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形成稻、粟两大农业区,下列遗址中位于稻作农业区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战国初期,在变法中实力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王位世袭制结束 B. 分封制逐步瓦解 C. 郡县制初步确立 D. 诸侯国数量增加
3.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一封木牌家书中,在灭楚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秦国士兵“黑夫”问道:家中是否已得到封爵赏赐。该木牌可用于佐证( )
A. 商鞅变法的推行 B. 皇帝制度的建立 C. 大泽乡起义爆发 D. 活字印刷术发明
4. 如表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有( )
中央 封国
人口数量 450万人 850万人
辖郡数量 15个 39个
A. 实行“推恩令” B. 尊崇儒术 C. 重农抑商 D. 北击匈奴
5. 中晚唐以后,进士出身成为入仕的第一出身,门第退居其次。这是因为唐代实行了( )
A. 科举取士制度 B. 重文轻武政策 C. 行中书省制度 D. 文化专制政策
6. 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 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B. 商业贸易鼎盛发达 C. 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D. 朝廷偏安江南一隅
7. 中央政府在西藏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调蒙古、汉军驻防。这始于(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8. 北宋皇城四周是繁华的商业圈,热闹非凡。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这种变化凸显了明清时期的( )
A. 阶级分化 B. 政策开放 C. 皇权尊严 D. 经济萧条
9. 李时珍用27年的时间访采四方,考察辨证,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著成( )
A. 《伤寒杂病论》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10. “不平等条约体系全方位渗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如同操控木偶的线索,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起点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 民国建立后采用民国纪年,结束了汉武帝时代开始的以帝号和年号并用的纪年方式。这有利于民众感受到( )
A. 帝制时代的终结 B. 传统文化的精华 C. 学习西方的决心 D. 实业救国的思潮
12. 小史同学参观某纪念馆,馆内有“打响第一枪”、“南征下广东”、“转战上井冈”等展区。据此可知,该纪念馆的纪念专题是( )
A. 黄花岗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3. 史料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观察图1-3,三张图共同说明了在抗日战争中( )
A. 正面战场的重要地位 B. 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C. 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 D. 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
14. “1948年,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这句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渡江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辽沈战役
15.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对于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都能及时了然于胸。这主要得益于( )
A. 铁路运输的发达 B. 新式报刊的发展 C. 近代教育的普及 D. 平等思想的传播
16. 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研究主题活动中展示的漫画。该漫画直接反映了( )
A. 土地改革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 D. 改革开放
17. 根据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区将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这体现了国家( )
A. 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 B.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C.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 丰富节日文化交流形式
18. 1971年,当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后,大会现场的一些非洲国家代表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他们欢庆的是(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 B. “求同存异”共识的达成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美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 2007年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词中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颁奖词中的“他”指的是( )
A. 钱学森 B. 袁隆平 C. 屠呦呦 D. 杨利伟
20. 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法庭是露天的围合空间,围墙的高度让每个人都可以从外面观看到里面的情景,并可以随时参与案件审理甚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布局体现了( )
A. 民主政治理念 B. 城市自治原则 C. 法庭功能齐全 D. 法律制度健全
21. 阿拉伯人把拜占庭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这体现了阿拉伯文明( )
A. 博大精深 B. 源远流长 C. 兼收并蓄 D. 传播拓展
22.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不少领主将自己的整块庄园出租给较为富裕的农民,富裕农民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并支付给他们合理的工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自给自足经济的盛行 B. 庄园制度的强化
C. 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D. 劳资矛盾的加剧
23. 与下表内容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时间 法律文献 主要内容
1689年 《权利法案》 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得征收捐税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
A. 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 C. 君主立宪制 D. 民主共和制
24. 如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861年 美国内战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
…… ……
A.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 欧洲优势地位的削弱
C. 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 D.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5. 观察图1与图2,这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 )
A. 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B. 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C. 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大 D. 从教条到借鉴的升华
26. 1921-1923年,苏俄(联)私人出租企业从50多家增加到5000多家,容纳约8万名工人。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D. 赫鲁晓夫改革推行
27. 如图呈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
A. 背景 B. 进程 C. 性质 D. 影响
28. 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控制权长期被英法两国垄断。1956年,埃及政府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运河航运由本国公司负责管理。这反映了( )
A.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 B. 国家主权得以捍卫
C. 不结盟运动已正式建立 D. 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之初,机器设备、技术人员(包括部分工人)都来自法国和英国。 1874年后,由船政局培养出来的中国技术人员能自己主持造船,造机器、驾驶轮船、任船长。福州船政局先后制造了舰船40艘,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但船政局机构严重臃肿,冗员充斥,“薪水工食”竟占全部经费的80%。船政大臣任用管理人员、报销经费开支以及其它琐碎的事情须随时向皇帝请示。甲午战败后,福州船政局走向没落。
——摘编自邹范林《福州船政局经营管理问题浅探》
(1) 根据材料,指出福州船政局的创办者。
(2) 小历认为“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的一家先进企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孝文帝倾心于汉化,有意南征一统天下, 494年,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
——摘编自葛剑雄《地图上的中国历史 民族大迁徙》
材料三东晋南朝以前,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常常一次移民潮就“以十万计”,在二百多年间给当地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
——摘编自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1) 根据材料一,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了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时间节点,构建起共和国历史的基本框架。下表为丛书的部分书目名称及主要内容。
书目名称 记述的主要史事
《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国》 土地改革;中苏结盟;志愿军入朝作战
《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参加日内瓦会议;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思想
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中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的提出;号召“向科学进军”
《?:1978年的中国》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 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城市国企改革开始;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英签订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继往开来:1997年的中国》 香港回归祖国;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奥运腾飞:2008年的中国》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
(1) 仿真设计:仿照表4左列书目名称,给“?”处的书目设计名称并简要说明理由。(不能选用表格中的书目名称)
(2) 主题阅读:根据材料,确定该丛书的一个阅读主题,并提供符合该主题的三个史事。(主题要求:①不能选用书名称作为主题;②不能选用示例主题)
示例:主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史事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
史事2:1984年城市国企改革开始史事
史事3: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
(3) 理解升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共和国历史上这两个发展时期的内在联系。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史事,拟定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元谋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
B.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
C.半坡遗址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C。
D.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形成稻、粟两大农业区,其中黄河流域以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粟为主,长江流域以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为主。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解析】A.夏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材料并未说明诸侯继承权力的方式,排除A。
B.根据材料“战国初期,在变法中实力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称‘王’。”可知,战国时期诸侯破坏了周朝的礼乐制度,纷纷以“王”自称,说明分封等级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故B正确。
C.材料与郡县制的确立无关,排除C。
D.材料未涉及诸侯国数量的变化信息,其次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在灭楚战争中立下军功的秦国士兵‘黑夫’问道:家中是否已得到封爵赏赐”及所学可知,叙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关于奖励军功的相关信息,故A正确。
B.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创制了皇帝制度,排除B。
C.大泽乡起义是秦朝末年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排除C。
D.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地方封国势力比较强大,这严重威胁着中央政府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逐渐削弱了王国势力,从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故A正确。
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加强思想大一统,排除B。
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内容,排除C。
D.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北击匈奴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理解推恩令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理解推恩令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晚唐以后,进士出身成为入仕的第一出身,门第退居其次”可知,进士出身成为入仕的第一出身与科举取士制度有关,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最受重视的就是进士科,A项符合题意;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元朝实行行中书省制度,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6.【答案】C
【解析】A.“农业技术趋于成熟”表述有误,材料体现不出农业技术进步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未涉及宋代商业发展的状况,排除B。
C.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所学可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故C正确。
D.“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属于南宋时期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藏成为国家正式行政区,由中央政府对其任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是在元朝。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唐朝时期,西藏归吐蕃管辖,排除A项;明清在元朝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重在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掌握从元朝开始,西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管理。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清时期皇城则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央,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可知,这主要凸显了明清时期的皇权尊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北京城的建筑也突显了这一政治特点,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阶级分化,排除A项;政策开放与材料相违背,排除B项;材料信息得不出经济萧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北京城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掌握北京城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李时珍历时27年著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该书药物种类多,药方数量大,图文并茂,内容详细,总结全面,流传较广。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D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作,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贾思勰的著作,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著作,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本草纲目》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掌握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即可作答。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不平等条约体系全方位渗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如同操控木偶的线索,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北京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于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条约都在《南京条约》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掌握《南京条约》的影响,理解材料即可作答。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民国建立后采用民国纪年,结束了汉武帝时代开始的以帝号和年号并用的纪年方式”可知,以民国纪年取代以帝号和年号并用的纪年方式,这有利于民众感受到帝制时代的终结,帝号和年号都与中国古代的帝制密切相关,A项符合题意;民国纪年体现不出传统文化的精华,排除B项;民国纪年不是学习西方的表现,排除C项;民国纪年与实业救国的思潮没有联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民国纪年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重点掌握民国纪年和公民纪年的换算方法。
12.【答案】C
【解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军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符合题意;黄花岗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A;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排除B;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努力发展生产,最终探索出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的知识。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南昌起义的爆发。
13.【答案】B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坚持敌后抗战,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图片共同说明了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故B符合题意;图片说明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战场是国民党领导的,排除A;图1西安事变发生时,全面抗战还没爆发,敌后战场还没建立,排除C;图片说明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是强调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共同说明了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14.【答案】D
【解析】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辽沈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的相关内容.由题干的关键词“1948年”“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可知,这是辽沈战役.
掌握辽沈战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故B符合题意;了解物价涨落和战争进程主要依靠新闻报刊,与铁路运输、近代教育、平等思想的传播无关,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了解物价涨落和战争进程主要依靠新闻报刊。
16.【答案】B
【解析】图片反映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无关,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三大改造。
17.【答案】B
【解析】题文描述“将开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壮族三月三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假日”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B符合题意;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1999年提出,排除C;丰富节日文化交流形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返联合国,C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提出是在1953年,排除A项;“求同存异”共识的达成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排除B项;中美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新中国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及其时间。
19.【答案】A
【解析】由材料“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可知,上述2007年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的颁奖词赞颂的是钱学森。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A项符合题意;袁隆平是农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排除B项;屠呦呦是医学家,研制出了青蒿素,排除C项;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及其代表性人物的事迹。
20.【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围墙的高度让每个人都可以从外面观看到里面的情景,并可以随时参与案件审理甚至表达自己的见解”可知,雅典法庭的设置有助于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观察法庭审判的相关内容,这体现了雅典城邦的民主理念,故A正确。
B.材料并未强调雅典城邦独立自治的特征,排除B。
C.材料无法得出法庭功能齐全的信息,排除C。
D.材料无法得出雅典法律制度健全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C
【解析】由材料“阿拉伯人把拜占庭帝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可知,这反映了阿拉伯的政治制度借鉴了拜占庭帝国,体现了阿拉伯文明兼收并蓄,C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体现不出阿拉伯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传播拓展的特点,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阿拉伯文明的特点,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阿拉伯文明的特点及其主要文明成就。
22.【答案】C
【解析】A.欧洲庄园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
B.材料反映了中世纪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并不是得到强化,排除B。
C.根据材料“富裕农民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并支付给他们合理的工资”可知,中世纪晚期农业领域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故C正确。
D.劳资矛盾加剧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关系,此时的西欧仍然是封建社会,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得征收捐税”“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可知,英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使王权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C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和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英国不符,排除AB两项;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而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权利法案》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及其颁布的意义。
2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及所学可知,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可见,三者反映的共同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故A正确。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排除B。
C.材料未涉及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步伐,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理解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答案】B
【解析】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为现实。故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B符合题意;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的主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不符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排除A;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C;从教条到借鉴的升华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共产党宣言》与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与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6.【答案】B
【解析】A.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被废除,排除A。
B.根据材料“1921-1923年,苏俄(联)私人出租企业从50多家增加到5000多家,容纳约8万名工人。”及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自由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从而促进了苏俄(联)私人出租企业的迅速增加,故B正确。
C.此时苏俄还未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
D.赫鲁晓夫于1953年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答案】B
【解析】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故B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不是背景、性质、影响,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2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1956年,埃及政府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运河航运由本国公司负责管理,这是埃及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举措,B项符合题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印度与埃及无关,排除A项;1961年9月,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由25个国家出席,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相关知识。
29.【答案】【小题1】左宗棠。
【小题2】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福州船政局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技术人员,创建了中国近代船政企业;船政局培养了大批近代技术人员与军事人才,发展了近代造船业,增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可见,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先进的企业。
示例二:判断:不同意。理由:福州船政局机构重叠臃肿,冗员充斥,“薪水工食”占全部经费的80%,其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船政局属于官办性质,管理经费及一切琐碎问题都需向皇帝请示,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性。可见,船政局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重在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掌握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分析其性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0.【答案】【小题1】类型: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
【小题2】原因: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小题3】特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亲缘关系;交融程度深。
【小题4】积极影响: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理解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理解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理解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31.【答案】【小题1】示例名称:伟大转折;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小题2】示例: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史事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史事2: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史事3: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题3】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90年代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解析】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重点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改革开放的重要史实等知识。
32.【答案】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材料中选取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拟定观点为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古代世界几大文明区域相对孤立闭塞。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美洲开始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两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因而说,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它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故答案为:
观点: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论述:古代世界几大文明区域相对孤立闭塞。1492年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美洲开始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两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因而说,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它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