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桓子怎么读(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翻译)

读资治通鉴,开篇第一篇文章便是三家分晋,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姮发创建,定都镇京和洛邑;

>魏桓子怎么读(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翻译)

东周由周平王姬宜白建立,定都洛邑。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046年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朝代,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分封制:周灭商后,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周又建立起一个以"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奴隶制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

周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朝代,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的一大特点,王朗中把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前453年,智氏家族被韩、赵、魏三家所灭。自此之后,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前403年,周朝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这掀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春秋时代,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一度扮演中原霸主的角色,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走向衰落。

在春秋初期,晋王室内部就已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力量逐渐转弱。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而晋国卿大夫的力量却逐渐强大起来,吞并割据不断,到了前458年,只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四大即大夫家族。晋国王室再也无力控制他们了。

四家卿大夫分别是智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其中智瑶的势力最大,他虽拥立哀公为晋的国君,实际上他自己却把持朝政,在晋国政事上说一不二,智瑶妄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他以晋国国君的名义,对赵、魏、韩三家大夫说:"晋国原本乃中原霸主,如今却失去了霸主地位。为了重新振兴晋国,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甲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瑶的算盘--想以公家的名义来逼他们交出土地。可由于三家人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户人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唯有赵襄子拒绝不从,他慎然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能送人!"

智瑶闻后大怒,我问你要是看的起你,居然敢不给,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共同攻伐赵氐。

前455年,智瑶、韩康子、魏桓子率领三队人马直奔赵地。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听说晋阳政宽民和。是理想的据守点,于是,便率军退据晋阳。赵襄子巡视全城,只见城池坚固,府库充实粮草充足,就是缺乏御敌所用的箭矢,于是他们将建筑宫室的材料拆下来制作箭杆。铜铸的柱子用来造箭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韩、赵、魏

没有多少日子,智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双方相持了两年之久。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前453年,智瑶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晋水淹到离城头约两米的地方。城内汪洋一片。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一些没有粮食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赵襄子手下的大臣也人心惶惶,形势十分危急。

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他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视察水情,得意扬扬地说道:"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彼此心中暗暗害怕。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和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智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既然水能灌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被智瑶灌掉。

智瑶的家臣对智瑶说:“韩、魏必反矣。”

智瑶问:"为什么呢?"

家臣说:"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赵城已经在智瑶的控制下了,但韩、魏两家并无欢喜之情,反倒优心忡忡,他们担心自己会步赵襄子的后尘,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

魏桓子怎么读(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翻译)

第二天,智瑶将家臣的话试探韩、魏两人,两人都信誓日旦,永远效忠于他,于是智瑶消除了疑虑。

两人告辞后,家臣进来对智瑶道“刚才他们出去的时候,看我的眼神惜张,你是不是将我与你说过的话和他们说了?"智瑶不以为意。于是这个家臣请求出使齐国,避祸去了。

晋阳危在旦夕,赵襄子的谋臣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溜下来,然后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正所谓唇亡齿寒,赵灭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

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愿意同赵、魏联合攻智,他们说:"我们参战本来是迫不得已,智瑶这个人专横跋扈、野心勃勃,他灭赵以后迟早要把矛头对准我们,因此我们愿意背弃智瑶,与赵襄子联合。"

当智瑶正沉浸在独霸三家的美梦之中时,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智瑶惊慌不已,此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声,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瑶在赵、韩、魏三军的合攻下,被打得一败涂地。智瑶准备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了。赵襄子恨透了智氏,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财产,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前438年,晋国国君哀公去世,晋出公即位。这时的晋国国力已经十分衰弱,国君畏惧权臣,反而向韩、赵、魏三家行朝拜礼,韩、赵、魏三国就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只留两个小地方给晋出公。

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到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自那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

后世曹魏被司马晋代,不知是不是因果轮回,而他们肯定也没有读过这篇《资治通鉴》的开篇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