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王淦昌高级中学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2023.05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3.永徽年间,太常乐工宋四通等人为宫人通传信物。高宗特令将他们处死,并命令将这一处分附入刑律之中。谏议大夫萧钧上疏说,此案发生在敕令未附入刑律前,按当时刑律不应被处死。随后高宗免除了宋四通等人的死罪,改为流刑。据此可知,唐朝司法实践
A.强调礼法并用 B.重视人文关怀
C.重视依法判决 D.有效制约皇权
4.宋代画院如同学校,开设《说文》《尔雅》《释名》等文字音训课程,以加强画家的文化修养。画院的考试常以古诗句为题,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等,倡导绘画应表达深邃的意境。由此可见,宋代的画院
A.有利于文人画的发展 B.关注市井风俗画的创作
C.重视绘画理论的研究 D.推动了绘画技法的规范
5. 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
A. 提倡追求个性自由 B. 强调探究客观世界
C. 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D. 引导人们学以致用
6. 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
A. 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 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
C. 维护清政府的中央权威 D. 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
7.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
C.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
8.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B.提升了农民的政治素养
C.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 D.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9.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
A.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10.1969年5月1日,毛泽东特意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一批外国驻华使节,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中国愿同他们改善和发展关系的积极信息。不众,中国陆续派出一批批驻外使节,恢复驻外使馆的工作,开展正常的对外交往。这些措施
A.冲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B.为开辟外交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C.促成中国迎来新一轮建交高潮 D.服务于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11.1985 年,访四川的美国记者特里尔记录了他的一段见闻:“重庆有很多挖得很深的防空洞,那是当年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挖的。这些冬暖夏凉的防空洞现在都利用起来了,开了茶馆、旅馆和咖啡馆,最近还办起了几家舞厅。”据此可见,当时中国
A.社会经济活力有所增强 B.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市场调节取代行政指令 D.对外开放事业向内陆扩展
12.古代两河流城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文化传承形式多样
C.强调规范伦理秩序 D.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13.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书的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借阅。这
A.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14. 1665年,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学者杂志》在巴黎问世,主要报道物理、化学和数学等方面的最新发现。到1730年,英法等欧洲7国已有330余种科技期刊相继问世。科技期刊的问世为解决发明权之争提供了有效手段。这表明
A. 科学期刊成为主要读物 B. 科学与技术已紧密结合
C.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D. 科学研究孕育工业革命
15.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包含对德割地赔款等内容的《布列斯特条约》。1921年初,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采用重视市场和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俄的这些让步举措
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
C.开辟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6. “由于国家保持食品的低价,不断扩大补贴规模,1989年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左右,主要食品零售价的补贴份额已高达80%。”该行料表明当时的苏联
A.牺牲农业以推进工业化 B.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甚微
C.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二、 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18题14分,第19、20题12分。
17.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 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 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 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的举措。(4分)
(2) 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和政府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10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
材料二 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 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 《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
——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7分)
19.(12分)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00年以前 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更是相互隔绝的。
1500—1800年 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19世纪中期 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体。
20世纪初 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 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一战爆发。 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6分)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16 CBCAC DADCB ADCDD B
17. (14分)
(1) 措施:设立专职官员;军队参与治理;多方筹措治河经费;按赋役制度征调人力;建立考核奖惩机制。(4分)
(2) 不同之处:苏联援助;科技支撑;国家投入;体制优势;拦蓄与疏浚并重;控制与利用。(4分)
时代价值: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6分)
18.(1)特点:批判君主专制,强调共和观念;淡化种族观念,强化中华民族观念;提倡民族平等;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成因: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变化(共和政体确立)、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3分)
(2)重点内容:注重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原因的研究;注重对国耻史的教育;重视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研究和借鉴;边疆史成为课程内容(4分)
时代价值:强化民族复兴意识、有利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树立榜样,激励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增强边疆各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分)
19.论题: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
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前,人类历史处于各大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状态,仅有偶然、零星的交往。
从16世纪至20世纪,不同文明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便是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16世纪时,西班牙、葡萄牙完成了对新大陆的大部分土地和绕过好望角通往亚洲的商路的瓜分;17世纪,荷兰的贸易网遍布全球;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交通、通信工具的革新,更是让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摧毁闭关自守的古老帝国并直接统治全球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变成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结论: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是历史进步的表现,但这一过程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地和宗主国利益分配失衡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1)日本:出台法规规范技术引进;以恢复经济为目的,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由政府主导引进的方向,企业承担风险。
中国:中国以实现工业化为目的;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受挫后,走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科技的道路。
(2)日本:二战后,日本科技遭到严重打击;日本工业化建设的需求;美国扶持政策;
中国: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恢复,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