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县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
1、下面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应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简表。这反映出当时
孔子 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老子 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子 倡导“兼爱”“非攻”
孙膑 强调“乐兵者亡”
A、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 B、谈子关注军事斗争
C、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 D、心民众渴求社会安定
4、公元前 221年,赢政统一天下,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秦朝的政治制度是
A、 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度 D.、统一度量衡
5、自汉以来,每逢天灾、异象,多有君主向天谢罪,下诏罪己,轻徭减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仁政”思想发生的影响 B、汉武帝“罪己诏”的示范性
C、君权受到了制度的限制 D、儒学对君主行为的约束力
6、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7、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汉族妇女制作蒸懂与烙饼砂 汉人食用烧烤食品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8、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9、"北通深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0、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1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A、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12、《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
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 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 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
13、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求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
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
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 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
14、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立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 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B、各民族间融合加强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15、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租佃契约制的旅行反映出当时
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 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16、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
A、科技发展推动理学发展 B、理学思想影响传统科技
C、理学思想依据客观规律 D、沈括开启北宋理学之源
17、《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颜(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A、扩大六部权力 B、加强君主专制 C、扩大地方权力 D、改革丞相制度
18、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服从于列强的侵略
19、《农政全书》记载有新的植棉方法,即“张五典种棉法”。它对棉花的制种、栽种气温、土壤选择。根株行距,田间管理、定苗锄耘、打叶掐尖等生产技术都有科学的规定。这表明明代
A、植棉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B、棉花种植的区域进一步扩大
C、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D、棉纺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英国上述动机的是
A、赔款2100万银元 B、中英协定关税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派兵保护各国使馆
21、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八旗和绿营使用冷兵器作战能力低下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 太平天国于 1859 年颁布《资政新篇》 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出现
D 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中国西北边疆渡过危机
22、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戊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作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2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推翻清朝统治 C、掀起民主革命 D、寻求救国之路
24、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包括
①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②皇帝制度结束 ③中华民国成立 ④清政府垮台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5、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检察官、律师、行政官员的制服用料均使用本国经织品或毛织品”。这从侧面说明民国初年
A、政府推动实业发展 B、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C、官员队伍日益壮大 D、国民服饰逐渐趋同
26、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经历了快速发展,其“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传统小农经济衰败、解体 B、实业救国浪潮方兴未艾
C、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D、清朝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27、1916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A、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B、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D、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28、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C、辛亥革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无产阶级的觉醒
29、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主要说明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B、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多种形式救国道路 D、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处于混乱迷茫
30、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在
A、积极发动工人运动 B、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31、国际上很名学者和专家将中国抗日战争界定为14年,即期1931年至1945年,名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己成为人们共识。下列对此概念正确的理解是
①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共抗战的作用 “十四年抗战”更强调了反侵略的持久性
③是对抗日先烈的尊重 ④体现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①
32、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牵制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②派出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
③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3、下图取材于 1945 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C、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34、1949年3月手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提至:“我们很快就要在全玉胜利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该会议
A、体现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D、指出党的工作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5、宋庆龄曾感喟:“在我看来,自从1949年10月1日一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我们的国号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人民”这两个字,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同样有史以来第一次表明我们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一一人民”,这表明
A、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 B、人民社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新中国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可
36、毛泽东在建国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针对这一现实,1953年党提出以“一化三改”为核心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手工业合作化 B、农业合作化 C、教育现代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37、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两弹一星”的是
①原子弹爆炸 ②长江三号火箭 ③东方红一号 ④导弹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8、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村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因为国家
A、大力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实行“调整、巩固、充定、提高”方针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9、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国家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4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他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觉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说明
A、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品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C、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D、毛泽东思想完全适应 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
材料解析题(41题10分,42题15分,43题15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发展历程)
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会。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经济发展历程》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昼出耘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拼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密度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6分)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5分)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②井冈山会师 ③南昌起义
材料二:中国则不同。……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材料一中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8分)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 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7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
1-5 BBDAD 6-10 DBCAC
11-15 DACCB 16-20BBAAB
21-25 CDABA 26-30 CAACB
31-35 CCBDB 36-40 DADAC
二、材料解析题(41题10分,42题15分,43题15分,共40分)
41、(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提供了充足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6分,打出三点,每点2分)
(2)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等。(4分,打出两点,每点2分)
42、(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
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个体农耕;稳定性;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封闭性。(答出两点即可,4分)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5分)
(3)示例1:同意。(2分)理由: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等;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君主专制强化;轻视技术等。(2分)
示例 2:不同意。(2分)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令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2分)
43、(1)排序:③②①。(2分)
图一: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2分)
图二: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分)
图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2分)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分)
原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分)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2分)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2分)走“农村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