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如图三幅图片中的考古遗存反映了我国先民(  )

A. 很早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B. 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 种植的农作物多种多样 D. 已经有较高审美观念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观点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3. 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B. 破坏了分封制度的原则
C.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存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
A. 郡县制的实施 B. 刺史制度的推行 C. 科举制的创立 D. 行省制度的建立
5. 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 北宋贸易十分繁荣 B.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6. 据学者研究,在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发现有西域物种骆驼的形象,但数量不多,往往刻画粗糙失真,与马相似。唐代墓葬中则出土了许多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形象,而骆驼形象在宋代之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说明(  )
A. 运输工具适应时代发展 B. 丧葬习俗的迅速变化
C. 对外交往由兴盛到衰落 D. 手工技艺水平的提高
7. 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的一份珍贵遗产,不仅是一部药典,也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泛流传于世。这部著作是(  )
A. 《农政全书》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齐民要术》
8. 观察如图,可以直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清朝对外贸易繁荣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苏州城市文化繁荣 D. 中外交通四通八达
9. “其日,东王躬率诸王百官及圣兵恭迎天王于江干龙舟中。……佣兵卫者,亦不计其数。盖驱策万众,喧嗔数十里,居然万乘之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建制 C. 定都天京 D. 天京事变
10. 鸦片战争后,安徽祁门红茶“价格品定,漫无标准,唯洋商意旨是从”,甲午战争后,山东产棉区则有“日本洋行,以直接间接之关系,不在济南或他埠设行交易,而在各县乡村产棉区域,就地采买,任意定价”。这反映了(  )
A. 列强已经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C.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中国对外由被迫开放变为主动开放
11.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楼,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B. 动摇了当地封建礼教统治地位
C. 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12. 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 重庆谈判 B. 挺进大别山 C. 淮海战役 D. 辽沈战役
13. 观察表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原煤(万吨) 6649 13000 96
发电量(亿度) 72.6 193 166
钢(万吨) 43.6 146 235
纱(万吨) 65.6 84.4 28
棉(万吨) 130.4 164 26
A. 工业农业商业均衡发展 B.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
C.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集中力量发展了重工业
14. 1982年,陈云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以内。”为此,我国(  )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15.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金字塔作为古埃及的象征之一,是由古埃及人民,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块砌上去的,这反映了(  )
A. 埃及文明适应环境发展 B. 埃及法老权力至高无上
C. 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D. 统治者的陵墓规模巨大
16.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玉米和马铃薯开始在欧、亚、非大陆传播;16世纪时,玉米在欧洲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粮食作物;17世纪时,玉米已经传遍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文艺复兴的开展 D. 欧洲饮食的变化
17. 如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巴黎公社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第一国际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18. 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在世界市场上,小麦批发价格下跌了70%,大豆、棉花、黄麻、咖啡等跌价50%以上。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D. 世界大战的破坏
19. 在核裂变发现以后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美国就爆炸了原子弹。如果没有最迫切的军事需要,这是办不到的。随着原子弹试制成功,才有了后来的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人类从此进入了核时代。材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  )
A.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 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C. 加快了世界发展的进程 D. 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20. 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以英雄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表达了斗争胜利后的快乐和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他”是(  )
A. 巴尔扎克 B. 梵高 C. 列夫 托尔斯泰 D. 贝多芬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世界文明传播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世纪 白马寺在洛阳建造,在罗马穿中国丝绸衣服成为时尚
7世纪 唐朝长安城建有基督教教堂;印度天文历法传入中国
13世纪 中国的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马可 波罗来华
15世纪 欧洲人将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
(1) 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口货物与进口货物的区别,并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2) 据材料二,分析世界文明传播的特点。通过以上探究,说说在世界文明交融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磨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乡村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 材料二中“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2)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变化。
(3) 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物资供应紧张,人们凭票排队购买副食品;如今,市场供应充足,食品种类丰富。
材料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道路决定命运,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7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发展道路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摘编自《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 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原因。
(3) 综上所述,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厂几乎都建设在河边,它们排放的大量污水顺河流走,主要河流下游几乎呈现出红色或黑色。由于煤炭大量燃烧,灰暗的天空开始笼罩英吉利大地。在工厂大量聚集地,逐步发展出了新型工业城市,但地区环境承载不了这么多人口,公共环境恶化,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听过的疾病。于是,政府开始制定法律,如《公共卫生法》《碱业法》等。自发性组成团体,他们通过向广大群众宣传的方式,向普通民众介绍空气污染的害处和对人体的影响,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用煤大户钢铁企业也在尝试着技术革新,逐步减少了煤的使用量。
——摘自杜雪冰《浅谈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
(1) 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面临着哪些社会问题?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出现上述社会问题的原因。
(3) 综上所述,英国对社会问题的处理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2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的主要观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革命与改革之于社会,如燕雀之有双翼,舟车之有两轮。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种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候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变旧质为新质:改良则是以渐进的斗争形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它们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矛盾对立的,二者交叉地出现,或缓或急地促进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就是在革命与改良的不断变革中曲折前进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约8000年,这说明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人工栽培农作物;裴李岗遗址石墨盘及磨棒说明我国先民会加工农作物;河姆渡遗址骨耜说明河姆渡人从事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我国先民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排除B;图片反映我国先民种植水稻、粟,不能说明我国先民种植的农作物多种多样,排除C;图片不能体现我国先民已经有了审美观念,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说明我国先民很早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2.【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由此可知,这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内容,故B项正确;儒家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法家主张已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道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道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观点属于道家。
3.【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宗法制,同时选拔贤人之后辅助天子,有利于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和内部的团结,稳定了统治秩序,故A正确;以贤士辅助天子的做法是以宗法分封为前提的,并未破坏该原则,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创立的,排除C;选用奴隶主贵族中的贤士之后,不能扩大西周的统治基础,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做法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故C符合题意;郡县制、行省制度与官员选拔无关,排除AD;刺史制度是西汉实行的监察制度,与选拔官吏无关,排除B。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隋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创立科举制选拔官员。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荡秋千”、“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这里有演唱、讲史,有杂剧表演,有歌舞表演等。材料中“北宋中后期,荡秋千在东京已经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从侧面反映了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故B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宋代的社会生活生活,与贸易、经济重心南移、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无关,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6.【答案】A
【解析】由所学丝绸之路及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知识可知,骆驼主要用于沙漠行商,汉代丝绸之路开通,西域物种骆驼进入中原数量有限,所以汉墓画像石中的骆驼形象数量少,刻画粗糙失真而似马,而唐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中原与西域交往频繁,骆驼是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唐代墓葬中有大量造型逼真的骆驼,宋代时陆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所以骆驼形象在宋代以后的墓葬中几乎绝迹,这体现了运输工具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故A正确;材料是以骆驼的形象在墓葬中的变化来体现运输工具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丧葬习俗的变化和手工技艺水平的变化,排除BD;汉唐时代中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界交往频繁,宋朝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外界交往,宋朝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不能说明对外交往日趋衰落,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及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关于骆驼的形象在墓葬中变化的信息及所学丝绸之路及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及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的一份珍贵遗产,不仅是一部药典,也是一部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著作”可知,这描述的是《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宝典”。ACD三项均不是医药学著作,与题目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明朝三部科技巨著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8.【答案】C
【解析】《盛世滋生图》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富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故C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苏州城市文化繁荣,与清朝对外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中外交通四通八达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盛世滋生图》反映了苏州城市文化繁荣。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东王躬率诸王百官及圣兵恭迎天王于江干龙舟中……居然万乘之尊”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此时已有了“诸王百官”,而且排场宏大,这反映的是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C项符合题意;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当时还没有分封诸王,排除A项;永安建制只是分封了五大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官僚系统,排除B项;天京事变东王被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价格品定,漫无标准,唯洋商意旨是从”“日本洋行,以直接间接之关系,不在济南或他埠设行交易,而在各县乡村产棉区域,就地采买,任意定价”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出口农副产品价格受外商控制,西方资本渗透到农村棉花生产,说明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故B符合题意;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主要体现为投资设厂、开办银行、修建铁路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排除A;材料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无关,排除C;当时中国并未主动开放,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事业发达,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D符合题意;由材料可知,汉口的航运仅是“其盛不亚于上海”,不能说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排除A;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没有动摇了当地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排除B;航运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而武汉三镇没有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作答。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辛亥革命,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
12.【答案】B
【解析】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可知,“这个转折点”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符合题意;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排除A项;淮海战役和辽沈战役都开始于1948年,排除CD两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及其影响。
13.【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52到1957年,原煤产量增长近一倍,发电量和钢产量分别增长一倍多和两倍多,而纱、棉增长率较小。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的特点,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工业的空间布局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列举了部分行业,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重点掌握一五计划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82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以内”可知,我国为了搞活经济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项符合题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之后就已开始实施并逐步推广,且与材料中的“市场调节”不符,排除C项;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的重要步骤,时间是在1990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金字塔作为古埃及的象征之一,是由古埃及人民,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块砌上去的”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人民的作用,即反映了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古埃及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题目中没有涉及古埃及法老权力如何,排除B项;统治者的陵墓规模巨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和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玉米和马铃薯开始在欧、亚、非大陆传播……17世纪时,玉米已经传遍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能传播到其它大洲,这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密不可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B项正确;玉米是美洲农作物,它的传播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文艺复兴是思想解放运动,不是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欧洲饮食的变化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据题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法国巴黎公社。选项A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重点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共产党宣言》发表、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解析】据“美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1929年的104.9下降到1932年的48.2,下降了54%.在世界市场上,小麦批发价格下跌了70%,大豆、棉花、黄麻、咖啡等跌价50%以上。”可知,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的动荡。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并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一上台,就实行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的动荡。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核裂变发现以后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美国就爆炸了原子弹。如果没有最迫切的军事需要,这是办不到的”可知,材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战争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反映不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快了世界发展的进程、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等内容,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及其影响。
20.【答案】D
【解析】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英雄交响曲》(1804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贝多芬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之邀为拿破仑创作的,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热情颂扬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的英雄业绩。《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故选:D。
本题考查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的知识。《英雄交响曲》(1804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1.【答案】【小题1】区别: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制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受地形影响,陆上交通不便。
【小题2】特点:具有双向性(或世界文明传播是相互的)和平交往。保护: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重点考查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口货物与进口货物的区别、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世界文明传播的特点、如何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上丝绸之路上出口货物与进口货物的区别、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世界文明传播的特点、如何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小题2】变化: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小题3】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第一问,“洋气”依据材料一“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一从列强侵略和西方文明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对比材料一、二,结合近代和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表现分析;第三问,综合材料,结合所学从内因和外因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答案】【小题1】成就:食品供应由短缺到种类丰富;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成就显著;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广,趋于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
【小题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小题3】举例:脱贫攻坚,说明: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谋幸福。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国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我国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等知识。
24.【答案】【小题1】环境污染严重,危害民众健康。
【小题2】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煤炭等。
【小题3】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
25.【答案】材料内容主要论述了革命与改革的含义及作用,可以拟定题目为中国的革命与改革。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和革命事件作答即可,如革命与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戊戌变法,他们办学会、创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心,揭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由此可见,改革与革命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
题目:中国的革命与改革。
论述:革命与改革都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戊戌变法,他们办学会、创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心,揭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由此可见,改革与革命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小论文题目是考试的常见题型,要根据所给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论证观点。
第1页,共1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