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步练习
一、巩固基础
知识点1 东晋的兴亡
1.“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下面有关两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晋都统一了全国
B.两晋的建立者分别是司马炎和司马睿
C.两晋都为少数民族所灭
D.两晋都是短命王朝
2.[2023广州一模]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3.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指王敦)与从弟导(指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A.东晋偏安江南,政体混乱 B.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C.东晋政权得到士族支持 D.司马睿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知识点2 南朝的政治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6个政权先后以此地为都城,因此此地有“六朝古都”之称。这一地点是( )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5.南朝(420—589年)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共存 D.商品经济发达
知识点3 江南地区的开发
6.[2023盐城期中]《资治通鉴》记载两晋时期“海内大乱,独江东(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差(略微,比较)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材料表明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C.人口超越北方 D.自然条件优越
7.[2022河南中考]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8.绘制表格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观察下面表格,其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商业活跃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D.南方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二、提升能力
1.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①短命而亡 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③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④都是通过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023河南平顶山期末]东晋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
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
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专制皇权重振
C.士族势力增强 D.政治腐朽衰落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示物品中哪一物品比较适合与牛耕技术搭配,并说出你的理由。
(2)新课标·唯物史观有人认为:“生产工具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劳动力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你怎么看?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4.[2022重庆巫溪县期末]阅读以下材料,然后判断。
材料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于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
(1)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___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___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___
(4)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___
(5)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___
参考答案
一、巩固基础
1.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B正确。西晋统一了全国,而东晋没有,A错误;西晋为匈奴人所灭,东晋被武将刘裕代替,C错误;东晋存在于317— 420年,其存在了103年,不是短命王朝,D错误。
2.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失土,但是朝廷却派人对其进行约束,阻挠祖逖继续进军河北,B正确。
3.C
【解析】 “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历史上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东晋政权得到了士族支持。故选C。
4.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D符合题意。
5.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朝只有近170年的历史,却经历了四个朝代,最短的只有23年,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故A正确。B、D与本题无关,排除。由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是相继出现的,不是同时并立的,故C错误。
6.B
【解析】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题干材料“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反映了当时北方大乱,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反映了北方人的南迁。故题干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材料没有表明江南人口超越北方,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排除D。
7.A
【解析】 题干材料“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等信息,排除B、C、D。
8.B
【解析】 依据“农业”“手工业”“城市”等可知,表格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A由表格内容得不出,排除;C、D表述不全面,排除。
二、提升能力
1.A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266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实现统一,316年,西晋灭亡。①②符合题意;③只符合秦朝,④只符合西晋。故选A。
2.B
【解析】 “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反映了东晋时期皇权衰落,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维护统治;“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表明到宋、齐、梁、陈时期,皇帝始终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专制皇权重振的表现。故选B。
3.(1)【答案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理由:牛耕是由牛牵引的连续向前的农业生产活动,铁制农具比骨耜坚硬耐用,更适合与牛耕技术搭配。
【解析】分析两幅图片,可从铁农具相较于骨耜的优点方面进行选择以及论述理由。
(2)示例 论题: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都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论证:生产工具的革新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而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也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大大提高了南方生产力的水平,加速了南方地区的开发。综上所述,生产工具和劳动力都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解析】 开放性设问,首先要拟定题目,也即表明你的观点,然后围绕所拟定的题目展开论述即可。
4.(1)A
【解析】据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该表述可以从题干材料中得出。
(2)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表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
(3)A
【解析】 据材料“三国时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该表述可以从题干材料中得出。
(4)A
【解析】 据材料“三国时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该表述可以从题干材料中得出。
(5)B
【解析】 据材料“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可知,该表述违背了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