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会代表的名额分布图,该图表明了参会代表(  )
A.界别单一 B.年龄受限 C.来源广泛 D.遍布全国
2.(2023八下·金平期末)毛主席曾说:“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看来下一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头上的问题解决了”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和平解放西藏地区
3.(2023八下·金平期末)1954年,记者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这说明了(  )
A.人民进行政治协商 B.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C.人民群众同心同德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4.(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表是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相关数据,该数据变化主要由于(  )
阶层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开展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土地革命燥发
5.(2023八下·金平期末)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以下两幅人民币图案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政策
C.迅速实现工业化 D.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6.(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表为1952年与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统计表,其中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年份 选项 1952年 1956年
A 49.7% 59.1%
B 21.3% 92.9%
C 49.7% 21.3%
D 21.3% 49.7%
A.A B.B C.C D.D
7.(2023八下·金平期末)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下表统计了公私合营前后同仁堂的生产情况,这表明公私合营(  )
年份 产值(万元) 秘制丸药(万元) 水泛丸(万斤) 虎骨酒(万斤)
1948年 16 140 0.4 3
1959年 1251.9 6842.2 31.38 30.5
A.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B.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推动手工业生产合作 D.完善国家工业体系
8.(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表是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  )
类别 数量 占比(%)
工业院校 38 21%
师范院校 31 17%
农林院校 29 16%
医药院校 29 16%
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A.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B.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C.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9.(2023八下·金平期末)1961年,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十分急搞不成,要波浪式前进,明后年搞几年慢吞吞,搞扎实一些,然后再上去,指标不要那么高,把质量搞上去,不要务虚名而受实祸。”这一指示(  )
A.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B.促进建设超额完成
C.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D.导致建设曲折发展
10.(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照片。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印证的历史是(  )
A.农民互助合作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共产主义运动
11.(2023八下·金平期末)以下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项目 钢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
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
A.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B.重点扶持军工企业
C.发展不受动乱影响 D.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12.(2023八下·金平期末)有学者写道:“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的民族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3.(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展现了1978~2012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不足全部人口的10%6(据2010年新的农村扶贫标准)
A.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B.城市化发展使农村人口减少
C.农村人口已全面脱贫致富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4.(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分别为1974年和1984年的新春对联,导致对联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紧抓革命使得农民勤劳致富 B.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广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15.(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获利后他雇工扩大经营规模,此做法因违背上级文件而引发众多争议。后来《南方日报》发文肯定这位生产能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改革初期政策摇摆不定 B.全面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C.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D.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
16.(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说明了(  )
A.我国外语研究领先世界 B.文化发展顺应社会需求
C.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D.人才建设满足发展需要
17.(2023八下·金平期末)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宪法,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规定。这有利于(  )
A.乡镇企业的兴起 B.对外开放的深化
C.市场活力的释放 D.户籍管理的放松
18.(2023八下·金平期末)习近平在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这一论述强调军队建设是(  )
A.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B.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C.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D.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19.(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B.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C.科技创造力度加大 D.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20.(2023八下·金平期末)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一则关于数学老师丁乃钧的征婚广告(如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公开征婚启事,在当时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反映了(  )
A.改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B.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显著
C.报刊成为征婚主要手段 D.经济发展影响精神追求
21.(2023八下·金平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领域出现了以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这一现象出现源于(  )
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2.(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8年以前,广告人物形象以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为主。而在1979年3月,我国播出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这一变化折射了(  )
A.广告发展与社会变迁 B.商业广告形式的变迁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人民太追求物质享受
23.(2022八下·东莞期末)为发展中日关系,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主张与对新中国友好的日本人士合作,打开了中日民间接触的途径。后来,周恩来在回顾中日恢复邦交的历程时说:“两国人民把事情都做了,两国首相就剩下签字和喝香槟了。”材料旨在说明(  )
A.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民间交流主导国家外交事业
C.中日建交的漫长历程 D.国际环境利于中日关系发展
24.(2023八下·金平期末)2022年,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事务,承诺组建常备的维和警队。这说明我国(  )
A.致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重视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践行着不结盟外交政策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25.(2023八下·金平期末)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曾被作为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尚未建交 B.外交重心已转向西方
C.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日先后与中国建交
26.(2023八下·金平期末)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这说明该卫星发射成功(  )
A.促进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B.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体现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冲击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27.(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这一变化(  )
A.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B.源于人口出生率提高
C.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 D.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
28.(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面两幅图是中国不同时代支付方式,支付方式产生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实行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科技改变生活 D.义务教育的普及
29.(2023八下·金平期末)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采用的探测器及巡视器命名为“天问”和“祝融”,探月工程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命名为“嫦娥”和“玉兔”,这些命名都是取自于我国古典和神话之中。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B.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D.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30.(2023八下·金平期末)“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裁、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这种“新的可能”是指(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秉承全球治理观.
C.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D.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2023八下·金平期末)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人民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彪炳史册,光照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建国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焦裕禄 邓稼先 屠呦呦
材料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抗美援朝体现出的志愿军英雄们的精神。
(2)材料二是建国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请任选其中一位,介绍他/她的事迹(要素:时代、贡献)并分析他/她身上折射出的伟大精神。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祖国统一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2.(2023八下·金平期末)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以来中国大事记(部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1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1)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不得照抄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
结论: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33.(2023八下·金平期末)《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仿佛重现于眼前。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被誉为“新中国开国第一档案”。是新中国超级“红色国宝”、国家一级文物。 ——选自《知识图谱》
材料二:《人民日报》刊登的部分重大事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日报》表达的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人民日报》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会代表的名额分布非常广泛,各区域和各领域都有代表参加,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界别单一,不符合题意;
B.年龄受限,不符合题意;
D.遍布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观察图片,紧贴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
2.【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我们用了 28 年办了一件大事 , 把三座大山搬掉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不符合题意;
C.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D. 和平解放西藏地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人民进行政治协商,不符合题意;
C.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和1950年相比,贫农、中农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富农、地主比例大幅减少,但是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大幅增加,富农地主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从1950年开始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才有了这些变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农业合作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C.包产到户的实施,不符合题意;
D.土地革命爆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特别要注意其中的时间。
5.【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我国生产出飞机和拖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不符合题意;
C.迅速实现工业化,不符合题意;
D.提倡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备选项来回答,一定要注意时间。
7.【答案】A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9年和1948年相比,同仁堂产值、秘制丸药、水泛丸、虎骨酒等大幅增加,这表明实行公私合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不符合题意;
C. 推动手工业生产合作 ,不符合题意;
D. 完善国家工业体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紧贴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全国高校设置,既有工业院校、师范院校,也有农林院校、医药院校,由此可见,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不符合题意;
B. 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不符合题意;
C. 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高校设置的特点,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8年到1961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违背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于是1961年,毛泽东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这一指示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随后我国对经济调整,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不符合题意;
B. 促进建设超额完成 ,不符合题意;
D. 导致建设曲折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0.【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上世纪50年代末”“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始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表现为全村人一起吃大食堂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农民互助合作,不符合题意;
C.大跃进运动,不符合题意;
D.共产主义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1.【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知,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重点扶持军工企业 ,不符合题意;
C. 发展不受动乱影响 ,不符合题意;
D. 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紧贴这些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这些数据的变化分析理解。
12.【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对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创造性的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符合题意;
B.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12年和1978年相比,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所占比例也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不符合题意;
B. 城市化发展使农村人口减少 ,不符合题意;
C. 农村人口已全面脱贫致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紧贴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4年“干革命促生产”,1984年“联产承包,自主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因此导致了对联内容的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紧抓革命使得农民勤劳致富 ,不符合题意;
B. 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广 ,不符合题意;
D. 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注意图片中的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其中的时间。
15.【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9年,因为私人承包引发争议,最终官方给出了肯定,这反映了 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改革初期政策摇摆不定 ,不符合题意;
B. 全面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B
【知识点】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9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 ,出版了诸多语种的图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对外开放需要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于是外研社成立,这说明文化发展顺应社会需求,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我国外语研究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C.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人才建设满足发展需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肯定私营经济和土地使用权转让,这些规定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乡镇企业的兴起,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的深入,不符合题意;
D.户籍管理的放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影响回答。
18.【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 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 , 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可以看出,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不符合题意;
C. 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不符合题意;
D. 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样的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不符合题意;
B. 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不符合题意;
C. 科技创造力度加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0.【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81年,新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开征婚启事,引发巨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显著 ,不符合题意;
C. 报刊成为征婚主要手段 ,不符合题意;
D. 经济发展影响精神追求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活动,与亚非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才有了以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巴黎和会,一战后的分赃会议,不符合题意;
B.日内瓦会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不符合题意;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我国是改革开放后参加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2.【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前,广告主要是针对国内,到了1979年,我国开始播出外商广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导致广告内容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商业广告形式的变迁 ,这是内容变化,不符合题意;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刚开始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人民太追求物质享受 ,这不属于物质享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紧贴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23.【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在官方外交行为同时,注重利用民间行为,这拓展了外交发展途径与空间,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A项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24.【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众多国际会议,并且承诺支持联合国,这说明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致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不符合题意;
B. 重视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不符合题意;
C. 践行着不结盟外交政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大熊猫只赠送给苏联和朝鲜这些与我国有好的国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国把大熊猫赠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与西方国家开始改善关系,这反映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尚未建交 ,不符合题意;
B. 外交重心已转向西方 ,不符合题意;
D. 美日先后与中国建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赠送与各国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6.【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可以看出,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促进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不符合题意;
C. 体现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D. 冲击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27.【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79年到201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80年开始,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大量的劳动力进入深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不符合题意;
B. 源于人口出生率提高 ,不符合题意;
D. 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8.【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之前是使用各种票证,现在使用手机支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推广使用,手机支付代替了票证和现金,也就是科技改变了生活,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行改革开放,不符合题意;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不符合题意;
D.义务教育的普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29.【答案】D
【知识点】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天问”“祝融”“嫦娥”“玉兔”等,都属于我国古典文化,现在被用在我国的大国重器的命名上,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不符合题意;
B. 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不符合题意;
C. 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些命名的含义,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0.【答案】A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体现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秉承全球治理观 ,不符合题意;
C.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不符合题意;
D. 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
31.【答案】(1)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自然灾害
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人民
(3)核心:爱国主义
努力: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自然灾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身上折射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可以看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为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故答案为:(1)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自然灾害;
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人民
(3)核心:爱国主义
努力: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项进行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2.【答案】(1)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2)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观点: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1984,开放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可以选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 、 福建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观点: 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1984,开放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故答案为:(1)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2) 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观点: 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1984,开放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给的示例,再从材料中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至少两个事件,注意事件一定要有联系,然后提炼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3.【答案】(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主题: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代表中央发声,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人民日报》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 , 代表中央发声 , 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
故答案为:(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主题: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代表中央发声,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会代表的名额分布图,该图表明了参会代表(  )
A.界别单一 B.年龄受限 C.来源广泛 D.遍布全国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会代表的名额分布非常广泛,各区域和各领域都有代表参加,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界别单一,不符合题意;
B.年龄受限,不符合题意;
D.遍布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观察图片,紧贴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
2.(2023八下·金平期末)毛主席曾说:“胜利来之不易,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看来下一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头上的问题解决了”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和平解放西藏地区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我们用了 28 年办了一件大事 , 把三座大山搬掉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不符合题意;
C.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不符合题意;
D. 和平解放西藏地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2023八下·金平期末)1954年,记者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这说明了(  )
A.人民进行政治协商 B.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C.人民群众同心同德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B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人民进行政治协商,不符合题意;
C.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不符合题意;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表是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相关数据,该数据变化主要由于(  )
阶层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开展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土地革命燥发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和1950年相比,贫农、中农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富农、地主比例大幅减少,但是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大幅增加,富农地主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从1950年开始实行了土地改革,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才有了这些变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农业合作化运动,不符合题意;
C.包产到户的实施,不符合题意;
D.土地革命爆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理解变化的原因回答,特别要注意其中的时间。
5.(2023八下·金平期末)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以下两幅人民币图案信息反映了当时我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行民族团结政策
C.迅速实现工业化 D.提倡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我国生产出飞机和拖拉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不符合题意;
C.迅速实现工业化,不符合题意;
D.提倡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表为1952年与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统计表,其中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
年份 选项 1952年 1956年
A 49.7% 59.1%
B 21.3% 92.9%
C 49.7% 21.3%
D 21.3% 49.7%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备选项来回答,一定要注意时间。
7.(2023八下·金平期末)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下表统计了公私合营前后同仁堂的生产情况,这表明公私合营(  )
年份 产值(万元) 秘制丸药(万元) 水泛丸(万斤) 虎骨酒(万斤)
1948年 16 140 0.4 3
1959年 1251.9 6842.2 31.38 30.5
A.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B.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推动手工业生产合作 D.完善国家工业体系
【答案】A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9年和1948年相比,同仁堂产值、秘制丸药、水泛丸、虎骨酒等大幅增加,这表明实行公私合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不符合题意;
C. 推动手工业生产合作 ,不符合题意;
D. 完善国家工业体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紧贴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8.(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表是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  )
类别 数量 占比(%)
工业院校 38 21%
师范院校 31 17%
农林院校 29 16%
医药院校 29 16%
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A.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B.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C.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答案】D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53年全国高校设置,既有工业院校、师范院校,也有农林院校、医药院校,由此可见,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不符合题意;
B. 助推科研队伍建设 ,不符合题意;
C. 均衡高等教育类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高校设置的特点,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9.(2023八下·金平期末)1961年,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十分急搞不成,要波浪式前进,明后年搞几年慢吞吞,搞扎实一些,然后再上去,指标不要那么高,把质量搞上去,不要务虚名而受实祸。”这一指示(  )
A.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B.促进建设超额完成
C.推动国民经济调整 D.导致建设曲折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8年到1961年,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违背经济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于是1961年,毛泽东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这一指示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随后我国对经济调整,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不符合题意;
B. 促进建设超额完成 ,不符合题意;
D. 导致建设曲折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0.(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照片。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印证的历史是(  )
A.农民互助合作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共产主义运动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上世纪50年代末”“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开始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表现为全村人一起吃大食堂等,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农民互助合作,不符合题意;
C.大跃进运动,不符合题意;
D.共产主义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其中的时间等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1.(2023八下·金平期末)以下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项目 钢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
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
A.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B.重点扶持军工企业
C.发展不受动乱影响 D.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可知,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重点扶持军工企业 ,不符合题意;
C. 发展不受动乱影响 ,不符合题意;
D. 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紧贴这些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这些数据的变化分析理解。
12.(2023八下·金平期末)有学者写道:“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的民族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汲取中国传统对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创造性的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符合题意;
B.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3.(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展现了1978~2012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不足全部人口的10%6(据2010年新的农村扶贫标准)
A.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B.城市化发展使农村人口减少
C.农村人口已全面脱贫致富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2012年和1978年相比,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所占比例也大幅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 ,不符合题意;
B. 城市化发展使农村人口减少 ,不符合题意;
C. 农村人口已全面脱贫致富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紧贴这些变化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4.(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分别为1974年和1984年的新春对联,导致对联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紧抓革命使得农民勤劳致富 B.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广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4年“干革命促生产”,1984年“联产承包,自主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因此导致了对联内容的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紧抓革命使得农民勤劳致富 ,不符合题意;
B. 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广 ,不符合题意;
D. 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注意图片中的文字,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其中的时间。
15.(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获利后他雇工扩大经营规模,此做法因违背上级文件而引发众多争议。后来《南方日报》发文肯定这位生产能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改革初期政策摇摆不定 B.全面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C.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D.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9年,因为私人承包引发争议,最终官方给出了肯定,这反映了 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 ,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改革初期政策摇摆不定 ,不符合题意;
B. 全面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不符合题意;
C. 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外研社的发展说明了(  )
A.我国外语研究领先世界 B.文化发展顺应社会需求
C.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D.人才建设满足发展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79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 ,出版了诸多语种的图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对外开放需要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于是外研社成立,这说明文化发展顺应社会需求,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我国外语研究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C.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不符合题意;
D. 人才建设满足发展需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7.(2023八下·金平期末)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宪法,增加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规定。这有利于(  )
A.乡镇企业的兴起 B.对外开放的深化
C.市场活力的释放 D.户籍管理的放松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肯定私营经济和土地使用权转让,这些规定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项C符合题意;
A.乡镇企业的兴起,不符合题意;
B.对外开放的深入,不符合题意;
D.户籍管理的放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影响回答。
18.(2023八下·金平期末)习近平在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这一论述强调军队建设是(  )
A.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B.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C.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D.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 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 , 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可以看出,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不符合题意;
C. 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不符合题意;
D. 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样的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B.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C.科技创造力度加大 D.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答案】D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97年中共十五大到2017年中共十九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创新,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不符合题意;
B. 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不符合题意;
C. 科技创造力度加大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0.(2023八下·金平期末)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一则关于数学老师丁乃钧的征婚广告(如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公开征婚启事,在当时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反映了(  )
A.改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B.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显著
C.报刊成为征婚主要手段 D.经济发展影响精神追求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1981年,新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开征婚启事,引发巨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实行了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显著 ,不符合题意;
C. 报刊成为征婚主要手段 ,不符合题意;
D. 经济发展影响精神追求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2023八下·金平期末)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领域出现了以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这一现象出现源于(  )
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活动,与亚非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这才有了以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为主要对象的第二次建交高潮,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巴黎和会,一战后的分赃会议,不符合题意;
B.日内瓦会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不符合题意;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我国是改革开放后参加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2.(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8年以前,广告人物形象以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为主。而在1979年3月,我国播出第一条外商电视广告——瑞士雷达表。这一变化折射了(  )
A.广告发展与社会变迁 B.商业广告形式的变迁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人民太追求物质享受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前,广告主要是针对国内,到了1979年,我国开始播出外商广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导致广告内容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商业广告形式的变迁 ,这是内容变化,不符合题意;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刚开始对外开放,不符合题意;
D. 人民太追求物质享受 ,这不属于物质享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紧贴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
23.(2022八下·东莞期末)为发展中日关系,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主张与对新中国友好的日本人士合作,打开了中日民间接触的途径。后来,周恩来在回顾中日恢复邦交的历程时说:“两国人民把事情都做了,两国首相就剩下签字和喝香槟了。”材料旨在说明(  )
A.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民间交流主导国家外交事业
C.中日建交的漫长历程 D.国际环境利于中日关系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在官方外交行为同时,注重利用民间行为,这拓展了外交发展途径与空间,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A项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24.(2023八下·金平期末)2022年,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事务,承诺组建常备的维和警队。这说明我国(  )
A.致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重视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践行着不结盟外交政策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众多国际会议,并且承诺支持联合国,这说明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致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不符合题意;
B. 重视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不符合题意;
C. 践行着不结盟外交政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5.(2023八下·金平期末)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曾被作为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尚未建交 B.外交重心已转向西方
C.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日先后与中国建交
【答案】C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大熊猫只赠送给苏联和朝鲜这些与我国有好的国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国把大熊猫赠送给美国等西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我国从七十年代开始,与西方国家开始改善关系,这反映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尚未建交 ,不符合题意;
B. 外交重心已转向西方 ,不符合题意;
D. 美日先后与中国建交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赠送与各国的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6.(2023八下·金平期末)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这说明该卫星发射成功(  )
A.促进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B.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体现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D.冲击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了新高度”,可以看出,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促进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不符合题意;
C. 体现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不符合题意;
D. 冲击二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27.(2023八下·金平期末)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这一变化(  )
A.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B.源于人口出生率提高
C.适应外向型经济需要 D.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79年到201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980年开始,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大量的劳动力进入深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不符合题意;
B. 源于人口出生率提高 ,不符合题意;
D. 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28.(2023八下·金平期末)下面两幅图是中国不同时代支付方式,支付方式产生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实行改革开放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科技改变生活 D.义务教育的普及
【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之前是使用各种票证,现在使用手机支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推广使用,手机支付代替了票证和现金,也就是科技改变了生活,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实行改革开放,不符合题意;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不符合题意;
D.义务教育的普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29.(2023八下·金平期末)我国火星探测任务采用的探测器及巡视器命名为“天问”和“祝融”,探月工程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命名为“嫦娥”和“玉兔”,这些命名都是取自于我国古典和神话之中。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B.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C.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D.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答案】D
【知识点】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天问”“祝融”“嫦娥”“玉兔”等,都属于我国古典文化,现在被用在我国的大国重器的命名上,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发达 ,不符合题意;
B. 凸显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不符合题意;
C. 均受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影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些命名的含义,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0.(2023八下·金平期末)“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裁、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这种“新的可能”是指(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秉承全球治理观.
C.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D.走和平发展道路
【答案】A
【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体现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秉承全球治理观 ,不符合题意;
C.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不符合题意;
D. 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2023八下·金平期末)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人民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彪炳史册,光照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建国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焦裕禄 邓稼先 屠呦呦
材料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抗美援朝体现出的志愿军英雄们的精神。
(2)材料二是建国后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请任选其中一位,介绍他/她的事迹(要素:时代、贡献)并分析他/她身上折射出的伟大精神。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祖国统一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答案】(1)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自然灾害
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人民
(3)核心:爱国主义
努力: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知识点】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梦”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自然灾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身上折射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 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可以看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为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故答案为:(1)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优秀县委书记,带领兰考人民治理自然灾害;
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热爱人民
(3)核心:爱国主义
努力: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等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一项进行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2.(2023八下·金平期末)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人民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以来中国大事记(部分)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6年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 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21年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1)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参考示例(不得照抄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
结论: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八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答案】(1)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2)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观点: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1984,开放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外开放区的扩大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可以选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 、 福建设置经济特区 ,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观点: 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1984,开放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故答案为:(1)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2) 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观点: 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技术经验,推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1984,开放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给的示例,再从材料中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至少两个事件,注意事件一定要有联系,然后提炼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3.(2023八下·金平期末)《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图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仿佛重现于眼前。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被誉为“新中国开国第一档案”。是新中国超级“红色国宝”、国家一级文物。 ——选自《知识图谱》
材料二:《人民日报》刊登的部分重大事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日报》表达的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人民日报》的史料价值。
【答案】(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主题: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代表中央发声,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人民日报》表达的共同主题是 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 , 代表中央发声 , 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
故答案为:(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主题: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日报是中央的机关报,代表中央发声,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