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
1.(2分)《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2.(2分)1868年被称为“美国文官改革之父”的詹克斯在向国会提交的文官改革议案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做了全面的介绍,引起了国会议员的广泛关注(  )
A.历史背景 B.演变进程 C.诞生目的 D.积极影响
3.(2分)某同学对唐朝历史很感兴趣,搜集了如图的素材进行研究。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的(  )
◎浪漫的诗歌情怀 李白享有“诗仙”美誉 ◎遒劲的书法风骨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奔放的绘画风格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悠扬的异域音乐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A.文学艺术 B.中外交往 C.社会经济 D.社会习俗
4.(2分)《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产生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应对边患
5.(2分)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C.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6.(2分)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
B.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
C.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
D.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7.(2分)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建立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  )
A.维持地方治安 B.巩固帝国统治
C.转运地方财赋 D.抑制武将势力
8.(2分)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9.(2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左宗棠 D.邓世昌
10.(2分)中医药经典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从经典中挖掘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可以对当前病毒的应对提供参考。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编写了这样一部经典巨著。这部巨著是(  )
A.《资治通鉴》 B.《医学集成》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1.(2分)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2.(2分)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
A.完全听命于皇帝,按旨意办事
B.主要工作是画葫芦
C.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这一职务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产物
13.(2分)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B.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C.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4.(2分)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B.蕴涵更高艺术价值
C.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D.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15.(2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
A.清代《元宵灯市图》 B.宋代《岁朝图》
C.清代《龙舟盛会图》 D.清代《清明戴柳图》
二、简答题(共16分)
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根据下列图文信息
(1)【诗词精粹 品读】诗词反映历史现实。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下列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并简述诗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主题 诗词
盛世景象    
社会矛盾    
民族关系    
治国政策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C.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2)【科技之光 闪耀】科技见证劳动智慧。请任选下列宣传画中的两例发明,解读其体现的智慧。
(3)【世界遗产 传承】建筑凝聚民族精神。请根据下图,简述长城象征的民族精神和北京城的特点。
三、材料解析题(共32分)
17.(16分)回顾古代史,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熟的办法”所体现的民族政策,用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赢得他们爱戴的原因。
材料二
(2)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请根据材料二的提示,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材料三 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至民国元年(1912年),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亦不能与之比拟。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并结合所学列举清朝的两例具体举措。
18.(16分)迈入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的对外交通由京城出发,经河西、西域向印度、西亚、欧洲的西向为主,宋朝则是从沿海广州、泉州等地出发,但重点是向以南海周围东南亚为主的转变。中国传统对域外输出的产品,以丝织品为主,远播声威,对前来“朝贡”的外国贡使一般都给予丰厚的“赏赐”。宋时,海上常有庞大船队与东亚、东南亚或更远的国家进行贸易,改变了宋朝以前由阿拉伯商人主导印度洋之中国航线的局面。
——摘编自李华瑞《中唐以后至宋朝海路交通的转型》
(1)阅读材料一,比较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变化,将下列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唐 宋
出发城市 ①    ②   
主要输出产品 ③    ④   
经济贸易特点 ⑤    ⑥   
材料二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据新华社《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整理
(2)材料二中“宝船和友谊”是指明代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归纳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 雍正三年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乾隆九年,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统治阶级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选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政策的危害。
(4)综上所述,分析影响国家对外交往的因素。
四、探究题(共22分)
19.从古至今,经济繁荣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李老师以“经济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历史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格局变化﹣体会经济变迁】
(1)阅读下列示意图,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南移的原因。
任务二【支付变化﹣催生商业发展】
(2)观察下图,简述古今支付方式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写出宋朝纸币的名称及出现的背景。
任务三【经济变化﹣推动社会进步】
(3)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共同繁荣。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
曲辕犁 占城稻 瓷器 市舶司 海上丝绸之路 商帮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分)
1.(2分)《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结合隋文帝的贡献理解。
【解答】根据所学,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南北,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察举制是汉代的;CD项是秦朝。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百家讲坛》的内容为背景,考查隋文帝的贡献,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2分)1868年被称为“美国文官改革之父”的詹克斯在向国会提交的文官改革议案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做了全面的介绍,引起了国会议员的广泛关注(  )
A.历史背景 B.演变进程 C.诞生目的 D.积极影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认识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
【解答】A.材料与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无关,排除A。
B.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演变历程,排除B。
C.科举制诞生的目的是更好的选拔人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排除C。
D.据材料“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做了全面的介绍,引起了国会议员的广泛关注,说明中国的科举制对美国文官制度的某些原则产生了借鉴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泸,理解科举制的影响,认识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分)某同学对唐朝历史很感兴趣,搜集了如图的素材进行研究。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的(  )
◎浪漫的诗歌情怀 李白享有“诗仙”美誉 ◎遒劲的书法风骨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奔放的绘画风格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悠扬的异域音乐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A.文学艺术 B.中外交往 C.社会经济 D.社会习俗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浪漫的诗歌情怀”“遒劲的书法风骨”“奔放的绘画风格”“悠扬的异域音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杜甫,唐朝时期、绘画、歌舞,颜真卿是唐朝的书法名家,得出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唐朝的文学艺术。
B.唐朝的中外交往的事例主要有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等。
C.材料没涉及社会经济,排除C项。
D.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主要包括民族风俗、传统礼仪等,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相关史实。
4.(2分)《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产生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应对边患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表达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应对边患,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题意不符;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
北宋制度设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割据产生的隐患,排除C项;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朝廷鉴于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弊病,兵权也没收了,进行奖赏、审理案件,州郡的势力弱小了,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应对边患。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5.(2分)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C.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都城开封。当时的开封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解答】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是指长安,不是北宋都城。
B.“六朝古都,金陵风韵”是南京、建康等。
C.北宋都城开封的另一个名称是东京,开封、汴京。960年,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史称北宋。选项C符合题意。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临安今杭州,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分)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要论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这一结论,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
B.元朝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
C.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
D.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元朝时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7.(2分)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建立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  )
A.维持地方治安 B.巩固帝国统治
C.转运地方财赋 D.抑制武将势力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交通发展以及急递铺设置的目的和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急递铺的方式。这些“急递铺”对巩固政权,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文化联系,保障了人们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急递铺的设置与维持地方治安无关;宋代转运使的职责是转运地方财赋到中央,排除C项,提升文官地位,与题意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交通发展以及急递铺设置的目的和作用,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2分)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采取的措施是 (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解答】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太尉,管理朝政发生在秦朝。实行科举制,其他朝代也有。大兴文字狱,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历年是各地中考的热点,应注意强化记忆。
9.(2分)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左宗棠 D.邓世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南下浙江抗倭。1561年。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分)中医药经典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从经典中挖掘疫病防治的宝贵经验,可以对当前病毒的应对提供参考。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就编写了这样一部经典巨著。这部巨著是(  )
A.《资治通鉴》 B.《医学集成》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历时27年著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药方数量大,内容详细,流传较广,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气味及其主要疗效,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C项正确,排除A项,排除B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分)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地方历史知识,掌握晋商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俄国和日本”,远至海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中等。
12.(2分)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军机大臣(  )
A.完全听命于皇帝,按旨意办事
B.主要工作是画葫芦
C.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这一职务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产物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知道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解答】解题时紧扣题干“依样画胡芦”,说明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B的表述与史实无关,丞相职务在明代就已经废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意思,注意准确识记军机处的职能。
13.(2分)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B.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C.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秦、西汉、清朝四个朝代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有关内容。
14.(2分)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
A.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B.蕴涵更高艺术价值
C.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D.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了昆曲与京剧。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解答】昆曲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迎合民众文化需求,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旧的境地,逐渐走向衰落,乾隆80岁寿辰时,徽班一时誉满京城,徽调不断吸收昆曲、京调,加以创造和改进。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以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又得到皇室的扶持,日臻完善,流传四方,文人捧,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京剧兴起的原因。
15.(2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
A.清代《元宵灯市图》 B.宋代《岁朝图》
C.清代《龙舟盛会图》 D.清代《清明戴柳图》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中华文化。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冬雪雪冬小大寒,A描述了元宵节,排除,不属于二十四节气;C描述了端午节,排除,属于二十四节气。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中华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6分)
16.(16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根据下列图文信息
(1)【诗词精粹 品读】诗词反映历史现实。请按照相应的主题将下列诗词进行归类(填写字母序号),并简述诗词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主题 诗词
盛世景象  A 
社会矛盾  D 
民族关系  B 
治国政策  C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B.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C.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D.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2)【科技之光 闪耀】科技见证劳动智慧。请任选下列宣传画中的两例发明,解读其体现的智慧。
(3)【世界遗产 传承】建筑凝聚民族精神。请根据下图,简述长城象征的民族精神和北京城的特点。
【答案】(1)依次为:A、D、B、C。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利于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政策等。
(2)四大发明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火药应用于军事,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长城象征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忍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北京城的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以宫殿为重点,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皇权至上的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四大发明、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盛世景象,犹未雪,何时灭”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文章教尔曹,唯有读书高”反映的是治国政策,园庐但蒿藜,世乱各东西”反映的是社会矛盾,有利于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民族关系。
(2)四大发明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象征的民族精神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北京城的特点是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均衡布局;以宫殿为重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皇权至上的思想。
故答案为:
(1)依次为:A、D、B、C。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经济、对外政策等。
(2)四大发明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3)长城象征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忍刚毅,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开元盛世、四大发明、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等相关史实。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7.(16分)回顾古代史,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指出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熟的办法”所体现的民族政策,用具体史实说明唐太宗赢得他们爱戴的原因。
材料二
(2)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请根据材料二的提示,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材料三 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至民国元年(1912年),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亦不能与之比拟。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并结合所学列举清朝的两例具体举措。
【答案】(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爱戴的原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朝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①澶渊之盟;②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③回族。评价:积极:换来了长时间的和平;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消极:反映了宋朝政治的腐败,对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3)最大贡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具体举措: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等。西南西藏: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班禅;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叛乱;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东南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置台湾行省等。
【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建立与岳飞抗金、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材料一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熟的办法”所体现的民族政策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赢得他们爱戴的原因有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宋辽议和;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是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这一时期的议和的积极作用是换来了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发展。消极作用是反映了宋朝政治的腐败;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3)根据材料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亦不能与之比拟”可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的具体举措有在西北新疆;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等,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帝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郑成功收复台湾,隶属福建省。
故答案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爱戴的原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①澶渊之盟;②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评价:积极:换来了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发展。消极:反映了宋朝政治的腐败;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3)最大贡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等、班禅;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东南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隶属福建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南宋建立与岳飞抗金、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8.(16分)迈入新时代,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的对外交通由京城出发,经河西、西域向印度、西亚、欧洲的西向为主,宋朝则是从沿海广州、泉州等地出发,但重点是向以南海周围东南亚为主的转变。中国传统对域外输出的产品,以丝织品为主,远播声威,对前来“朝贡”的外国贡使一般都给予丰厚的“赏赐”。宋时,海上常有庞大船队与东亚、东南亚或更远的国家进行贸易,改变了宋朝以前由阿拉伯商人主导印度洋之中国航线的局面。
——摘编自李华瑞《中唐以后至宋朝海路交通的转型》
(1)阅读材料一,比较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变化,将下列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唐 宋
出发城市 ① 京城长安  ② 沿海的广州、泉州 
主要输出产品 ③ 丝织品为主  ④ 以瓷、陶器、铜钱为主 
经济贸易特点 ⑤ 不追求经济利益,不计成本  ⑥ 以单纯经济利益为主 
材料二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据新华社《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整理
(2)材料二中“宝船和友谊”是指明代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归纳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 雍正三年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乾隆九年,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乾隆二十四年,标志以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最终形成……统治阶级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选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口通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政策的危害。
(4)综上所述,分析影响国家对外交往的因素。
【答案】(1)①京城长安;②沿海的广州、泉州;③丝织品为主;④以瓷、陶器、铜钱为主;⑤不追求经济利益,不计成本;⑥以单纯经济利益为主。
(2)事件: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闭关锁国。危害: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国家政策的支持;海陆交通的发达。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变化、郑和下西洋以及意义、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危害、影响国家对外交往的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唐前期的对外交通由京城出发,经河西、西亚,宋朝则是从沿海广州。中国传统对域外输出的产品,宋朝输出产品开始向瓷、铜钱为主转变……唐朝为显示富强,对前来‘朝贡’的外国贡使一般都给予丰厚的‘赏赐’,经济贸易政策和活动大多只为单纯经济利益……”可知,主要的输出产品是以丝织品为主,不计成本。而宋朝时期的对外交往一般从沿海的广州,主要的输出产品以瓷、铜钱为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宝船和友谊”是指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规模之大;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雍正三年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可知。结合史实可知,闭关自守。
(4)综上所述,影响国家对外交往的因素有国家的统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故答案为:
(1)①京城长安;②沿海的广州;③丝织品为主、陶器;⑤不追求经济利益;⑥以单纯经济利益为主。
(2)事件: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远航,规模之大;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闭关锁国。危害:清廷故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海陆交通的发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变化、郑和下西洋以及意义、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危害、影响国家对外交往的因素等知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
19.(22分)从古至今,经济繁荣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李老师以“经济发展”为主题设计了如下历史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格局变化﹣体会经济变迁】
(1)阅读下列示意图,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南移的原因。
任务二【支付变化﹣催生商业发展】
(2)观察下图,简述古今支付方式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写出宋朝纸币的名称及出现的背景。
任务三【经济变化﹣推动社会进步】
(3)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共同繁荣。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
曲辕犁 占城稻 瓷器 市舶司 海上丝绸之路 商帮
【答案】(1)过程:从远古到西晋,北方为重心;从西晋末至隋唐五代,南北基本平衡;从北宋到南宋,南方为重心。原因: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政治中心南移等。
(2)趋势:由金属到纸币到网银;货币材质越来越多样化;支付手段越来越便捷化、先进化等。名称:交子。背景: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不便于携带;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等。
(3)题目: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历代政府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唐朝时,农业技术改进,发明了曲辕犁,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宋时,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成熟早,抗旱能力强,推广到东南地区,改进后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宋朝还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五窑开辟了陶瓷美学新境界,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瓷器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带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两宋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达到140多个,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商帮,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是明清商业繁荣的结果,也促进了明清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利于百姓,利于国家,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共同繁荣。
【分析】本题以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以及原因、古今支付方式的演变趋势、宋朝纸币的名称及出现的背景、结合中国古代史论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知识。
【解答】(1)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为从远古到西晋;从西晋末至隋唐五代;从北宋到南宋。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南移等。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可知,古今支付方式的演变趋势是由金属到纸币到网银;支付手段越来越便捷化。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前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金属货币不便于携带。
(3)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即可,历代政府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改进,适于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抗旱能力强,改进后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天下足”的局面,五窑开辟了陶瓷美学新境界,瓷器远销海外,带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明清时期,积极从事商贸活动,也促进了明清商业的发展。农业、商业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利于国家,促进社会共同繁荣。
故答案为:
(1)过程:从远古到西晋,北方为重心,南北基本平衡,南方为重心,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南移等。
(2)趋势:由金属到纸币到网银;货币材质越来越多样化、先进化等。背景: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等。
(3)题目: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历代政府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改进,适于精耕细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越南传入占城稻,抗旱能力强,改进后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天下足”的局面,五窑开辟了陶瓷美学新境界,瓷器远销海外,带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明清时期,积极从事商贸活动,也促进了明清商业的发展。农业、商业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表现,利于国家,促进社会共同繁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以及原因、古今支付方式的演变趋势、宋朝纸币的名称及出现的背景。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