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B. 主张义利并重 C. 具有民本思想倾向 D. 追求国家统一
2. 考古发现,秦朝陵墓中如青铜马车、真人大小的陶俑与汉初帝王的陪葬品中相比,青铜器都不多见,陶俑的种类变成了家禽或家畜,人佣更是缩小到了数寸大小。这反映了汉初(  )
A. 彻底摒弃秦朝的政治制度 B. 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力量
C. “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D. “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
3. “(唐代)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宦官与外戚的矛盾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4. 《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而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设置的行省(  )
A. 具有较强独立性 B. 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5. 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A. 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6.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与2.5%的子口税之外,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务。这表明(  )
A.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 列强的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C. 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 D. 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7.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 B.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统治
8. “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往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此次会议后(  )
A.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B. 革命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C. 党的正确路线和领导核心得到确立 D. 战略反攻序幕逐渐拉开
9. 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爆发于1937年的一次重要会战。此次会战(  )
A. 打破了日本的速亡计划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成功典范
10.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当年辞官下海者达12万人,甚至《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这一“热潮”(  )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B. 印证了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C. 开启城市体制改革潮流 D. 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 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
A. 在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 B. 全面学习东西方文化
C. 阻碍古代文化间的交流 D. 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12.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国大革命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为实现这一秩序,拿破仑(  )
A. 颁布《人权宣言》 B. 建立帝国
C. 颁布《法国民法典》 D. 远征俄国
13.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的亚洲革命所体现的亚洲觉醒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包括(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纳米比亚独立 D.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4. 1921年4月,列宁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这说明苏俄正在(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放弃利用市场的调节
C. 实施农业集体化 D. 启动市场调节的机制
15. 如图是1936-1938年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情况。由此可知,“工程兴办署”(  )
A. 落实“以工代赈”政策 B. 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C. 遏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D. 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6. 北魏农学家祖冲之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7. 北宋匠人蔡伦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
18.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编著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判断: 。
改正: 。
19. 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王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嫁接若干工业植株”的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其面临的“有利时机”。
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基础,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摘编自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在对民族工业改造前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为民族工业建立基础的。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美国《时代》《财富》《生活》杂志的创始人亨利 卢斯撰文说,20世纪将是美国的世纪。……时任国务卿的赫尔也说:“美国深知自己可以强烈的影响为维护和平而建立的任何国家组织,由于这种影响日益增强,我们对安排战后世界所负的责任相应地增大了。”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等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欧美关系举一例说明美国如何“安排战后世界”?并说明美国“安排战后世界”的实质。
材料二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一个拥有万千年“和”的文化的国度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高校网《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指的是什么?并概括其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不同的责任担当的认识。
22. 读表,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内容 特征
防御型现代化(1860-1911年) 物质现代化的起步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端,中国的社会变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现代化的尝试
自觉型现代化(1911-1949年) 孙中山关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构想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局部的、缓慢发展的现代化。
思想上现代化意识的觉醒与不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1949年至今) 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 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探索出超越西方现代化和苏联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发展。
“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与拓展
——整理自《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历史逻辑研究》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1949年至今)”的因素。
(2)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兼相爱,交相利”的基本意思是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所谓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不仅要爱自己,而且还要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而这种爱要冲破血缘和等级的阻碍。可见两者都具有关爱普通民众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两者都未讨论义利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追求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需要考生掌握孟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青铜器都不多见,陶俑的种类变成了家禽或家畜,人佣更是缩小到了数寸大小”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藏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及其继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提倡勤俭治国,C项正确;“彻底摒弃”说法错误,应该是“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排除A项;汉初诸侯王势力尚未壮大,排除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年,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需要考生掌握汉初社会状况的特点及汉初治国政策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据“(唐代)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材料反映了藩地自己设置文武官吏,赋税由自己分配,并不上缴朝廷,虽然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并不是臣。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地方势力增大,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A。
本题考查唐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相关史实。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相关知识。
4.【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长官并非拥有较强独立性,故排除A;材料并未提到行省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且元朝管辖边远地区的并非行省,故排除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军机处设置之后,并非行省,故排除D。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元朝设置的行省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并结合所学可知,对比昆曲,京剧更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推动京剧成为了主流戏曲形式,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符合普通民众的趣味,而未涉及文人士大夫阶层品味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没有涉及京剧艺术成熟情况,排除C项;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并不是京剧成为主流戏曲形式的原因,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的艺术成就,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等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知,这说明戊戌变法传播了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与史实不符,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排除A项;戊戌变法最后失败,没能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统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8.【答案】C
【解析】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遵义会议后党的正确路线和领导核心得到确立,C是正确的选项;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秋收起义开始,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排除A;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得以确立,排除B;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 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遵义会议,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9.【答案】A
【解析】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A是正确的选项;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排除B;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成功典范,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淞沪会战。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淞沪会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B
【解析】A.1980年我国设置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排除A。
B.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及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创业潮流的出现,故B正确。
C.1984年我国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排除C。
D.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解析】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据“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得以矫正和保存。”可知,这说明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在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选项BC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文化的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文化的特点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据“法国大革命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可知,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推毁了封建政治制度,建立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和平等的社会政治秩序,这说明托克维尔看到了法国大革命具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拿破仑为了维护法国社会政治秩序,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预布的纲领性文件,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帝国不属于维护平等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拿破仑远征俄国侵犯了他国的利益,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民法典》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民法典》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解析】根据“20世纪初的亚洲革命所体现的亚洲觉醒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可得出“亚洲觉醒”指的是20世纪初亚洲国家与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展。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B符合题意;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于1857年,不是20世纪初,排除A;纳米比亚独立发生于1990年,不是20世纪初,排除C;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发生于1999年,不是20世纪初,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抗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21年,强调的是适当约束资本主义的活动,这表明当时的苏俄正在借助市场调节的机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启动市场调节的机制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启动市场调节的机制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中数据可知,1936-1938年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程兴办署”是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投巨额资金设立的以吸收失业人员兴建公共工程的机构,因此“工程兴办署”落实了以工代赈政策,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等,A项正确;“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虽不断增加,但只是解决了部分社会失业问题,而没有完全解决社会失业问题,排除B项;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与材料中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工程兴办署”只是解决了部分工人的失业问题,而没有涉及对工人基本权利的保障,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重点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等知识。
16.【答案】×,把“祖冲之”改为“贾思勰”
【解析】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把“祖冲之”改为“贾思勰”。
本题考查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古代重要科学家及其代表著作。
17.【答案】×,把蔡伦改为毕昇
【解析】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毕昇用胶泥制成单个反体字,用火烧硬,制成陶活字,一个陶活字可以重复使用,保存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匠人毕昇的一项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蔡伦改为毕昇。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的相关知识。
18.【答案】×,把“《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
【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把“《农政全书》”改为“《天工开物》”。
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的三部重要科技著作都是考查的重点,掌握其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19.【答案】√,√
【解析】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新中国的重要科技成就。
20.【答案】【小题1】事件:洋务运动。有利时机:国内社会趋于稳定;中外关系相对缓和。
【小题2】条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基础:民族独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农村繁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洋务运动及其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的事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1.【答案】【小题1】马歇尔计划或发起成立北约组织;称霸世界。
【小题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小题3】认识:美国的责任担当体现在对世界霸权的获取,中国的责任担当是试图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或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以及实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影响、中美不同的责任担当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以及实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影响、中美不同的责任担当的认识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因素:从1949年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历任重要领导人的推动下;中国经历了向工业化迈进的一五计划:拔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促进国家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等等,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
【小题2】示例:观点: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论述:清朝末期,腐败的清政府不能抵抗经历过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强国,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度过了漫长的水深火热的日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又领导人民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最终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及重要意义等知识点,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认知与理解,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