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唐宋重视科举制
2.宋朝时社会上出现“榜下捉婿”的婚姻现象,《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向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说明宋朝( )
A.市民阶层兴起 B.科举受到重视
C.贵族垄断选官 D.门第观念强化
3.由题图可知隋朝大运河主要作用是( )
A.加强南北交流 B.沟通东西文化
C.直通海外市场 D.促进民族交融
4.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中途经今河南省的两段是( )
A.通济渠、江南河 B.邗沟、永济渠
C.江南河、邗沟 D.永济渠、通济渠
5.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B.广泛性 C.民主性 D.公正性
6.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高超的绘画艺术 B.古代城市的发展
C.灿烂的隋唐文化 D.遗址的保护传承
7.下列属于隋朝的主要贡献的是( )
①重新统一南北 ②开通大运河 ③创立科举制 ④管辖西藏
A.①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8.“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见( )
A.材料赞扬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
B.诗人认为隋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C.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我国南水北调
D.大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9.何忠礼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等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他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10.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11.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如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B.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C.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12.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这句话表明( )
A.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B.杨忠是隋朝 开国皇帝
C.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D.隋朝最初的国号是“随"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汴河怀古》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一皮日休也博哉!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制度?该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一说明该制度的影响。
(3)材料二中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并说明理由。
(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在现在的什么地方?材料二两则资料反映了此河开通有什么共同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1)结合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时对科举制度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这种制度到明朝时有了什么变化?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分析】A. 诸子“百家争鸣” ,不符合题意;
B. 始皇帝焚书坑儒 ,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D.由材料中的关键词,“英豪”“文章”“读书人”可知与读书有关,自然反映的是科举制。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唐宋重视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与隋朝,唐朝时逐渐完善,宋代重视科举制,实行文人政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出现的原因回答。
2.【答案】B
【解析】【分析】 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此举对宋朝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符合题意;
ACD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 A 符合题意;
BCD 项不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分析】A. 通济渠、江南河 ,不符合题意;
B.邗沟、永济渠,不符合题意;
C.江南河、邗沟,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材料“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分为四段,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其中经过的河南的是永济渠和通济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隋朝大运河,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其在河南的两段回答。
5.【答案】D
【解析】【分析】A.自由性,不符合题意;
B.广泛性,不符合题意;
C.民主性,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 ,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是科举制的公正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B
【解析】【分析】据“郑韩故城”“洛阳城”以及“《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汴京城的繁荣状况,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古代城市的发展,B符合题意;
“郑韩故城遗址”不是画作,A排除;
“《清明上河图》”没有体现灿烂的隋唐文化,C排除;
《清明上河图》不是遗址,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郑韩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复原模型、《清明上河图》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7.【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有,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①②③正确;
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④错误。故选B;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时期创立的制度和修建的工建筑,知道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凿了大运河。
8.【答案】A
【解析】【分析】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材料说明大运河开凿对于南北交通发展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
材料说明大运河对于交通影响,排除B项;
南水北调是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工程,排除C项;
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灵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运河相关知识,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9.【答案】B
【解析】【分析】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 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等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 ”,可以看出,虽然有了科举制,但是录用人才还要受制约,故选项B符合题意;
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不符合题意;
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可知,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为皇帝,但仍然他们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识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设的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11.【答案】D
【解析】【分析】A. 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 ,不符合题意;
B.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不符合题意;
C. 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长命锁”上刻有“状元”等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是古代科举制殿试的第一名,具有无上的荣耀,长命锁上刻状元字样,正显示了科举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家人期望子孙后代能够科举高中,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长命锁上的字样,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字样的寓意来回答。
12.【答案】D
【解析】【分析】A. 杨忠经历了北周和南朝 ,不符合题意;
B. 杨忠是隋朝的开国皇帝 ,不符合史实;
C. 杨坚没有做过“随国公” ,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介绍了隋朝的来历。材料中“杨坚袭此封爵,夺位后立国号为随”说明隋朝最初国号是随朝,后来改为隋朝。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隋亡的原因是开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4)北京、扬州。大运河在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可知, 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 , 该制度创立于隋朝。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认为隋亡的原因是修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4) 根据所学知识涿郡是今天的北京,江都是扬州。 材料二两则资料反映了 大运河在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 科举制度。隋朝。
(2)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 隋亡的原因是开凿大运河。我不同意这种观点。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4) 北京、扬州。大运河在交通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4.【答案】(1)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明朝时采用八股取士。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解析】【分析】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时期,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明朝时采用八股取士,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本,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2)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 年。(后期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科举制、八股取士,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 / 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