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重点中学2022-2023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度(下)阶段考试(三)
高2022级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在古代社会,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总体而言,上述历史现象说明( )
A. 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 大河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C. 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 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亚欧非地区。据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不同的地区孕育出不同的文明,且各个文明有各自的特色,说明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A项正确;古代文明有大河和海洋文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明的多元性,不能得出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明的多元性,但无法得出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 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 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 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可得出道路的发达与畅通,有利于政令的传达,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当时是奴隶制时代,没有封建经济,排除A项;道路畅通并不会消除民族间的差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通向地方的道路,而不是罗马城市中的道路,与城市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 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等信息可知,城市以法律的形式获得了自治权,适应当时王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产生于中世纪早期,排除A项;12、13世纪,民族国家尚未形成,排除C项;12、13世纪还未产生新型生产方式,排除D项。
4.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土坦丁堡后,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 实行文化与族群交融政策
B. 建立政教分离的政权体制
C. 实施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D. 严格掌控人们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体现了一定的因俗而治的管理思想,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交融政策,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是政教合一的政权体制,排除B项;不能看出对人们宗教信仰的管控,排除D项。故选C项。
5. 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秦王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 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B. 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 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秦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均出现了君主集权统治和地方分区管理,说明不同地域的文明在统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同一性,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罗马帝国与印加帝国在国家管理方面的相似特点,没有提到三大文明的渊源,排除A项;集权政治在古代世界政治发展中并不具备普遍性,有些国家和地区并未建立集权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内容体现出三大古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较多的相似点和共通性,未强调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B项。
6. 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
A. 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 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但近年来,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者有了新的解释,认为新航路开辟与“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有关,这体现了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随着研究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几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历史解释,并非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观察,排除C项;近期学者和传统研究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 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该航海家( )
A. 深信“地圆说” B. 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C. 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 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深信“地圆说”决定向西航行到印度,结果到达了美洲,A项正确;哥伦布航行不会途经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排除B项;哥伦布没有到达真正的东方,排除C项;达伽马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排除D项。故选A项。
8.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596年,巴伦支带领3艘船,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同时其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其航行探索到了人类未知的地域,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C项正确;哥伦布到达美洲是1492年,排除A项;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排除B项;巴伦支的航行没有促进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 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 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 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播,欧洲、亚洲、非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加速,世界市场的雏形也开始出现,欧洲的商品种类和流通量成倍增长,材料也体现美洲人民接触中国的瓷器等产品,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播和世界范围内商品的流动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物种的传播和商品的流动,没有涉及欧洲对亚洲、美洲的掠夺,排除B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材料不能得出这些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画作虽然大多以宗教为题材,但克服了中世纪生硬呆板的画风,注重对人物个性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达·芬奇则将科学法则融入绘画要素,使现实主义绘画技巧臻于完善,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被刻画得细微传神。这体现出( )
A. 世俗文化取代了宗教文化 B. 科学助推人文内涵深层发掘
C. 经济发展为思想解放奠基 D. 绘画题材技法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本题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为切入点,考查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发展。结合乔托和达·芬奇的绘画技巧及其成就,可知这些进步得益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虽然绘画题材发生变化,但宗教文化依然存在,排除A项;C项说法正确,但题干并未体现,排除C项;D项中的“根本”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
A. 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 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D. 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期的法国。根据材料“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可知,18世纪后期,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成为法国城市居民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为接下来的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小册子的具体内容,无法判定是否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排除A项;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是在宗教改革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族独立斗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法国非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据《英国政治制度史》记载:“乔治二世(1683—1760)12次离开英国前往故国期间,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卡洛琳为人好强,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王后卡洛琳掌握政权 B.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坏
C. 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 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材料提到了乔治二世任国王(1727年继任)期间,多次离开英国,体现了英国国王不理政事,实权进一步丧失,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卡洛琳亲自处理政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光荣革命”成果的维护,排除B项;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感叹道:“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这说明( )
A. 分权制衡限制政府权力 B. 总统缺乏实权
C. 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 D. 国会权力至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彼此制衡,材料中罗斯福的感叹正是总统行政权受到制衡所带来的,A项正确;美国总统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实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的地位,排除C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国会权力至上与美国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
A. 奴隶制度的废除 B. 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 女权运动的兴起 D.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的工业化也相继推进,女性也因此走上了工作舞台,因此出现“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的现象,说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美国废除奴隶制度是在南北战争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非女性道德优势,排除B项;美国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 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 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 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 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英国的经济殖民主义。根据材料“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可知,英国驻埃及领事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是典型的经济殖民主义,C项正确。“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不是中性的全球化生产分工,排除A项;埃及农业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材料中英国的经济殖民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D项。故选C项。
16.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怀处于弱势的工人阶级,提出了种种改造社会的设想,马克思认为他们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论断主要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A. 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 反对开展暴力斗争
C. 缺乏社会实践意识 D. 提不出合理的社会改造方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提出合理的社会改造方案,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依靠资本家,D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触及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排除A项;反对开展暴力斗争并不是马克思提出这一论断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并不是缺乏社会实践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列宁认为其中的某些运动是“革命民主运动”“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下列史实能够佐证列宁观点的是( )
①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成立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伊朗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根据材料“革命民主运动”“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及所学可知,印度国民大会党创建于1885年12月,曾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①符合题意;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场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分裂中国的嚣张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②不符合题意;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革命期间,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被制定出来,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伊朗立宪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特色,标志着伊朗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③符合题意;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18. 下列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和工业产量名次的统计表,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国家 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名次
英国 55 3.9亿 3
法国 29 6235万 4
德国 10 1307万 2
A. 占有的殖民地数量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
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连为一体
C. 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D. 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的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从材料数据信息可得出,此时英国占据大量的殖民地,而后起的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但殖民地较少,这反映出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即一战的爆发,C项正确;德的经济实力强于法国,但殖民却少于法国,因此不成正比,排除A项;BD项是这一时期世界现状的表现,但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
19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名称 时间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 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 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 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 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中“卷入人口”、“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均很大。由此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故B项错误;反法西斯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故D项错误。
20.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C. 依靠政权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D. 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依靠政权力量,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苏联的工业化,C项正确;1925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尚未实行,排除A项;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消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与历史史实不符,苏联经济水平始终没有超过美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一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其敌视苏联,认为英国应该扼杀布尔什维克主义,共产党人都是残暴野蛮的人。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二战结束后,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演讲中又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的存在威胁了整个欧洲,这表明他( )
A. 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 B. 以维护英国利益为出发点
C. 是一位善于投机的政治家 D. 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敌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同的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是不同的,结合所学,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英国与苏联合作抵抗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丘吉尔对苏联态度的变化,这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能说明丘吉尔是善于投机的政治家,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国家利益的标准区分敌我,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下图为1968年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图中山姆大叔双手高举枪支在“亚洲”泥沼中艰难前行,山姆大叔即将被淹没,周围一片荒凉。该作品( )
A. 说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 B. 表达了对美国越战政策的质疑
C. 表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 意在反思朝鲜战争失败的教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8年,美国正在亚洲进行越南战争,漫画家通过作品描绘了美国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美国战争政策的质疑,B项正确;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排除A项;漫画不能体现美国的地位受到挑战,排除C项;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
23.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如下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欧洲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 西欧实现了外交上的独立自主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 西欧国家需要加快一体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等信息可知,材料在强调欧洲联合的重要性,从侧面反映西欧国家需要加快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说明西欧依然依靠美国求得安全,B项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并没有丧失霸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4.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等进行救助。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 B. 得益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 促成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 反映了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救助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转向“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政府增加了社会职责,A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走向萧条,政府援助处于缓和矛盾,排除B项;救助职责由民间和教会转向政府,权力向中央转移,排除C项;材料强调在领域方面增加对儿童救助,并不意味整体保障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到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答案】(1)变化:由区域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棉花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支撑);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地位越来越重要)。(任两点)
历史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世界市场的拓展(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奴隶贸易。(任3点)
(2)主要原因:蒸汽机的改良;工厂制的建立;全球联系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任4点)
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工业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原料)。
(3)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依据: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一“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到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可得出由区域商品发展为全球商品;由材料一“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可得出全球棉花贸易网络逐渐建立(棉花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支撑);由材料一“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及所学可得出对世界经济影响不断增强(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二问历史因素,由材料一“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可得出新航路开辟;由材料一“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可得出早期殖民扩张;由材料一“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可得出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拓展(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奴隶贸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至19世纪的欧洲。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可得出蒸汽机的改良;由材料二“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可得出工厂制的建立;由材料二“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及所学可得出全球联系的建立(世界市场的发展);由材料二“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可得出工业革命的推动。第二问,由材料二“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及所学可得出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工业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原料)。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问核心理念,由材料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得出共商、共建、共享。第二问依据,由材料三“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及所学可得出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26.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联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三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
国家行业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II》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期英国就业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经济发展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答案】(1)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联系历史悠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扩张,影响了东西方传统陆路交通的通畅;《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冒险家们对东方财富的贪欲和开辟新商路的愿望;到东方传教的精神动力。
(2)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但是,也导致了如城市环境恶化、工人失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
(3)现象:发达国家经济的国有化程度提高(或出现“混合经济”)。原因:效仿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战后重建的迫切需要;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
(4)经济的发展要本着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要重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要适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得出:欧洲与东方之间的联系历史悠久;由材料信息“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得出:到东方传教的精神动力;由材料信息“1294年,马可 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马可 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得出:《马可 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冒险家们对东方财富的贪欲和开辟新商路的愿望;由材料信息“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得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扩张,影响了东西方传统陆路交通的通畅。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二图片数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快了英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导致了城市环境恶化和工人失业等问题等角度分析。
【小问3详解】
“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三数据得出:发达国家经济国有化程度提高。“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从效仿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战后重建的迫切需要、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小问4详解】
“建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本着合作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要重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要适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等。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中世纪 欧洲爆发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黑死病
1492年 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
1513年 马基雅维利撰写《君主论》
1762年 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一书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92年 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
1789—1830年 法国爆发大革命
1831年 欧洲霍乱大流行
1840年 发生鸦片战争
1850年左右 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大规模使用
1866年 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1914—1918年 人类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根据信息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求:提取信息,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信息: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和1914—1918年人类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论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存在密切关系。
阐释: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意味着德国实现了完全统一,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标志着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德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急需更多的市场,而当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德国想要拥有更多“阳光下的地盘”。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为观点论述类题目,要求论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联信息:如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和1914—1918年人类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据提取的关联信息,提炼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存在密切关系。
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存在密切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论述,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存在密切关系。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意味着德国实现了完全统一,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标志着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德国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急需更多的市场,而当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法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德国想要拥有更多“阳光下的地盘”。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明确观点的准确性,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发展,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22-2023学年度(下)阶段考试(三)
高2022级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 在古代社会,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总体而言,上述历史现象说明( )
A. 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 大河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C. 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 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2. 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罗马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
A. 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 B. 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 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 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3. 12、13世纪时,西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国王结成同盟,即国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义的“特许状”。通过特许状,城市的市民不再负担封建义务,他们拥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税、铸币等 权利,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国王。这表明,西欧城市自治( )
A. 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产生 B. 符合国王权力加强的需要
C. 得益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支持 D. 源于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动
4.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土坦丁堡后,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 实行文化与族群交融政策
B. 建立政教分离的政权体制
C. 实施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D. 严格掌控人们宗教信仰
5. 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秦王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 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 B. 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 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6. 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
A. 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 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 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7. 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该航海家( )
A. 深信“地圆说” B. 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C. 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 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8.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
A. 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 B. 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 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 D. 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9.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 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 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 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10.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的画作虽然大多以宗教为题材,但克服了中世纪生硬呆板的画风,注重对人物个性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达·芬奇则将科学法则融入绘画要素,使现实主义绘画技巧臻于完善,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被刻画得细微传神。这体现出( )
A. 世俗文化取代了宗教文化 B. 科学助推人文内涵深层发掘
C. 经济发展为思想解放奠基 D. 绘画题材技法发生根本变革
11. 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
A. 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 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D. 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12. 据《英国政治制度史》记载:“乔治二世(1683—1760)12次离开英国前往故国期间,总要指定王后卡洛琳摄政。卡洛琳为人好强,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的理想肱股之臣,许多重要事宜,悉凭他做主处理。”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王后卡洛琳掌握政权 B. “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坏
C. 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 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3.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感叹道:“如果我既是总统又是国会,哪怕只有十分钟,该多好!”这说明( )
A. 分权制衡限制政府权力 B. 总统缺乏实权
C. 独立的司法权无足轻重 D. 国会权力至上
14. 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
A. 奴隶制度的废除 B. 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 女权运动的兴起 D.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15. 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 )
A. 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 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 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 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16.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怀处于弱势的工人阶级,提出了种种改造社会的设想,马克思认为他们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论断主要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A. 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 反对开展暴力斗争
C. 缺乏社会实践意识 D. 提不出合理的社会改造方案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列宁认为其中的某些运动是“革命民主运动”“反对中世纪制度的革命运动”。下列史实能够佐证列宁观点的是( )
①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孟买成立②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伊朗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8. 下列是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和工业产量名次的统计表,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国家 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名次
英国 55 3.9亿 3
法国 29 6235万 4
德国 10 1307万 2
A. 占有的殖民地数量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
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连为一体
C. 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D. 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19.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名称 时间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 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 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 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 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
20.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C. 依靠政权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D. 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21. 一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其敌视苏联,认为英国应该扼杀布尔什维克主义,共产党人都是残暴野蛮的人。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二战结束后,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演讲中又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的存在威胁了整个欧洲,这表明他( )
A. 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 B. 以维护英国利益为出发点
C. 是一位善于投机的政治家 D. 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敌我
22. 下图为1968年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图中山姆大叔双手高举枪支在“亚洲”泥沼中艰难前行,山姆大叔即将被淹没,周围一片荒凉。该作品( )
A. 说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 B. 表达了对美国越战政策的质疑
C. 表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 意在反思朝鲜战争失败的教训
23. 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如下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欧洲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 西欧实现了外交上的独立自主
C.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 西欧国家需要加快一体化进程
24. 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贫困儿童和孤儿由教会及慈善人士建立的孤儿院、儿童救助站以及农村家庭等进行救助。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这一变化( )
A. 体现了国家职能的扩展 B. 得益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C. 促成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D. 反映了社会保障规模的扩大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到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26.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对亚洲的渗透可上溯到13世纪中期,教皇英诺森四世和法国的路易九世派遣一些……教士到中亚大可汗宫廷中布道。1294年,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之后回到欧洲马可·波罗游历的故事,激起了欧洲的好奇心和商业欲望。蒙古人将亚洲和东欧联为一体曾便利了此种商业交往。但是,如我们曾经谈到过的,帖木儿掠夺性的征服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越来越阻隔了此种交往。土耳其人并非有意损害贸易,而是他们没有能力促进贸易。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三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
国家行业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II》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期英国就业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经济发展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事件
中世纪 欧洲爆发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黑死病
1492年 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
1513年 马基雅维利撰写《君主论》
1762年 卢梭发表《社会契约论》一书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92年 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
1789—1830年 法国爆发大革命
1831年 欧洲霍乱大流行
1840年 发生鸦片战争
1850年左右 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大规模使用
1866年 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立
1914—1918年 人类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根据信息间的关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求:提取信息,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重点中学2022-2023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