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西省大同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如表为关于启继位问题的文献记载,由此可以看出( )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
益干(冲犯)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铭国史官所作史书)
A.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
C. 最完整的历史文献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D. 历史事实需要通过考古发现来验证
2. 墨子认为“一人则一义(议)……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主张“一同天下之议”;荀子认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A. 推动了思想解放 B. 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基础
C. 孕育了思想统一 D. 得到了统治集团积极支持
3.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 )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 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遏制了土地兼并“买卖”之风
4. 明朝学者章潢认为“邹鲁多儒,古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山东)寂矣。”这说明了宋初( )
A. 文化重心的南移 B. 实行崇文抑武 C. 海上丝路的兴盛 D. 放松社会控制
5.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了一场翻译古希腊和东方文化典籍的“百年翻译运动”。据此可知这场运动推动了( )
A.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 欧洲的启蒙运动 C. 伊斯兰教文化扩张 D. 耶稣会教士来华
6. 18世纪欧洲开始烧制瓷器,其图案最初是以华瓷为范本。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据此可知( )
A. 对外交流促使西方近代工业发展 B.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西方思解放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西方用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
7. 以汉语为母语的新加坡华人在其使用英语过程,衍变出了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表达方式,新加坡英语中有“Lar”“Mah”“Leh”“lor”的等语气词,他可以表达强调、不耐烦、不快、赞同和反对等涵义。例如:A.No Lah(不啦);B.If you don′t do the work,then you die(你不干活,就死定喽!)。这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新加坡( )
A. 政府推崇文化多元 B. 殖民文化的遗留 C. 移民文化交流碰撞 D. 工商业经济发展
8. 京剧脸谱有各种勾法,像红的象征忠武,黑的象征刚正,白的比较奸诈,黄的比较残暴。观众便能够透过脸谱大概知晓人物的忠佞正邪。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 渗透传统道德教化 C.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 体现人物复杂性格
9. 如图为公元200-600年间欧亚各帝国的边疆和诸游牧民族的迁徙图。这场大迁徙推动了( )
A. 拜占庭帝国强盛 B.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中国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10. 郑和下西洋开展“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最终无以为继,航海壮举悄然落幕。而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金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掀起了大航海的热潮。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 )
A. 获得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B. 先进的造船技术
C. 商品经济的开放和扩张性 D. 勇于冒险的精神
11. 先秦儒家主张“爱由亲始”,而董仲舒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 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束缚 B. 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C. 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D. 使得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12. 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据材料可推知( )
A. 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 朝鲜历史源远流长
C. 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 朝鲜的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
13. 在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初创之时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朴素而简陋。其后,两河流域的居民用楔形文字来辅助记忆。接着,楔形文字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最后,楔形文字则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这表明( )
A. 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B. 文字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C. 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了完善的功能 D. 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
14.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
A. 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 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 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 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15.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C.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
D.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16. 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 B. 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 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 D. 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17. 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 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 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 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 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18. 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
A. 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 B.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
C. 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 D. 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19. 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惑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土,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唐代( )
A. 科举取士的形式趋向于僵化 B. 书法艺术受到士人推崇
C. 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D. 文学素养影响科举功名
20. 明太祖末年,开始实行廷议制度。“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廷议的内容甚广,涉及立君立储、建都、祭祀、宗庙、民政、边防等。廷议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官员皆可参加。这一制度( )
A. 反映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B. 加剧了明代政治的混乱无序
C. 是内阁权力不断扩张的产物 D.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21.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 铁器促进小农生产方式确立 B. 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 小农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D. 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
22.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内部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
A. 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B. 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23. 东汉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未有棉字,而只有“绵”字或“緜”字,云:“緜,联微也,从系,从帛。”可见是指蚕丝之聚合。南宋时期,袁文所撰《甕牖闲评》中记述:“木绵只合作此绵字,今字书又出一棉花,为木绵也。”表明“棉”字在当时是一个新字。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 棉花在生活中日益重要
C. 棉花种植遍及全国 D.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24. 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 )
A. 民主政治渐趋成熟 B. 人文主义勃兴 C. 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D. 城邦利益至上
25. 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 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 )
A. 扩张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B. 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
C.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 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材料三: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 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 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和《竹书纪年》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可靠的历史叙述可确认历史事实,排除A项;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有些历史事实是无法通过考古验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和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和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A.推动了思想解放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B.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基础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可知,墨子主张”一同天下之议”,荀子认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造成了社会的动乱”故可知,百家争鸣孕育了思想统一,C项正确;
D.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赏识的学派是法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要求分析题干中墨子和荀子主张的共同点。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墨子和荀子主张,分析其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困难,杨炎推行两税法,政府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扩大了税源,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
两税法并未增加商品经济发展的困难,排除A项;
两税法改革征税标准,削弱而非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排除B项;
两税法按土地和户数征税,并未遏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需要考生掌握两税法的内容及影响。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邹鲁多儒……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儒家文化在南方的影响力逐渐超过北方,这主要是文化重心的南移所致。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跟随经济重心南移的还有文化中心的南移,至北宋时期,文化中心南移的态势已十分明显,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排除B项;
材料与海上丝路的兴盛无关,排除C项;
“放松社会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邹鲁多儒……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的统治,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读信息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组织人力、物力,大量翻译古希腊和东方文化典籍,通过“百年翻译运动”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
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与数百年后的启蒙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百年翻译运动”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并非伊斯兰文化扩张的动力,排除C项;
推动耶稣会教士来华的是宗教改革,而非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生需要结合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瓷器受中国瓷器风格影响,德国梅森瓷器的“蓝洋葱”图案是对中国“福寿双全的桃子和代代绵延的石榴花纹”的误解,说明西方用本上文化对外来文化加以解读,D项正确;
材料中瓷器生产不属于近代工业,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没有特指新航路开辟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考生需要结合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华人移民新加坡,创造出带有浓厚中国特点的英语表达方式,反映出新加坡特色英语的形成,是移民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C项正确;
新加坡政府推崇文化多元并非特色语言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
殖民文化的遗留与“带有浓厚中国特点”不符,排除B项;
工商业经济发展并非新加坡英语带浓厚中国特点的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生需要结合新加坡文化的特点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人类文明交流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各种勾法,给剧中人物贴上忠奸正邪的标签,便于观众了解,说明京剧脸谱渗透传统道德教化,B项正确;
京剧脸谱并不能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排除A项;:
京剧脸谱不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排除C项;
京剧脸谱体现的是人物性格的突出特色,而非复杂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戏曲成就,考生需要结合京剧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200-600年间欧亚各帝国的边疆和诸游牧民族的迁徙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国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推动了中国北方民族的大交融,D项正确;
拜占庭帝国最强盛的时期是9-11世纪,排除A项;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1299年—1923年,排除B项;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和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和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西方航海家远洋航行主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中国当时是小农经济模式,远洋航行是宣传国威,是经济目的服务于政治目的,C项正确;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西方航海技术和力量也不是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
中国人不缺乏冒险精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故C正确;
A项“摆脱”说法片面,排除;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D项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演变,依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综合材料分析,朝鲜15世纪以前使用汉字,15世纪中叶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
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说法并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而且说法不严谨,故排除A项。
朝鲜历史源远流长、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B、C两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使用……汉字”“读……‘四书’‘五经’”“为汉文学的一支”。
本题主要通过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13.【答案】B
【解析】楔形文字由单纯的记账工具到辅助记忆,再到记录口头语言,最后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体现出文字的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故B项正确。
文字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排除。
文字产生之后就具备了完善的功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文字从产生到成熟一般都要有一个过程,故C项排除。
文字的书写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辅助记忆”“成为记录口头语言的体系”“成为表达和沟通思想的工具”。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等信息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故C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保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排除A。
B和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创造性和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典型表现性。因此,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两个基本要素。应在遗产地风貌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方面注意坚持这两条原则,防止过度开发、“修旧如新”等倾向。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探究的方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并未说明历史扑朔迷离,而是强调考古发现为历史提供了新的解释,故排除;
B.题干主旨是考古发现对文献记载的补充,并没有确认哪一种是真实的情况,且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故排除;
C.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D.题干 “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表明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A.奴隶贸易和材料现象没有关系;
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和非洲进口工业产品没有关系;
C.从材料中“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可以看出非洲输出的都是原材料,进口的都是工业制成品,这是由于列强殖民扩张,进行经济侵略所导致的结果;
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并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民国初期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可知,旗袍变化的原因与民主共和思想和妇女地位提高关系不大,故AB两项错误.
旗袍是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的结合,体现的是中西合璧,民族服饰没有根本性变革,故C项错误.
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的结合,体现的是中西合璧,因此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旗袍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旗袍的特点和列强入侵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以《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为切入点考查对旗袍变化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8.【答案】A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A正确。
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
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
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代称,“雁塔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所追求的目标,说明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故C正确。
题干没有提及八股取士,排除A。
书法艺术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0.【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顶峰一般是指清朝的军机处,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议制度与内阁制度属于不同的制度,且明太祖初年尚未设置内阁。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议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张力与理性的体现。
D.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末年开始推行廷议制度,廷议的内容很广,参与者不断扩大,这是对废除丞相制度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枢协调机构缺陷的弥补,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廷议的内容甚广,涉及立君立储、建都、祭祀、宗庙、民政、边防等。廷议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扩大,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官员皆可参加”,并正确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1.【答案】C
【解析】材料方面体现了社会对农业技术变革的重视,另一方面呈现了铁农具在各地推广的现象,均可佐证汉代小农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C正确;
小农生产方式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
铁农具的推广促进了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项;
铁器在各地被发现,不足以说明治铁技术普及全国,也有可能是铁器的区域交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2.【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可以看出政府在适当减免商税,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历代王朝一直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减免商税不能增加国家收入,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宋朝商业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政策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南宋棉纺业取得新的成就,棉纺业比重上升,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所以A正确,BC错误;
D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期”。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材料“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体现的是城邦利益至上,D选项符合题意。
ABC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D。
本题解题关键信息是“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结合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2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2年的《卡拉卡拉敕令》是罗马万民法正式诞生的标志,其核心内容是“一切行省民尽为罗马公民”,给予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其目的在于调节罗马公民与被占领地自由民之间的矛盾,以此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对外扩张的成果,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中的史实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B项中的“民主制度”错误,故排除。
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罗马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6.【答案】【小题1】明清之前,中国人认为的“西”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后来扩展到南亚、西亚和北非;明清时期,中国人认为的“西”是欧洲西部,形成早期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成为欧美先进文明的代名词,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
【小题2】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小题3】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小题4】背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认识和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理念集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演变历程;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第(3)问,需要考生掌握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表现;第(4)问,需要考生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含义。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7.【答案】【小题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小题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发展的推动;茶物美价廉,满足社会需求;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小题3】积极意义:带动了与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增进了人类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传播了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饮食习惯与社会文化,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等。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文化。第一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从时间、功能、影响、内容和趋势等角度分析;作用: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对经济、对饮食结构、对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世界市场形成、工业革命、茶叶的优势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等角度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对世界经济、对人类健康以及对人类饮食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中西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8.【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表格信息中提取“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等观点,然后依据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例如第一个论点可以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思想变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方面归纳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教育和思想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和儒家思想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教育和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