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广西南宁市横州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横州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2022年8月平陆运河开工建设,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运河,是广西各族人民期盼了100多年的运河,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强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重大牵引工程。而在1000多年前的隋朝也有过这样伟大的工程,它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京杭大运河 D. 郑国渠
2. 如图是“唐朝的兴亡示意图”,下列选项适合填在③处的是(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3. 成语典故浓缩语言精华,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下列选项中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将领兵权有关的是( )
A. 黄袍加身 B. 杯酒释兵权 C. 烛光斧影 D. 完壁归赵
4. 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澶渊之盟中,北宋给哪个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
A. 辽 B. 西夏 C. 大理 D. 金
5. 中国有句俗语叫“南米北面”,指的是南北方人在主食上的不同选择。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是在哪个朝代( )
A. 西汉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6. 《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材料中,宣政院管理的地方是今天的( )
A. 西藏 B. 新疆 C. 云南 D. 内蒙古
7. 宋朝时,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也一直留传至今。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的节日是( )
A. 春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D. 中秋节
8. 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是后人研究宋朝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众多词人中,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 )
A. 豪迈而飘逸 B. 委婉、细腻、清秀
C. 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D. 豪放、充满报国情怀
9.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这条祖训反映朱元璋为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立三司 B. 设立锦衣卫 C. 废除丞相制度 D. 分散兵权
10.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明朝时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戚爷”指的是( )
A. 郑和 B. 戚继光 C. 郑成功 D. 冯子材
11.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颗粒无收,官府征赋如故,阶级矛盾尖锐。1629年李自成发动起义,针对明朝土地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的口号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D. 均田免赋
12. 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比如在西藏地区根据当地特点实行措施是( )
A. 册封达赖、班禅 B. 设置台湾府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设置伊犁将军
13. 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又以同乡关系为背景”而结成的商帮。其中,由山西人组成,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货物的是( )
A. 浙商 B. 晋商 C. 徽商 D. 粤商
14.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帝看后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及师友。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 )
A. 设立军机处 B. 八股取士 C. 文化专制 D. 闭关锁国
15. 京剧是中国国粹之一,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京剧形成于哪个朝代( )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6.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曲辕犁就是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又称为江东犁。它的出现是古代汉族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了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掉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曲辕犁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二宋代农民和工匠获得了比以前要安定得多的生产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宋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较稳固的社会基础。宋朝不仅有意识地扶持并大力发展诸如制图、医药、军械及火药制造等科技项目,而且常常集中财力、物力和科技人才攻克重要的科技项目。
——王星光《中原科学技术史》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 卡丹第一次指出,中国对世界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摘编自徐兵博《读史要略》
(3) 根据所学知识,分别简述材料三中的“三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四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并指出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外国学者又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17. 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请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解读历史,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图片解读——社会风气]
材料一如图所示
(1) 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析唐朝妇女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图示解读——时代特征]
材料二阶段示意图
(2) 请写出材料二中①、②分别是哪个政权,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材料三我国古代西汉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6%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3) 材料三中表格反映了西汉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呈现出什么趋势?结合所学回答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
[史料解读——边疆治理]
材料四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 ....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客百姓?
——摘编自《清圣祖(康熙)实录》
(4) 根据材料四,指出康熙帝对修长城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并说明其理由。
18. 从古至今,中国外交理念和世界意识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主要史实
时期 史实
两汉 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西汉 开通丝绸之路
唐朝 ①西行天竺
唐朝 ②东渡日本
宋朝 设立③,管理海外贸易
明朝 ④七次下西洋
清朝 ⑤收复台湾
清朝 实行闭关锁国,只设⑥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 结合所学,在表格①②③④⑤处填写相应内容。
(2)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历史史实(例子除外),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例子:
观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往来的大动脉
论述: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总之,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而在1000多年前的隋朝也有过这样伟大的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大运河。隋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始开凿大运河。自605年起,隋炀帝下令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C符合题意;灵渠是秦始皇在南方修建的运河,不符合题意,排除A;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B;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的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修建,解题的关键是“在1000多年前的隋朝也有过这样伟大的工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修建。
2.【答案】C
【解析】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第二个皇帝唐太宗在位时认识到君民的关系如同舟水,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人民可以支持你的统治,也能推翻你的统治。所以他在位期间减轻农民的负担,轻摇薄赋发展生产。注意戒奢从简,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等。他统治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唐朝中后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励精图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新,史称‘开元盛世”;后期发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使唐朝统治名存实亡,故①是贞观之治,②是开元盛世,③是安史之乱,④是黄巢起义。
故选:C。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唐朝的灭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的兴亡的历史的掌握。
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唐朝的灭亡,旨在考查学生对唐朝的兴亡的历史的掌握能力。
3.【答案】B
【解析】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故B符合题意;黄袍加身,赵匡胤建立北宋,与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将领兵权无关,排除A;烛光斧影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将领兵权无关,排除C;完壁归赵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陈桥兵变和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将领兵权有关的是杯酒释兵权。
4.【答案】A
【解析】A.据所学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
B.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排除B。
C.宋太祖用玉斧划定大渡河为大理同宋朝的边界。大理国在建国之后一直与宋朝交好,在今南宁市开设茶马市,和宋朝对外贸易,最后宋朝赐大理国光禄大夫衔。宋朝把大理编入了外国传中,宋朝承认大理之间是平等地位。排除C。
D.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称为“绍兴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澶渊之盟,识记澶渊之盟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澶渊之盟的内容。
5.【答案】D
【解析】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故D符合题意;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是在宋朝,不是汉朝、隋朝、唐朝,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是在宋朝。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A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排除B;元朝设置云南行省,管理云南,排除C;元朝时期内蒙古属于岭北行省的管辖,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宣政院的设置以及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宣政院的设置以及意义等知识。
7.【答案】A
【解析】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故A符合题意;元宵节的习俗是挂彩灯、划旱船,排除B;端午节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等,排除C;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燃放鞭炮、相互拜年的节日是春节。
8.【答案】B
【解析】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B符合题意;豪迈而飘逸属于豪放派的风格,排除C;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与豪放、充满报国情怀与李清照的词风不同,排除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宋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风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勃奏,处以重刑”可知,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明太祖为了强化皇权,稳固统治,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C符合题意;明太祖在地方上设立三司,不符合题意,排除A;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10.【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反映的是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故B符合题意;郑和是明朝伟大航海家,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流,排除A;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排除C;冯子材是清朝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名将,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明朝戚继光抗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明朝戚继光抗倭。
11.【答案】D
【解析】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加上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闯王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民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D符合题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排除A;“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与张角起义有关,排除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1627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并率领军队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知识。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1653年,顺治皇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故册封达赖、班禅符合清朝在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A符合题意;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属于管理东南台湾地区,排除B;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针对的是西北新疆地区,排除C;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3.【答案】B
【解析】A.浙商出现于南宋,但当时仅仅指两浙地区的商人到了清初影响力不大,成就远不及现在的辉煌,今天的浙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例最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群体,遍布中国东南西北各个角落。排除A。
B.明清商业兴盛,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选项B符合题意。
C.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排除C。
D.“粤商”即广东商人,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国经济尤其是近现代商贸流通中的最主要的企业群体,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商帮”。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识记商帮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
14.【答案】C
【解析】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故材料反映了清朝的文化专制。故C符合题意;设立军机处的是雍正帝,排除A;明朝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排除B;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
15.【答案】D
【解析】A.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主要有歌舞、说唱、杂剧、大仗舞等。其中,说唱形式是唐代戏曲表演中的主要形式,排除A。
B.宋代的民间戏曲还处在戏曲的萌芽阶段。如傀儡戏、影戏、歌舞戏等,排除B。
C.明代戏剧明朝的剧种主要有杂剧和传奇两种形式,排除C。
D.在19世纪中期的道光年间,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形成于清朝,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的艺术成就,识记明清的艺术成就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形成于清朝的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16.【答案】【小题1】犁架变小变轻,便于掉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提高了耕作的速度和质量。
【小题2】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和政府的扶持等。
【小题3】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小题4】以更多篇幅记述手工业;宋应星;“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四大发明、《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的繁荣、四大发明、《天工开物》等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唐朝妇女的地位提高;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小题2】①辽;②金;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小题3】趋势:南方人口(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上升);南宋。
【小题4】态度:对修建长城持否定态度。理由:秦汉以来修筑长城并未消除边患;修建长城劳民伤财;解决边患在于修德安民,构建“民心长城”;实行怀柔政策,更有利于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人口南迁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康熙帝对修长城的态度以及理由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人口南迁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康熙帝对修长城的态度以及理由等知识。
18.【答案】【小题1】①玄奘;②鉴真;③市舶司;④郑和;⑤郑成功;⑥广州十三行。
【小题2】观点1: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新特点:友好交往与冲突并存。
论述: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这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明朝戚继光领导抗倭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662 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总之,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说明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武力冲突的一面。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也反映了明清时期出现了社会危机。
观点2: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论述: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宋朝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促进了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往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或唐朝对外开放的史实)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设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总之,从宋朝到清朝对外政策对比可以看出,打开国门,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发展;封闭自守,与世隔绝,国家会走向衰落。
【解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对外交往、明朝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