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里所说的“革命性突破”和“划时代的进步”发生在( )
A. 夏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 下面是唐宋府(州)、县数目的变化表(单位: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区域 唐 宋
南方:四府(州) 府(州)治数 35 48
县(州)治数 170 243
北方:河南 府(州)治数 18 17
县(治数) 132 99
A. 中央加强地方管理 B.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 北方边患压力增大 D. 地方行政制度变革
3. 1409年,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将永乐皇帝的信件交给各国国王。信中表达了他的意图,“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通好他国,怀柔远人”。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意在( )
A. 耀兵异域 B. 开拓市场 C. 扩展疆土 D. 传播和平
4.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说明清朝前期( )
A. 国家统一促进对外交往 B. 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
C. 封建君主权力日益强化 D. 边疆危机危及朝廷权威
5.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 )
A. 革命纲领不断发展 B. 农民运动出现了新因素
C. 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D. 自强求富思想广泛传播
6. 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也更换频繁。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
A. 思想解放文明开化 B. 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C.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 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7. 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取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 服饰的中西合璧 B. 报刊杂志的创办
C. 交通与通信工具的改变 D.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8.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以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了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 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 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 中国共产党及解放军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的胜利
9. 为了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截至1952年5月底,东北地区捐款6525.08万元,可购战斗机435架;华北地区捐款6795.06万元,可购战斗机453架;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内蒙古等其他的地区和个人也纷纷进行了捐款。这体现出抗美援朝时期( )
A. 武器主要来自人民捐赠 B.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 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 D. 工农增产支援前线
10. 20世纪70年代某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 “数千年来一直处在非洲欧洲大陆交换边缘的西欧,到了16世纪突然幸运地发现自己处在了历史上最大的全球交换网络中心。”这一转变是由于( )
A. 新航路开辟 B. 资产阶级革命 C. 文艺复兴运动 D. 工业革命
13. 人从哪里来?人是自然进化而来的还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达尔文的回答是:人类与生物同源,人类是自然秩序及进化过程的一部分。达尔文的这一回答( )
A. 指出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B. 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C. 肯定人在自然中居于中心地位 D. 挑战了基督教神学
14. 1933年开始,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如表内容体现了新政实施取得的成果,与此对应的新政措施应该是
(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梁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 整顿金融体系 B. 推行“以工代赈”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5. 据统计,二战前夕,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总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人口降至1.6亿,面积缩至2550万平方公里。据此可知,二战的胜利( )
A.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 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
C. 带来了世界人口自由流动 D. 标志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6.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错误:______;
改正:______。
17. 唐太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友好关系。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8.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9. 1727年,为了监督西藏地区政务,清朝开始设立伊犁将军。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相对来说,在中共中央机关管辖范围以外活动的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受党内斗争的影响。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根据地。他们采取了游击战术,发动了“平均主义”的土地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从来没有真正赞成根据地的活动。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依据材料一,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赞成的革命活动(道路)是否正确?概括材料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
材料二:(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
——摘编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为什么共产党要“摒弃前嫌”,促成“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 综合上述材料相关史实,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CCTV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与英国殖民统治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从1776年宣布独立到1789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美国经过艰难的历史探索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个新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
——摘编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2) 为了巩固国家独立,1787年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材料二中这个“新型国家”的政体是什么?
(3) 综合两则材料,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与①③国家交往的史实各一例。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2) 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文明的汇聚与传播”角度对材料二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夏商时期还没有开始应用铁犁牛耕,排除A项。
B.西周时期还没有开始出现铁犁牛耕,排除B项。
C.根据“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正确。
D.秦汉是在春秋战国以后,此时铁犁牛耕已经逐渐得到推广,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相关知识,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
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状况,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A.材料涉及地方府(州)、县数目,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
B.根据表格信息,从唐朝到宋朝,南方府(州)、县数目明显增加超过北方,这反映出南方的逐渐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因此出现南方府(州)、县数目超过北方,B项正确。
C.材料涉及地方政治,没有体现北方边患压力增大的内容,排除C项。
D.材料仅能反映地方行政数量的变化,没有反映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重南移相关知识,识记经济重南移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认识表格,对比分析能力,关键信息“南方”“北方”。
3.【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郑和要传播和平,而不是耀兵异域,排除A项。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平,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而不是以开拓市场为目的,排除B项。
C.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平,不是为扩展疆土,排除C。
D.根据“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可知,郑和下西洋是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和平交往,所以是在传播和平,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
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材料。
4.【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是进行对外交往,排除A项。
B.据题意可知,清朝前期在东南、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都设立了机构加强管辖,由此说明清朝前期的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B项正确。
C.君主权力的强化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D.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并没有体现的是边疆危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相关知识,识记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相关知识。
考查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归纳能力。
5.【答案】B
【解析】A.《资政新篇》并没有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而是向西方学习,因此不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
B.《资政新篇》反映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体现出农民运动出现了新因素,B项正确。
C.题干没有体现太平天国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C项。
D.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9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
考查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关键信息“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
6.【答案】D
【解析】根据“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也更换频繁”可知,材料反映了1912-1928年中国军阀林立,大小内战不断,总统、总理更迭频繁,强调的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故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思想解放、共和制度和民族工业的问题,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以及影响等知识。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它们都有固定的时间表以方便人们的出行,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服饰的中西合璧不涉及精确时间观念,排除A项;报刊杂志重在传播时事、思想与时间观念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建筑风格跟时间观念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8.【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给出解放上海后解放军指战员整齐的睡在马路上,没有扰民行为,表明解放军纪律严明,必将得到民众的支持,这是夺取胜利的保证。国民党统治宣告结束和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的标志是解放南京,美国的《生活》杂志社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已经放弃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上海解放。掌握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的史实。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灵活理解运用材料观点。
9.【答案】C
【解析】A.武器主要来自人民捐赠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
B.材料未涉及抗美援朝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排除B项。
C.根据材料中抗美援朝的捐款统计,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纷纷捐款,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表明民族凝聚力增强,C项正确。
D.工农增产支援前线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相关知识,识记抗美援朝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材料。
10.【答案】C
【解析】A.中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B.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
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彻底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所以被称为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符合题意。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时间、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1.【答案】A
【解析】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A项正确。
B.1953年—1956年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
C.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排除C项。
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识图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经济发展起来,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因此西欧到了16世纪突然幸运地发现自己处在了历史上最大的全球交换网络中心,A项正确;西欧能够成为全球交换网络中心主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7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思想解放运动,与“全球交换网络中心”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影响。
13.【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达尔文时代,欧洲盛行神创造人的理论,这就是基督教神学,后来,达尔文提出,人类与生物同源,人类是自然秩序及进化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就挑战了基督教神学,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D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说进化论,没有说进化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是说进化论对神创论的冲击,不是说对人认知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是说进化论对神创论的冲击,不是说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达尔文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与此对应的新政措施应该是推行“以工代赈”。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公共工程兴建,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二战后,殖民地总面积和人口数量都大幅下降,说明二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的新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并没有体现推动新兴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世界人口流动以及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无关,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战后的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二战后的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等知识。
16.【答案】主父偃;董仲舒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
错误:主父偃;改正:董仲舒。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金城公主改为文成公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故答案为:
×。“金城公主”改为“文成公主”。
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识记文成公主入藏相关知识。
考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
【解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重点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9.【答案】×,伊犁将军改为驻藏大臣。
【解析】为了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在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管辖西藏事务。管辖新疆事务的是伊犁将军。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伊犁将军改为驻藏大臣。
本题考查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注意与对新疆的管辖区别开来。
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的知识的掌握。注意掌握相关知识。
20.【答案】【小题1】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活动:组织农民阶级,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根据地。
【小题2】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小题3】道路的选择需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史实、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原因、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史实、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原因、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等知识。
21.【答案】【小题1】由贵族长期垄断到资产阶级分享参政权,再到普通民众获得权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君主立宪制确立并完善;工人运动的推动。
【小题2】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体制。联邦制或总统共和制或者共和制。
【小题3】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英国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1787年美国宪法以及确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的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1787年美国宪法以及确立的资产阶级政体、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①玄奘西行天竺;③鉴真东渡日本。特点:对外开放;交往范围广、海陆并举。
【小题2】观点:人类交往的过程是不同文明汇聚、传播、升华的过程。
论述:印度科学文化成就如数字、天文学、医学等,通过阿拉伯帝国这座文明之桥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中亚的伊斯兰教文明也传到印度次大陆,对当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和纺织、凿井等技术,四大发明传到了西亚、中亚,继而传播到欧洲,中华文明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阿拉伯人把古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本地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综述,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特点、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特点、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的认识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