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音体美学校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音体美学校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17.0分)
1.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褐眼与蓝眼 B. 兔的长毛与兔的短毛
C. 豆荚的绿色和花纹色 D. 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2. 用甲、乙两个桶及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桶中都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一种颜色代表来自父方或母方
B. 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2:1:1
C. 甲、乙两桶中的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
D. 从甲、乙两桶中各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该过程代表雌雄配子的形成
3.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孟德尔实验、方法及分离定律的叙述正确的( )
A. 两纯合子交配,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一定为显性性状
B.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C. 假说—演绎法中演绎推理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
D. 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4. 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有8种,基因型有8种 B. 表现型有4种,基因型有18种
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5. 下图中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作用的时期分别是()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③,⑥
6. 下列与遗传定律和遗传实验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的生物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B. 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均会发生自由组合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联会
D. 在一对相对性状遗传中,自交实验可以判断该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7. 下列有关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
B. 没有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C. 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D. 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Ⅰ的每个时期
8. 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 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 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可出现在该生物体精子的形成过程中
D. 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
9.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发生于原核生物
B. 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发生
C. 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两次
D. 一个性原细胞分裂的结果必定是形成4个生殖细胞
10. 某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矩,专门给它传粉的蛾长着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这两个物种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一现象体现了生物的( )
A. 协同进化 B. 定向变异 C. 用进废退 D. 人工选择
11. 抗生素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杀死部分细菌的同时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而现在有效的药物越来越少,我们需采取行动,禁止滥用抗生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是抗生素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
B. 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抗生素是对细菌的有利变异进行选择
D. 滥用抗生素可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使细菌朝抗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
1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1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各种变异能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D.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4. 人类12号染色体上的ATXN2基因中“CAG”序列异常重复扩增会导致“企鹅病”(即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患者表现为眼球震颤,且走路像企鹅一样摇摇晃晃,无法保持平衡。上述病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染色体片段重复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数目增加 D. 基因重组
15. 在一对家猫所生的小猫中,性状出现很多差异,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量变异
16. DNA复制所需的基本条件是( )
A. 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B. DNA、RNA、ATP和酶
C. 模板、温度、能量和酶 D. DNA、脱氧核糖、能量和酶
17. 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B. DNA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配对方式的不同
C. 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若干个基因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8. 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变异)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a和C/c能自由组合
B. 该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a和B/b能自由组合
C. 该个体在有丝分裂中期会出现2个四分体
D. 该个体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能产生2种卵细胞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19. 如图为某生物体内的部分物质与结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若图1中A为糖类,则A是 ______ ;
(2)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1的 ______ (填字母),F的主要载体是图1中的 ______ (填字母)。
(3)如图2所示,E在H上呈 ______ 排列,E中的遗传信息是 ______ (“随机的”或者“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20. 南瓜的果实形状有球形、扁形和长形图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现将两纯种球形果实的南瓜进行杂交,结果如图。请分析回答:
(1)纯种球形南瓜的基因型是 ______ 和 ______ 。
(2)F2球形南瓜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______ 。
(3)若对F1扁形南瓜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______ 。
(4)若F2球形南瓜自由交配后代中长型果实的概率是 ______ 。
21. 如图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 ______ (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
(2)mRNA是以图中的③为模板,在 ______ 的催化作用下,由4种游离的 ______ 依次连接形成的。
(3)翻译过程中,以 ______ 为模板,通过终止密码子发挥作用使该过程停止。
(4)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人的褐眼与蓝眼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兔的长毛与兔的短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豆荚的绿色和花纹色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选:D。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答题。
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解:A、该实验中,甲、乙两桶中都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一种颜色表示一种配子,两桶分别代表来自母方或来自父方,A错误;
B、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以减小实验误差,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1:2:1,B错误;
C、由于雌雄配子数量一般不等,因此甲、乙两桶中的小球数量可以不相等,但每桶中的A与a小球数量一定要相等,C正确;
D、从甲、乙两桶中各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该过程代表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错误。
故选:C。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注意事项:
1、材料用具的注意事项是:
(1)代表配子的物品必须为球形,以便充分混合。
(2)在选购或自制小球时,小球的大小、质地应该相同,使抓摸时手感一样,以避免人为误差。
(3)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数量相等,以表示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同时,每个小桶内的带有两种不同基因的小球的数量也必须相等,以表示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分离,以及形成数目相等的含显性基因和含隐性基因的配子。
2、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时应将小桶内的小球混合均匀。
(2)抓球时应该双手同时进行,而且要闭眼,以避免人为误差。每次抓取后,应记录下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每次抓取的小球要放回桶内,目的是保证桶内显隐性配子数量相等。
(4)每做完一次模拟实验,必须要摇匀小球,然后再做下一次模拟实验。实验需要重复50~100次。
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明确两组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答案】D
【解析】解:A、两纯合子交配,如aa×aa→aa,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不一定为显性性状,A错误;
B、杂合子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B错误;
C、假说—演绎法中实验验证的内容是进行测交实验,C错误;
D、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①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②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具体过程;识记遗传学中的相关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答案】D
【解析】解:AB、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由于三对基因自由组合,则表现型有2×2×2=8种,基因型有3×2×3=18种,AB错误;
CD、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所占比例为,C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并且独立遗传,因此应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解答时首先逐对基因考虑,然后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本题着重考查了基因自由定律的应用,在解答首先逐对基因考虑,然后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掌握一般计算规律,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难度适中。
5.【答案】A
【解析】解:(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图中①②时期;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图中④⑤时期。
故选:A。
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④⑤表示减数分裂,③⑥表示受精作用。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B
【解析】解:A、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的生物是真核生物且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染色体上,A正确;
B、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会发生分离,不会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C正确;
D、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自交可以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D正确。
故选:B。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自交法、测交法和杂交法等方法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答案】A
【解析】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A正确;
B、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才会形成四分体,B错误;
C、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C错误;
D、四分体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A。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掌握四分体的概念及其中的数量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答案】C
【解析】解: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共8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点已分裂,所以细胞内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根据四幅图所处细胞分裂的时期,可排序为①③②④;由于进行的是减数分裂,所以可出现在该动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C正确;
D、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只有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暂时为8条,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分别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9.【答案】B
【解析】解:A、减数分裂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中,不能发生在原核生物中,A错误;
B、减数分裂在形成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发生,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C错误;
D、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够产生4个精子,但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D错误。
故选:B。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解: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根据题干“这两个物种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知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协同进化,A正确。
故选:A。
协同进化: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协同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答案】B
【解析】解:A、在自然界中,细菌存在抗药性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并且能繁衍后代,因此,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是抗生素发挥选择作用的结果,A正确;
B、抗药性变异在滥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抗生素是将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B错误;
C、抗生素对细菌的有利变异进行选择,对细菌来说,抗药性增强有利于细菌的生存,C正确;
D、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并且能繁衍后代,故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选择导致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提高,使细菌朝抗药性增强的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B。
在自然界中,细菌存在抗药性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活下来,并且能繁衍后代。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B
【解析】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与拉马拉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进行比较和区分,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作答,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3.【答案】C
【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C正确;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C。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B
【解析】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ATXN2基因中“CAG”序列异常重复扩增会导致“企鹅病”,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故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
故选:B。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答案】B
【解析】解:A、基因突变在个体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且基因突变引起的差异往往是病态的,A错误;
B、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正确;
CD、染色体变异在个体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且该变异引起的差异往往是病态的,C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理解。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等位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3、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实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6.【答案】A
【解析】解:DNA分子复制所需的条件有:
(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
(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故选:A。
有关DNA分子的复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4.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
(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7.【答案】B
【解析】解:A、没有复制时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A正确;
B、DNA的多样性取决于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B错误;
C、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生物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异性,C正确;
D、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RNA病毒,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一个DNA上有若干个基因,一般基因和基因之间存在基因间区,D正确。
故选:B。
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本题考查基因和DNA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CD
【解析】解:A、基因A、a与C、c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减数分裂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基因A、a与B、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四分体出现,C错误;
D、该个体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能产生1种卵细胞,D错误。
故选:BCD。
题图分析,由于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B连锁,a、b连锁),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9.【答案】脱氧核糖 D H 线性 特定的
【解析】解:(1)若图1中A为糖类,参与构建脱氧核苷酸,则A是脱氧核糖。
(2)F表示D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1的D(脱氧核苷酸),F(DNA)的主要载体是图中的H染色体。
(3)如图2所示,E基因在H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E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是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故答案为:
(1)脱氧核糖
(2)D H
(3)线性 特定的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H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图中G为蛋白质;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则A、C表示磷酸、脱氧核糖。
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正确分析概念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AAbb aaBB 1/3 扁形果实:球形果实:长形果实=1:2:1 1/9
【解析】解:(1)根据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F1扁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则纯种球形南瓜甲和乙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2)F2球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_bb、aaB_,球形南瓜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和aaBB,F2球形南瓜中纯合子新占比例是2÷6=。
(3)若对F1扁形南瓜(基因型为AaBb)进行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_B_:A_bb:aaB_:aabb=1:1:1:1,对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扁形果实:球形果实:长形果实=1:2:1。
(4)F2球形南瓜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2aaBb、1aaBB,该群体中A:a=3:1、B:b=3:1,则该群体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长型果实(aabb)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AAbb aaBB
(2)1/3
(3)扁形果实:球形果实:长形果实=1:2:1
(4)1/9
分析遗传图F2中扁形:球形:长形=9:6:1,而9:6:1是9:3:3:1的变式,说明南瓜果形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F1扁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即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扁形,只有A或只有B时,表现为球形,A和B都不存在时,表现为长形,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旨在考查考生对9:3:3:1变式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21.【答案】DNA→RNA→蛋白质 RNA聚合酶 核糖核苷酸 mRNA tRNA
【解析】解:(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图中左侧图由双链DNA生成mRNA,推测正在进行转录,即遗传信息由DNA→RNA;右侧图核糖体参与肽链形成,推测正在进行翻译,即遗传信息由RNA→蛋白质。故该图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2)转录过程中,以DNA的一条链(图中的③链)为模板来合成mRNA,该过程用到的酶是RNA聚合酶,原料是RNA的基本单位—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3)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开始翻译,到终止密码子结束翻译。
(4)tRNA可以识别位于mRNA上的特异性密码子,并携带特定氨基酸进入核糖体进行肽链的合成(翻译)。
故答案为:
(1)DNA→RNA→蛋白质
(2)RNA聚合酶 核糖核苷酸
(3)mRNA
(4)tRNA
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