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字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70分)
文综合试题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历史试题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 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本试题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题卷上作答,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进行统一评卷;
4.本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包括二道大题,25道小题,共6页。
第Ⅰ卷 选择题(33分)
一、单项选择(本题2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前面的字母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这个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后大唐盛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重大。然而,这样一个王朝仅仅存在了37年。该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王朝末年统治残暴
C.全国各地武装反抗 D.实施编订户籍制度
2.从右表的这些评论可知,隋朝大运河
A.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
B.加快了中外经贸往来
C.实现了隋朝的大一统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3.有学者认为,“它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该制度创立于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4.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辛弃疾 D.关汉卿
5.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鉴真东渡 ④马可·波罗来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6下列对联描写唐太宗的是
A.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声色误王国 D.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7.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8.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经济的繁荣 B.文学艺术的兴盛 C.政治的清明 D.社会风气的开放
9.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重文轻武 D.科教兴国
10.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据《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坐在草垫上下围棋)”。据此可知
A.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B.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11.中国古代货币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下列货币按照其首次发行的年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康熙通宝 ②半两钱 ③五铢钱 ④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12.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听玄奘西游天竺的故事 ②元宵节时观看赛龙舟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勾栏欣赏各种节目表演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3.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时间 地区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230多方户 人口10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15.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也是疆域最大的王朝。建立元朝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 B.契丹族 C.鲜卑族 D.蒙古族
16.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7.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8.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
19.“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八股取士” D. “文字狱”
20.某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该同学调查的城市是
A.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21.古代一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他的著作,法译本书名是《中华帝国古代和现代工业》,英译本称它为“十七世纪中国的技术书”。该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2.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第Ⅱ卷 非选择题(37分)
二、材料解析(本题3小题,23题13分,24题10分,25题14分,共37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是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在中央,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中书省统山东、山西和河北之地,谓之腹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
材料四: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出现了一个新的内廷秘书机构军机处,其最重要的职责,是将皇帝口谕拟写为文字“上谕”下发。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控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它事实上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名称。(1分)该制度确立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什么 (1分)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1分)
(2)材料二反映宋朝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1分)概括该制度的主要职能。(不得摘抄原文,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2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军机处的实质。(1分)
(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三: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①“ ”的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②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③ ,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与哪些历史事件相关?(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二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1分)
(3)写出材料三中①②③的内容。(3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写出二点即可,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之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至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
材料四: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在陆上则有恰克图与外国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和技术的角度分析宋朝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清朝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策的消极影响。(不得摘抄原文,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2分)
(6)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启示。(2分)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满分70分)
第Ⅰ卷 选择题(33分)
一、单项选择(本题2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3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前面的字母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B B C D B D C A D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D B C C D D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37分)
二、材料解析(本题3小题,23题13分,24题10分,25题14分,共37分)
23.(1)中央集权制;皇帝;郡县制
(2)分割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3)行省制度;解决了中央同地方的关系问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4)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制。
(5)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6)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4.(1)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2)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为抵御外侮做出重要贡献。
(3)达赖喇嘛 驻蔵大臣 伊犁将军
(4)主要方式:武力平叛、册封宗教领袖、设置管理机构、颁布法律文件等。
(5)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25.
(1)对外开放,双向交流,相互学习
(2)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变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政策,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技术,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
(4)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变化: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或从开放到封闭。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等亦可。)
(6)要积极对外开放,学习他国长处,不能闭关锁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