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德治”,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主张用“仁政”代替“德治”。荀子则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基础上提出德法并用、以德为主。上述主张( )
A. 反映出时代的变革 B.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C. 赢得了统治者支持 D. 促进中央集权形成
2.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这种转变表明( )
A. 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B. 门阀发展固化了社会阶层
C. 血缘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 官僚政治让位于贵族政治
3. 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 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 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 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4. 《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 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 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C. 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 体现了两汉儒学的核心理念
5. 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这说明元朝一省制( )
A. 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 B. 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C. 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 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6. 《大明律》规定,盐和茶都由国家专卖,商人必须向官府交钱买“盐引”和“茶引”。“引”是商人运输货物的凭证,印有法定的重量单位。凡犯私盐罪者杖100,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该规定( )
A. 规范了各级市场秩序 B. 打击了各类不法商贩
C 保障了皇室商品供给 D. 削弱了盐茶市场活力
7.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出现了新的内涵,重在探讨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还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义利并重论”等思想。据此可以推知该时期的民本思想( )
A. 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B. 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
C.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 蕴含着人民主权的思想
8.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封建地主阶级分裂为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唯经是尊,唯古是尚,死守“夷夏之大防”洋务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士绅,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由此可见两派( )
A. 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B. 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不同
C. 维护清朝的方式不同 D. 都排斥西方的工业文明
9. 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往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
A. 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 B. 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C. 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 D. 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10.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九日作为重阳,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 )
A. 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B.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C.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D. 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
11. 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还是在那片山区,人们又开始了第二次伟大的冒险,即从山区迁移到两河流域,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这反映了( )
A. 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B. 文明是技术文明与制度文明总和
C. 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必要条件 D. 世界古代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
12. 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然后,封主就将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中世纪欧洲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 只是单向权利义务 B. 类似于中国分封制
C. 以分封的土地为纽带 D. 双方没有契约关系
13. 1689年,英国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献给威廉和玛丽。尽管当时并未明确要求他们签署和宣誓遵守它,但这暗示着“宣言”是接受王冠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 )
A 沉重打击了国王尊严 B. 预示王位继承源于议会拥戴
C. 标志着新政体的形成 D. 有利于清除封建专制的传统
14. 19世纪80年代,交流发电机的出现,使远距离输电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从此,电被应用于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继蒸汽时代之后,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而使生产的自动化和通讯的现代化成为可能。这说明( )
A. 能源更替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B. 电的应用改变了世界格局
C. 科技进步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D. 工业革命成果失去了意义
15.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品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与此同时,美国对外贸易也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70-1900年美国对外贸易(单位:亿美元)
A. 科技发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B. 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确立全球霸权
C.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趋向单一 D. 贸易保护政策扭转了美国贸易状况
16.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美国,因"自由世界"中还没有国家有能力将物体送上太空。由此,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这可说明,冷战
A. 推动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 B. 促使美国迅速实现了登月计划
C. 促进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D. 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化出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我国自古便有着“文书御天下”的传统,随着朝代的发展,文书已经具有了多样化的形式载体和较为明显的政治性表达特性,为其广泛参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书政治”
材料一 魏晋以后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文书机构。到了唐代,文书的撰制工作由草拟、审核、转发执行三个独立机构共同完成。皇帝的诏书,要经过最高议事机构“政事堂”开会议决,经皇帝划“教”,再加盖政事堂的印章,方可生效。从唐太宗开始,专门选拔一批名儒学士,充当皇帝新的文书人员,他们直接受皇帝的管辖,有时就取代了中书、门下的职能。明清时期,皇帝私人的办公厅成为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机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材料二 清代的官方文书图
先秦时期尚无明确的文种(文书种类)名称,秦汉以后,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文种是“谱牒”而非诏令。唐代正式公文达到了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出现了特殊的“堂贴”。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明清新增了口谕、手谕、延寄等文种,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臣子上奏文种中,有一种特殊的公文“奏折”,可直达御前。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书政治”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在悲愤中奋起。他们或著书立说,开启人民心智;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或搞洋务运动,保全皇权统治;或改良、革命,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等。他们不懈追求,前赴后继。这些探索和斗争,每次都对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王文凯《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的中世纪中后期,商人们对利润的无限制追求,推动着商人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外商品市场贸易,商业组织也开始了国际化。······随之而来的所谓“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形成了有利于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旧有的商品市场形式在新的条件下注入了全新的内容。16世纪全欧贸易的新中心安特卫普、里昂等商品市场繁荣起来,以安特卫普为例,那里聚集着来自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商人。
-摘编自魏跃军《14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西欧商品市场问题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广东年均出口茶叶数量(单位:千克)
时间 英国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其他地方 总数
1719~1725 417 - 354 771
1726~1733 498 181 460 1 139
1734~1740 629 392 1 034 2 055
1741~1748 899 916 1 918 3 733
1749~1755 1 390 1275 2 661 5 326
-摘编自施诚《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及财富流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市场逐步形成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茶叶贸易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美国利用中立地位,为交战双方提供战争物资、军火、贷款,牟取暴利。在此背景下,美国各族裔都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母国民族主义情绪。德裔移民公开申明自己的亲德立场,并采取行动,反对政府亲英政策、支持德国对英法作战。这遭到《纽约时报》的大肆抨击。在德国宣布实行潜艇战后,美德危机越演越烈。尽管德国声明无意与美国交战,但威胁美国,若采取敌视行动,德国会在美国组织庞大的军队用以还击。这使美国人怀疑德裔移民是间谍和破坏者。1915年5月10日,威尔逊总统公开宣称:“一个认为自己是属于在美国的特别民族集团的人,就还没有成为美国人。”不久,美国政府宣布,为保证美国的安全,将对所有的外来移民实行“百分之百的美国化”政策,要求移民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摘编自王莹《20世纪初美国政府强制同化移民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材料二 “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将“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观念行动化、具体化。1917年4月,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开始监督大众媒体,协助政府对内宣传、兜售政府战争目标。随着战局焦灼,委员会开始散布德国人冷酷、凶残的形象。焚烧德语书籍,为德语地名易名等现象常有发生。司法部“调查局”附设的美国保护联盟的志愿者监视邻居和同事、拆看信件、入室检查,甚至非法逮捕德裔移民。1917年12月至1918年11月间,仅在费城就审查了18275人,后证实他们几乎都是无辜者。德语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德裔移民教堂之外。很多德裔移民开设的商店经常被投掷石子。在个别地区,德国戏剧遭到抵制,乐队也不再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乐章。许多州立法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1918年4月,德裔矿工罗伯特·普拉格被暴徒绞死,美国社会反德情绪达到顶峰。
——摘编自伍斌《强制爱国:“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下的德裔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对美国德裔移民的影响。
朝阳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德治”,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主张用“仁政”代替“德治”。荀子则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基础上提出德法并用、以德为主。上述主张( )
A. 反映出时代的变革 B.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C. 赢得了统治者支持 D. 促进中央集权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既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推动了社会变革,尤其荀子儒法相融,体现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D项与法家思想有关,排除。故选A项。
2.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这种转变表明( )
A. 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 B. 门阀发展固化了社会阶层
C. 血缘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 官僚政治让位于贵族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东晋以后的门阀制度注重血统,“高门不会因官位变动而发生变动”,并结合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可得出,门阀发展固化了社会阶层,B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转变前的情形,与题干要求不符,且“决定”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是讲选官问题,而是描述了东晋以后门阀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贵族政治在秦朝就已经让位于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 近年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
A.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 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C. 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 羁縻政策效果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曾祖缬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体现的是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归附,说明的是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的融合,非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图)。此作品( )
A. 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 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C. 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 体现了两汉儒学的核心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看到,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根据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特征可知,此画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B项正确;“浪漫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所示画风,排除 A项;“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作者本意,排除C项;两汉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 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这说明元朝一省制( )
A. 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 B. 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C. 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 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可知元朝设置一省制旨在加强君主专制,但自始至终都没能成功将大权收归皇帝或中书省的手中,B项正确;依据材料“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可以看出军事机构有较大的权限,宗王有半自治特权,排除A项;依据材料“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说明元朝一省制的设立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完善,排除C项;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使得地方割据难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 《大明律》规定,盐和茶都由国家专卖,商人必须向官府交钱买“盐引”和“茶引”。“引”是商人运输货物的凭证,印有法定的重量单位。凡犯私盐罪者杖100,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拒捕者斩。该规定( )
A. 规范了各级市场秩序 B. 打击了各类不法商贩
C. 保障了皇室商品供给 D. 削弱了盐茶市场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盐和茶都由国家专卖”并结合所学,明朝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将有较大市场、利润较大的商品垄断在官府手里,使民间无法私自经营盐茶等商品,从而削弱了盐茶市场的活力,D项正确;材料中的国家专卖商品主要是盐和茶,故不能规范“各级”市场秩序、打击“各类”不法商贩,“保障了”皇室商品供给,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出现了新的内涵,重在探讨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还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义利并重论”等思想。据此可以推知该时期的民本思想( )
A. 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B. 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
C.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 蕴含着人民主权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民本思想增加了“富民”“平等”“限君”等新的内容,明显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更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力图打破封建枷锁的束缚,C项正确;明清时期民本思想新的发展没有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未发生转型,仍是传统的“士农工商”结构,排除B项;人民主权的思想产生于近代西方,排除D项。故选C项。
8.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封建地主阶级分裂为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唯经是尊,唯古是尚,死守“夷夏之大防”洋务派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官僚士绅,是地主阶级开明派。由此可见两派( )
A. 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 B. 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不同
C. 维护清朝的方式不同 D. 都排斥西方的工业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顽固派固守封建思想排斥西方文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文明,但他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都主张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说明两个派别维护清朝的方式不同,C项正确;两派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二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相同,都主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顽固派排斥西方的工业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27年前,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条街道。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单独划为一区,称往作市,人口已达万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据此可知( )
A. 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的空间格局 B. 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C. 城市工业使工人阶级发展壮大 D. 城市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焦作已拥有矿工5000余人,开辟出马市街......车站附近建有道清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厂、车房、公园、医院、员司住宅等......”可得知焦作的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街道、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有关于焦作的铁路发展情况,但不能说明铁路交通决定城市空间格局,排除A项;材料中有“西式建筑”,但无法就这个信息得出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点,排除B项;焦作城人口确实增长,但这些人不一定都是工人阶级,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九日作为重阳,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 )
A. 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B.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C.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D. 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可知,反映了重阳节在不同时期内涵不断丰富的信息,B项正确;“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还是在那片山区,人们又开始了第二次伟大的冒险,即从山区迁移到两河流域,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这反映了( )
A. 两河流域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B. 文明是技术文明与制度文明总和
C. 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必要条件 D. 世界古代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材料“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表明,农业的发展亦即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C项正确;材料未将两河流域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对比,不能得出世界最早的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排除A项;文明不仅包括技术文明与制度文明,还包括思想文明等,排除B项;世界古代文明大都产生于大河流域,但也有古希腊文明等产生于海洋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然后,封主就将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中世纪欧洲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 只是单向权利义务 B. 类似于中国分封制
C. 以分封的土地为纽带 D. 双方没有契约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封主就将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可知,中世纪欧洲的这种制度以分封的土地为纽带,C项正确;中世纪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是双向权利义务,排除A项;在中国,周王室有更大的权威,与诸侯的关系是大宗与小宗关系,排除B项;在这种制度下,双方具有契约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689年,英国国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献给威廉和玛丽。尽管当时并未明确要求他们签署和宣誓遵守它,但这暗示着“宣言”是接受王冠的先决条件。这种做法( )
A. 沉重打击了国王尊严 B. 预示王位继承源于议会拥戴
C. 标志着新政体的形成 D. 有利于清除封建专制的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9年(英国)。据本题材料“尽管当时并未明确要求他们签署和宣誓遵守它,但这暗示着‘宣言’是接受王冠的先决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做法使威廉和玛丽要继承王位就必须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力宣言,从而使王位继承不再只是无条件的世袭,而是议会的拥戴,B项正确;材料做法并未对国王尊严造成沉重打击,排除A项;新政体即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其开始形成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清除”一词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世纪80年代,交流发电机的出现,使远距离输电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从此,电被应用于人类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继蒸汽时代之后,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而使生产的自动化和通讯的现代化成为可能。这说明( )
A. 能源更替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B. 电的应用改变了世界格局
C. 科技进步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D. 工业革命成果失去了意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世界。据材料可知,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推动了生产的自动化和通讯的现代化,反映能源更替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A项正确;材料体现电力应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非世界格局的影响,排除B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排除C项;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不意味着工业革命成果失去了意义,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5.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品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与此同时,美国对外贸易也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70-1900年美国对外贸易(单位:亿美元)
A. 科技发展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B. 经济实力增强使美国确立全球霸权
C. 美国对外贸易结构趋向单一 D. 贸易保护政策扭转了美国贸易状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美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变为出超,并且对外贸易总额、贸易顺差急剧增长,工业品产量达到三分之一,这显示出美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国际经济格局因此而改变。这些变化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发生的,A项正确;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之交掌握世界霸权的仍是英国,排除B项;材料缺乏贸易结构的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趋向单一的结论,排除C项;“贸易保护政策扭转了美国贸易状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美国,因为"自由世界"中还没有国家有能力将物体送上太空。由此,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这可说明,冷战
A. 推动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 B. 促使美国迅速实现了登月计划
C. 促进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 D. 冲击两极格局导致多极化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处于冷战阶段,而材料“苏联发射第一颗航天卫星‘斯普特尼克’,震惊美国”“美国重新部署,更加注重科学和工程教育,最终在1969年登陆月球”体现了美苏冷战和竞争客观上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苏联超越了西方国家,而且A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迅速”的说法欠妥当,而且B项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至今多极化也只是趋势,还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我国自古便有着“文书御天下”传统,随着朝代的发展,文书已经具有了多样化的形式载体和较为明显的政治性表达特性,为其广泛参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书政治”
材料一 魏晋以后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文书机构。到了唐代,文书的撰制工作由草拟、审核、转发执行三个独立机构共同完成。皇帝的诏书,要经过最高议事机构“政事堂”开会议决,经皇帝划“教”,再加盖政事堂的印章,方可生效。从唐太宗开始,专门选拔一批名儒学士,充当皇帝新的文书人员,他们直接受皇帝的管辖,有时就取代了中书、门下的职能。明清时期,皇帝私人的办公厅成为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机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材料二 清代的官方文书图
先秦时期尚无明确的文种(文书种类)名称,秦汉以后,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文种是“谱牒”而非诏令。唐代正式公文达到了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出现了特殊的“堂贴”。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明清新增了口谕、手谕、延寄等文种,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臣子上奏文种中,有一种特殊的公文“奏折”,可直达御前。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书政治”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文书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重要体现;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书机构控制权逐渐掌握在皇帝手中;文书制度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文书机构始终服务于皇权专制需要,数量繁多,分工细致明确;文种体系日益庞大,种类增多,不同朝代出现了符合自身政治特点的文种;文书出现以私代公趋势。
(2)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规范了各部门的行政,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防止结党营私;传递了政府决策,规范了百姓行为;维护了阶级社会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制度;封建社会后期,文书种类过于繁琐、混乱,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 “皇帝的诏书,要经过最高议事机构‘政事堂’开会议决,经皇帝划‘教’,再加盖政事堂的印章,方可生效”可得出文书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重要体现;据材料一 “从唐太宗开始,专门选拔一批名儒学士,充当皇帝新的文书人员,他们直接受皇帝的管辖”可得出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文书机构控制权逐渐掌握在皇帝手中;据材料二 “唐代正式公文达到了15种,更加规范......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等信息可得出文书制度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及文书机构始终服务于皇权专制需要,数量繁多,分工细致明确;据材料二“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可得出文种体系日益庞大,种类增多,不同朝代出现了符合自身政治特点的文种;据材料二“明清新增了口谕、手谕、延寄等文种,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臣子上奏文种中,有一种特殊的公文‘奏折’,可直达御前”可得出文书出现以私代公趋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文书是统治阶级意志重要体现可得出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据材料文书制度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可得出规范了各部门的行政,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据材料“保密谕旨”可得出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控制,防止结党营私;从政令传达方面思考可得出传递了政府决策,规范了百姓行为;结合所学可知,维护了阶级社会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制度以及封建社会后期,文书种类过于繁琐、混乱,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一种形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另一种选择。……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在悲愤中奋起。他们或著书立说,开启人民心智;或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业救国;或搞洋务运动,保全皇权统治;或改良、革命,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等。他们不懈追求,前赴后继。这些探索和斗争,每次都对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王文凯《全球化视阈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论题:中国式现代化受西方影响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
阐述: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从思想解放到政治变迁进而推进到经济工业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以市场为导向,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创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中国近代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经历了洋务运动经济变革,辛亥革命政治演变,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融汇市场和计划两者的优势,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创造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在悲愤中奋起。”“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见现代化道路并非单一的西方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不断积极探索,找到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故可以“中国式现代化受西方影响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作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可阐述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从思想解放到政治变迁进而推进到经济工业化,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以市场为导向,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创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中国近代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经历了洋务运动经济变革,辛亥革命政治演变,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融汇市场和计划两者的优势,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创造了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的中世纪中后期,商人们对利润的无限制追求,推动着商人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外商品市场贸易,商业组织也开始了国际化。······随之而来的所谓“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形成了有利于商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旧有的商品市场形式在新的条件下注入了全新的内容。16世纪全欧贸易的新中心安特卫普、里昂等商品市场繁荣起来,以安特卫普为例,那里聚集着来自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商人。
-摘编自魏跃军《14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西欧商品市场问题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广东年均出口茶叶数量(单位:千克)
时间 英国东印度公司 荷兰东印度公司 其他地方 总数
1719~1725 417 - 354 771
1726~1733 498 181 460 1 139
1734~1740 629 392 1 034 2 055
1741~1748 899 916 1 918 3 733
1749~1755 1 390 1275 2 661 5 326
-摘编自施诚《早期近代世界贸易的主要商品及财富流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贸易市场逐步形成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茶叶贸易的影响。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商人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商品需求的国际化;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西欧地理位置优越: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与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2)信息:中国茶叶出口总量持续增加;英国和荷兰在中国茶叶贸易中占重要地位。影响: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中国的贸易顺差扩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种茶技术与制茶技艺的提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商人们对利润的无限制追求,推动着商人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外商品市场贸易,商业组织也开始了国际化”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商人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商品需求的国际化;结合16世纪殖民扩张相关内容可知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西欧地理位置优越;结合商业革命相关知识可知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与发展。
【小问2详解】
信息:结合材料中茶叶出口数量可知中国茶叶出口总量持续增加;结合茶叶贸易中贸易公司所占比重可知英国和荷兰在中国茶叶贸易中占重要地位。
影响:结合世界贸易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用可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结合近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可知中国的贸易顺差扩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种茶技术与制茶技艺的提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美国利用中立地位,为交战双方提供战争物资、军火、贷款,牟取暴利。在此背景下,美国各族裔都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母国民族主义情绪。德裔移民公开申明自己的亲德立场,并采取行动,反对政府亲英政策、支持德国对英法作战。这遭到《纽约时报》的大肆抨击。在德国宣布实行潜艇战后,美德危机越演越烈。尽管德国声明无意与美国交战,但威胁美国,若采取敌视行动,德国会在美国组织庞大的军队用以还击。这使美国人怀疑德裔移民是间谍和破坏者。1915年5月10日,威尔逊总统公开宣称:“一个认为自己是属于在美国的特别民族集团的人,就还没有成为美国人。”不久,美国政府宣布,为保证美国的安全,将对所有的外来移民实行“百分之百的美国化”政策,要求移民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
——摘编自王莹《20世纪初美国政府强制同化移民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材料二 “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将“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观念行动化、具体化。1917年4月,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开始监督大众媒体,协助政府对内宣传、兜售政府战争目标。随着战局焦灼,委员会开始散布德国人冷酷、凶残的形象。焚烧德语书籍,为德语地名易名等现象常有发生。司法部“调查局”附设的美国保护联盟的志愿者监视邻居和同事、拆看信件、入室检查,甚至非法逮捕德裔移民。1917年12月至1918年11月间,仅在费城就审查了18275人,后证实他们几乎都是无辜者。德语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德裔移民教堂之外。很多德裔移民开设的商店经常被投掷石子。在个别地区,德国戏剧遭到抵制,乐队也不再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乐章。许多州立法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1918年4月,德裔矿工罗伯特·普拉格被暴徒绞死,美国社会反德情绪达到顶峰。
——摘编自伍斌《强制爱国:“百分之百美国主义”下的德裔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对美国德裔移民的影响。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日益发展;美国国内各族裔移民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美国利益受到德国威胁和侵犯;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美国日益被卷人战争;德国政府的威胁加剧了美国人对移民的担忧;美国媒体抨击移民民族主义情绪;美国政府强化移民对美国的认同等。(答出4点)
(2)影响:德裔移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侵犯;德裔移民的民族文化受到打击;德裔移民经济、生活状况恶化:德裔移民的形象被毁坏等。(答出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期间(美国)。根据材料一“ 一战爆发后,美国利用中立地位,为交战双方提供战争物资、军火、贷款,牟取暴利。”并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日益发展。根据材料一“美国各族裔都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母国民族主义情绪。”可知美国国内各族裔移民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根据材料一“在德国宣布实行潜艇战后,美德危机越演越烈。尽管德国声明无意与美国交战,但威胁美国。”可知美国利益受到德国威胁和侵犯。根据材料一“为保证美国的安全,将对所有的外来移民实行‘百分之百的美国化’政策,要求移民成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可知美国政府强化移民对美国的认同;美国对外政策调整。根据材料一“但威胁美国,若采取敌视行动,德国会在美国组织庞大的军队用以还击。这使美国人怀疑德裔移民是间谍和破坏者。”可知美国日益被卷人战争;德国政府的威胁加剧了美国人对移民的担忧。根据材料一“威尔逊总统公开宣称:‘一个认为自己是属于在美国的特别民族集团的人,就还没有成为美国人’。”可知美国媒体抨击移民民族主义情绪。
【小问2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7年至1918年(美国)。根据材料二“1917年4月,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开始监督大众媒体。”“焚烧德语书籍,为德语地名易名等现象常有发生。”“德语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德裔移民教堂之外。”可知“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对美国德裔移民影响有德裔移民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严重侵犯;德裔移民的民族文化受到打击。根据材料二“很多德裔移民开设的商店经常被投掷石子。在个别地区,德国戏剧遭到抵制,乐队也不再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乐章。许多州立法禁止德国人在公立学校学习。”可知德裔移民经济、生活状况恶化。根据材料二“委员会开始散布德国人冷酷、凶残的形象。”可知德裔移民的形象被毁坏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