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如图所示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反映了隋朝(  )

A. 实现全国统一
B. 商业水平发达
C. 君主奢侈腐化
D. 农业得到发展
2. “这一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时正式创立 B. 不利于政权的稳固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推动了私学兴起
3. 如表内容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时期 唐太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政治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殿试制度 改革税制和兵制
A. 国家统一 B. 选官方式的调整 C. 开放的社会 D. 制度的创新发展
4. “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了图中工具的好处是()
A. 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B. 排水泄洪
C. 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D. 便于开沟
5. 有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绘画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期。下列人物中属于如图第一个高峰期的画家是(  )

A. 顾恺之 B. 王羲之 C. 吴道子 D. 柳公权
6. 唐朝外贸发达,如果在长安设置进口商品专柜,产品来源最多的国家应该(  )
A. 日本 B. 新罗 C. 天竺 D. 大食
7. 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交往国家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西欧、非洲也有往来,这说明唐朝(  )
A. 进入鼎盛时期 B. 经济繁荣发展 C. 民族政策开明 D. 实行对外开放
8. 如图展现的是唐朝政局变动的全过程。其中▲处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  )
A. 导致唐朝灭亡 B. 加强了唐朝的对外交流
C.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9. 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了(  )
A. 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 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 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10. “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这副对联相关的人物是(  )
A. 光武帝刘秀 B. 隋文帝杨坚 C.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D. 宋太祖赵匡胤
11. 绘制历史简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以下简图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周边政并立情况的是(  )
A. B. C. D.
12. 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 农业生产发展
B.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民族矛盾的加剧
D. 海外贸易的兴盛
13. 下面两位诗人的诗句都和同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历史事件是(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南宋]陆游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南宋]杨万里
A. 宋辽澶渊之盟 B. 宋夏订立和约 C. 宋金达成和议 D. 南宋被元所灭
14. 两宋王朝每年都要给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大量钱物,称为“岁币”,因此有人戏称宋朝为“送朝”。宋朝这一做法(  )
A.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 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C. 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D. 推动了中外之间的交流
15. 给下列这组图片拟一个合适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宋朝经济的繁荣 B. 宋朝先进的科技 C. 宋代农业的发展 D. 宋朝的商业发达
16.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见证这一商贸中心的历史遗址是(  )
A. 澎湖巡检司 B. 伊犁将军府 C. 台湾府 D. 市舶司
17. 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抗元英雄(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郑成功 D. 李自成
18. 军功赫赫的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这说明(  )
A. 元世祖放弃武力征伐而实行文治 B. 忽必烈善于借鉴历代治国之道
C. 忽必烈依《资治通鉴》管理政务 D. 儒家思想在元朝始终得到重用
19. 元朝时“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A. 女真族 B. 畏元儿族 C. 蒙古族 D. 回族
20. 下面表格内容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处元朝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府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元朝 ▲
A. 澎湖巡检司 B.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政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21.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
材料一:如图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A政权的名称。请列举一例唐王朝与A政权友好往来的史实。
【史料实证】
材料二:(宋)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
——《宝庆四明志》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设置“通判”一职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释】
材料三:北通添郡,又穿江南河,自京国至枕州入百里……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3)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材料三评述的是隋炀帝的哪一举措?如何理解该举措“为后世开万世之利”?
【家国情怀】
材料四:怒发冲冠,凭栏外、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满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所说的“胡虏”“匈奴”是指哪个少数民族?“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事件,发生于哪一年?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抱负?
22. 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曰:“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贞观政要》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认为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唐太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史称什么?
材料二: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 录取进士总数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
宋太祖 15 188人 13人
宋太宗 8 1487人 186人
宋真家 12 1760人 147人
宋仁家 13 4561人 351人
(注:唐朝时录取进士总数7448人,平均每榜录取进士28人)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发展的表现。这是宋朝实行哪一政策的体现?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 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达到,超过)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四川……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
——《元史 地理志》
(3) 材料三中划线内容说明了什么?材料反映了元朝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哪一制度?当时山东作为“腹里”属于哪个机构管辖?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中国审美文化史》
(1)依据右边材料,指出唐诗有哪些特点?唐诗创作中被称为“诗仙”的人物是谁?
材料二:如图
图一大雁塔
位于陕西西安,唐永徽三年,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修建
图二唐招提寺
位于日本奈良,极具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唐代高僧东渡日本后主持修筑
(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两座建筑,分别与哪位唐朝历史人物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有何共同意义?
材料三:熙宁(宋神宗)十年(107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
——《文献通考》
(3)材料三所述现象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该事件中的哪些措施促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图片说明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含嘉仓有数百个粮窖。这反映了隋朝储存了大量粮食,说明隋朝农业得到发展。故D符合题意;589年隋灭陈,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含嘉仓有数百个粮窖,说明隋朝农业得到发展,不能说明隋朝商业水平发达,排除B;含嘉仓有数百个粮窖,说明隋朝农业得到发展,不能说明隋朝君主奢侈腐化,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开皇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开皇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含嘉仓有数百个粮窖,说明隋朝农业得到发展。
2.【答案】C
【解析】根据“这一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创造出一种相对客观、公平的选拔机制,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有利于笼络民心,巩固统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隋炀帝时,排除A项;科举制度有利于政权的稳固,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私学是在春秋时期兴起,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知道科举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改革税制和兵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故表格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制度的创新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知道唐朝的兴盛得益于制度的创新发展。
本题考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解析】据“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并观察题干图片可知,材料描述的工具是筒车,其好处是节省人力,利于灌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筒车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筒车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唐朝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据“中国古代绘画约每200年出现一个高峰期”及题干图片可知,第一个高峰期是在唐朝(618——907年)时期,第一个高峰期的画家是吴道子,C项正确;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排除A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排除B项;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吴道子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绘画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新罗仿效唐朝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在民间广为流传。B符合题意;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故日本、天竺与大食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D
【解析】唐朝时期,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交往国家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西欧、非洲也有往来,这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与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交往。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不能说明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发展、民族政策开明,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755-763年”“盛极而衰(转折点)”可知,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A项;唐朝对外交流的表现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判断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的史实。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等史实。
10.【答案】D
【解析】A.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排除A。
B.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排除B。
C.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辽,排除C。
D.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可知是北宋赵匡胤在河南开封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陈桥兵变的相关知识。北宋赵匡胤在河南开封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本题以陈桥兵变为背景考查了北宋的建立,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北宋在南面,西夏在北面,排除A;西北与北宋并立的是西夏,排除B;与北宋并立的政权,西北是西夏,东北是辽,故C符合题意;与北宋并立的政权,西北是西夏,东北是辽,1125年金灭辽,金与北宋并立,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北宋并立的政权,西北是西夏,东北是辽。
12.【答案】B
【解析】A.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
B.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汉族人饮茶的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
C.宋辽之间有战有和,材料没有宋辽之间民族矛盾加剧的信息,排除C。
D.宋朝海外贸易的兴盛,但材料没有提及海外贸易,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分析与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3.【答案】C
【解析】根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可知,题干诗句提到了大散关、淮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以北是金统治区,以南是宋统治区。故C符合题意;宋辽澶渊之盟与宋夏订立和约与北宋有关,题干反映的是南宋,排除AB;题干强调的是宋金议和,与南宋被元所灭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金议和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金议和等知识。
14.【答案】B
【解析】两宋王朝每年都要给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大量钱物,称为“岁币”,因此有人戏称宋朝为“送朝”。宋朝这一做法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北宋给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A;宋朝给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增加了人民的赋税负担,排除C;宋朝给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与对外交往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和金的对峙,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宋朝给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15.【答案】A
【解析】《耕获图》反映的是宋朝农业生产的繁荣、“定窑瓷器”反映的是宋朝手工业的繁荣;“纸币拓片”反映的是宋朝商业的繁荣,故题干这组图片的主题是宋朝经济的繁荣,A符合题意;题干通判没有反映宋朝的科技成果,排除B;农业和商业只是反映图片一部分,不完整,排除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经济的繁荣。
16.【答案】D
【解析】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故能见证泉州商贸中心的历史遗址是市舶司。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解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他的《过零丁洋》,B符合题意;岳飞抗金,A排除;郑成功收复台湾,C排除;李自成在明末领导农民起义,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天祥抗元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据题干“军功赫赫的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关键信息“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其中的治国之道”“作为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忽必烈善于借鉴历代治国之道;为了巩固统治,忽必烈接受汉族文化并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题干关键信息“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其中的治国之道”“作为教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19.【答案】D
【解析】A.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排除A。
B.元朝称回鹘为畏兀尔,但这个民族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不是元朝才形成的,排除C。
C.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不是元朝时形成的,排除C。
D.根据所学,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内迁与汉人杂居相处,原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与汉人无异;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新民族——回族,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识记元朝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此外还应掌握元朝民族融合的其它表现:汉族人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等。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故C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置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排除A;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排除B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管理新疆地区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管理新疆地区措施。
21.【答案】【小题1】名称:材料一是唐朝疆域图,A是位于西南青藏高原的吐蕃。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有: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或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建立唐蕃会盟碑,任举一例)。
【小题2】作用:据材料一“:(宋)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奏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设置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的权力,监督知州,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小题3】举措:根据材料“北通添郡,又穿江南河,自京国至枕州入百里”,结合所学,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可知,材料三评述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理解: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题4】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岳飞是抗金的著名将领,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可知,指出岳飞所说的“胡虏”“匈奴”是指女真族。时间:1127年,金攻破开封,灭北宋,历史上称为“靖康之变”,因此材料中“靖康耻”的时间是1127年。抱负:根据岳飞的词句概括得出精忠报国的壮志胸怀,报国立功、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唐朝民族交融、北宋政治、隋朝大运河、北宋灭亡、岳飞抗金。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唐朝民族交融、北宋政治、隋朝大运河、北宋灭亡、岳飞抗金相关知识。
22.【答案】【小题1】原因:统治者骄奢淫逸;贞观之治。
【小题2】表现: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政策:重文轻武;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小题3】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中书省。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统治与贞观之治、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统治与贞观之治、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
23.【答案】(1)依据右边材料“……《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可知,唐诗的特点是作品多,涉及内容广,参与者众多。唐诗创作中被称为“诗仙”的人物是李白。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两座建筑,分别与唐朝高僧玄奘、鉴真有关。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和唐朝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的共同意义是都为中外交流作出了贡献等。
(3)材料三所述现象的出现与王安石变法相关。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该事件中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促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
故答案为:
(1)作品多,涉及内容广,参与者众多。李白。
(2)玄奘、鉴真;都为中外交流作出了贡献等。
(3)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解析】本题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诗、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王安石变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光耀千古的唐诗、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王安石变法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