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
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 《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
A. 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对母系血缘重视 D. 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
2. 如图为辽朝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推知关于辽朝国家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 ②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③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④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3.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
A. 批判传统文化 B. 推行维新变法
C. 发起文学革命 D. 推动社会改良
4.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41军122师参谋长赵渭滨曾致其子赵世诚一封家书,信中说:八路军之善战、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赵渭滨的真诚赞誉源于八路军( )
A. 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 彻底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C. 打破日军“囚笼政策”,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 取得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首次大捷
5. 如图是1952年发表的年画《努力增产,保卫和平》。该年画反映了(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 B. 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 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D. 国内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6. 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黄炎培、陈叔通等人。毛泽东同他们谈话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对“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明当时中共正在考虑突破苏联模式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是对中共八大确定的政策的彻底否定
D. 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不彻底
7. 2023年5月,为了进一步拓展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海关总署决定同意在原有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原名海参崴,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见如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进一步开放了东北地区的沿海港口城市
B. 中国获得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有利位置
C. 业务上属于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
D. 在《瑷珲条约》中海参崴被割让给沙俄
8. 沙特和伊朗之间的敌对关系源于两国宗教和地缘政治的分歧,这些分歧在现今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政治争斗、安全动荡、社会分化和暴力冲突。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国( )
A. 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外交政策基本准则
B. 顺应当今时代主题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
D. 作为负责任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9. 《周易》解释“贲(bì)”卦时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卦卦象是“下离上艮(gèn)”,“离”为火,表示光明和美丽;“艮”为山,表示安止和归宿。二者相合意为,人应该朝着和安,止于光明美丽之境也,即心性的方向。这反映了( )
A. 中华人文精神 B. 中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
C. 中华传统美德 D. 中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
10. 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价值观充满( )
A. 道家哲学理念 B. 儒家伦理精神 C. 近代人文主义 D. 近代启蒙思想
11.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作品主人公山鲁佐德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国王兴趣而暂不杀她,这样夜复一夜直至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大都是劝善惩恶的故事,最终国王被感化,与她白头偕老。这反映了( )
①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②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融合
③作品深受“仁政”理念的影响 ④阿拉伯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12. 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却顶住了冲击,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了一千年。拜占庭以东方为其主要疆土,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教会在帝国中始终附属于皇帝,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这一局面( )
A. 有利于欧洲法学思想发展 B. 出现的背景是王权专制
C. 有利于文化的存留与融合 D. 维持了欧洲东部的统一
13. 如图为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碗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其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后来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制作继承了这一风格。该文物能够佐证( )
A. 唐朝与西亚国家政治往来 B.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盛况
C. 丝绸之路的中西文化交流 D. 唐代丝绸之路已到达西安
14.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来奉后,认为原盛京将军府“局势隘陋,不足以壮观瞻,且接见外宾,受谒僚属除旗民号房外,并无司道以下各官厅用”而新建总督府,新督府以西洋式的建筑风格为主,同时饰有中式传统纹样如祥云、龙纹等。新落成的总督府建筑样式反映了( )
A. 清末政局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B. 晚清地方大员的奢侈腐化
C. 列强已经控制中国建筑行业 D. 近代东北社会习俗的改变
15.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为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如执政期间倡导宽容与各民族和谐生活、吃苦耐劳,提倡社会优先。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高效作风、竞争意识等。新加坡独特的执政理念( )
A. 受其历史文化影响 B. 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是美苏冷战的缩影 D. 说明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16.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中,特意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体现了( )
A. 历史遗址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 中华文明起源于安阳殷墟
C. 历史遗址是历史研究唯一资料 D. 我国加强对自然遗产保护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 从专制制度下君权的绝对性出发,也必然要求一种“君为臣纲”的君臣关系,必然要求官僚组织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从属性和灵活性,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为了获得统治的效益,它一方面离不开一种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但又拒斥和恐惧这种力量所必然伴生的组织性、自主性或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说明这种冲突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18. 名字承载了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以前各个时代用的比较多的名字有
1949~1950年:郑解放、秦建国、叶南下、高正明。
1951~1953年:宋卫国、方卫平、邓援朝、姚抗美。
1954~1957年:高建设、申互助、童和平、张建强。
1958~1959年:孟跃进、潘胜天、戴红花、王超英、方卫星。
——材料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1959年及以前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2000—2009年 2010—2019年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建国 秀英 军 秀英 勇 丽 伟 静 伟 静 涛 婷 浩宇 欣怡
建华 桂英 勇 桂英 军 艳 磊 丽 超 婷 浩 欣怡 浩然 梓涵
国华 秀兰 伟 英 伟 敏 勇 娟 涛 敏 杰 婷婷 宇轩 诗涵
和平 玉兰 建国 玉兰 强 芳 涛 艳 杰 婷婷 鑫 静 子轩 梓萱
明 桂兰 建华 萍 刚 静 超 燕 鹏 丹 俊杰 悦 宇航 子涵
建平 秀珍 建军 秀兰 建军 霞 强 敏 磊 雪 磊 敏 皓轩 紫涵
军 凤英 平 玉梅 涛 红梅 鹏 娜 强 丽 帅 佳怡 子豪 佳怡
平 玉珍 建平 红 斌 燕 军 芳 浩 倩 宇 雪 浩轩 雨涵
志明 玉英 强 丽 波 红 波 丹 鑫 艳 浩然 颖 俊杰 雨欣
德明 兰英 斌 敏 辉 英 杰 玲 帅 娟 鹏 雨欣 子涵 一诺
——材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解释不同时期人名用字的含义,概括不同时期人名用字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如果现在有一位刘姓父亲,希望你为其新生宝宝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名字,那么你将为他取什么名字?并阐明其含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移民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下面数据是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移民对美国的历史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把世界文化史比作天上的银河,各个民族的文化就如繁星点点,到了中世纪,东西方有些明星消失了,有些仍在闪闪发亮。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似三颗耀眼的明星,它们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东方,甚至也照射到黑暗的西方。长达几百年黑暗的西方,在11世纪后渐渐露出一丝光芒。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由“点”向“线”、“面”发展,相对闭塞的时代结束了。中世纪,东西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15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自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世纪时期历史,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 )
A. 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 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的纣王有同母兄弟三人,其中商纣王为二子,长子为微子启,但是在立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因为生母的身份转换问题,纣王作为嫡长子继承了王位,说明商朝时期就已经初步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A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凸显的是父系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非兄终弟及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 如图为辽朝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推知关于辽朝国家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 ②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③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④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辽朝国家体制示意图”可知,辽朝宫卫由契丹和汉人分治,政府实行南北面官制,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①符合题意;蕃汉分治在辽朝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稳固统治,②与题意不符;辽朝国家体制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政策,③与题意不符;辽朝的蕃汉分治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
3.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
A. 批判传统文化 B. 推行维新变法
C. 发起文学革命 D. 推动社会改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要实现新国民、新道德、新人心,就要推行新小说,这是在为推动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D项正确;批判传统文化是表象,目的是为改良做理论支撑,排除A项;1902年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发起文学革命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4.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41军122师参谋长的赵渭滨曾致其子赵世诚一封家书,信中说:八路军之善战、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赵渭滨的真诚赞誉源于八路军( )
A. 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 彻底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C. 打破日军“囚笼政策”,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D. 取得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首次大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八路军之善战、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可知,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首次大捷,使得“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D项正确;实现了战略大转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额是1934年10月开始的长征,排除A项;彻底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排除B项;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的是百团大战,排除C项。故选D项。
5. 如图是1952年发表的年画《努力增产,保卫和平》。该年画反映了(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 B. 当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C 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D. 国内掀起爱国主义热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1952年发表的年画《努力增产,保卫和平》”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等措施,漫画描绘的是努力发展生产,保卫和平的信息,体现了国内人们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爱国主义精神,D项正确;年画描绘的是对抗美援朝的支持,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也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和B项;全国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且与材料中描述的主要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黄炎培、陈叔通等人。毛泽东同他们谈话时说,“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对“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明当时中共正在考虑突破苏联模式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是对中共八大确定的政策的彻底否定
D. 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不彻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知,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并未完全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表明表明当时中共正在考虑突破苏联模式,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对中共八大确定的政策的贯彻,而不是彻底否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式,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不彻底,排除D项。故选A项。
7. 2023年5月,为了进一步拓展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海关总署决定同意在原有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原名海参崴,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见如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进一步开放了东北地区的沿海港口城市
B. 中国获得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有利位置
C. 业务上属于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
D. 在《瑷珲条约》中海参崴被割让给沙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5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海关总署决定同意在原有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原名海参崴,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可知,海参崴被划入了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因此业务上属于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C项正确;海参崴目前属于俄罗斯港口城市,不属于中国的沿海港口城市,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吉林省内贸,无法体现中国获得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有利位置,排除B项;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海参崴被割让给沙俄,排除D项。故选C项。
8. 沙特和伊朗之间的敌对关系源于两国宗教和地缘政治的分歧,这些分歧在现今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政治争斗、安全动荡、社会分化和暴力冲突。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国( )
A. 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外交政策基本准则
B. 顺应当今时代主题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
D. 作为负责任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冲突是中东地区最复杂、最长期的对抗之一,这场竞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并对该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中国的努力下,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中国积极调停两国矛盾,努力维护中东的和平稳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C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调停地区矛盾,维护世界稳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 《周易》解释“贲(bì)”卦时说道,“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卦的卦象是“下离上艮(gèn)”,“离”为火,表示光明和美丽;“艮”为山,表示安止和归宿。二者相合意为,人应该朝着和安,止于光明美丽之境也,即心性的方向。这反映了( )
A. 中华人文精神 B. 中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思想
C. 中华传统美德 D. 中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文明以止,人文也,......二者相合意为,人应该朝着和安,止于光明美丽之境也,即心性的方向。”可知,《周易》对“贲”卦的解释,认为人应该朝着和安,止于光明美丽之境也,即心性的方向,体现了中华人文精神,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人文精神,没有体现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而人文精神虽可纳入中华传统美德,但后者所容纳的道德思想远大于前者,排除B项和C项;文明以止,人文也,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价值观充满( )
A. 道家哲学理念 B. 儒家伦理精神 C. 近代人文主义 D. 近代启蒙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新加坡)。根据材料“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可知,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其体现的中国儒家伦理精神,B项正确;道家哲学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排除A项;人文主义主张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排除C项;启蒙思想崇尚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作品主人公山鲁佐德用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国王兴趣而暂不杀她,这样夜复一夜直至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大都是劝善惩恶的故事,最终国王被感化,与她白头偕老。这反映了( )
①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②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融合
③作品深受“仁政”理念的影响 ④阿拉伯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地区)。根据材料“大都是劝善惩恶的故事”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方夜谭》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作品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可知,《天方夜谭》及其代表的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融合,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仁政”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主张,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关于《天方夜谭》的简介,无法说明阿拉伯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却顶住了冲击,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了一千年。拜占庭以东方为其主要疆土,以希腊语为其大众语言,教会在帝国中始终附属于皇帝,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这一局面( )
A. 有利于欧洲法学思想发展 B. 出现的背景是王权专制
C. 有利于文化的存留与融合 D. 维持了欧洲东部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它沿用希腊语,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这有利于文化的留存和融合,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欧洲法学思想的信息,排除A项;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并存,而非王权专制,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欧洲东部统一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图为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碗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其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后来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制作继承了这一风格。该文物能够佐证( )
A. 唐朝与西亚国家政治往来 B.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盛况
C. 丝绸之路的中西文化交流 D. 唐代丝绸之路已到达西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西安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上的莲花瓣纹,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罗马,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制作也有这一风格,这说明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判定是否有政治往来,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没有体现国内民族融合,排除B项;“唐代丝绸之路已到达西安”,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来奉后,认为原盛京将军府“局势隘陋,不足以壮观瞻,且接见外宾,受谒僚属除旗民号房外,并无司道以下各官厅用”而新建总督府,新督府以西洋式的建筑风格为主,同时饰有中式传统纹样如祥云、龙纹等。新落成的总督府建筑样式反映了( )
A. 清末政局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B. 晚清地方大员的奢侈腐化
C. 列强已经控制中国建筑行业 D. 近代东北社会习俗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7年清朝(中国)。据材料时间1907年可知,此时清朝正在进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观目的并非是发展资本主义,客观上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据材料“新督府以西洋式的建筑风格为主,同时饰有中式传统纹样如祥云、龙纹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受清末新政影响,新建的总督府建筑风格上与西方相似,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晚清地方大员的奢侈腐化,排除B项;材料中不能体现新建的总督府是洋人主持设计及施工的,无法得出列强已经控制中国建筑行业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东北社会习俗变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为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如执政期间倡导宽容与各民族和谐生活、吃苦耐劳,提倡社会优先。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高效作风、竞争意识等。新加坡独特的执政理念( )
A. 受其历史文化影响 B. 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 是美苏冷战的缩影 D. 说明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本质。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据材料“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为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可知,新加坡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据材料“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历史上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受西方文化影响,综合起来,受其历史文化影响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苏冷战与新加坡文化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殖民体系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中,特意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体现了( )
A. 历史遗址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 中华文明起源于安阳殷墟
C. 历史遗址是历史研究唯一资料 D. 我国加强对自然遗产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可知,历史遗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明,而中国传统文明对民族文化的推动和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A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于安阳殷墟,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史遗址是历史研究唯一资料,“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历史遗址对现代文明的借鉴意义,没有涉及遗产保护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材料二 从专制制度下君权的绝对性出发,也必然要求一种“君为臣纲”的君臣关系,必然要求官僚组织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从属性和灵活性,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为了获得统治的效益,它一方面离不开一种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但又拒斥和恐惧这种力量所必然伴生的组织性、自主性或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
——摘编自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结合材料一,说明这种冲突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作用:①多功能辅政;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③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④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⑤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2)原因:①皇权的绝对专制性要求官僚组织高度依附。②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③宰相的权位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影响:①导致丞相的权力被分割;②中央官僚机构膨胀;③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
作用:根据材料“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可知,多功能辅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根据材料“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知,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从专制制度下君权的绝对性出发,也必然要求一种‘君为臣纲’的君臣关系,必然要求官僚组织具有高度的依附性、从属性和灵活性,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以君主的是非为是非”可知,皇权的绝对专制性要求官僚组织高度依附;根据材料“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可知,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组织的相对独立性;根据材料“宰相地位十分特殊,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尊的职务,宰相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身份更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这就埋下了君权与相权冲突摩擦的根苗。”可知,宰相的权位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影响:根据材料“为了获得统治的效益,它一方面离不开一种强大的、有组织的力量,但又拒斥和恐惧这种力量所必然伴生的组织性、自主性或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要求皇权的强化,这就导致丞相的权力被分割,同时造成中央官僚机构膨胀,政出多门,相互制约也会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18. 名字承载了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9年以前各个时代用的比较多的名字有
1949~1950年:郑解放、秦建国、叶南下、高正明。
1951~1953年:宋卫国、方卫平、邓援朝、姚抗美。
1954~1957年:高建设、申互助、童和平、张建强。
1958~1959年:孟跃进、潘胜天、戴红花、王超英、方卫星。
——材料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
1959年及以前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2000—2009年 2010—2019年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建国 秀英 军 秀英 勇 丽 伟 静 伟 静 涛 婷 浩宇 欣怡
建华 桂英 勇 桂英 军 艳 磊 丽 超 婷 浩 欣怡 浩然 梓涵
国华 秀兰 伟 英 伟 敏 勇 娟 涛 敏 杰 婷婷 宇轩 诗涵
和平 玉兰 建国 玉兰 强 芳 涛 艳 杰 婷婷 鑫 静 子轩 梓萱
明 桂兰 建华 萍 刚 静 超 燕 鹏 丹 俊杰 悦 宇航 子涵
建平 秀珍 建军 秀兰 建军 霞 强 敏 磊 雪 磊 敏 皓轩 紫涵
军 凤英 平 玉梅 涛 红梅 鹏 娜 强 丽 帅 佳怡 子豪 佳怡
平 玉珍 建平 红 斌 燕 军 芳 浩 倩 宇 雪 浩轩 雨涵
志明 玉英 强 丽 波 红 波 丹 鑫 艳 浩然 颖 俊杰 雨欣
德明 兰英 斌 敏 辉 英 杰 玲 帅 娟 鹏 雨欣 子涵 一诺
——材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解释不同时期人名用字的含义,概括不同时期人名用字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如果现在有一位刘姓父亲,希望你为其新生宝宝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名字,那么你将为他取什么名字?并阐明其含义。
【答案】(1)含义①1949~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翻身得解放,当时的很多人都将“建国”、“解放”、“援朝”等词语作为名字,这些鲜明的年代标志,表达了人们迎接新生活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期盼②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人们起名字纷纷使用“援朝”、“抗美”,体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③1954~1957年抗美援朝胜利,通过互助组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④1958~1959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建设等对起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起名为跃进、卫国、卫民等名字,充满建设新国家的热情。
特点①新中国成立后人名用字,由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到现在用字更为注重意境涵义。②人名用字由建国初双字到文革后单字繁复归于简练再到现在双字。
(注:以上,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能)
原因: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精神价值追求的提升。
(注:以上,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能)
(2)例如:刘梦圆/刘复兴含义:肩负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注:此问为开放性问题,以上。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1949到1950年的新中国的大事件可知这段时间最大的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建国”、“解放”等词语作为名字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翻身得解放;结合1950到1953年新中国的大事件可知这段时间最大的事件是抗美援朝所以人们起名字纷纷使用“援朝”、“抗美”,体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结合1954到1957年的新中国的大事件可知这段时间最大的事件是三大改造,而“互助”、“和平”等词语作为名字,体现了通过互助组进行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1958到1959年的新中国的大事件可知这段时间最大的事件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人们纷纷将自己的孩子起名为跃进、卫国、卫民等名字,充满建设新国家的热情。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表明不同的重大事件有不同的名字可知特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由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到现在用字更为注重意境涵义;材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用两个字作为人民,文革时期多为一个字,现在又多为两个字可知特点是人名用字由建国初双字到文革后单字繁复归于简练再到现在双字。本题第三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精神价值追求的提升。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如起名为刘复兴。结合当下中国人民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奋斗的角度解释含义是肩负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移民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下面数据是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
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
——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不同历史阶段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移民对美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北美洲的殖民扩张,英国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②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③二战结束后到21世纪,世界金融、经济、贸易等中心都转移到美国,美国经济全球第一。④二战后亚洲、拉丁美洲出现大量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先进的技术、发达经济对人才和劳动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人口向美国迁移。
(注:以上,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①移民加快北美地区的开发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②移民群体是美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③移民带来了生产力和技术,移民也增加了美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④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产生了美国文化多元化和包容性。
(注:以上,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美国。根据材料“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可知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对北美洲的殖民扩张,英国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材料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这个时间段移民的原因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根据材料“1961—197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得出新兴独立国家移民美国增多可知原因是二战后亚洲、拉丁美洲出现大量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先进的技术、发达经济对人才和劳动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961年之后到1970年是移民美国高潮,从美国自身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促进人口向美国迁移。原因是二战结束后到21世纪,世界金融、经济、贸易等中心都转移到美国,美国经济全球第一;从世界的趋势角度分析原因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美国。英国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带来的影响是移民加快北美地区的开发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根据材料“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的移民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可知影响是移民群体是美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欧洲和新兴独立国家人口移民美国带来的影响是移民带来了生产力和技术,移民也增加了美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根据材料摘编自余志森主编《美国多元文化研究》可知大量的外国移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产生了美国文化多元化和包容性。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把世界文化史比作天上的银河,各个民族的文化就如繁星点点,到了中世纪,东西方有些明星消失了,有些仍在闪闪发亮。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似三颗耀眼的明星,它们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东方,甚至也照射到黑暗的西方。长达几百年黑暗的西方,在11世纪后渐渐露出一丝光芒。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由“点”向“线”、“面”发展,相对闭塞的时代结束了。中世纪,东西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15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自陈佛松《世界文化史》
根据材料,结合中世纪时期历史,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
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世纪史的相关史实。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示例不是唯一答案,仅供参考)
论题:多种方式促进中世纪世界文明交流。
论述:中世纪是世界各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以商业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中世纪继续发展,瓷器开始成为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并传播中国文化到欧亚地区。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战争冲突也间接促进文化的交流,如阿拉伯帝国武力扩展的同时传播东西方文化,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中世纪人类通过商贸、人口迁徙、战争等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中世纪(世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首先,结合材料信息,提炼材料中的观点,根据材料“东方的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就似三颗耀眼的明星,它们灿烂的光辉照耀着东方,甚至也照射到黑暗的西方。......中世纪,东西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15世纪以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照射到黑暗的西方,中世纪,东西方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据此可以提炼出观点为:多种方式促进中世纪世界文明交流。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多种方式促进中世纪世界文明交流”,结合中世纪的历史信息,可以从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战争、商贸活动、人口迁徙等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如:中世纪是世界各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以商业为媒介进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中世纪继续发展,瓷器开始成为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并传播中国文化到欧亚地区。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战争冲突也间接促进文化的交流,如阿拉伯帝国武力扩展的同时传播东西方文化,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传入欧洲,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中世纪人类通过商贸、人口迁徙、战争等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