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海南省文昌市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海南省文昌市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海南省文昌市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这句话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的(  )
A. 历史背景 B. 具体内容 C. 历史意义 D. 社会性质
2. 对于历尽沧桑的雪域高原来说,1951年5月23日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西藏百万农奴喜获解放。西藏获得解放的方式是(  )
A. 武力解放 B. 外力干预
C. 和平协商 D. 西藏人民自行宣布解放
3. 激昂雄壮的歌曲让我们荡气回肠。当我们看到如图所示场景时,不由地唱起(  )
A.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B.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D. 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4. 一部好电影往往比单纯说教更能打动人、感染人更能生动地反映真实的历史。如图中的画面应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抗美援朝
B. 台儿庄战役
C. 解放西藏
D. 抗日战争
5. 从1950年冬开始,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投身到农村的这场伟大斗争中。为更好地开展这场“伟大斗争”,中央人民政府()
A. 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B.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 落实《中国土地法大纲》 D.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 农民分到了土地 B. 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C. 农村停产“闹革命” D. 农村实行“大包干”
7. 如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提高生产保证质量是热爱祖国的表现》。画面中的工人师傅干劲十足,正在钢铁厂火炉前认真检查炉火。该画表现的时代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 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8. 2023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哪一制度的确立()
A. 社会主义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  )
A. 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公有制 B. 人民公社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C. 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业发展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见成效
10. 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为了贯彻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A. 无偿没收 B. 赎买政策 C. 平均分配 D. 成立乡镇企业
11.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蓬勃开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以雷锋为代表的英模人物产生于(  )
A.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抗美援朝时期
C. 三大改造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列精神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延安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大庆精神
④西柏坡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②③
13.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班的学生用这一方法比较中国共产党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①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会议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确定了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2022年“核酸检测及时做、免费做”成了最热门词汇,1978年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B. 菜篮子工程、超市、手机、计算机
C. 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D. 右派、放卫星、吃食堂、赶超英美
15.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 社会奥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左”倾束缚函特突破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6.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
A. 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实行农村合作社
17.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
A. 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B. 加快中外经济融合 C. 促进特区自身发展 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8. 如图反映了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
A. 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B. 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C. 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 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影响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 学习借鉴中体西用 C. 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D. 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20. 2018年11月4日,第124届广交会闭幕,本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812名采购商到会,累计出口成交2064.94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成交96.3亿美元,增长2.7%,占总成交额的32.3%.广交会能够得到广泛支持是因为它(  )
A. 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C.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D. 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材料一:2021年,共和国已走过72年的风雨历程。在这72年里,党紧紧依靠和团结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独特之路。通过72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总结了这样一条线索:“国家独立——政权巩固——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历史转折——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国家独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 材料二反映的是朝鲜战场上的两位英雄,请写出他们的名字?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是如何解决“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的?实行该举措有何意义?
22.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
(1) 据材料一,逐条归纳其中的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1959年,王进喜在北京大街上看到汽车顶上背着个巨大的煤气包,心想:“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工人阶级的责任。”1960年,王进喜率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
——摘编自《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人民日报》1972年1月27日)
(2) 据材料二,概括王进喜的崇高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其激励下,在石油工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3) 从上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23. 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 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 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 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 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 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原因或者条件,排除A;材料未涉及新中国成立时的具体情景,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社会性质,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答案】C
【解析】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解析】A.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是《保卫黄河》的歌词,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排除A项。
B.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图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出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是由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一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时任中国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周巍峙作曲的,该曲创作于1950年11月25日,B项正确。
C.《社会主义好》是由霍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的歌曲,于1957年8月在《北京日报》上发表,《社会主义好》的歌词,展现着新中国建设者们崇高、纯洁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排除C项。
D.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歌出自《《翻身农奴把歌唱》》,赞颂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民主改革给西藏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历史变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识记抗美援朝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课本插图。
4.【答案】A
【解析】由图片“冰雕连”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抗美援朝中的长津湖战役中,有三个连整建制的志愿军被冻成了冰雕,他们也被称为“冰雕连”。这场战争的残酷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国的钢铁长城,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事件与“冰雕连”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抗美援朝中的重要战役及涌现的英雄人物。
5.【答案】D
【解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D是正确的选项;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排除A;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 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的结果及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土地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可知,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52年”。
本题以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7.【答案】B
【解析】题目中有两个关键信息“1953年“、“提高生产保证质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基本任务中有一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因此本题答案为B,工业化建设如火如荼。A是在1956年,C在1958年,D开始于1978年,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53年“、“更多的钢铁”。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内容特征以及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正确。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
C.1947年5月,全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
D.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D。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社里”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的改革走的是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合作社将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有利于增强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故C正确;当时正在进行三大改造,故A错误;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故B错误;D是改革开放后,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1954年”“社里”。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在1954年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赎买政策。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故选:B。
本题以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在1954年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实现公私合营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今年(2023)的60年前是1963年,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956至1966年),所以以雷锋为代表的英雄人物产生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是1949至1956年,排除A项;抗美援朝时期是1950至1953年,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1953至1956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要求学生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史实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解析】延安精神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长征精神是在长征期间,大庆精神出现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柏坡精神出现于解放战争期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④③,故C正确;ABD排列顺序有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敌后战场的抗战、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英模人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敌后战场的抗战、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英模人物,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各种精神出现的时间。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比较两次会议的相同点的不正确结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建国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所以两次会议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两次会议分别是在革命和建设年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所以党的工作重点是不一样的;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故①③结论正确,②④结论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要掌握联系与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进行经济建设,因此,1978年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C项正确;1958年大跃进的词汇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右派、放卫星、吃食堂、赶超英美,排除AD二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词汇是菜篮子工程、超市、手机、计算机,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本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束缚函特突破,故B项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解放运动的认识,意在通过材料考查相关知识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解放思想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思想僵化,不能前进。因为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为纠正一些错误,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邓小平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邓小平思想的相关知识点。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可知,建立经济特区是新型的发展模式。据此可知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新型发展模式,A项正确;加快中外经济融合不是兴办特区的目的,排除B项;促进特区发展不是主要目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国的发展,排除C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作用。
18.【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题干是2001年和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这一现象表明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影响,选项D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与国有企业改革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2001年和2017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解析】题文描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A符合题意;BCD与题文描述不符。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20.【答案】A
【解析】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中国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广交会能够得到广泛支持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故选:A。
本题以2018年11月4日,第124届广交会闭幕,本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812名采购商到会,累计出口成交2064.94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成交96.3亿美元,增长2.7%,占总成交额的32.3%为依托,考查经济全球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21.【答案】【小题1】事件: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小题2】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精神: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3】措施:土地改革。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人物与精神品质、土地改革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人物与精神品质、土地改革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①历史信息:从工业、交通运输的成就获取历史信息,其他角度符合题意也可。②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和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其资金之多、力量之大都是空前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团结和鼓舞了全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和苏联的帮助(任意2点即可)。
【小题2】①精神品质: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铁人精神”。②成就:建成大庆油田等,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小题3】历史结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3.【答案】【小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私营企业。
【小题2】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题3】由贫穷、落后、交通、生活设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差到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小题4】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