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长春市绿园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2023年5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B A C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A A C D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B B B
1.【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邓小平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当重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超越了传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也超出了单纯强调公有制的范畴,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故选B项;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因此有利于讨论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理论概括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重点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材料“1950年”“鞍钢‘老英雄’孟泰从劳模大会上回厂受到工友欢迎”中的信息反映当时国家表彰劳模意在鼓励大家向劳动模范学习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故选B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图片信息,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符合三线建设的特点,在中苏、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的前提下,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故选C项;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其中大部分工业城就主要集中与东北地区,排除A项;三线建设大多与国防军工建设和重工业发展有关,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这是三线建设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978—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上升。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企改革,排除A项;B项表述与第三产业在GDP比重中占比逐渐增长并有超
5.【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非地主、非法结婚者、怠忽人子之职责者、违反公共道德者、逃避兵役者、临阵脱逃者、欠税或对政府负有其他债务者”不能在公民大会讨论公共事务时发表个人意见,说明雅典的政治生活具备一定的法制基础,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与材料不相符。
6.【答案】A【解析】两河流域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属于亚洲,故①正确;城邦民主政治出现在古希腊,是海洋文明,地处欧洲,故②错误;莎草纸是古埃及的,位于尼罗河流域,地处非洲,故③错误;创造数字的是古印度,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地处南亚次大陆,属于亚洲,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7.【答案】C【解析】略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种姓制度的形成和雅利安人的迁徙密切相关,雅利安人通过宗教手段将社会等级固定下来,材料信息正是这些特点的印证,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法治文明和幕府统治(武士专权)的特征,故排除A.D两项;美洲宗教神学的产生时间与材料所示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希腊一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一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不同地区文化,使得各地区间文明交融互鉴,故选B项;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材料着重强调各地间文明的交流而非各自特点,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固守自己希腊性的同时接受了亚非文化,这是一种主动接纳而非被迫征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各地区间文明的交流情况,没有明确东西方文明的具体特点,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各省每年要向中央政府纳税,以及行省总督由国王任命并接受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监督”可知,这样会增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到波斯帝国对地方各方面的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经济形态及生产方式等内容,无法判断其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波斯社会形态还是奴隶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排除B项;元朝建立在波斯帝国之后,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宣言体现的是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阿维农之囚”体现的是王权加强,这是基于西欧国家民族意识增长的基础之上,故选C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中的“阿维农之囚”可知,西欧封建社会后期,教权衰落,王权加强,得不出阻碍人文主义发展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侧重王权强化而非政教合一,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君与封臣形成从属关系,封臣对封君进行宣誓效忠,但这种从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故选B项;“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材料中体现的封君封臣制属于政治方面,排除A项;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中世纪开始,进入封建社会,8世纪逐渐形成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新航路开辟前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阶层的急剧变动,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题干“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丝绸商)有罪”、“市长、市议员和市政官便对该商人进行罚款”体现出约克郡的城市自治,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城市治理出现了近代化趋向,故选B项;据题干“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丝绸商)有罪”可知认定商人有罪的是陪审员,并不是行会组织,排除A项;结合所学,行会的设置有利于城市商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丝绸商)有罪”,并没有述及其审判程序问题,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湮没无闻,得益于阿拉伯人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译注和编辑,西方人才获悉亚里士多德,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B项:希腊三哲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阿拉伯人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译注和汇编,并非创造哲学成果,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李成桂登上王位后,接受了明朝洪武帝定国号为“朝鲜”的建议,并受明太祖的影响而确立了崇儒抑佛的国策,这说明当时朝鲜的政治深受明朝的影响,故选A项;7世纪末,朝鲜半岛就统一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儒学就已经在朝鲜广泛传播,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7世纪末,朝鲜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奥斯曼帝国在非穆斯林地区采取自治和半自治的措施,通过任命既有集团的领袖,来维护统治和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奥斯曼帝国并未实行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且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策略与措施并未提及宗教问题,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奥斯曼帝国对非穆斯林地区的统治措施和策略,并未涉及到其实施的结果,所以不能得出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的举措是在非穆斯林地区,这与伊斯兰教地位的变化无关,也不能据此得出伊斯兰教地位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
17.【答案】D【解析】据材料“每到春季就要祭奠雨神,……向雨神乞求风调雨顺”可知,玛雅人对雨神极为崇拜,以得到雨神的眷顾,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发达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而材料“向雨神乞求风调雨顺”可知,当时玛雅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不强大,排除A项;据材料“每到春季就要举行……祭奠雨神”可推断,因为气候原因,该地在春天少雨,但不一定“经常干旱少雨”,排除B项;据材料“乞求雨神”说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弱、思想落后,而不是生态环境恶劣,排除C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但近年来,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者有了新的解释,认为新航路开辟与“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有关,这体现了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选B项;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几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历史解释,并非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观察,排除C项;近期学者和传统研究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研究的角度不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深信“地圆学说”,故选A项;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是达伽马,排除B项;该航海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误认为到了印度,排除C项;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的是达·伽马,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纲要下册第7课所学——“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促进了墨西哥和马尼拉、中国等地的经济联系,故选C项;“是世界贸易中心”不合史实,应为“在世界贸易地位上升”,排除A项;“大为受益”不合史实,应为“遭受灾难”,排除B项;“主宰”夸大化,当时葡萄牙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超过西班牙,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在西欧引起了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社会分化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解体,故选D项;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增强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排除B项;“价格革命”增加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
2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等旧大陆,原产于欧亚大陆的作物也传播到美洲,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世界性流动,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农作物的交换,并不是讲人口迁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作物的交流,不是商品的全球性交流,排除C项;西方殖民者殖民扩张中的黑奴贸易、屠杀印第安人体现西方的野蛮掠夺,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显露出近代文明的曙光,故选B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材料并非只涉及对欧洲的影响,排除C项;“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最终也是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所以不是最重要影响,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可知,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材料“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体现的是贸易而不是掠夺,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的现象,本质是世界联系的加强,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向欧洲传播,美洲的物种和欧洲的科技也传入中国,中西方存在物质文化间的双向传播与交流,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物质文化间存在交流与传播,但“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过于夸大,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并没有引起国人对于海洋意识的重视程度,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而非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
(1)表现:商品交易的市场形式多样;商品种类繁多;金银货币并用,金融业和银行 业发展迅速;海外贸易发达。(10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社会秩序稳定;地理位置优越;工农业发达,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前提;阿拉伯商人海上贸易的推动;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10分,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答案】
(1)特征:发展速度快,数量多,规模大(3分);组织机构众多;主要由市民和神职人员组成;城市人口较少。(其余任意两点2分,共4分)
主要原因:封建社会走向稳定,社会治安改善;封建经济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任意2点2分)
(2)新变化:人口恢复增长;工商业(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商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强;君主统治加强;现代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任意3点6分)
历史影响:促进工商业阶层兴起,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有利西欧社会经济繁荣;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创造条件);有利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兴办大学,促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近代社会因素,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任意3点共3分)
28.【答案】
【示例一】(12分,信息2分,现象2分,评述8分)
历史信息:番薯、花生在福建种植。
历史现象:近代物种交流改善明清时期国人的生活。
评述: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人口迁徙,物种也出现了大交流。欧洲人把亚欧大陆的马、牛、猪、羊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等农作物,还包括水果等引人美洲;美洲特产番薯、花生、玉米、番茄、南瓜等也流向世界各地。随着明末中外贸易的发展,美洲物种也引入中国。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丰富了国人的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生活,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部分粮食可以投入市场,有更多的土地可以从事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15分,信息2分,现象2分,评述11分)
历史信息:马尼拉华人到达美洲。
历史现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促进洲际人口流动。
评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进行殖民扩张,将美洲墨西哥、亚洲菲律宾侵占为殖民 地。他们在这两大殖民地之间,横跨太平洋,开展贸易。他们使用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长期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得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福建人在商贸过程中迁徙到马尼拉,进而跨洲移民至拉丁美洲,在拉美形成了唐人街、唐人城,促使中华文化传播至拉丁美洲。长春市绿园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23年5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部分共28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1.1978年9月,邓小平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上述论断
A.有利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B.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C.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理论概括
D.意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以增强制度自信
2.如图为冯真创作于1950年的木版年画《我们的老英雄回来了》,描绘的是鞍钢“老英雄”孟泰从劳模大会上回厂受到工友欢迎的情景。该作品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成为社会新风
C.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实施激发工人生产热情
3.图1为20世纪60年代我国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基于
图1
A.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 B.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D.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4.图1为1978—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变化情况。这体现了我国
图1
A.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上日程 B.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C.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D.国民经济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5.在古代雅典城邦,当公民大会讨论公共事务时,发言的人按照各人年龄顺序轮流;但凡是被发现具有下列事实之一者,可能被剥夺在会议中发言的资格:非地主、非法结婚者、怠忽人子之职责者、违反公共道德者、逃避兵役者、临阵脱逃者、欠税或对政府负有其他债务者。这表明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民主政治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
C.公民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D.城邦世风同下与公民道德沦丧
6.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列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两河流域产生早期文明 ②城邦民主政治的出现
③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 ④创造了1到9的数字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7.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下列属于古埃及文字的是
A.甲骨文 B.楔形文字 C.象形文字 D.腓尼基字母
8.综合下图所示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A.古代西亚的法治文明 B.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代美洲的宗教神学 D.古代日本的幕府统治
9.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一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
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
C.大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 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
10.波斯帝国君主大流土一世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把帝国划分为20余个省,规定各省每年要向中央政府纳税,以及行省总督由国王任命并接受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监督。这一改革
A.实现了社会转型 B.推动了波斯社会封建化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借鉴了中国元朝行省制
11.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以上事件反映了
A.宗教改革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B.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
C.民族意识增长与西欧王权强化 D.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12.欧洲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可用于说明中世纪欧洲
A.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 B.封君封臣制度的特征
C.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 D.社会阶层的急剧变动
13.14世纪,英国约克郡一名丝绸商因拒绝行会检查官检查自己的秤砣,遂被行会到市长处控告其违反行会章程。尽管该商人申辩自己是无辜的,12名陪审员仍然认定其有罪,随后市长、市议员和市政官便对该商人进行罚款处理。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城市的司法权由行会掌控 B.城市治理出现近代化趋向
C.行会阻碍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14.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黑格尔重在强调,阿拉伯人
A.保存了希腊的古典文化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D.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
15.1392年8月,高丽大将李成桂通过兵变登上王位。随后,他向明朝申奏改变国号,并接受了明朝洪武帝定国号为“朝鲜”的建议。此外,鉴于明太祖认为高丽诸王因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确立了崇儒抑佛的国策。据此可知,李成桂时期
A.朝鲜政治深受明朝影响 B.朝鲜半岛具备了统一的条件
C.儒学在朝鲜开始传播 D.朝鲜正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6.奥斯曼帝国的一些非穆斯林地区享有自治或半自治的地位,政府通过任命这些地区既有集团的领袖,赋予其重任,希望以此来保障帝国的稳定。这反映了奥斯曼帝国
A.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 B.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伊斯兰教地位的衰落
17.古老而神秘的玛雅人每到春季就要举行盛大的人祭仪式祭奠雨神,同时还将各种珠宝等撒入圣井,向雨神乞求风调雨顺。据此可知,玛雅
A.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B.经常干旱少雨
C.农业生态环境恶劣 D.对雨神极为崇拜
18.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9.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该航海家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20.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开创了大帆船贸易,下图为贸易路线示意图。该图可说明
A.太平洋地区是世界贸易中心 B.帆船贸易使美洲大为受益
C.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西班牙主宰世界经济贸易
21.16世纪,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且人口的增长引发了对食物需求的增长,这致使英国农产品价格上涨了4倍,西班牙物价上涨超过4倍。这
A.减弱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B.削弱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增加了英国的资本积累 D.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解体
22.表1所示为16世纪以后世界各地区新出现的部分农作物。这可用于说明
表1
地区 新出现的农作物 原产地
美洲 小麦、燕麦、裸麦、橄榄 欧亚大陆
欧洲、亚洲、非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 美洲
A.物种的世界性流动 B.人口迁移的趋势
C.商品的全球性交换 D.西方的野蛮掠夺
23.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可见,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产生的最重要影响在于
A.推动统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加速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更替
C.颠覆了欧洲生产、生活方式 D.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24.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材料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联系的加强
C.海外扩张和掠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5.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这反映新航路开辟
A.实现了物种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B.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
C.推动了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的形成 D.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第Ⅱ卷 材料分析题(50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境内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主要有城市市场、城镇集市和定期举行的交易会。8世纪至15世纪末,阿拉伯帝国境内存在着众多的繁华城市,如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阿拉伯帝国国内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是非常丰富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应有尽有。此外,靛青等植物染料、药用植物、药用矿物、珠宝,甚至书籍也可以到市场上进行交换。阿拉伯帝国采用金、银两种货币,东部通行银币迪尔汗,西部使用金币第纳尔。随着货币的发展,到9世纪,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还设计出了完善的支票和信用票。票持有者可以在帝国境内的任何城市兑换现金。帝国的银行业迅速充实发展起来。
——摘编自袁德忠《试论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经也门沿红海东岸到地中海地区,这条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动脉,给阿拉伯帝国带来了巨额财富。哈里发政府为了增强实力,巩固政权,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工农业的发展,又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阿拉伯商人精于海上贸易,他们远航到中国和印度等地,频繁的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额财富。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古兰经》规定:每一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须要到麦加“朝圣”一次。朝圣既是宗教活动,也是商业集会。阿拉伯帝国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10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到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不但数量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这显示出中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治安的改善。城市容纳了法院(包括市政法院)、医院、宗教团体或行业协会之类的兄弟会等组织机构。此外,大多数城市除了“中产阶级”或“市民”之外,还生活着数量相对较多的神职人员……在波兰,除了早已出现的450座城市外,1450年到1550年间又增加了约200座新城市……但即便在那里,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比例依旧相当小,不到总人口的15%。1500年,只有6%的欧洲人居住在人口超过1万的城镇。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到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斐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分析12—13世纪欧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9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番薯最先传到了菲律宾,在当地广为栽种,因而为了让与其贸易的褊建商人所熟知,这些商人在明末把它引入福建种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遮则长乐、福清皆种之”。后来,番薯从福建传入江浙,广泛种植,接着在其他地区也推广开来。花生,又名落花生,最早在福建引种。到了清代,花生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
大约16世纪末和17世纪前半期,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到墨西哥和秘鲁侨居经商或做工。由于他们是从福建月港经由马尼拉辗转而来的,因而被称为“马尼拉华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移民。据估计,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移居拉丁美洲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据记载,早在16世纪,墨西哥城和阿卡普尔科就已出现了“唐人街”或“唐人城”。
——摘编自林国平《闽人与海外农作物的传入》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或多则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