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千万不要搞错了。

什么是《大学》?

《大学》约作于(前505一前434),作者不详。它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没有单独刊印过。由于唐代韩愈、李翱的推崇,《大学》地位开始上升。到了北宋,程颢、程颐对《大学》更是褒奖宣扬有加,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大学》第一次从《礼记》中被抽出来,同《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且为“四书”之首。

朱熹继承二程的观点,认为《大学》是孔子和他的门徒留下来的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主要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第一章是全文的总纲,朱熹称之为经文,讲的是“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就是让光明的德行兴盛起来,这是对内的。“亲民”是让民众能日新月异,不断进步,革新民意,这是对外的。

“止于至善”就是让自己的道德和社会的道德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就是从“无知”达到“有知”。“诚意”就是真心实意,不自欺,不欺人。

“正心”就是端正思想,去除邪思杂念。“修身”就是修炼自己的品德和能力。“齐家”

就是让家庭和睦,团结一心,充满温情。“治国”就是让国泰民安,安定和谐。“平天下”就是让天下太平,没有纷争。首先从“明明德”做起,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接着“亲民”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什么是《大学》,千万不要搞错了。

“三纲八目”也被说成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自我管理,也就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和行动,即“亲民”(包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是《大学》的最佳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