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校级联考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学期
戚继光:明朝中厅.东南济海倭寿蹶。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起与
七年级:史科阶段性练习题(二〉
倭寇激战,消灭了襔迷、两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戚:领中
参考答案
抗倭战争是反侵略的战争,捍卫了华民族利益,保巴了东南沿海人民生命和财产
安企。贼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单顷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
题号12345·6789
郑成功:朝未年,荷兰殖民者侵古了合湾,郑成功率不收复台湾,挥卫了国主
1ǜ;11
12
13作!15
权和领土完整,捍下了民族狐应,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客案CDC
A IC
D B
33.(14分)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82930
(1)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按考试成续选拔入方:考试内容王要是文化
CC D CB D C BB A
知识等〔星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电分)
( )发展:大幡度增圳科举敢士名颜,提高进士地位:(2分)
31.(14分)
甘的:加强中央集权,大为提拔文官,防让唐未以来武将专横跋瘟的弊端重现。(2
(1)趋势:南方人门占全国天刀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门占金国入口比例不断下降,
分)
(意思相近即可)(2分)
〔3)考试内容必须来肖“圆书”“经”,答题格武为“孔股文”。(2分)扼杀了入
作片:南方人山不斑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动力和进产技术,促进南
!的缴明才智,束绳了人们的想,对中树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屡造成了严重
方经济发展。〔2分)
阻得。(2分)
(2)唐前中后!,陆上丝夠之路因战乱受阻;中国经济罩心己问南方转移;海路远
(4)-一分为…,全面客观的认训科举制。既製看到科举制实施的极意义:又要
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任答一二点即可)(4分)
看到明清时期科革制消极影响(?分)
(3)名称:瓦子〔舍)。〔2分)特点:卡篇多彩〔繁荣(2分)
(4)宋朝的经济利生活〔社会生活)。(2分)
32.(2分)
(1)唐朝与阿拉?、欧洲和f洲都有交往:唐潮时中交流频繁。(任答-点)(2
分)
(2)机构:市舶司。〔2分)观点:瓣外贸易收人战为国家财改的卡要来源。(2分)
(3)山.上动对外友好交往到与外国发生乎盾冲突(或发:武装冲突或开始反抗外
来侵略)。(2分》郑和:郑和举领船队了次下“西洋”,增进了屮国与亚非丙家和地
区的相生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牌强
了中烟词亚非各國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的衔海事业做出了伟人黄献。(4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科阶段性练习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涂写在 对应的空格内)
1.“今也里巷之中,鼓吹无节,歌舞相乐,倡优扰杂,角抵之戏,木棋革鞠,养玩鸟兽。”北宋市民这种小资慢生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商业活动时空限制被打破
C.城市经济的繁荣 D.表演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2.以下材料能说明
A.唐代长安城内有东西和两市 B.唐代后期城市打破市坊格局
C.宋代的城市规模超过了唐代 D.宋代商业活动时间比唐代长
3.《水浒传》中写道:燕青带着李逵在东京城内游玩,来到一热闹处,听得里边既有敲锣表演的, 又有说评话(评书)的,李逵定要进去听听。书中的“热闹处”应该是()
A.酒肆 B.草市 C.瓦子 D.票号
4.“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民族矛盾的缓和C.社会的繁荣开放 D.海外贸易的兴盛
5.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是看综合国力。所以,以“积贫积弱”来概括宋 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这主要是因为
A.宋代军队数量巨大 B.宋代官员队伍庞大C.宋代经济贸易繁荣 D.宋代中央集权强化
6.“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 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说明了元曲
A.发展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
C.推动了元朝民族大交融 D.兴盛源于科考功名需要
7.《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面的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A. A B. B C. C D. D
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市民阶级的蓬勃发展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9.有人认为:“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在这里,作者突出强调了火药的西传
A.直接导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暴露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腐朽落后
C.表现了欧洲市民阶层力量的强大 D.对推动欧洲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
10.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10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 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60个,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 及东非沿海地区。这反映宋代
A.产品行销世界 B.边界贸易兴旺 C.海外贸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
11.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招侏外国商人,“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是两宋时期的基本对外国策。由此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A.航海技术的进步 B.造船业发达 C.政府政策的支持 D.商品经济的发达
12.在中央机构设置中,秦朝设“三公”,唐朝设三省六部,宋代则设置多重机构,明朝时六部直 接隶属于皇帝,这种演变反映
A.丞相权力不断增大 B.皇权逐步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3.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格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14.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欺朕。’”《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主监视大臣 B.反对铺张浪费 C.君臣关系融洽 D.饮酒之风盛行
15.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16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 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汇通天下”指的是
A.贩卖粮食 B.出售食盐 C.经营绸缎 D.开设“票号”
17.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 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 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18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 之后,再无郑和。其根源在于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9.我们学习了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戚继光荡平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驻藏大臣等知识。能 够概括以上知识主题的是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20.明朝与南亚、东南亚各个国家所进行的贸易都实行“厚往薄来”方针,高价收进“番货”,低价售出中国货物。郑和每次出使西洋都携带大量的财货,赏赐给南洋各国君主,对来华的使臣颁 发优厚赏赐。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为明朝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B.保证了对外开放的延续性
C.密切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D.给国家财政造成重大负担
21.“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 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材料歌颂的是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与双手兴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史籍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这段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由劳动人民兴建的伟大工程是
A.灵渠 B.秦长城 C.明长城 D.大运河
23.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最高斗争形式,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 推动作用。下列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24.上饶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却在40多年前失传。有关人士在当地遍访民间,仍未找 到连四纸的制作技艺,最终在《天工开物》里找到了相关记载,并成功恢复古法生产技艺,成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可知《天工开物》
A.最早记载连四纸制作工艺 B.善于总结前朝技术经验
C.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著作 D. 一比实物史料更具有价值
25.明末,陕北连年遭遇灾荒。崇祯元年,延安府“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百姓食尽蓬草,再剥树皮;年终,剥光树皮,不得已吃山中石,而地方官员仍然催租索赋,农民遂纷纷举行 起义。由此可见,李自成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C.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26.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等汉语数学概念。这反映了
A.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B.中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科技
C.中国文化深受西方影响 D.西学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结合
27.故宫在明清时期被称作“紫禁城”。其中,“紫”是指紫微垣,紫微垣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 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代表“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 是指禁地。这一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团结统一
28.京剧在清朝末期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不同于昆曲只注重雅文化的传承, 而是代表着民众的心声,使民众乐于接受。材料旨在说明京剧
A.具有高超审美价值 B:符合民众价值追求C.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D.体现清朝社会风尚
29.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除了原有的征税,还加派了对辽东作战的“辽饷”、训练军队的“练饷”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剿饷”。明朝征收茶“辽饷”主要是 为了应对
A.李自成起义 B.满洲军事威胁 C.收复台湾 D.东南沿海的倭患
30.如表为明朝末年天灾情况,对这些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加速了明朝灭亡 B. 土地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C.成为天人感应理论的重要历史依据 D.说明古代王朝的更迭有一定历史规律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至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统计表
——[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明朝海禁后衰落。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其中还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中称为“勾栏”。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这里还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摘自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方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对南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 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反映出宋代市民生活怎样 的特点?
(4)概括上述材料探究的共同主题。
32.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存的证物,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印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史料价值是指历史材料对于说明一定历史现象所具有的价值)。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
材料二 北宋神宗:“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南宋高宗:“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
——以上材料节选自于逢春《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材料三
人物画像 史料 相关史实
郑和 船队规模庞大,官员、将士、水手多达二万八千人,所乘之船长四十丈、宽十八丈,多达五六十艘……肃清了张士诚、方国珍已经沦为海盗的余部,配合了对安南、蒙古用兵,发展了与亚非的官方贸易,允许中国商人随同进 行贸易……所到之处,都代表明成祖向当地统治者颁送礼服、金印、历法、书籍等,向外国统治者宣传了中华文化。船队每次归航时,各地使节也随同到中国访问,永乐年间,共有381次外国使节访华。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明代卷》 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 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 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 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开辟荆莽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朝初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材料一的文物图片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并概括材料中宋神宗与宋高宗 对海外贸易所持的相同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到清初我国对外交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材料中任选 一个历史人物并写出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33.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会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阐释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校级联考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