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论述了巴黎工人七十二天中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武装自卫的过程,以历史的事实证明:“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这说明巴黎公社运动( )
A.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确立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 D.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主义
2.1871年4月,巴黎公社机关报发布通知:“有许多寄到市政厅的信,信封上都写作:公社主任收。我们要再三说明:只有一个办公室临时主任,但巴黎公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主任。请各有关人士今后来信写明:寄市政厅公社委员收。”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 B.建立民主政权的尝试
C.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 D.具有过渡政府的性质
3.起初《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表述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之后恩格斯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相关理论修改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此修改( )
A.使关于阶级斗争的论断更加准确和科学
B.体现恩格斯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C.违背了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论断
D.表明不同作品中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不同
4.1852 年,普鲁士当局以“图谋叛国”罪对抓捕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进行审判。1853 年,仇视同盟的普鲁士警察在其编写的《十九世纪共产主义者的阴谋》中刊印了《共产党宣言》。这样,《共产党宣言》才得以在德国公开发表。这表明( )
A.宣言首次公开是非法的 B.真理的传播充满艰辛
C.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失败 D.马克思主义实践受挫
5.列宁在《纪念公社》中写道:“不仅法国工人,而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在纪念公社的战士。这是因为公社不是为某种地方性的或狭隘的民族的任务而斗争,而是为全体劳动人类、全体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的解放而斗争。”由此可见,列宁认为巴黎公社( )
A.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B.具有国际主义的意义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D.注重国际工人的团结
6.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争取自己权利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
A.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
C.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D.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7.下图为一幅《保卫公社》的漫画,画中的主人公为公社女英雄露易沙·米舍尔,她喊出“与公社共存亡”的口号。该漫画反映出巴黎公社( )
A.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C.工人阶级斗志的高昂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8.某西方史家这样评论:“从整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成功成为工业社会中关注工人生计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以分析、批判和开展政治行动。马克思主义也是众多革命团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下列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注“工人生计”的有( )
①发表《共产党宣言》②创建“新和谐公社”
③创立剩余价值学说④改组“正义者同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897 年法国总工会经过讨论,增加了“同盟怠工策略”斗争方式,并将其作为罢工之外的斗争选择,其斗争的口号是“糟糕的报酬,只配糟糕的工作”。此后,该斗争方式逐渐传播到美国和东亚等地。“同盟怠工策略”( )
A.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促使马克思主义趋于成熟
C.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D.丰富了社会主义运动方式
10.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这段论述可用于说明( )
A.牛顿的时空观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B.伽利略是横跨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大家
C.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运行原理基本一致 D.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学说的实质相似
11.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也是一部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立足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追求人类美好生活实现的一部“政治宣言书”。这部“政治宣言书”( )
A.提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B.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D.提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12.恩格斯曾说:“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称其为暴力……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 ( )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农牧分工的影响
C.国家出现的根源 D.阶级斗争的实质
13.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确定了“马列主义”的主题,整理出四条史料,这些材料符合事实的有:( )
①“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②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③在《资本论》中,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④列宁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观点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14.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学生运动、妇女权利运动、保护环境的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冲击和挑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权力结构,尽管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运动不同,但它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
A.指引着人们追求社会公正和文明 B.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受到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高度重视 D.为工人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15.英国史学家巴勒在《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合理地安排人类历史复杂事件的使人满意的唯一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由此可知,巴勒认为马克思主义( )
A.成为当代史学的理论基础 B.促进西方史学全面转型
C.为诠释历史提供了新的理论 D.预言了史学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托马斯·潘恩所著的《人权论》于1791年问世,书中潘恩阐述了自己的人权思想,其中关于社会分为贵族和人民的看法,关于税收是贫穷的根源的分析,关于劳动人民有天赋权利管理政府的论点,关于政治权利将改善穷人的经济地位的理论等对工人阶级更有吸引力。《人权论》并没有在工人中间引起暴动,工人们用它作为政治教育的开端。1792年在英国刚出现的工人俱乐部对《人权论》中的思想发生了兴趣。伦敦外的工人俱乐部也纷纷效仿,但他们的宗旨是推动议会改革。在潘恩的思想中,赋税和贫穷的关系是问题的核心,造成这万恶的税收制度的却是一纸议会的法案。因此,很自然的,他们把万恶之源归咎于议会,而这个议会在当时又只是地主贵族的一统天下。
——摘编自王妍《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与英国早期工人运动》
材料二 真正的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阶级是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营企业、清政府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和民族资本的企业而产生的。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工人阶级的资格比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要老;其社会基础比中国资产阶级要广泛;其政治阅历比中国资产阶级要丰富。中国工人阶级后来之所以在政治舞台上显示了和资产阶级不同的作用,除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以外,与这些是不无联系的。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相比较,后起的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可以从先行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接受革命的影响,吸取他们的经验和理论,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摘编自周宏府《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工人阶级特点,并分析其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忍饥挨饿的英国失业工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以致爆发了公开的暴动。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人群接着向布拉克本前进,来到市内一家有自动织机的埃克尔斯公司的一家工厂,毁坏了全部织机。
——摘编自<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第一卷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发展很快,许多部门都成立了工会。工会领导人逐步走上了工联主义道路。工联主义者企图依靠资产阶级的让步来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鼓吹劳资合作,把改善目前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视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要求。
材料三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它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展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民主国家的雏形。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从客观因素来看,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制度来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尚未成熟,国际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
——材料二三均摘自史仲文、胡晓琳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50年代工人斗争方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世纪工人运动失败原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经济在19世纪中叶的主要扩张—所谓的资本的黄金年代—在1873~1896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达到顶峰,这是一个资本家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时期。在19世纪下半叶,产业工人阶级的规模和分布范围都出现了极大的增长。以德国为例,1850年在采矿和制造业中只有60万名雇佣工人,而到了1873年,其数量就增长了2倍,到1900年达到57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22%。19世纪晚期的罢工运动经常伴随着跨工厂、穿越工人阶级社区的示威游行,其呼吁对罢工予以支持。与1848(或1871)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压该时期工人运动高潮的任何成功都只是暂时的。
材料二 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劳工运动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3年以来劳工运动次数的变化并简析劳工运动的历史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深入社会搞调查研究。1880年4月,马克思为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起草了《工人调查表》,提出100个问题,详细了解工人的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生活以及劳资关系状况,从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的《资本论》参考了1500多种书籍和档案文件,包括大量的英国调查委员会和工厂巡视员所整理的调查报告、经济资料。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说,他用了21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身接触,直接研究了英国的无产阶级,研究了他们的痛苦和要求。
——据邓立勋《马克思主义与调查研究》
材料二 1924年7月,在彭湃等人的倡议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正式成立。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人先后担任第一至第六届农讲所负责人。农讲所积极引导学员要“入民间去”,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摘编自许江、王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制度化》
材料三 1941年后,各中央分局先后成立城市工作委员会,重视对沦陷城市的情报搜集工作。晋察冀分局冀中区党委指出:“没有调查研宄,工作就无从着手,敌伪军工作尤其如此,没有这一工作,组织工作就无法开展。对策就无法提出。”
——摘编自王富聪《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恩格斯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二、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进行论述,认为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前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D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没有受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排除A项;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城市暴动的革命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材料中“巴黎公社现在没有主任,将来也不会有主任”“公社委员收”等信息,可以推断出巴黎公社追求建立民主的政权,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只提到“有许多寄到市政厅的信”,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没有积极联系农民阶级,排除A项;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中并没有信息提到该说法,排除C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是巴黎公社并没有企图建立一个新的革命政府,所以不具有过渡政府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 。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阶级斗争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表述过于绝对,恩格斯修改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使得关于阶级斗争的论断更加准确和科学,A项正确;恩格斯的修改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排除B项;恩格斯的修改更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排除C项;恩格斯的修改使得描述更加准确和科学,两部作品中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相同,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最早在伦敦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但材料反映了《共产党宣言》在德国的发行遇到了巨大阻碍,说明了真理的传播充满了艰辛,B项正确;宣言首次公开是在英国,不是德国,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西里西亚工起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宣言在德国的发布,与马克思主义实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题干所示为列宁对巴黎公社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在纪念公社的战士”“公社不是为某种地方性的或狭隘的民族的任务而斗争,而是为全体劳动人类、全体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的解放而斗争”,表明列宁认为巴黎公社具有国际主义的意义,B项正确;A项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苏俄,排除C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
6.C
【详解】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社会改革,且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影响,A项错在“提高工人阶级政治觉悟”,与本题材料结论不一致,排除A项;“推动社会主义运动高涨”错误,与本题材料结论不一致,排除B项;“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错误,与本题材料结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与公社共存亡”可知,《保卫公社》体现了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大无畏精神,A项正确;漫画没有体现巴黎公社最终失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人阶级斗志的高昂,排除C项;巴黎公社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揭示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指导工人运动。①③④符合材料,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建“新和谐公社”,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据材料可知,“同盟怠工策略”是罢工之外的另一种斗争选择,这一策略主要是用怠工方式反对低报酬,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斗争方式,D项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项;这种实践活动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但并非使马克思主义趋于成熟,排除B项;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据材料“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可知,材料中马克思强调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而且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这样将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有机联系,结合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可知,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学说来说,他们实质有相似之处,D项正确;牛顿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规律,不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伽利略的内容,排除B项;生物界运行的基本原理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但人类社会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还改造环境,人类社会与生物界的运行原理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C项正确;“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列宁的重要论断,排除AD项;《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排除B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材料信息“恩格斯曾说: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称其为暴力……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可知,恩格斯认为阶级利益冲突加剧,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C项正确;材料中恩格斯没有论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中恩格斯没有涉及农牧分工,排除B项;阶级斗争的实质是经济利益不同的各对抗阶级或对抗势力之间的斗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即“第一国际”,“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材料①符合历史事实。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材料②符合历史事实。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主义”被确定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材料④符合历史事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所以③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③,符合历史事实的材料有3条,C项正确;材料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3条,不是1条,排除A项;材料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3条,不是2条,排除B项;材料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3条,不是4条,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参加的社会运动都会产生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指导的不完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的社会运动主要反对资产阶级的,排除C项;材料中指导的不完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依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可以看出巴勒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诠释历史方面的贡献突出,有很大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代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排除A项;“全面转型”,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诠释历史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能得出其预言了史学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特点:目标在于争取个人权利和提高待遇;方式集中于推动议会改革;对于斗争对象认识错误;尚未形成独立的阶级意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特点: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而诞生;相比中国资产阶级更先进;有更多国际工人运动经验可供借鉴;革命性最强;分布集中(地域集中、产业集中)。
价值:成为近代后期中国救亡图存的领导力量;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详解】(1)背景:根据题干在18世纪末英国爆发了工人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从时间上可以得出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发展壮大;根据“关于劳动人民有天赋权利管理政府的论点”及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席卷欧美大陆,激励引导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根据“伦敦外的工人俱乐部也纷纷效仿,但他们的宗旨是推动议会改革”可知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发展,推动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特点:根据材料“劳动人民有天赋权利管理政府”“政治权利将改善穷人的经济地位”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目标在于争取个人权利和提高待遇;根据材料“他们的宗旨是推动议会改革”可以得出工人运动的方式集中于推动议会改革;根据材料“他们把万恶之源归咎于议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人运动对斗争对象存在错误认识;根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工人运动尚未形成独立的阶级意识,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工人阶级的资格比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要老”可以得出中国工人阶级先于资产阶级诞生;根据材料“社会基础比资产阶级要广泛,政治阅历比资产阶级要丰富”可以得出中国工人阶级比资产阶级先进;根据材料“后起的中国工人阶级可以从先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中接受革命的影响,吸收他们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得出有更多的国际工人运动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工人阶级受到压迫更为严重,所以其革命性最强,且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为充分的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
价值:结合所学可知,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近代后期成为中国救亡图存的领导力量,改变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并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17.(1)变化:由捣毁机器等暴力方式,变为成立工会组织进行谈判的和平方式;由自发斗争,变为主动争取经济、政治杈利的斗争。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劳资关系缓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
(2)认识:此时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比较弱小,还没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冲入厂房,彻底破坏了全部自动织机”可知,由捣毁机器等暴力方式;根据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会运动发展很快,许多部门都成立了工会。工会领导人逐步走上了工联主义道路”可知,成立工会组织进行谈判的和平方式。根据材料一“数千人聚在一起,前往西克斯公司的一家工厂”可知,自发斗争;根据材料二“工联主义者企图依靠资产阶级的让步来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鼓吹劳资合作,把改善目前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视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要求。” 可知,主动争取经济、政治杈利的斗争。原因: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劳资关系的缓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等角度分析。
(2)认识:根据材料三“当时的法国,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可知,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根据材料三“国际和国内资产阶级的力量比无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可知,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比较弱小,还没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结合所学可知,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18.(1)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为劳工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没有得到相应改善。
(2)变化:劳工运动呈现先增长后逐渐下降趋势;劳工运动的次数渐趋稳定。
影响:维护了劳工阶层的权利,改善了工人待遇;推动了社会平等与社会和谐的实现;促进了世界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回答经济全球化亦可)
【详解】(1)原因:由材料“在19世纪下半叶,产业工人阶级的规模和分布范围都出现了极大的增长。以德国为例,1850年在采矿和制造业中只有60万名雇佣工人,而到了1873年,其数量就增长了2倍,到1900年达到57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22%”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由材料“19世纪晚期的罢工运动经常伴随着跨工厂、穿越工人阶级社区的示威游行,其呼吁对罢工予以支持。与1848(或1871)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压该时期工人运动高潮的任何成功都只是暂时的”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为劳工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由材料“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没有得到相应改善。
(2)变化:由材料二可知,劳工运动呈现先增长后逐渐下降趋势;劳工运动的次数渐趋稳定。
影响:由材料“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劳工运动维护了劳工阶层的权利,改善了工人待遇;由材料“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及所学知识可知,劳工运动推动了社会平等与社会和谐的实现,促进了世界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9.(1)背景:(两次)工业革命开展(或进行);;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使得工人生存环境恶劣(或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或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意义: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树立了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有利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2)国民大革命时期:目的: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广泛发动农民,打倒列强除军阀(或发动农民支持国民革命或大革命);作用: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推进大革命;对后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井冈山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提供了条件。
全面抗战时期:目的:深入敌占区城市开展调查研究,保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用:深入沦陷区城市,收集了敌伪情报,发展了沦陷区城市抗日组织,配合了全民族抗战起了重要作用(配合了全民族抗战)。
【详解】(1)根据“1880年4月,马克思为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起草了《工人调查表》,提出100个问题,详细了解工人的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生活以及劳资关系状况,从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剩余价值的秘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使得工人生存环境恶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意义主要是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树立了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有利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2)根据“农讲所积极引导学员要‘入民间去’,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员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广泛发动农民,打倒列强除军阀;作用则是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推进大革命;对后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条件。根据“没有调查研究,工作就无从着手,敌伪军工作尤其如此,没有这一工作,组织工作就无法开展。对策就无法提出”可知全面抗战时期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敌占区城市开展调查研究,保证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作用则是深入沦陷区城市,收集了敌伪情报,发展了沦陷区城市抗日组织,配合了全民族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