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检测卷 (原卷板+答案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三、四单元检测卷 (原卷板+答案版)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检测卷(答案版)
(时间60分钟,总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历史现象(C)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2.如下表可知(C)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单位:千万英镑)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
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3.严复在191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一战(D)
A.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B.同盟国最终必将胜利
C.持续时间一定会很长 D.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
4.1914年一战爆发后,俄国国内反德情绪浓厚,因“堡”源于德语“城市”的发音,圣彼得堡遂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导致以上地名变更的是(A)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自然因素
5.“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十月革命(A)
A.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C.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新经济政策
6.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俄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D)
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7.下列两幅地图标示了20世纪前期两个不同时间的德国疆域,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当时(D)
图一  图二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全部瓜分 B.德国被禁止实行义务兵役制
C.慕尼黑会议满足德国领土要求 D.《凡尔赛条约》削弱了德国领土
8.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该公约(D)
A.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9.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这两次会议”形成了(D)
A.凡尔赛体系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趋势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0.1921年3月27日,粮食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条例》,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农业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这反映出当时苏俄(B)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进行工业化建设
11.1925—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C)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12.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联)和美国都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D)
A.都从根本上解决了危机 B.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3.“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中“独特的方式”是指(D)
A.暴力革命 B.农民起义
C.改革创新 D.非暴力不合作
14.下列历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D)
玻利瓦尔(1783—1830) 章西女王(约1835—1858) 甘地(1869—1948) 扎格鲁尔(1857—1927)
A.主张非暴力抵抗 B.推动改革内政
C.反对封建专制 D.反抗殖民压迫
15.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美国(B)
A.进行南北战争 B.实施罗斯福新政
C.废除黑奴制 D.走上法西斯道路
16.如图雕像生动地展现了一位美国人全神贯注地聆听“炉边谈话”的情景。“炉边谈话”是罗斯福总统向全国百姓解读政府政策的重要节目。“炉边谈话”的内容可能有(A)
A.解读《全国工业复兴法》
B.宣传自由放任经济理念
C.号召百姓大量购买股票
D.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主张
17.1935年,美国政府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提供低息贷款发展农村供电系统。1941年,美国五分之二的农场用上了电。这得益于(B)
A.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D.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18.“欧战爆发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抗击着日军,而英、法、美却在亚洲和欧洲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倡议集体安全受到英法破坏,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材料揭示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有(A)
①萨拉热窝事件突发 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③英、法、美的绥靖 ④纳粹德国对外扩张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希特勒利用经济大危机中的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进行复仇蛊惑。他在纳粹党增到140万后当选总理,随后解散国会建立专政。此材料直接说明(D)
A.希特勒大肆进行扩军备战 B.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建立 D.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0.下表信息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始于(C)
主要战场 开始时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记
东方主战场 1931年9月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欧洲西线 1939年9月 德军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欧洲东线 1941年6月 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美国
21.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其中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是(C)
A.诺曼底登陆 B.苏军攻克柏林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美、英、苏、中等26国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宣言,承诺各国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一“宣言”是(D)
A.《人权宣言》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23.尽管在雅尔塔已埋下不和的种子,但人们仍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同盟国战时合作的顶峰。这一会议(B)
A.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决定战后成立国际联盟 D.讨论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2分,共24分。
24.【世界战争与向往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如图所示。
     
图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材料二 纳粹德国武装力量在对苏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 200万人,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多万人……
材料三 欧洲在二战后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这些国家的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41年10月,一名11岁的苏联男孩带着两个小包,独自一人从莫斯科出发,20多天后,抵达苏联大后方亲戚家。他本应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战争……
(1)观察图一,指出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观察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德国疆界变化和俄国国名变化相关的事件。(一战这一事件除外)(5分)
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或三国同盟、三国协约)。(1分)
德国疆界发生变化的相关事件:①召开巴黎和会;②签订《凡尔赛条约》。(2分)
俄国国名发生变化的相关事件:①十月革命;②1922年底,苏联成立。(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举一例史实并予以说明。(3分)
地位: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欧洲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1分)
史实并说明:①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③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苏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④1945年,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决定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⑤苏联在欧洲战场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了对日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对世界的重要影响。(2分)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分)
(4)根据材料四,续写材料中省略的内容。(续写内容应简明扼要,符合史实,表达出男孩的心愿)(2分)
示例:但战争毁坏了他的家园,让他流离失所。他多么渴望世界没有战争,重回和平年代,过上宁静而快乐的生活。(2分)
25.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九年级(1)班同学们以“创新的力量”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在分组承担项目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一起解决问题。(12分)
任务一 【绘制历史图示——体会科技创新】
(1)一组同学聚焦中外科技的创新发明,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请你简述他们选取①②处相关科技发明的理由。(要求:各举一例,4分)
示例:①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制作工艺流程易于推广,纸日益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流传,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改变了作战方式,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2分)
②处:瓦特改进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分)
任务二 【摘抄历史文献——感受改革创新】
(2)二组同学阅读有关中苏改革创新的历史文献后,摘抄了如下片段。你认为这些摘抄片段分别体现了两国改革有何创新之处?并简述其共同影响。(3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
共同影响: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对本国的现有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等等。(1分)
任务三 【查阅历史资料——感悟创新力量】
(3)三组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下提纲,他们准备展示学习成果。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以“创新·发展”为题,为其撰写150字左右的发言稿。(5分)
改革创新——商鞅变法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道路创新——井冈山道路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示例:创新·发展
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在创新中发展。(1分)
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县制,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等,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通过颁布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33年,美国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了经济形势,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同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3分)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1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总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2.如下表可知( )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单位:千万英镑)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
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3.严复在191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严复认为一战( )
A.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 B.同盟国最终必将胜利
C.持续时间一定会很长 D.胜败由各国实力决定
4.1914年一战爆发后,俄国国内反德情绪浓厚,因“堡”源于德语“城市”的发音,圣彼得堡遂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导致以上地名变更的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因素 D.自然因素
5.“十月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十月革命( )
A.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C.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新经济政策
6.1918年,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勾结,苏俄红军唱着“一起去参军,勇敢地去作战,为苏维埃政权……”纷纷奔向杀敌战场。红军战士积极参战是为了( )
A.抵御普奥联军进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反抗临时政府镇压 D.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7.下列两幅地图标示了20世纪前期两个不同时间的德国疆域,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图一  图二
A.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全部瓜分 B.德国被禁止实行义务兵役制
C.慕尼黑会议满足德国领土要求 D.《凡尔赛条约》削弱了德国领土
8.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该公约( )
A.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9.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这两次会议”形成了( )
A.凡尔赛体系 B.两极格局
C.多极化趋势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0.1921年3月27日,粮食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关于在地方范围内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商品交换条例》,规定在地方范围内,农民完成农业税后的剩余产品可以在公民之间自由交换。这反映出当时苏俄(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D.进行工业化建设
11.1925—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12.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俄(联)和美国都通过改革来应对危机,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是( )
A.都从根本上解决了危机 B.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3.“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方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材料中“独特的方式”是指( )
A.暴力革命 B.农民起义
C.改革创新 D.非暴力不合作
14.下列历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 )
玻利瓦尔(1783—1830) 章西女王(约1835—1858) 甘地(1869—1948) 扎格鲁尔(1857—1927)
A.主张非暴力抵抗 B.推动改革内政
C.反对封建专制 D.反抗殖民压迫
15.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美国( )
A.进行南北战争 B.实施罗斯福新政
C.废除黑奴制 D.走上法西斯道路
16.如图雕像生动地展现了一位美国人全神贯注地聆听“炉边谈话”的情景。“炉边谈话”是罗斯福总统向全国百姓解读政府政策的重要节目。“炉边谈话”的内容可能有( )
A.解读《全国工业复兴法》
B.宣传自由放任经济理念
C.号召百姓大量购买股票
D.宣传农业集体化的主张
17.1935年,美国政府成立农村电气化管理局,提供低息贷款发展农村供电系统。1941年,美国五分之二的农场用上了电。这得益于( )
A.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D.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18.“欧战爆发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抗击着日军,而英、法、美却在亚洲和欧洲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倡议集体安全受到英法破坏,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材料揭示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有( )
①萨拉热窝事件突发 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③英、法、美的绥靖 ④纳粹德国对外扩张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希特勒利用经济大危机中的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进行复仇蛊惑。他在纳粹党增到140万后当选总理,随后解散国会建立专政。此材料直接说明( )
A.希特勒大肆进行扩军备战 B.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建立 D.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20.下表信息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始于( )
主要战场 开始时间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事记
东方主战场 1931年9月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欧洲西线 1939年9月 德军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欧洲东线 1941年6月 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A.苏联 B.波兰 C.中国 D.美国
21.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事件,其中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是( )
A.诺曼底登陆 B.苏军攻克柏林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美、英、苏、中等26国于1942年1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宣言,承诺各国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一“宣言”是( )
A.《人权宣言》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23.尽管在雅尔塔已埋下不和的种子,但人们仍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同盟国战时合作的顶峰。这一会议( )
A.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决定战后成立国际联盟 D.讨论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2分,共24分。
24.【世界战争与向往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如图所示。
     
图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图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材料二 纳粹德国武装力量在对苏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 200万人,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多万人……
材料三 欧洲在二战后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了独立,这些国家的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41年10月,一名11岁的苏联男孩带着两个小包,独自一人从莫斯科出发,20多天后,抵达苏联大后方亲戚家。他本应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战争……
(1)观察图一,指出一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观察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德国疆界变化和俄国国名变化相关的事件。(一战这一事件除外)(5分)
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或三国同盟、三国协约)。(1分)
德国疆界发生变化的相关事件:①召开巴黎和会;②签订《凡尔赛条约》。(2分)
俄国国名发生变化的相关事件:①十月革命;②1922年底,苏联成立。(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举一例史实并予以说明。(3分)
地位: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欧洲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1分)
史实并说明:①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③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苏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④1945年,美、苏、英三国首脑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决定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⑤苏联在欧洲战场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了对日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对世界的重要影响。(2分)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分)
(4)根据材料四,续写材料中省略的内容。(续写内容应简明扼要,符合史实,表达出男孩的心愿)(2分)
示例:但战争毁坏了他的家园,让他流离失所。他多么渴望世界没有战争,重回和平年代,过上宁静而快乐的生活。(2分)
25.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九年级(1)班同学们以“创新的力量”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在分组承担项目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请你参与活动一起解决问题。(12分)
任务一 【绘制历史图示——体会科技创新】
(1)一组同学聚焦中外科技的创新发明,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请你简述他们选取①②处相关科技发明的理由。(要求:各举一例,4分)
示例:①处: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得,制作工艺流程易于推广,纸日益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流传,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改变了作战方式,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2分)
②处:瓦特改进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分)
任务二 【摘抄历史文献——感受改革创新】
(2)二组同学阅读有关中苏改革创新的历史文献后,摘抄了如下片段。你认为这些摘抄片段分别体现了两国改革有何创新之处?并简述其共同影响。(3分)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
共同影响: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对本国的现有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等等。(1分)
任务三 【查阅历史资料——感悟创新力量】
(3)三组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下提纲,他们准备展示学习成果。请你任选一个角度,以“创新·发展”为题,为其撰写150字左右的发言稿。(5分)
改革创新——商鞅变法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罗斯福新政
道路创新——井冈山道路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示例:创新·发展
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在创新中发展。(1分)
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县制,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废除井田制等,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通过颁布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33年,美国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扭转了经济形势,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同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3分)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1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