ______ 的政策。
(3) 图3人物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他是 ______ ,被尊称为 ______ 。
(4) 图4人物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 ______ 朝。他设立的 ______ 和明成祖设立的 ______ 合称“厂卫”。
3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时,一位将领年轻时曾写下豪迈的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位将领后来受到浙江、福建等沿海人民的高度赞扬。
材料二: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英雄,是台湾民族尊崇的“开台圣王”。
材料三:1689年,康熙帝派人与沙俄代表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
(1) 材料一中的“将领”指的是谁?他抗击的是哪国的侵略者?
(2)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是从哪个侵略者手中夺回台湾的?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3) 材料三的“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指的是什么?
3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二十一万两……
材料二:宋夏达成和议……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和哪个政权之间的盟约?这个盟约名称是什么?
(2) 材料二中西夏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4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材料二:宣政院印戳
材料三:元代杂剧作家有200人左右,剧目600种左右,现存有150多种。
(1) 由材料一可知,元朝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宣政院是元朝为对哪个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而设的?清朝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设置了什么官职?
(3) 元朝时期,各民族互相交融,开始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
(4) 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形成。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地方监察制度,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职,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A
【解析】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故关于唐太宗的史实不正确的是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故选:A。
本题考查唐太宗,知道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的是李渊。
本题考查唐太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唐朝在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盛唐的社会气象。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答案】B
【解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杜甫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B符合题意,AC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天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以玄奘西行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B
【解析】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后到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故被日本政府定为日本“一级国宝”的高僧是鉴真。
故选:B。
本题考查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以鉴真东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A
【解析】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故选:A。
本题以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依托,考查安史之乱。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衰亡的史实、原因。
8.【答案】B
【解析】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有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和取士之法等。
故选: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①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设置于秦朝;②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设置于汉武帝时期;③通判,分散知州权力,设置于宋太祖时期;④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于宋太祖时期;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设置通判,分散知州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本题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瓦子”“勾栏”。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代的社会生活相关知识。
11.【答案】B
【解析】八百多年前,繁华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城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等上万人被虏往北国,北宋由此灭亡。这段历史发生在1127年。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故选:B。
本题考查金灭北宋,知道1127年金灭北宋。
本题考查金灭北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A项正确;司马迁著《史记》,排除B项;沈括著《梦溪笔谈》,排除C项;班固与“《资治通鉴》”的编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资治通鉴》的作者、体例及叙事范围。
13.【答案】B
【解析】自东汉开始,江南经济逐步得到开发,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B
【解析】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故选:B。
本题考查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知道我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是在北宋末年。
本题考查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解析】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故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是岳飞。
故选:C。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知道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解析】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明朝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航至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理解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1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在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朝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的掌握情况。宋朝时,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朝商品经济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答案】C
【解析】A.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本书,《礼记》是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来源之一,排除A。
B.《尚书》属于五经是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来源之一,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提供尊孔崇儒,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C项正确。
D.《左传》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不是明朝考生对题目的解释的标准,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识记八股取士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19.【答案】A
【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故A正确。
B.康熙皇帝设立了南书房,排除B。
C.明成祖朱棣设立了内阁,排除C。
D.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B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代《天工开物》。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代《天工开物》的地位。
21.【答案】B
【解析】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是明长城修建的目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长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
故选:B。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比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印刷术的相关史实。
23.【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意,结合比较不同的选项与题干有助于解答本题.
24.【答案】A
【解析】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
故选A.
本题以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之期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25.【答案】D
【解析】从题干可知“南澳一号”古沉船是明朝商船,船上装载大量瓷器;而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畅销海内外.故答案应是景德镇的青花瓷.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所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明清经济的重点.
26.【答案】D
【解析】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加上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李自成起义。题干关键信息“均田免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史实。
2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政府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该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8.【答案】B
【解析】靖康之耻指的是金灭北宋的史实,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B项正确;
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八王之乱标志着西晋由盛转衰,排除C项;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对沙俄发动的自卫反击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成祖与“靖难之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成祖与“靖难之役”等知识。
29.【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流传四方,A项正确;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排除B项;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排除C项;越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剧的相关史实。
30.【答案】D
【解析】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而推行的是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答案】√
【解析】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的是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唐玄宗统治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本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开元盛世”的内容.
32.【答案】对
【解析】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故答案为:对.
此题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武举,在她执政期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武则天曾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解答本题注意武则天的人物活动.
33.【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本题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灭亡,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灭亡,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3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越过天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了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所以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故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识记宋代商业贸易相关知识。
√。
36.【答案】【小题1】隋炀帝
【小题2】洛阳,涿郡,余杭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答案是隋炀帝。
(2)根据所学可知,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以A答案是洛阳;B答案是涿郡;C答案是余杭。
故答案为:
(1)隋炀帝。
(2)A:洛阳;B:涿郡;C:余杭。
本题以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三点四段五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
37.【答案】【小题1】唐太宗,贞观之治,开明,天可汗
【小题2】赵匡胤,开封,重文轻武
【小题3】铁木真,成吉思汗
【小题4】明,锦衣卫,东厂
【解析】(1)根据“贞观之治”和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知识可知,图1人物是唐太宗。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根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政策的知识可知,图2人物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即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3)根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知识可知,图3人物是铁木真。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4)根据明朝的统治的知识可知,图4人物是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锦衣卫和东厂合称“厂卫”,属于特务机构。
故答案为:
(1)唐太宗;贞观之治;开明;天可汗。
(2)赵匡胤;开封;重文轻武。
(3)铁木真;成吉思汗。
(4)明;锦衣卫;东厂。
本题以四幅历史人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唐太宗、宋太祖、铁木真和朱元璋的相关事迹。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唐太宗、宋太祖、铁木真和朱元璋的统治措施及其历史地位。
38.【答案】【小题1】戚继光;日本。
【小题2】郑成功;荷兰。机构:台湾府。
【小题3】《尼布楚条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需要考生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9.【答案】【小题1】辽;澶渊之盟。
【小题2】元昊;兴庆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西夏政权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北宋与西夏和辽的和与战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西夏政权的相关史实。
40.【答案】【小题1】行省制度。
【小题2】西藏。官职:驻藏大臣。
【小题3】回族。
【小题4】关汉卿。
【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关汉卿、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关汉卿、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