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3年一般高中协作体高考历史五模试卷
辽宁省鞍山市2023年一般高中协作体高考历史五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
A.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 B.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 D.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2.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3.两宋时期,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推广到江淮一带,并逐渐推广到北方。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B.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
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6.(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这表明“一五”计划( )
A.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 B.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7. 199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8.(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 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欧洲革命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价格革命”的客观作用
10.()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如何处理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 )
A.解决国家权力来源问题 B.如何处理“州权”问题
C.如何实现分权制衡问题 D.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问题
11.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2.苏俄(联)某个时期推行的一项政策,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据此可推知,该政策( )
A.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
B.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
13.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A.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 B.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
C.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14.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时,北方各州代表想让国会有管理贸易的权力;但是,南方各州反对,他们害怕国会运用这个权力来结束奴隶买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这个方案( )
A.体现了美国宪法民主的精神
B.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持了美国统一
C.彰显了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充分暴露了美国奴隶社会的本质
15.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6.(2020·新课标Ⅱ)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隆庆时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列出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已所有这一切,促使着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在全国各地先后崛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
材料二: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该研究证实,在历史上有商帮兴起的县,当地居民自主创业的概率、选择以私营企业雇主以及自营劳动者为职业的概率均有提升。换言之,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
——摘编自周黎安《明清商帮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材料二: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九品中正制瓦解后,在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20.材料: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分析可知,材料中关于农业的记载非常多,体现了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社会分工问题;
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卜辞中对农业的记载较多,不是强调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错误,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
2.【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及“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注重家庭教育,著戒子文书,影响扩大,B正确;
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D错误,印刷技术产生于唐朝,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及“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3.【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错误,农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经济作物种植增多,但是“根本性改变”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无关政府重农抑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
4.【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加强,因此这种机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正确;
A错误,内阁和军机处不具有决策权,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C错误,“贯穿决策始终”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机构中满汉均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军机处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
5.【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开元时期以后,天下户籍制度崩坏,土地买卖频繁,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因此实行两税法,强调两税法实施的原因,D正确;
A错误,贫富分化不是因为租庸调制造成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租庸调制崩溃,导致了两税法的实行;
C错误,材料无关两税法的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税法的实施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
6.【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C.如果仅从材料表面出发,就会看到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帮助作用,但是如果深分析材料就会发现,国家的财政大部分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外国贷款占总收入的的比例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也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也达30%~50%,这都体现了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故C项正确;
A.三大改造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故排除A项;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排除B项;
D.材料中并未体现计划经济的先进性,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 ”“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 ”这皆说明,我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7.【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991年及1994年,城镇新增大量就业机会,安置了大量待业人员,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A正确;
B错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中就业的增加,不能直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错误,材料不涉及对外开放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
8.【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
B材料没有体现推行直接民主政治,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B。
C材料没有体现公民缺少民主权利,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C。
D材料没有体现公民道德高于一切,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知,雅典公民政治的目的是凝聚本邦公民抵御外邦入侵,注重维护护城邦利益,难度一般。
9.【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材料强调的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A正确;
BCD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10.【答案】A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政体之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其实质是解决国家权力来源问题,A项正确;
“州权”问题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问题,不是民主共和制的实质,B项错误;
美国分权制衡解决的是国家各个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不是民主共和制的实质,C项错误;
国家主权独立处理的不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理解民主共和制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实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工厂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分析可知,工厂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合理分工,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D正确;
A错误,工厂制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是国家治理模式;
B错误,工厂制与贫富分化没有必然联系;
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厂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12.【答案】A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该制度恢复了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A正确;
B错误,新经济政策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没有必然联系;
C错误,新经济政策顺应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错误,斯大林模式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13.【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到“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变化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加强,B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D错误,材料现象与经济全球化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14.【答案】B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方案体现了南北各州双方通过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以维护美国的统一,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宪法民主精神,材料中的方案最终搁置,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C错误,材料中“1808年”之前不再谈论禁止奴隶买卖,不能看出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
15.【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等信息分析可知,史书由私人撰著到国家修撰皇帝参与、宰相主持,凸显了明显的政治性,C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不利于史书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汉史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
16.【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
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
我国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1978年我国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C排除;
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8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中国引进技术的资金创造了条件。
17.【答案】(1)原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交通改善和商运路线的扩展;地域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商业竞争的需要;宗族和地域观念的增强。
(2)影响: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向“求富”转变;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激励了商帮兴起地的自主创业精神。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得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域性经济差异、商业竞争及地域宗族观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得出: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向“求富”转变;促进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得出:激励了商帮兴起地的自主创业精神。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壮大、冲击传统统治秩序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1)原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交通改善和商运路线的扩展;地域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商业竞争的需要;宗族和地域观念的增强。
(2)影响: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向“求富”转变;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激励了商帮兴起地的自主创业精神。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商帮的兴起,涉及原因及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8.【答案】(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得出: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根据“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及“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得出: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根据“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出: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得出: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根据“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得出: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根据材料可从发展人文主义和把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做准备。
故答案为:(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9.【答案】(1)特点: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尚不完善。原因: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非科举选官方式大量存在。
(2)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得出: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根据“《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得出: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科举制尚不完善。
原因:根据“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得出: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其他选官方式大量存在。
(2)变化:根据“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得出: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程序进一步完善,录取人数增加,严密考试方法,由此得出: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扩大官僚队伍、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激发知识分子参政热情、及促进儒学的普及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尚不完善。原因: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非科举选官方式大量存在。
(2)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0.【答案】论题: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论述:西周时期,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秦代,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构成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总结: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提取论点,例如:根据材料“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得出: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配合、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论题: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论述:西周时期,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秦代,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构成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总结: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辽宁省鞍山市2023年一般高中协作体高考历史五模试卷
一、选择题
1.从商代卜辞的记载中看,卜辞中关于“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的记载,非常之多,此外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据此推知,商代( )
A.社会经济分工日益细密 B.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 D.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答案】D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分析可知,材料中关于农业的记载非常多,体现了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社会分工问题;
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卜辞中对农业的记载较多,不是强调经济生活充斥神秘色彩;
C错误,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代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桒禾”“受禾”“受黍”“登黍”“告麦”“案年”“桒年”“尚有因农产物的关系而‘卜雨’的记载”。
2.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及“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注重家庭教育,著戒子文书,影响扩大,B正确;
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D错误,印刷技术产生于唐朝,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及“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3.两宋时期,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推广到江淮一带,并逐渐推广到北方。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B.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错误,农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经济作物种植增多,但是“根本性改变”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无关政府重农抑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
4.《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 )
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
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 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加强,因此这种机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正确;
A错误,内阁和军机处不具有决策权,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C错误,“贯穿决策始终”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机构中满汉均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军机处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
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开元时期以后,天下户籍制度崩坏,土地买卖频繁,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因此实行两税法,强调两税法实施的原因,D正确;
A错误,贫富分化不是因为租庸调制造成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租庸调制崩溃,导致了两税法的实行;
C错误,材料无关两税法的问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税法的实施原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
6.(2022高三上·鸡西期中)“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这表明“一五”计划( )
A.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 B.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D.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C.如果仅从材料表面出发,就会看到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帮助作用,但是如果深分析材料就会发现,国家的财政大部分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外国贷款占总收入的的比例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也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也达30%~50%,这都体现了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故C项正确;
A.三大改造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故排除A项;
B.“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故排除B项;
D.材料中并未体现计划经济的先进性,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 ”“ 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 ”这皆说明,我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7. 1991年,国家统计局公报,“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公报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1991年及1994年,城镇新增大量就业机会,安置了大量待业人员,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A正确;
B错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中就业的增加,不能直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错误,材料不涉及对外开放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
8.(2017高一上·黔西南月考)《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 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
B材料没有体现推行直接民主政治,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B。
C材料没有体现公民缺少民主权利,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C。
D材料没有体现公民道德高于一切,而是强调注重维护城邦利益,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可知,雅典公民政治的目的是凝聚本邦公民抵御外邦入侵,注重维护护城邦利益,难度一般。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欧洲革命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价格革命”的客观作用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因此材料强调的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A正确;
BCD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10.()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如何处理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 )
A.解决国家权力来源问题 B.如何处理“州权”问题
C.如何实现分权制衡问题 D.维护国家主权独立问题
【答案】A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政体之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因此,其实质是解决国家权力来源问题,A项正确;
“州权”问题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问题,不是民主共和制的实质,B项错误;
美国分权制衡解决的是国家各个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不是民主共和制的实质,C项错误;
国家主权独立处理的不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理解民主共和制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实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答案】D
【知识点】工厂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分析可知,工厂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合理分工,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D正确;
A错误,工厂制是企业管理制度,不是国家治理模式;
B错误,工厂制与贫富分化没有必然联系;
C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厂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12.苏俄(联)某个时期推行的一项政策,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据此可推知,该政策( )
A.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
B.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C.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
【答案】A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该制度恢复了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利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生产方式,A正确;
B错误,新经济政策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没有必然联系;
C错误,新经济政策顺应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D错误,斯大林模式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另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13.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1956年,当他再次当选时则强调,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 )
A.市场经济已经失去基础地位 B.国家干预经济得到明显加强
C.经济“滞胀”倒逼政策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速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到“联邦政府在广阔的领域负有领导责任”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变化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加强,B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状态;
D错误,材料现象与经济全球化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14.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时,北方各州代表想让国会有管理贸易的权力;但是,南方各州反对,他们害怕国会运用这个权力来结束奴隶买卖。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这个方案( )
A.体现了美国宪法民主的精神
B.以妥协折中的方式维持了美国统一
C.彰显了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充分暴露了美国奴隶社会的本质
【答案】B
【知识点】美国1787年宪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方案体现了南北各州双方通过妥协的方式达成共识,以维护美国的统一,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宪法民主精神,材料中的方案最终搁置,不利于民主的发展;
C错误,材料中“1808年”之前不再谈论禁止奴隶买卖,不能看出美国结束奴隶制的意愿;
D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1787年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即国会在1808年之前不会讨论禁止奴隶买卖”。
15.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知识点】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等信息分析可知,史书由私人撰著到国家修撰皇帝参与、宰相主持,凸显了明显的政治性,C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不利于史书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汉史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
16.(2020·新课标Ⅱ)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
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
我国在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1978年我国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C排除;
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对外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78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中国引进技术的资金创造了条件。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隆庆时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列出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已所有这一切,促使着一个个地域性商帮在全国各地先后崛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
材料二: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该研究证实,在历史上有商帮兴起的县,当地居民自主创业的概率、选择以私营企业雇主以及自营劳动者为职业的概率均有提升。换言之,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
——摘编自周黎安《明清商帮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商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交通改善和商运路线的扩展;地域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商业竞争的需要;宗族和地域观念的增强。
(2)影响: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向“求富”转变;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激励了商帮兴起地的自主创业精神。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明代后期,蚕桑、棉花、茶叶、丝绸、棉织、陶瓷、玉石、刻书印书、造船、酿酒等生产不断发展;明中期以前的商品流通主要是奢侈品或区域调剂式的流通,其后主要以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棉花棉布、丝绸等太宗商品为主”得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域性经济差异、商业竞争及地域宗族观念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明清商帮的活跃在当时引发了‘竞以求富为务’‘吾郡或右贾而左儒’的价值观念转变,孕育了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四民皆本’(“五、农、工、商”称为四民)的学术思潮”得出: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向“求富”转变;促进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的兴起;根据材料“即历史上商业繁荣、商帮组织活跃,所形成的传统商业文化鼓励着当代居民的创业行为”得出:激励了商帮兴起地的自主创业精神。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壮大、冲击传统统治秩序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1)原因: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交通改善和商运路线的扩展;地域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商业竞争的需要;宗族和地域观念的增强。
(2)影响: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向“求富”转变;带动了当地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经世致用”学术思潮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激励了商帮兴起地的自主创业精神。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商帮的兴起,涉及原因及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低。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材料二: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得出: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根据“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及“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得出: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根据“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出: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得出: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根据“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得出: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根据材料可从发展人文主义和把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做准备。
故答案为:(1)不同:文艺复兴宣传希腊文化和异教文化,宗教改革则反对异教文化;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与原基督教会仍有联系,宗教改革则要摆脱原基督教会的控制。
(2)理由: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甚至还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
(3)影响: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九品中正制瓦解后,在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答案】(1)特点: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尚不完善。原因: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非科举选官方式大量存在。
(2)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得出: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根据“《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得出: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科举制尚不完善。
原因:根据“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得出: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其他选官方式大量存在。
(2)变化:根据“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仕伍”、“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得出: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程序进一步完善,录取人数增加,严密考试方法,由此得出: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扩大官僚队伍、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激发知识分子参政热情、及促进儒学的普及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特点: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绝对优势;科举选拔的人数较少;尚不完善。原因:士族子弟拥有社会和文化优势;平民教育不够发达;非科举选官方式大量存在。
(2)变化:科举取士身份限制放宽;科举考试进一步完善和严密。影响:改变了官僚队伍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化。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0.材料: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论述:西周时期,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秦代,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构成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总结: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提取论点,例如:根据材料“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得出: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配合、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论题:同一时期的若干制度是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论述:西周时期,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秦代,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相互配合,构成中央集权制的核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总结: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的各项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