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隋文帝的三儿子秦王杨俊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殿,用外国进贡来的香料涂抹墙壁,用美玉、黄金装饰台阶,宫殿的墙上到处镶着镜子,生活越来越奢侈。隋文帝下令罢免了杨俊的官职,把他禁闭起来。这反映了隋文帝(  )
A. 励精图治 B. 提倡节俭 C. 发展生产 D. 改革创新
2. 隋炀帝时,李生家住江都,乘船去洛阳进行科举考试,先后途经大运河的哪两段(  )
A. 永济渠、通济渠 B. 通济渠、邗沟 C. 江南河、邗沟 D. 邗沟、通济渠
3. 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其一手引导了唐朝的盛世,同时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他的多姿世界与无奈。“盛世”指(  )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4. 如两幅图是唐朝出现的新型工具,它们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B.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 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D. 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
5. 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诗歌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材料反映的唐诗的特点(  )
A. 创作繁荣 B. 体制完备 C. 流派众多 D. 适应市井生活
6. 钱穆《国史大纲》里这样评价王安石变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此材料旨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B. 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C.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D.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7. 如图为两宋民族关系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8.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这一事件的影响不包括(  )
A.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B. 增加了北宋百姓的负担
C. 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发展 D. 使辽国创制了文字
9. 宋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说明(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C. 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农业发展 D. 中央财政收入来自于南方
10. 某中学准备举办宋代历史图片展,在其中一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  )
A. 商业繁荣 B. 国家统一 C. 民族政权并立 D. 文化发达
11. 斯塔夫里 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这一政权”是(  )
A. 唐 B. 宋 C. 元 D. 清
12. 据图可知,当时管辖石家庄的行政机构是(  )

A. 河南江北行省 B. 中书省 C. 甘肃行省 D. 陕西行省
13. 《水浒传》有这样一个情节:“燕青和李遗入城看灯,两个手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平话,正说《三国志》,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应是(  )
A. 瓦子 B. 坊市 C. 客栈 D. 相国寺
14. 他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开创了豪迈的词风。“他”是(  )
A. 李清照 B. 苏轼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15. 宋元时期的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不是宋元时期创造科技成就的是(  )
A. 活字印刷术 B. 金属火铳 C. 元散曲 D. 指南针
16.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第一个居住在故宫的皇帝是(  )
A. 朱元璋 B. 朱棣 C. 努尔哈赤 D. 康熙帝玄烨
17. 他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初稿,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编写出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这部“药物学著作”是(  )
A. 《天工开物》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黄帝内经》
18.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到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1644年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明朝灭亡于(  )
A. 明末农民起义 B. 明朝将领吴三桂 C. 清军 D. 蒙古铁骑
19. 某班学习小组搜集到了明清时期“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等内容,这说明明清时期(  )
A. 特务统治强化 B. 思想控制加强 C. 文化专制强化 D. 君主集权强化
20. 七年级10班同学进行主题探究活动,搜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相关史事,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 对外关系 B. 君主专制强化
C. 清朝的兴亡 D. 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1.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形成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商帮。清朝大的商帮有(  )
A. 晋商、浙商 B. 晋商、徽商 C. 徽商、邢商 D. 川商、邢商
22.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下列不是明朝小说的是(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23. 七年级10班在开展“历史中的地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搜集到一幅疆域图。据此可知(  )
A. 清朝疆域比明朝大
B. 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C. 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D. 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的领土
24. 1790年,乾隆帝80岁寿辰时,由徽商组织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不断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了京剧。据此可知,京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贴近生活 B. 兼收并蓄 C. 皇帝支持 D. 题材广泛
25. 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按照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 隋——宋——五代——元 B. 唐——宋——明——元
C. 隋——宋——元——清 D. 唐——元——宋——清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材料中的四幅图片分别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 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概括政治制发展的趋势。
27. 我国古代汉藏关系源远流长,两族友好交往,共同发展。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辇图》(图一)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材料二达赖、班禅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金印(图二)。
(1) “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求婚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政策的变化。
(3) 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除上述材料外,请你再找出一例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依据。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材料二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于“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试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部分为主体,每个部分都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和唐朝科举制创新的表现。
(2)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社会风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
(3) 明朝科举制中考生答卷所写文章被称为什么?
(4) 上述材料和问题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什么?
29.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从 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杜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请你写出唐朝致力于传播中外文化的两位著名高僧和宋代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 材料一、二与材料三相比,中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4) 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外交往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材料内容通过隋文帝惩罚奢侈浪费的儿子来反映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而并未提及隋文帝励精图治的行为,故A错误;
B.材料“隋文帝的三儿子秦王杨俊模仿皇宫建造自己的宫毁,用外国进贡来的香料涂抹墙壁,用美玉、黄金装饰台阶,宫殿的墙上到处镶着镜子,生活越来越奢侈。隋文帝下令罢免了杨俊的官职,把他禁闭起来。”的描述说明由于隋文帝的三儿子秦王杨俊生活奢侈,隋文帝罢免了他的官职,并且将其禁闭,这说明隋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B正确;
C.材料内容通过隋文帝惩罚奢侈浪费的儿子来反映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而并未提及隋文帝发展生产的政策,故C错误;
D.材料内容通过隋文帝惩罚奢侈浪费的儿子来反映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而并未提及隋文帝改革创新的政策,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开皇之治,结合隋文帝的治国思想及措施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开皇之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淮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李生从江都乘船去洛阳进行科举考试,先后途经大运河的邗沟和通济渠这两段,故D符合题意;ABC搭配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四段。
3.【答案】C
【解析】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盛世”指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玄宗,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是开元盛世,开皇之治是隋文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康乾盛世是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统治时期,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4.【答案】B
【解析】图片是唐朝发明的曲辕犁和筒车,它们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筒车与垦田面积逐渐扩大、控制入土深浅,适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AD;图片与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无关,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曲辕犁和筒车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答案】D
【解析】据题干“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诗歌体制之完善齐备”可知,唐朝的特点有创作繁荣、体制完备、流派众多。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适应市井生活不是唐诗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光耀千古的唐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适应市井生活不是唐诗的特点。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加重人民的负担,C是正确的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D
【解析】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同年南宋建立,故金与南宋对峙时辽已灭亡,D项错误,符合题意;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宋、辽、西夏处于对峙状态,A项示意图正确,不符合题意;1125年,辽被金灭亡,金、西夏与北宋继续对峙,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金灭辽、北宋后,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同时西夏向金称臣,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的并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辽、宋、夏、金的并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阿保机建国后,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在汉人的帮助下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而澶渊之盟签订时是辽圣宗在位,D项不是澶渊之盟的影响,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北宋每年都要给辽岁币加剧了北宋百姓的负担,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澶渊之盟,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宋朝初年,北方人口仅有一百多万户,而南方却有二百三十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以得出:宋朝,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粮食产量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所以A项正确。B项所述耕作技术,与题干材料无关,应排除;材料未直接体现北民南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财政收入来源,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基础知识、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史料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反映宋代商业繁荣;“交子”出现是商业繁荣的结果;《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经济繁荣的景象;南宋海船反映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它们都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故A符合题意;宋代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图片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不能说明宋代民族政权并立、文化发达,排除C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宋代商业繁荣。
11.【答案】C
【解析】A.唐朝疆域没有到达欧洲,排除A。
B.宋朝没有实现全国统一,更不可能横跨欧亚大陆,排除B。
C.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横跨欧亚大陆,是我历史上最大的,C符合题意。
D.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湖,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脉,没有横跨欧洲,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的疆域。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元朝的疆域。
12.【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故元朝时期管辖石家庄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B符合题意;ACD不可能管辖河北地区,排除AC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重点掌握中书省的管辖范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书省的管辖范围。
13.【答案】A
【解析】据题干关键词“桑家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等城市中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宋代许多穷苦人在瓦子中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故题干“□□”应是瓦子,A符合题意;瓦子里面有说书的,与题干“□□”里说平话,正说《三国志》,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相符,和坊市、客栈、相国寺不符,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知道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北宋文学家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他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故题干中的“他”是苏轼,B项正确;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作品充满了血和泪,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忧患情怀,排除A项;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主持了变法,排除C项;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苏轼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苏轼的词风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苏轼的词风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A.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符合题意,排除A。
B.金属火铳是元朝时期的兵器,不符合题意,排除B。
C.散曲属于元朝的文学成就,不属于科技成就的范畴,故C符合题意。
D.指南针是宋代时期的科技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B
【解析】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以后,选定北京为都城,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故B符合题意;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排除A;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排除C;康熙帝玄烨比朱棣晚,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紫禁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京紫禁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第一个居住在故宫的皇帝是朱棣。
17.【答案】C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规模空前的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C项正确;《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B项;《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解析】A.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城内,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A正确。
B.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朝,与清军夹击李自成军队,是在明朝灭亡后,排除B。
C.明朝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清军,排除C。
D.明朝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蒙古铁骑,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朝的灭亡。
本题考查了明朝的灭亡。侧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侍卫亲军,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成祖是设立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文字狱是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言行进行严厉钳制的措施。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是文化专制和民族统治的产物。雍正帝时:创设军机处,主要职能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符合题意,ABC均不全面,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解题关键是“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最终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1770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到了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召见和妥善安置。故题干探究的主题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符合题意;题干史实没有涉及到对外关系,排除A;题干史实反映的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与君主专制强化的史实不符,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清朝的灭亡,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21.【答案】B
【解析】清朝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故B符合题意;清朝大的商帮有晋商、徽商,不是浙商、邢商、川商,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朝大的商帮有晋商、徽商。
22.【答案】D
【解析】A.《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A排除。
B.《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是施耐庵。B排除。
C.《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C排除。
D.《红楼梦》出现于清朝,作者是曹雪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四大名著。
本题考查了四大名著。注意掌握成书时间。
23.【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疆域图可知,这是清朝时期的疆域,由此可知,钓鱼岛、赤尾屿是中国的领土,D项正确;“清朝疆域比明朝大”在题干中未有比较,排除A项;“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在题干图片中未有体现,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疆域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的疆域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解析】据“徽调不断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形成了京剧”可知,京剧形成的特点是兼收并蓄。京剧形成的特点是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D是对昆曲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等知识。京剧在徽调基础上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之后逐渐形成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剧形成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隋朝建立,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907年朱温建立梁政权,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960年宋朝建立,1271年元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明朝;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逐渐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故C顺序正确,符合题意;五代在宋朝前面,排除A;元朝在明朝前面,排除B;宋朝在元朝之前,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中国古代的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
26.【答案】【小题1】图一:隋朝(或唐朝);图二:宋朝;图三:元朝;图四:清朝。
【小题2】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北宋的政治、元朝行省制度。清朝军机处。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北宋的政治、元朝行省制度。清朝军机处,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求婚结果: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入藏和亲)。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小题2】变化:由和亲到册封(或由联姻到管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小题3】依据: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解析】本题以二战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意义、从唐朝到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政策的变化、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依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意义、从唐朝到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政策的变化、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依据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诞生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创新的表现: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小题2】风气:读书。原因:科举制度改革和发展;进士授官、升迁迅速;宋朝重文轻武;印刷术普及等。
【小题3】八股文。
【小题4】科举制的建立与发展。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29.【答案】【小题1】高僧:玄奘、鉴真。商港:广州、泉州。
【小题2】特点:规模大、次数多。
【小题3】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小题4】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要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往;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要更加开放包容,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能闭关锁国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在外交往的史实、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对中外交往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在外交往的史实、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影响、对中外交往的认识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