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吉林省白城市校联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吉林省白城市校联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吉林省白城市校联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根据《隋书 食货志》记载:隋文帝在卫州置黎阳仓,在洛州置河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以上记载说明隋朝(  )
A. 注重农具革新 B. 商品经济发达 C. 农业生产恢复 D. 徭役负担沉重
2.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巩固了国家统治
3.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下列能反映开元盛世局面的是
A.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风吹金榜落凡间,三十三人名字香。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蛮腰。
4. 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文化交流”等。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者的出色素质 B. 政治清明、国家统一
C.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唐朝国力强盛
5. 小史指着一张动画式的形势图说:“北方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这张形势图应该是(  )
A.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B. 唐末藩镇割据
C. 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 D. 南宋偏安江南
6.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岳飞抗金》历史剧 B. 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7.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分立到统一,交融与认同 D. 故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
8. 宋仁宗时,梓州(隶属四川)已有几千家机户,从事丝织业生产。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两大中心,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材料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B.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C. 南方纺织业发展繁荣 D. 南北方纺织业技术差异大
9.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0. 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B. 中书省只管辖大都地区
C. 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 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
11. 小明同学梦中发现自己来到了古代的一个城市,大街上人来人往,商业繁荣,交易居然用的是纸币,米饭掌柜的说是南方新收的“占城稻”,读书人在酒楼一边饮酒喝茶一边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结伴着往“瓦子”走去,据此判断,小明有可能梦中回到了(  )
A. 汉朝 B. 三国时期 C. 唐朝 D. 宋朝
12.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唐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
④《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民谣最能够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C.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 国民政府的腐败失去民心
14. 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人民的友谊
D. 此后我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更多了,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
15. 两汉时期的发明创造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防治新冠病毒时可能用得上的科技成果是(  )
A.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 张角创太平道让百姓得以精神寄托
C. 西域物种传入增加粮食产量 D. 张仲景提出“治未病”思想预防疾病
16. 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智慧,下列哪些历史事件能够体现出图片中的智慧结论?(  )
A. 安史之乱 隋朝暴政而亡 B. 诸侯争霸 大泽乡起义
C. 清军入关 开元盛世 D. 明朝的灭亡 贞观之治
17.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安西都护府②宣政院③驻藏大臣④台湾府⑤伊犁将军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①③④⑤
18.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19. 清朝时期,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过公行。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灵馆”内。故而可知(  )
A. 统治者忌惮西方侵略 B. 统治者重视外国商人
C.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 D. 统治者禁止海外贸易
20. 京剧被誉为“国剧”。20世纪80年代后,《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等众多带有京腔京韵的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这反映(  )
A. 京剧善于博采众长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C. 京剧表演方式独特 D. 民众京剧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21. 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关的事件。
(1) 唐朝时接受日本僧人邀请到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 ______ 。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______ 。
(3) 宋神宗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变法—— ______ 。
(4) 推翻了明王朝的农民起义—— ______ 。
(5) 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______ 。
22.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和事在历史长河中被后人传诵和铭记;而那些破坏统一的人和事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元、明、清三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巨大的贡献。
请回答:
(1)元朝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举一例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2)明清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入侵我国边疆,统一的疆土开始遭受威胁和破坏。请说出至少一位成功反击了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3)清朝乾隆年间,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既有“被后人传诵和铭记的事”,也有“被人们唾弃的事”,这两件事分别是什么?
(4)今日之中国尚未统一,你知道是哪里还未统一吗?对此你对促进祖国统一有什么好建议?
23.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走上了民族独立的和平发展道路,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中华民族独立后,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相继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尊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20世纪70年代末,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实现富国梦的道路,“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是什么?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3)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4.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作品。
(1) 北宋司马光所著的编年体通史—— ______ 。
(2) 元朝时期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______ 。
(3) 明朝时期的药物学巨著—— ______ 。
(4) 清朝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 ______ 。
(5) 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______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25. 【世界闻名的唐朝】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盛世最多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
请回答:
(1)唐朝统治者先进的治国理念是唐朝出现多个盛世的原因之一,其治国理念是什么?
(2)唐朝的盛世很多,其中最鼎盛时期称之为什么?其治国措施有哪些独到之处?
(3)列举唐朝时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答:
26.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杰出人物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大师】
真正的诗人都是大梦想家,你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做过修仙羽化的梦……再没有一种更好的事物会像一首诗走得那么远,从一千年前到一千年后,我们所有人依然在诗里仰望你那轮唐朝的月亮。
——徐海蛟《故人在纸一方》
图1曹雪芹画像
(1) 材料中的“你”指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这位大诗人在诗歌史上享有怎样的美誉?同朝代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是谁?写出图1中人物曹雪芹的代表作品名称。
【民族英雄】
(2) 据图片及诗句,写出图2中人物的名字,概括图3中人物的主要事迹。
【科技巨著】
(3) 指出图4所示著作的历史地位,并据图5所示的内容写出相关著作的名称。
27.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列举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 根据材料二,写出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
材料三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闽、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 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隋文帝在卫州置黎阳仓,在洛州置河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可知,隋朝广置粮仓,隋文帝建立的四大粮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隋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较为发达,C符合题意;广置粮仓的史料无法得出注重农具革新的结论,排除A;题干广置粮仓与农业发展有关,与商品经济发达不符,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隋朝徭役负担沉重,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文帝的统治与开皇之治局面,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文帝的统治与开皇之治局面。
2.【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选拔人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故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巩固了国家统治。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意义,知道科举制度巩固了国家统治。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意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知道科举制度巩固了国家统治。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忆昔》这首诗,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人口众多、粮食丰收、仓库充实、社会安定的情景。故选A。
4.【答案】D
【解析】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国力强盛,表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等。故D符合题意;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国力强盛,不是统治者的出色素质、政治清明、国家统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盛唐气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唐朝国力强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北方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闽等九个政权。”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五代十国的历史。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C项正确;此时唐朝已经灭亡,排除AB项;南宋建立时间是1127年,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五代十国的相关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
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和《资治通鉴》译注本不是第一手史料,属于二手史料,排除AC两项;《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的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历史,与材料中的“辽宋夏金元”时间不符,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类等知识,明确第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分类与价值。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类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可知是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到元朝统一,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发展,C项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指秦汉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故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是指清朝,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是考查的重点,平时多记忆与理解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据题干“宋仁宗时,梓州(隶属四川)已有几千家机户,从事丝织业生产。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两大中心,丝织品花色品种繁多,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可知,宋代南方丝织业、棉织业发达。故C符合题意;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是南宋时期,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排除B;题干材料仅反映了南方纺织业的发展,没涉及北方纺织业,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南方纺织业发展繁荣。
9.【答案】C
【解析】司马光的说法,既说明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变味,同时也攻击了变法,问题的关键是用人不当导致出现了问题,而不是法令本身的问题,故C正确;A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宣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相关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11.【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纸币”“占城稻”“瓦子”等,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时期,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提高了水稻产量,促进了农业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宋代开始出现的瓦子是当时市民阶层娱乐的重要场所,是宋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2.【答案】C
【解析】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受“飘絮成片”启发,发明了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①正确;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出现在宋朝,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②错误;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业,③正确;④《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④正确。
故选:C。
本题以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本题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C
【解析】民谣歌颂了人民捐粮、捐物、送子女战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事迹,正是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才能很快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故民谣最能说明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故选:C。
本题以“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1405-1433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他没有到达过欧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郑和下西洋到达的地区与意义.
15.【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的这一思想,在防治新冠病毒时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D项正确;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但对疾病的防治并不起直接作用,排除A项;张角创太平道让百姓得到了精神上的寄托,但对疾病的防治同样起不到直接的作用,排除B项;西域物种的传入,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粮食产量,但粮食产量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提出的“治未病”思想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防治新冠病毒时可能用得上的科技成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仲景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太平。能够体现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是明朝的灭亡、贞观之治。明朝末年,统治者不理朝政,官吏贪污成风,人民流离失所,最终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唐太宗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故选:D。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明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明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西都护府设立于唐朝;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置的,驻藏大臣是清朝1727年设置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由此可知,题干管辖机构按设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④③⑤,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的措施,重点掌握对新疆、西藏、台湾的管理措施等基础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安西都护府、宣政院、驻藏大臣、台湾府、伊犁将军等机构建立的朝代和时间,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8.【答案】D
【解析】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文治武功最盛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从乾隆统治后期开始,清朝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亏空,清朝开始由强盛转入衰落。据“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统治盛世中危机的相关史实。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对外紧闭国门,闭关锁国,对内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一再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统治盛世中危机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C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体现了其“闭关锁国”政策,而不是忌惮西方侵略,排除A;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王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重视外国商人,排除B;材料所述清朝统治者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0.【答案】B
【解析】题干现象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受到全国各地听众的喜爱。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京剧善于博采众长,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京剧表演方式独特,排除C;题干现象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能说明民众京剧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的艺术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的艺术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1.【答案】【小题1】鉴真东渡
【小题2】安史之乱
【小题3】王安石变法
【小题4】李自成起义
【小题5】郑成功收复台湾
【解析】(1)唐朝时接受日本僧人邀请到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宋神宗时期,为了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4)明末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举行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1636年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攻陷北京,明朝末年皇帝崇祯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因此推翻了明王朝的农民起义是李自成起义。
(5)根据所学知识,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因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故答案为:
(1)鉴真东渡。
(2)安史之乱。
(3)王安石变法。
(4)李自成起义。
(5)郑成功收复台湾。
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鉴真东渡、安史之乱、李自成起义和王安石变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成功收复台湾、鉴真东渡、安史之乱、李自成起义和王安石变法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答案】(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忽必烈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的创立,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此外,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
(2)明清时期,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入侵我国边疆,统一的疆土开始遭受威胁和破坏。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为患,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朝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经过激战,郑成功取得了大胜,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3)清朝乾隆年间,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既有“被后人传诵和铭记的事”,也有“被人们唾弃的事”,“被后人传诵和铭记的事”指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摆脱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回归祖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乾隆帝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被人们唾弃的事”指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时,1757年回部上层贵族大和卓与小和卓发动叛乱,建立割据政权。他们残害维吾尔等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清政府派人招降,惨遭叛军杀害。乾隆帝下令调兵讨伐,并宣布此次进兵,只为擒拿大小和卓,维吾尔等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要株连。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今日之中国台湾还未统一;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
故答案为:
(1)行省制度;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直接管辖或在台湾地区设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
(2)戚继光、郑成功、康熙。
(3)“被后人传诵和铭记的事”指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回归;“被人们唾弃的事”指大小和卓叛乱。
(4)台湾;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
【解析】本题以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和事在历史长河中被后人传诵和铭记;而那些破坏统一的人和事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为依托,考查元、明、清三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巨大的贡献。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明、清三朝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巨大的贡献。
23.【答案】【小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小题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小题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时间、内容、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4.【答案】【小题1】《资治通鉴》
【小题2】《窦娥冤》
【小题3】《本草纲目》
【小题4】《红楼梦》
【小题5】《天工开物》
【解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2)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其中最优秀的是戏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
(3)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红楼梦》。
(5)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覆盖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答案为:
(1)《资治通鉴》。
(2)《窦娥冤》。
(3)《本草纲目》。
(4)《红楼梦》。
(5)《天工开物》。
本题主要考查《资治通鉴》《窦娥冤》《本草纲目》《红楼梦》《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治通鉴》《窦娥冤》《本草纲目》《红楼梦》《天工开物》的相关史实。
25.【答案】(1)唐朝统治者先进的治国理念是唐朝出现多个盛世的原因之一,其治国理念是民本思想,如唐太宗在位时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2)唐朝的盛世很多,其中最鼎盛时期称之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他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完善科举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成效卓著,如经济上:曲辕犁、筒车、唐三彩发明和创制等;文化上:杜甫、李白、白居易三大诗人的成就;民族关系上: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与回纥、南诏等的友好交往。对外交往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
故答案为:
(1)以民为本。
(2)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
(3)经济上:曲辕犁、筒车、唐三彩发明和创制等;文化上:杜甫、李白、白居易三大诗人的成就;民族关系上: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与回纥、南诏等的友好交往。对外交往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
【解析】本题以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帝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盛世最多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为依托,综合考查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史实。
26.【答案】【小题1】“诗仙”;杜甫;《红楼梦》。
【小题2】戚继光;郑成功收复台湾。
【小题3】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白、杜甫、曹雪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杰出人物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白、杜甫、曹雪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成熟办法”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设置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通婚。(任答其中2点即可)
【小题2】宣政院。
【小题3】原因: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大陆的大量移民入台;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大陆传统文化的影响。(任答其中3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元朝为管辖今西藏地区而设立的机构、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