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新疆喀什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新疆喀什地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经交替出现,结束东晋以来近百年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 隋文帝杨坚 B. 隋炀帝杨广 C. 唐太宗李世民 D. 唐玄宗李世民
2.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运输工具的改进 C. 劳动人民的智慧 D. 计算能力的提高
3.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4. 如图是李扬同学收集的一组唐代历史文物图片,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活跃的中外交流 C. 繁华的都市生活 D. 开放的社会风气
5.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 制约地方长官 B. 控制财政大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牵制宰相权力
6. 宋代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市舶司,在其他主要港口也设立了市舶司。这表明宋代( )
A.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B.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C. 海外贸易成为税收重要来源 D. 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7. “在国内外市场同时得到开拓、商业规模远远超迈前代的情况下,原先具有神奇魅力的铜钱这种交换手段,因其分量重又价值低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前期的川蜀地区率先登上商品交换的历史舞台。”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铜钱分量重、价值低 B. 北宋时期造纸业发达
C.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北宋政府的强力推动
8. 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 )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元朝
9. 《马可 波罗行纪》中记载:在元朝疆域内,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这一记载佐证了元朝( )
A. 对外扩张,力量强大 B. 疆域辽阔,因地制宜
C. 商业繁荣,物资丰富 D. 交通便利,驿站发达
10. 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 关汉卿 B. 李时珍 C. 宋应星 D. 曹雪芹
11.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材料中的“奇迹”指的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游 C. 郑和下西洋 D. 鉴真东渡
12. “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李自成起义 C. 黄巢起义 D. 黄巾起义
13. 如图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实行的有效管辖。该地区是( )
A. 新疆 B. 西藏 C. 台湾 D. 青海
14.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A.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5.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 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 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二: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唐太宗将哪位公主嫁到了吐蕃?唐蕃和亲为吐蕃带来怎样积极的意义?
(2) 你认为在哪个朝代的官方文书中能见到材料二中的“宣政院印”?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重要影响?
(3)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与哪一地区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当时的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有哪些?
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样的时代激发了诗人们对功业理想和自由人生的追求。他们有的满怀抱负、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如李白、杜甫;有的则渴望在边塞大漠一展身手、博取功名。如高适、岑参、王昌龄、工之涣、王翰;而另外一些人如孟浩然、王维、常建等,则把目光转向了山水田园,在与自然的和谐和心灵的宁静中,去追求人生自由的境界。
材料二在宽松的知识分子政策下,宋代学术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学术空气空前活跃,涌现出许多哲学学派,如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朱熹的理学、王安石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的蜀学、陆九渊的心学等;宋代开拓了许多新的学术领域,出现了金石学、古文字学,创造了年谱、诗话等新体裁。科举制度的大发展,使得人才的分布比以往更合理,这对于缩小地区差异起了良好的作用。
——摘编自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三清代朴学,又称考据学,它发端于清初,极盛于乾隆、嘉庆两朝。朴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传世古文献进行整理、考订与研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文字、音韵、目录、版本、校勘、注释等,代表人物有惠栋、戴震、王念孙等学者。在古代文献的整理方面,朴学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梁启超说:经过清代学者的整理,“吾辈尚觉难读难懂之古书,自此可以读,可以解;许多伪书及书中窜乱芜秽者,吾辈可以知所别择,不复虚磨精力。”
——摘编自赵华、胡永翔《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出现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社会现象与宋代哪一政策直接相关?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什么新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新突破出现的相关时代背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杰出的古代建筑】
它是明朝在北都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1987年,它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伟大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材料三:【优秀的科技人才】
(1) 材料一的两段材料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哪两项著名的建筑?
(2) 写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选择其中的两项发明,谈谈它的影响。
(3) 分别写出材料三中人物的代表性科技著作。
(4) 综合上述材料及相关问题,你有何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杨坚建立隋朝与隋朝的统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与隋朝的统一.
2.【答案】C
【解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解决了隋朝大运河开凿中的许多难题,使隋朝大运河顺利开通。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A.“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
B.“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B。
C.“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故C正确。
D.“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贞观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A由材料中的图画与雕塑可以看出材料并未涉及唐朝的文学,故A错误;B三幅图片一个是骑马的女子,一个是下棋的女子,一盒是吹排箫的女子,没有涉及对外关系,故B错误;C图中不能看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排除C。D由图片所反映的女子下棋、骑马可以看出,唐朝风气较为开放,女子大胆地外出活动,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社会文化。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识记相关知识点。
5.【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这表明通判的作用监督制约地方长官,加强中央集权,正确。
B.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排除。
C.材料反映的内容看,并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D.宋代在知州以外,设置通判,不能牵制宰相权力,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6.【答案】A
【解析】宋代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市舶司,在其他主要港口也设立了市舶司。这表明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宋代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外贸易成为税收重要来源、造船技术领先世界,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由于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业活动,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C。
本题以“交子”在北宋前期的川蜀地区率先登上商品交换的历史舞台为切入点,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第七,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汉朝、隋朝、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大量驿站的设立,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能够说明元朝交通便利,驿站发达。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时期的交通。注意准确识记元朝时期的交通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交通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元杂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元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据“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可知,李明同学学习的历史人物是关汉卿,选项A符合题意。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是《本草纲目》;宋应星是明朝的科学家,其著作是《天工开物》;曹雪芹是清朝的小说家,其著作是《红楼梦》,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关汉卿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关汉卿的《窦娥冤》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关汉卿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到元朝时,海上贸易空前活跃,它们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可知,材料中的“奇迹”是指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为明代早期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B
【解析】“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李自成起义。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李自成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伊犁将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分裂国家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图片内容与西藏、台湾、青海无关,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西汉、唐朝、元朝和清朝加强对新疆管辖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汉、唐朝、元朝和清朝加强对新疆管辖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乾隆时期全国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大大增加,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并不是十分活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B
【解析】据“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可知,京剧脸谱通过刻画的脸谱来体现人物的特征,渗透了人们的价值取向,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表述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脸谱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剧脸谱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文成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题2】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小题3】西藏;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等。
【小题4】和亲、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册封、派驻官员管理地方。
【解析】本题以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历史意义、元朝设置宣政院以及意义、清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历史意义、元朝设置宣政院以及意义、清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古代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式等知识。
17.【答案】【小题1】李白、杜甫、王维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贡献(或努力);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2】现象:学术文化高度发展,学术空气空前活跃;涌现出许多哲学学派;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科举制度大发展;人才的分布更加合理。(任答两点即可)政策:重文轻武。
【小题3】新突破:朴学(或考据学)的出现和发展;(大规模)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任答一点即可)时代背景:清朝实行文字狱;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清朝统治者重视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宋代出现的社会现象、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清代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新突破及时代背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诗歌繁荣的原因、宋代出现的社会现象、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清代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新突破及时代背景的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明长城、北京紫禁城。
【小题2】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起了推动作用,指南针在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小题3】《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小题4】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等。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四大发明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