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期北师大版生物七下期末冲刺提分“最后一卷”1(含解析)
2023年春期北师大版生物七下期末冲刺提分“最后一卷”1
时间50分 分数50分
考号_____姓名_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婴儿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
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
D.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
2.下列反射中,属于人类所特有的是( )
A.吮吸反射 B.排尿反射 C.眨眼反射 D.望梅止渴
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膳食不但要营养全面,而且要预防食物中毒。下列有关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少年要多种食物搭配、咸淡适宜,均衡膳食
B.四季豆中的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导致生命垂危
C.食用黄曲霉素污染的花生会引起食物中毒
D.蛋白质受热容易变性,所以豆浆无需煮沸就可饮用
4.下图是四种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对含量示意图。某同学因偏食导致营养不均衡而患了贫血症,该同学饮食中最好应多摄取下图中哪一种食物?( )
A. B.
C. D.
5.下列有关排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排泄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
B.排泄是指排出体内食物残渣的生理过程
C.排泄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无机盐和蛋白质的生理过程
D.排泄是通过肾、皮肤、肺等器官将废物和多余的物质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6.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 )
A.呆小症 B.大脖子病 C.糖尿病 D.侏儒症
7.下列不属于排泄的是( )
A.人体排汗 B.粪便排出体外
C.排尿 D.人体呼出二氧化碳
8.当人体内的血液由肺动脉经肺部毛细血管流向肺静脉时,血液内的氧含量变化情况会如下列哪幅图所示( )
A. B.
C. D.
9.下列有关“模拟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颈模拟的是动脉
B.油团模拟的是血管壁堆积的脂肪
C.实验模拟了血管壁脂肪的堆积使血流量明显减少
D.实验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脆性增大,血管容易破裂
10.小明在吃荔枝时不小心将核咽了下去,荔枝的核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A.口腔→咽→胃→大肠→食道→小肠→肛门
B.口腔→食道→小肠→胃→咽→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小肠→胃→咽→食道→大肠→肛门
11.如图为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由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
B.①病变可能会导致血尿、蛋白尿
C.正常人②中的液体不含有葡萄糖
D.③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营养物质的重吸收
12.如图表示某人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曲线ac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胸腔容积扩大
B.曲线ce段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膈顶下降
C.曲线bc、cd段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胸廓容积缩小
D.曲线ab、de段表示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肺容积缩小
13.下列关于生物圈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圈,必须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资源
B.生物圈是我们生活的唯一家园,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和发利用生物资源
C.生物圈有一定调节能力,人类的活动能加速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起更好的保护作用
D.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说明人类有能力建造一个适宜人类生活的新生物圈
14.“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明明的妈妈一直给她吃钙片,医生却说小丽缺钙,建议小丽增服(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15.某人因手术失血过多,需要输血。已知其血型为O型,他可接受哪种血型的血( )
A.A型 B.O型
C.AB型 D.所有血型的血
16.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快速建造“方舱医院”用于隔离治疗确诊病人。“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杀灭病原体
17.关于人体激素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易患侏儒症
B.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易患呆小症
C.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D.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易患大脖子病
18.下列关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观察更清晰使用高倍镜
B.防止小鱼乱跳可选择死鱼进行实验
C.看到小鱼红细胞无细胞核
D.为了保证正常呼吸用湿纱布包裹小鱼
19.下列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膀胱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B.排尿时尿液经肾小管排出体外
C.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
D.原尿中的葡萄糖被输尿管重新吸收
20.如下表是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数据(单位:g/100mL),其中表示葡萄糖的是( )
成分样品 水 ① ② ③ ④
原尿 98 0.03 0.1 0.72 0.03
尿液 96 0 0 1.1 1.8
血浆 90 8 0.1 0.72 0.03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
21.凤鲚俗称“子鲚”,是温州的物产之一.每年三月,生活在浅海的凤鲚洄游到瓯江产卵.
(1)生活在瓯江里的所有凤鲚,可以构成一个 .
(2)凤鲚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人食用凤鲚后,蛋白质在小肠内最终被消化为 .
三、读图理解题(共1题;共5分)
22.自2023年1月8号起,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为我们的防疫工作提供新的指导。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传染病,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某轻症患者居家时服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原因是 。
(2)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是用来检测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一种简便方法。抗原试剂盒利用的原理主要是抗原与抗体能发生 结合,因此试剂盒中含有能识别新冠病毒的物质是 。图甲为抗原试剂盒部分操作说明,若某人抗原检测的结果如图乙,则检测结果是 。
无效:质控区未出现红色条带
阳性(+):两条红色条带出现
阴性(-):仅质控区出现一条红色条带
四、资料分析题(共1题;共6分)
2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宫颈癌主要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除此之外,HPV也可以引发其他相对少见的癌症,如阴茎癌、喉癌、肺癌和肛门癌等。HPV主要通过性或皮肤接触传播。现已普及的HPV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其中九价疫苗可以防治九种HPV,男女均可接种。
资料二 2019年3月21日,响水天嘉宜公司发生特大爆炸事故,死伤惨重。国家卫健委已就江苏盐城市响水县化工厂爆炸事故紧急调派三批医疗专家组,赶赴当地驰援医疗救治工作。
(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从免疫角度看,接种的疫苗相当于 (选填“抗原”或“抗体”),这种免疫过程属于 免疫。接种疫苗属于哪项预防措施: 。
(2)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发现有鲜红的血液从一伤者大腿处一股一股地涌出,极有可能是 血管出血,因此医护人员立即在伤口的 (选填“近心端”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
五、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5分)
24.在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知识后,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他们根据“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澄清的石灰水、试管2支、气球2个、打气泵1个、凡士林、细线若干条.
设计方案:
步骤一:把气球A吹到一定大小,并有细线扎紧气球口,接着用打气泵向气球B打入空气,使其与气球A一样大,也扎紧气球口.(提示:气球中要尽量收集足够多的气体;扎气球口时要打活结)
步骤二: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倒入3mL澄清的石灰水.
步骤三:在甲、乙试管口外壁涂上凡士林,减少实验时气体外泄.
步骤四:把气球A和B分别套在试管甲和乙上(如图所示),解开扎口,将球内气体通入试管,并轻轻振荡.(特别提醒:注意防止气球从试管口脱落.)
步骤五:观察甲、乙试管内石灰水的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中设计的试管乙是为了与试管甲形成 .
(2)预测实验结果:预测一:如果试管 (填“甲”或“乙”)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另一试管中的石灰水 ,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预测二:若 ,则不能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人在呼气时,肺内容积 (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相应增大,气体被呼出.
六、综合题(共1题;共9分)
25.如图是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 和肺组成的。图中序号④是 。
(2)图中的①能将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清洁。
(3)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图中的结构② 。
(4)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A.口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C.鼻→气管→支气管→肺
D.鼻→支气管→气管→喉→咽→肺
(5)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6)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之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由多变 ,
氧气由少变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故A不符合题意;
B.婴幼儿因大脑的发育不完善,对排尿的抑制能力较弱,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排尿,故B不符合题意;
C.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就会减弱,故C不符合题意;
D.人在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呆小症,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及分泌异常时症状如下: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 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身材矮小,但智力低下 );成年:甲状腺功能不足;食物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低血糖
2.【答案】D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解析】【解答】A吮吸反射、B排尿反射、C眨眼反射都是由具体条件刺激引起的简单反射,人和动物共有,ABC不符合题意;
D、望梅止渴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反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是一种本能,在大脑皮层一下的中枢的参与下完成;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或训练形成的,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3.【答案】D
【知识点】合理营养;食品安全
【解析】【解答】A.青少年要多种食物搭配、咸淡适宜,均衡膳食,利于身体健康和身体发育,A不符合题意。
B.四季豆豆荚中含皂甙,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性,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B不符合题意。
C.花生霉变之后生成黄曲霉菌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C不符合题意。
D.饮用没有熟的豆浆对人体是有害的。豆浆中含有两种有毒物质,会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并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引起中毒症状。预防豆浆中毒的办法就是将豆浆在100℃的高温下煮沸,就可安心饮用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食品安全是指:防止食品污染;预防食物中毒.包括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防止食品被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有关是否有添加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和厂家地址等内容。
4.【答案】C
【知识点】食物中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解:分析题干四种食物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可知:A中含维生素D较多、B中含钙较多、C中含铁较多、D中含维生素C较多;因此某同学患贫血症,由于体内缺乏含铁的无机盐引起的,最好多摄取C中食品,C符合题意。
【分析】(1)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2)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含铁的无机盐引起的,多吃含铁多的食物可以防治。
5.【答案】D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A.排泄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排出体内食物残渣属于排遗,不属于排泄,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或动物体的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排泄的废物中没有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排泄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把所产生的不能再利用的尿素、尿酸、二氧化碳、氨等,以及过剩的水、无机盐、进入人体的各种异物(药物等),通过肾、皮肤、肺等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通过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6.【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大脖子病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饮食中缺碘。导致甲状腺增生肿大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能够调节糖的代谢。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7.【答案】B
【知识点】排泄及其途径
【解析】【解答】排汗、排尿和呼吸都属于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属于排泄,而排便属于排遗。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通过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8.【答案】A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从图中看出,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当人体内的血液由肺动脉经肺部毛细血管流向肺静脉时,血液内的氧含量增加,而肺动脉内血液中氧气含量不在增加。所以血液内的氧含量变化的情况会如A图所示。
故答案为:A。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9.【答案】D
【知识点】血管
【解析】【解答】解∶AB、“模拟动脉粥样硬化对血液流动的影响”实验中,漏斗颈和油团分别模拟的是动脉、管壁堆积的脂肪。AB正确;
C、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该实验模拟了血管壁脂肪的堆积使血流量明显减少,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脆性增大,血管容易破裂。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因此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血液循环组织,可能会引起心肌梗死或引起脑出血。管腔变窄的动脉与正常的动脉相比,血流量明显减少。
10.【答案】C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
【解析】【解答】消化道是食物消化的通道,依次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所以小明在吃荔枝时不小心将核咽了下去,荔枝的核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故答案为:C。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是食物消化的通道,据此分析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肾的结构与功能;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AD、①是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终端汇合成一条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管,外有包绕在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AD正确;
B、若某人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可能是①肾小球发生病变,导致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使蛋白质和血细胞滤过到原尿中,而肾小管不能重吸收,因此血细胞、蛋白质随尿排出,导致血尿、蛋白尿。B正确;
C、当血液入球小动脉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②肾小囊形成原尿,即②中液体的形成需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因此②肾小囊液体内含有葡萄糖,C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图中①是肾小球,②是肾小囊,③是肾小管。
12.【答案】C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由图可知,ab、de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是吸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的容积也增大;bc、cd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是呼气过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腔容积缩小,肺的容积也缩小。可见,选项中,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3.【答案】B
【知识点】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保护生物圈,不是必须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资源,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A说法错误。
B、生物圈是我们生活的唯一家园,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B说法正确。
C、生物圈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人类不能过度干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C说法错误。
D、生物圈Ⅱ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圈保护,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唯一的生存家园。
14.【答案】D
【知识点】维生素的作用
【解析】【解答】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人体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缺钙和缺乏维生素D都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因此,补钙的关键在于吸收,吸收的关键在于维生素D,通常补钙的同时也需要补充维生素D。明明的妈妈只给他吃钙片,没有补充维生素D,钙不能被体内吸收,所以医生建议增服维生素D。
故答案为:D
【分析】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皮肤粗糙、夜盲症 动物肝脏、胡萝卜、玉米等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脚气病 谷物的种皮、标准米、标准粉、肾脏等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 蛋黄、动物肝脏
15.【答案】B
【知识点】血型与输血
【解析】【解答】解: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例如:正常情况下A型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O型血的人只能接受O型血。 某人因手术失血过多,需要输血,已知其血型为O型,则只能接受O型血。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的血型系统有许多种,其中与输血有较大关系的是ABO血型系统。它包括A型、B型、AB型、O型4种血型。输血时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有些血型的人可以接受少量异型血,具体情况如下:
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输给的血型
A型 A、O A、AB
B型 B、O B、AB
AB型 AB、A、B、O AB
O型 O AB、A、B、O
16.【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a. 对急性传染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彻底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b.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a. 要注意饮食卫生;
b. 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c. 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d. 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减少病原体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a. 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b. 易感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激素调节
【解析】【解答】A.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幼年时缺乏该激素可患呆小症(智力低下),成年是该激素超过正常值可患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如食物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A不符合题意。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过多会得巨人症,B不符合题意。
C.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故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C符合题意。
D.由上述分析可知:如食物缺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激素:
名称 腺体 作用 过少 过多
生长激素 垂体 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 幼年:侏儒症 幼年:巨人症
成年: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呆小症
成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成年: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调节血糖浓度
胰岛素 胰岛 调节血糖浓度 糖尿病 低血糖
18.【答案】D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A.因为小鱼尾鳍血管在低倍显微镜下已经比较明显,且鱼尾有一定的厚度,所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用高倍镜,A不符合题意。
B.因为要观察血液流动,通过血液流动特点来区分血管,死鱼血液不流动,无法观察,B不符合题意。
C.在低倍显微镜下只看到的红细胞通过血管,看不到红细胞的内部结构,C不符合题意。
D.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或纱布,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19.【答案】C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解:A、膀胱有储存尿液的功能,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A不符合题意。
B、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C符合题意。
D、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2、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 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3、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体外
20.【答案】B
【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解析】【解答】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由表格可知,尿液中没有①和②,所以①和②分别是蛋白质和葡萄糖中的一种,因为血浆中有大量蛋白质,所以①是蛋白质,②是葡萄糖。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尿的形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 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21.【答案】(1)种群
(2)氨基酸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
【解析】【解答】解:(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生活在瓯江里的所有凤鲚,可以构成一个种群.(2)蛋白质初步消化在胃里,在小肠内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被吸收.
故答案为:(1)种群;(2)氨基酸.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知识,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思考解答.
22.【答案】(1)病原体;抗生素不能消灭病毒
(2)特异性;抗体;阴性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1)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引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体。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对病毒不起任何作用,新冠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使用抗生素治疗新冠肺炎效果不明显。
(2)抗原试剂盒利用的原理主要是抗原与抗体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试剂盒中含有能识别新冠病毒的物质是抗体,乙所示结果仅质控区出现一条红色条带,根据甲中“阴性(-):仅质控区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可知,他的检测结果是阴性。
【分析】(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是新冠肺炎确诊的首要标准。抗原检测简便、快捷,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抗原检测卡如图甲所示。在检测卡特定的位置上,附着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将样本液滴入样本孔内,样本液会从样本孔流向检测线(T)和质控线(C)。如果样本液中含有与抗体相对应的抗原,就可以观察到T线和C线均显示出红色条带。
23.【答案】(1)病原体;抗原;特异性 (后天性);保护易感人群
(2)动脉;近心端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出血类型及其包扎方法
【解析】【解答】(1)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这种免疫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的是保护易感人群。
(2)外伤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3)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静脉出血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
24.【答案】(1)对照
(2)甲;没有明显变化;没有明显变化
(3)缩小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解:(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二氧化碳的浓度的不同.因此设计方案中设计的试管乙是为了与试管甲形成对照作用,以便说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2)预测实验结果:预测一:如果试管甲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另一试管乙中的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则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预测二:假设甲、乙试管中的石灰水都没有明显变化,则不能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3)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故答案为:(1)对照;(2)甲;没有明显变化;没有明显变化(3)缩小
【分析】二氧化碳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呼吸运动是指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是通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
25.【答案】(1)呼吸道;气管
(2)湿润
(3)咽
(4)B
(5)肺
(6)少;多
【知识点】呼吸道的作用;呼吸系统的组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解析】【解答】图中,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⑥肺,⑦膈肌。
(1)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⑤支气管组成。
(2)图中,①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住灰尘和细菌,鼻粘膜分泌粘液可黏住灰尘,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粘液还可使空气变得湿润;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所以,鼻腔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
(3)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官、支气管,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可见咽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有器官,因此咽是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
(4)呼吸道自伤而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所以, 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从外界到达肺部的正确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B符合题意。
(5)图中,⑥是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肺泡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特点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6)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之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扩散进入血液,所以,经过肺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氧气含量增加。
故答案为:(1)呼吸道、气管;(2)湿润;(3)咽;(4)B;(5)肺;(6)少、多。
【分析】此题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等基础知识,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呼吸道不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还能使进入肺部的空气变得清洁、温暖、湿润;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数量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特点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 (www.21cnjy.com)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