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但和秦朝的命运极其相似。它们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时间短暂,但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它们(  )
A. 修筑长城 B. 从分裂走向统一 C. 定都长安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2. 近年来,在古运河附近发现了多处隋唐时期的粮仓遗址,其中多数遗址位于古都——____附近,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该古城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
A. 洛阳 B. 长安 C. 涿郡 D. 余杭
3. 在人力、畜力盛行的古代世界,中国人较早地发明了以水力为动力的农业灌溉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下列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  )
A. 西汉耧车 B. 三国翻车
C. 唐朝筒车 D. 宋朝秧马
4. 《旧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据此可知,唐朝(  )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 汉族生活完全胡化 D. 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5. “安史之乱,乱了谁的江山,烽火连天烧不尽,青史悲叹……千秋大唐不见繁花楚艳。”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唐朝宦官专权 B. 唐末农民起义 C. 唐朝由盛转衰 D. 唐朝开元盛世
6. 小史指着一张动画式的形势图说:“北方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这张形势图应该是(  )
A.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B. 唐末藩镇割据
C. 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 D. 南宋偏安江南
7.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契丹国建立
②辽的灭亡
③北宋灭亡
④金的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④①
8. 同学们在讨论“澶渊之盟”,小华说:“是宋真宗的软弱和北宋政府的无能造成的。” 小强说:“是对方太强大,北宋朝廷没办法。”同学们哄堂大笑…….小强说的“对方” 是(  )
A. 夏 B. 辽 C. 回鹘 D. 金
9. 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某一主题。这一主题是(  )
西汉、唐代、北宋南北方户数比例(%)
西汉 唐朝 北宋
北方户数 80.2% 56.8% 37.1%
南方户数 19.8% 43.2% 62.9%
A. 中国古代民族大交融 B. 中国古代秦汉大一统
C.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
10. 正确使用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看下面年代尺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B.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C. 1276年铁木真建立元朝 D. 1368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1. 按元制,“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宜政诸院许自言其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明朝为了避免元朝中书省独大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丞相和中书省 B. 设立“锦衣卫” C. 设五军都督府 D. 废行中书省
12.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那么,导致它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李自成起义 B. 自然灾害严重
C.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D. 广大农民灾难深重
13. 与康熙帝无关的历史史实是(  )
A. 设置台湾府 B. 两次雅克萨之战 C. 大兴文字狱 D. 设军机处
14. 乾隆中期以后,潜伏在盛世中的危机逐渐显露,其主要表现有(  )
①奢靡之风日盛,吏治败坏
②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
③人口膨胀,耕地不足
④闭关锁国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5. 聚焦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6.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使者】
材料一:明朝期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了极盛,以15世纪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显著但却短暂的海上优势为顶峰。例如,1405到1433年间,…这七次远详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首次远航27000人,乘船62艘,……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和红海海口。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谁率领船队进行了“七次远洋航行?为什么说这“七次远洋航行”是“史无前例”的?
(2) 结合右图联系所学知识,请列举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例。
【文学大师】
真正的诗人都是大梦想家,你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做过修仙羽化的梦……再没有一种更好的事物会像一首诗走得那么远,从一千年前到一千年后,我们所有人依然在诗里仰望你那轮唐朝的月亮。
——徐海蛟《故人在纸一方》
曹雪芹画像
(3) 材料中的“你”在诗歌史上享有怎样的美誉?同时代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是谁?写出图片人物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
【民族英雄】
(4) 上图所示的两位民族英雄是谁?请分别写出其历史功绩。
【科学巨匠】
(5) 上图中著作的作者是谁?该著作有何历史地位?图二所示人物取得的重要成就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但和秦朝的命运极其相似。它们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时间短暂,但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B项正确;秦朝修筑长城,而隋朝却没有,排除A项;秦朝的都城在咸阳,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秦朝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朝统一和秦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统一和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样洛阳就成了粮食的周转中心,出现了如含嘉仓遗址、洛口仓(兴洛仓)遗址、回洛仓遗址、黎阳仓遗址等粮仓,题干粮仓遗址的发现,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故A项正确;长安是隋朝的都城,大运河不经过长安,排除B;涿郡和余杭是隋朝大运河的南北端点,不是中心,排除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
3.【答案】C
【解析】唐朝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故C符合题意;西汉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A;三国翻车需要人力操作,排除B;宋朝秧马是拔秧和插秧的农具,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朝筒车利用水力自行灌溉。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开元初期,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用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可知,当时胡服在皇宫盛行,而且有张扬炫耀之意;“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说明不论士族庶族纷纷效仿;“帏帽”是一种加了帽裙的帽子,这种遮脸用的帽子却不再用,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兼容并蓄,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可知,表述的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融合情况,并不是强调中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根据材料“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帏帽之制,绝不行用”可知材料主旨强调当时胡服盛行,并没有反映出汉族生活完全胡化,因此,完全胡化太过绝对,排除C项;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是材料中胡风盛行的原因,不是材料现象的反映,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理解材料,掌握唐朝社会社会风气开放的表现。
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分析题干信息,掌握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具体表现即可作答。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乱了谁的江山,烽火连天烧不尽,青史悲叹”结合所学可知,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C项符合题意;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主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唐末农民起义主要是黄巢起义,材料涉及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开元盛世之后,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是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方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此时唐朝已经灭亡,排除AB项;南宋建立时间是1127年,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
7.【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国建立;1125年,辽灭亡;1127年,北宋灭亡;1115年,金建立。①④②③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B项正确;ACD项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契丹国建立、辽的灭亡、北宋灭亡、金的建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国建立、辽的灭亡、北宋灭亡、金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解析】北宋时期,宋辽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因此说小强说的“对方”指的是辽政权。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点.
本题以“澶渊之盟”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西汉、唐朝时期北方人口超过南方,北宋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这主要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唐中后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符合题意。A、B、D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唐中后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故B符合题意;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不是元朝,排除A;1276年忽必烈灭亡南宋,排除C;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建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建立等知识。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从而避免元朝中书省独大的弊端。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使皇权得到加强,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
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影响。
12.【答案】C
【解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的直接原因,B自然灾害严重,D广大农民灾难深重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明朝灭亡。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3.【答案】D
【解析】与康熙帝无关的历史史实是设军机处。清朝沿用明制,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都由皇帝先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了,军机大臣记录成文,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故选:D。
本题以清加强中央集权为依托,考查与康熙帝无关的历史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4.【答案】D
【解析】乾隆中期以后,潜伏在盛世中的危机逐渐显露,其主要表现有奢靡之风日盛,吏治败坏、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人口膨胀,耕地不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清朝统治危机的表现。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解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日益平民化趋势,主要是因为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适应市民阶层精神文化的需要,B正确。A不对,发生在近代中国。C不对,到后来不利于文化的发展。D不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本题以中国古代文学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郑和;郏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治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重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祥之间的航线。
【小题2】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小题3】“诗仙”;杜甫。《红楼梦》(或《石头记》)。
【小题4】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小题5】宋应星;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编写出《本草纲目》。
【解析】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以及意义、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唐诗的代表人物、曹雪芹与《红楼梦》、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以及意义、唐朝的对外交往史实、唐诗的代表人物、曹雪芹与《红楼梦》、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时期的科技著作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