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无答案)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 年 级 历 史 试 题
(闭 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 分)
注意:请把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在本试题上答题
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后填涂到答题卡上)
1.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图 1)的主要依据是
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
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图 1
2.在我国一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和最早的木构
水井。这处遗址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A.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B.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C.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D.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4. 有一天,王华去参观某一历史博物馆,其中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深深地吸引着
他。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此文物中的文字可能是
A. 甲骨文或金文 B. 大篆或小篆
C. 隶书或大篆 D. 隶书或小篆
5.“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
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6.“商鞅虽死,秦法犹存。”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A. 背景 B. 过程 C. 内容 D. 影响
7.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列属于经济领域变革的是
A. 少数民族交往密切 B. 铁器牛耕出现
C.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诸侯争霸称雄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1 (共 6 页)
8. 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
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A. 成功解决长江流域的水患 B. 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C. 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D. 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9. 《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最早提出这种“祸福相倚”思想的历史人物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10.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诸子百家关注的相同之处是
A.自我价值体现
B.社会经济发展
C.社会现实问题
D.政治制度变革
11. 图 2 所示工程的主要功能是
A.削弱北部王国的势力
B.解决南粮北运的困难
C.消除黄河流域的水患
D.抵御北方民族的袭扰 图 2
12.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还存在,中国
永为统一国家,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甚大。梁启超认为郡县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B.使中央对地方间接管理
C.促进统一国家的巩固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 209 年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 209 年处于
A. 公元前 2 世纪初 B. 公元前 2 世纪末
C. 公元前 3 世纪初 D. 公元前 3 世纪末
14.“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
树,可得衣食物。”这则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A. 重视农业生产 B. 重视发展商业 C. 农商并重 D. 发展手工业
15. 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汉武帝在位期间,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
盐铁官营专卖。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C.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
16.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
元前 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2 (共 6 页)
17.“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
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 促进了物种交流
B.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 巩固了国家统一
D. 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8. 图 3 资料卡反映了西汉
A. 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介绍
B. 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C. 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图 3
D. 大力开辟海上交通航线
19.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出现了“大一统”。据此,这一时期的阶
段特征为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 国家产生与演变规律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 D. 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20.“勤求博采著伤寒,功贯古今垂千世;辨证论治分六经,泽被中外惠万民。”这幅对
联最适合于
A.张衡 B.张仲景 C.华佗 D.班超
21.“(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
恩惠要比许多更知名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地动仪 B. 麻沸散 C. 农历 D. 造纸术
22. 表 1 反映了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
A. 导致了东汉末年诸侯分裂割据 表 1
B. 使曹操最终统一黄河流域 交战双方 结果
C.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孙刘联军—曹操 曹操战败,退回北方
D. 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3.《二十四史》中有十一部都是关于一段历史的,即一志二史八书:《三国志》《南
史》《北史》《晋书》《宋书》《南齐书》《C梁.书为》三《国陈鼎书立》局《面魏形书成》奠《定北基齐础书》《周
书》。这段历史是 D. 使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A. 夏商周时期 B. 东周时期 23C.. 《秦二汉十时四期史》中D有. 十三一国部两都晋是南关北于朝一时段期
2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历北史方的经,济即日一益志落二后史。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
素是
A.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 B. 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C.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3 (共 6 页)
25. 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提倡儒
学、招抚流民。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这表明
A. 汉人在军事上征服了胡人 B.“王与马,共天下”
C. 苻坚文化修养很高 D. 民族交融成为大势所趋
26. 表 2 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表 2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 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 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27. 表格归纳法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表 3 是小明阅读了《科学家祖冲之》后进行的
内容归纳。表格中数学方面的贡献是
表 3
贡献
人物 朝代
数学 历法 机械制造
祖冲之 北朝 ( ) 《大明历》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A.《齐民要术》 B. 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C.《兰亭集序》 D. 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8. 历史观点是指观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采取的态度、持有的看法。下列属于历史
观点的是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约公元前 1600 年商朝建立
C.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D.公元 184 年黄巾起义爆发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9题6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4分,第32题10分,
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东周时期(公元前 771-256 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
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
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东周时期的别称。(2分)
(2)你同意材料中关于东周时期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4 (共 6 页)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图 4 图 5
(1)据材料一,写出图 4 的工具的制作方法。请写出图 5 使用的原始行业。(4 分)
材料二
图 6 图 7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判断两幅图片所属的朝代和它们的价值。(6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我们研究和了解真实历史的可靠来源以及上述材料体现的
共同主题。(4 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图 8
(1)读材料一,写出图示中①和②处的政权(或王朝)。根据图示归纳这一时期的
阶段特征。(6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5 (共 6 页)
材料二
北迁都 ④
魏 促
黄河流域出 孝 进
文 族了
帝 融现民族大交 北
改 合方
融的趋势 革提倡学习 民
中原文化
图 9 图 10
(2)据图9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据图10写出④
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2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 司马迁饱读书籍之后,负行囊遍游天下。他登绍兴会稽山,探禹穴;泛舟沅
水、湘水之上,到达长沙,亲临汨罗江。漫游南方后,司马迁至鲁地,观孔子庙堂……
“行”让人亲见亲历,增长见识……通过游历还可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可以考察
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即古人所讲“我之游,观其所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
知此事要躬行”那种亲历现场的情感体验,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
——摘编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
(1)据材料,指出司马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途径。(2 分)
(2)据材料,举一例所学史实说明司马迁探究历史的方法。(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司马迁学习历史的方法。(4分)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6 (共 6 页)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无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