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第六高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2.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 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主要考查选择性必修 1、选择性必修 2、选择性必修 3 第 1 课至第 2 课。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 1 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A .元谋人遗址 B .仰韶文化遗址
C . 良渚文化遗址 D .龙山文化遗址
2 .由春秋至战国,列强争雄,思想闪耀。孔子提到为政之道必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 不亦惠而不费乎?”而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管子则强调“政之所兴,在 顺民心” 。这反映三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 .重视以人为本 B .主张崇德尚贤
C .追求家国情怀 D .强调自强不息
3 .东汉有“三互法”:甲州人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到乙 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婚姻之家也是如此,例如,史弼是陈留考城人,其妻 是山阳巨野人,朝廷任命他为山阳太守,他以三互法为由,转拜为平原相。该制度设计 旨在
A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 .弥补政府监察体系的不足
C .完善官僚选拔制度 D .推动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4 .中国的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下列 对隋唐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与危机 D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1页 (共 8 页)
5.13 世纪,蒙古西征使沉寂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 此时的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 提供在护。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A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 B .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
C .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 .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化
6 .如表所示为清朝统一全国不久后实行的边疆管理制度 (部分) 。这些制度的设计植根于
地区 管理制度
蒙古高原、青海、唐努乌梁海、新疆 (尤其是北疆 的蒙古族聚居区) 借助“盟旗制度” ,推行满蒙联姻
南疆地区及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 推行“伯克制度” ,册封当地的部 落首领
云贵、广西及湖南一带的苗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 承袭明制,设置土司
A .明朝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病 B .边疆地区所承载的国防压力
C .“大一统”的政策价值取向 D .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
7.“1840 年 6 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 40 余艘,士兵 4000 多名,开进广州海口, 发动侵略战争。”以上内容属于
A .历史事件的叙述 B .历史影响的评述
C .历史原因的分析 D .历史结论的阐释
8 .下图为 20 世纪初《人镜画报》上的漫画作品 《心地不明》:在镜前作“立患 (宪) ”二 字,镜中“患 (宪) ”字的心字底充满阴影。该漫画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2页 (共 8 页)
A .反映了对维新运动的失望 B .批判了满清政府的虚伪
C .体现了对立宪运动的排斥 D .表达了革命排满的主张
9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中写道: “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 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材料描述的 是
A .武昌起义 B .五四运动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0.下表为我国 1986 年个人调节税中新增应税项目表,表中信息表明了
新增应税项目
1 承包、转包收入
2 私营企业投资者工资收入
3 投稿翻译所得收入
4 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 务所
A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 .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C .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 .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11.瑞典考古学家发现波兰一座距今约 6600 年的陵墓墓葬中,有 1/4 的人有铜制饰物的 陪葬品,其他 3/4 的人没有。经检测后发现,有铜饰陪葬品的人骨头中碳— 13 同位素含 量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吃了更多的牲畜,而其余的人只有植物吃。据此可知,这一 时期此地
A .阶级矛盾尖锐 B .形成早期城市
C .手工生产进步 D .出现贫富分化
12.“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农奴不能擅自离开土地,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 毫无报酬;享用一 日三餐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晚餐…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 .印度种姓制度 B .西周诸侯国
C .古希腊城邦 D .中世纪庄园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3页 (共 8 页)
13.下面为麦哲伦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16 世纪初,垄断该地商业贸易的国家是
A .葡萄牙 B .阿根廷
C .西班牙 D .意大利
14.英国旅行家蒙迪在自己的旅行日记中提到:“在澳门的船上我第一次喝到巧克力,这 是一种生长在西印度的豆类做成的饮品,将它们晒干磨成粉以后,加上糖和香料,每天 早上喝一杯真是奇妙无比。”据此推测,这篇日记的时间最早可能是
A .12 世纪 B .14 世纪 C .17 世纪 D .19 世纪
15.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 pone (玉米饼)、Arizona (亚利桑那)。 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 tote (搬运)、okra (秋葵) 。这体现了
A .美国语言的保守性 B .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C .世界广泛流行英语 D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16.2017 年,国际图联发布《保护文化遗产国际图联指南》,倡导通过“数字统一” ,实现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跨机构融合,解决濒危文化遗产原始载 体流散各地的严峻问题。由此可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际图联强调
A .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 B .维护文化遗产真实性
C .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D .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4页 (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 “华”和“夏”是两个字,在上古时期便已开始连用,合称“华夏” 。周朝时,凡是 遵周礼、守礼乐的诸侯,都称“诸夏”。由于这些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 所以当时的诸夏就是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因文化上的异质性很强,不合于华夏礼俗, 就被称为“夷狄” 。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相衔接,提出“王者爱及 四夷” ,即王者是天下共主,承天命教化万民,而万民也包括夷狄。
材料二 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 中国先进的知 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 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 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 年,他在《中国史叙论》 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 年,他在《论中国 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 年,他又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由此,粱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 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先秦到汉代“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及呈现出的发展 趋势。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革命性创造的背景。 (6
分)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5页 (共 8 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7 世纪中期英国人喝茶仿效中国人的做法,冲的很淡;人们饮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它有所谓的药效。富于特色的英式下午茶产生于 18 世纪 50 年代。“那些贵妇们轮流提 供午后茶和咖啡。”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午后茶成为一种隆重而固定的礼仪,应该归功于英 国贝德福特公爵夫人安妮 ( 1788-1861) 。当时人们食用丰盛的早餐,和没有仆人照料的简 单的午餐,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使用正式的晚餐,晚餐后在会客室饮茶,按照他们的饮茶习 惯增加了牛奶和糖。19 世纪中期,饮茶的习惯普及起来,普通人也开始在午后饮茶。
——摘编自施茜《从中国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的饮茶 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进入 19 世纪,印度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 19 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 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逐步超 过了中国茶。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
(2) 茶叶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近代世界茶文化发展。请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列一个解说提纲。(先明确提纲主题,主题要围绕世界近代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 逻辑清晰) (10 分)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6页 (共 8 页)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 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 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 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 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 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
——摘编自盛賦《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材料二 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 国家和政府的 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 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材料三 世贸组织在 2019 年 10 月份发布的《2019 年全球贸易报告》 中显示,世贸组织经 济学家大幅下调2019 年和 2020 年的贸易增长预测,而从机构体系来看,特朗普多次扬言 退出 WTO,一方面企图公开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及约束税率,另一方面,阻挠新法官候选 人的甄选程序,导致 WTO 争端解决上诉机制濒临瘫痪,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 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管理机构体系面临很大的威胁,逆全球化 也使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国家遭遇重挫,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使得经济发展雪上加 霜。
——摘编自佟家栋《自逆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启》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 入 21 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6 分)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4 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浪潮。(4 分)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7页 (共 8 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 国家救亡图存。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革命社会主义国家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最大发展中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 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20 世纪 90 年代) 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 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
——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具体明 确,阐释史论结合,表述逻辑清晰)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第 8页 (共 8 页)2022-2023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
春秋战国(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孔子认为要关注百姓的愿望,满足百姓的物质需求;孟子主张要
爱亲人,爱百姓,爱万物;管子认为民心是政治兴旺的重要因素,因此三者都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A
项正确;崇德尚贤一般涉及的是人才的选拔,题干没有涉及此类信息,排除 B项;家国情怀体现的是爱国,
与题干无关,排除 C项;自强不息是指通过不断地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排除 D项。故选 A项。
3.【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对三互法的描述可知,三互法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官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庇护、
结党营私,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内容是地方行政官员行政任命的有关规定,不属于
政府监察体系,排除 B项;完善官僚选拔制度是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互法的政
治目的,非经济目的,排除 D项。故选 A项。
4.【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隋唐时期国力较强盛,政治较为清明,社会较为稳定,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时代,因此
反映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A项是在秦汉时期,排除 A项;C项是明清时
期,排除 C项;D项是宋元时期,排除 D项。故选 B项。
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3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蒙古西征客观上有利于“从意大利通往中国
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有利于离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国王、教会支持工商业城市发展,刺
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被征服地区遭受破坏的信息,排除 A项;陆上商路的安全
性得到提升,并不会迫使西欧国家开展海上探险活动,排除 C项;欧洲封建经济以自然经济形态为主,制
约了大规模城市化的兴起,排除 D项。故选 B项。
6.【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根据各民族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
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D项正确;题干信息与中央集权
无关,排除 A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边疆地区和国防压力的关系,排除 B项;从题干中看不出“大一统”
的政策价值取向,故排除 C项。故选 D项。
7.【答案】A
【详解】1840年 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 40余艘,士兵 4000多名,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
战争,具体说明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主体和性质等内容,属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A项正确;
材料只有具体的史实,并未评述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排除 B项;历史原因的分析与“1840年 6月”“懿
律率军舰 40余艘”“发动侵略战争”等不符,排除 C项;材料并未涉及对鸦片战争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排
除 D项。故选 A项。
8.【答案】B
【详解】根据图中“光绪三十三年”、“20世纪初”、“立宪”可知,该漫画发表于清末预备立宪时期(1906
年开始),漫画中心字底充满阴影,象征清政府立宪不诚,有很大的欺骗性,这表达了作者对满清政府立
宪虚伪性的批判,B项正确;维新运动发生于 1898年,早已失败,排除 A项;漫画体现的是作者对清政
府虚伪立宪的批判,体现不出作者是否排斥立宪运动本身或者带有排满革命思想,排除 C、D项。故选 B
项。
9.【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 8月 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
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
的屠杀政策。1927年 8月 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C项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 1911
年 10月,排除 A项;五四运动发生在 1919年,排除 B项;秋收起义发生在 1927年 9月,排除 D项。故
选 C项。
10.【答案】B
【详解】根据“承包、转包收入”“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
询、介绍服务所”可得出新增的税种都与商品、市场有关系,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于税制改革
的要求,B项正确;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并没有初步形成,排除 A项;市场经济体制在 1992年才提出,
排除 C项;20世纪 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排除 D项。故选 B项。
11.【答案】D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发现的墓葬中,少数人有铜制的随葬品,而大部分没有,有随葬品的少数人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品种更为丰富,体现了此时出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能够反映贫富差距
和阶级的产生,但不能反映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 A项;材料中只体现了贫富差距,没有体现这
种差距是在聚落还是在城市,排除 B项;材料中虽然有铜制饰物,但没有体现手工业制品的水平,不能反
映手工业生产的进步,排除 C项。故选 D项。
12.【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农
奴”“领主”及“庄园劳作情形”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 9世纪起,西
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一般而言,封建庄园的剥削方式都以劳役地租为
主,庄园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大部分。根据材料信息“农奴”“定
期给领主干活”,可知这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的情景,D项正确;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
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排除 A 项;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处于奴隶制社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
项;古希腊城邦并未出现庄园经济,排除 C项。故选 D项。
13.【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发现该处,进而垄断了该地的商
业贸易,C 项正确;当时葡萄牙主要垄断了东半球的贸易,没有垄断麦哲伦海峡附近的商业贸易,排除 A
项;16世纪,西班牙入侵阿根廷地区,阿根廷逐渐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所以阿根廷不可能垄断该地商业贸
易,排除 B项;意大利走上殖民扩张的时间比较晚,16 世纪还不能垄断麦哲伦海峡附近的商业贸易,排
除 D项。故选 C项。
14.【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旅行家在澳门的船上喝到西印度(北美洲)的豆类
做成的饮品巧克力,结合所学可知,巧克力的传播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因此该日记最早可能的时间是 17 世纪,C项正确;12 世纪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 A
项;新航路开辟的时间是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排除 B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时东西方交流已经非常
频繁,不是最早的时间,排除 D项。故选 C项。
15.【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据材料可知,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
人语言,这体现了美国语言文化的开放性,B项正确,排除 A项;材料体现了美式英语的特点,这一特点与
世界广泛流行英语无关,排除 C项;材料体现了美式英语的特点,并不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排除 D项。
故选 B项。
16.【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现代(国际图联)。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图联倡导引人数字技术,意在发挥现代科技在保护文化
遗产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未体现重视民间力量的保护作用,排除 A项;
国际图联强调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B项;材料强调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未
提及民众的保护意识,排除 C项。故选 D项。
17.(1)变化:先秦—区分华夏和夷狄的主要依据是文化和礼俗。(2分)
汉代—区分华夏和夷狄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捍卫儒家道统(或“是否尊崇儒学”)。(2分)
发展趋势: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2分)
(2) 背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
传入;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留学教育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是由多民族构成
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6分,任答 6点)
18.(l)变化:由药用到饮用;由上流社会向下层普及;形成英国独特的饮茶习惯。(4分,任答 2点)
(2)示例:主题:世界市场与近代茶文化(2分)。解说: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
开始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中国茶传入西方并为西方人所喜爱。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印度茶崛起。
进入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茶叶的生产也走上了机械化的道路,促进了世界茶文化的繁荣。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饮茶习惯在英国的普及,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下午茶”。茶叶的交流
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8分)
19.(1)原因: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发达国家内
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4分)特点:经济领
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2分)
(2)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全球贸易体系遭遇挑战,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新兴国家市场经济受到冲击。(4分)
(3)切实维护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诉求与利益;积极推动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
立;努力提升在全球化中的“软实力”。(4分,任答 2点)
20示例:中国国际责任观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2分)
阐释:秦汉以来,中国完成大一统,政治稳定,小农经济发展领先世界,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向外传播,
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大国气象使国人形成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并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朝贡
关系。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国家重心转向救亡图存,发动一系列改革、革命挽救
民族危机,同时在朝贡关系的惯性下,中国依然尽力维持周边国家的安全,发挥大国领袖作用。
随着新中国成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下实施“一
边倒”,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实施抗美援朝、援越抗法,反对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
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方面努力营造国内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反
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做一个负责任的
发展中大国。(8分)
综上所述,由于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不同的国家
使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国际责任观。(2分)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第六高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