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高考】纲要(下)专题四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高考真题+模拟题训练 (原卷板+解析版)
专题四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高考真题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2022 江苏)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财富,他们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相较于之前封建神学认为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这表明人文主义者更加重视现实世界的时间,珍惜时间,把握当下,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珍惜时间、重视现实,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排除A项;
材料明确提到人文主义者“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但不能表明人文主义者专业从事人文研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
故选:C。
2.(2022 湖北)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解析】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间是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根据材料“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伴随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D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英国上映的意大利戏剧数量较大,未涉及其他国家的戏剧作品,不能说明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排除B项;
材料主旨是人文主义传播的影响,未体现政治变革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
3.(2022 广东)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且发明了望远镜,符合材料“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描述,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4.(2022 山东)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18世纪,英国一些思想家认为不应该用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理性来构建未来国家和设计未来社会,而应该使每个人参与到国家经济生活中,强调个人价值和经济生活的作用,故C正确;
题干中未提及社会变革的相关内容,故排除 A;
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尤指经济层面,即要求实行自由主义,题干信息与其无关.故排除 B:
社会分工是指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材料中并未涉及,故排除 D。故选:C。
5.(2022 浙江)没有巨富与极贫,“不大的一块田地,宅旁有一座花园,一个水声潺潺的泉眼,再加上一片小树林”,是他宣示的社会理想。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阅读其作品,感受其思想,他称得上是( )
①人民主权捍卫者
②浪漫主义之父
③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
④文艺复兴先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学者向往田园式的生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其主张社会相对公平,反对当时大部分国家政府的执政方式,认为人类只有、平等,这是卢梭的主张,其主张主权在民,是浪漫主义之父,①②正确,A项正确;
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③错误,排除B、D项;
卢梭生活在启蒙运动时期,而非文艺复兴先驱,④错误,排除C项。
故选:A。
6.(2022 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解析】从材料中“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明显可以看出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而且凸显出了民族意识,反映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在法国得到传播,文艺复兴时期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A是最符合题干的;材料信息看不出摆脱宗教束缚,B排除;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材料体系不出来,C排除;
“人民主权”学说是在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和材料时间不符,D排除。
故选:A。
7.(2022 湖南)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恩格斯肯定卢梭思想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卢梭是启蒙思想家中的激进者,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私有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代议制是不彻底的,因此他提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反映出卢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社会主义运动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由此可知,材料是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社会契约论,故B项错误;
孟德斯鸠主张分权与制衡,卢梭没有这一思想,故C项错误;
卢梭不主张废除财产私有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8.(2021 重庆)15﹣16世纪,佛罗伦萨一年有数十个宗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类似的“狂欢节”活动在意大利风行一时。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 )
A.狂欢演出成为娱乐主流 B.教会引导市民文化品味
C.节日庆典巩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
【解析】题干“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体现人们参加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故D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与宗教信仰关系不大,故排除C。
故选:D。
9.(2021 河北)意大利人阿尔贝蒂(1404﹣1472年)在《论绘画》中写道:“我不知道完美的绘画作品在镜子里看起来是如何优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每一个缺点在镜子里看起来格外明显。因此,取自自然中的作品应该根据镜子的建议加以修正。”这表明,当时( )
A.艺术创作注重展现内心世界
B.现实主义画派渐趋成熟
C.绘画技法追求光和色的结合
D.理性意识影响艺术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取自自然”、“根据镜子的建议加以修正”可知,反映了自然科学理性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D项正确;
“注重内心世界”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故A项错误;
“现实主义画派”注重批判现实,故B项错误;
“追求光与色”属于印象派的风格,故C项错误。
故选:D。
10.(2021 湖北)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
A.禁欲观念的消亡 B.实用主义的流行
C.人文主义的兴起 D.启蒙思想的传播
【解析】根据“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可知这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从而肯定自我,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兴起,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并不是禁欲观念的消亡、实用主义的流行,排除AB项;
启蒙思想的传播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项。
故选:C。
11.(2021 辽宁)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和地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意大利的学校教授各种知识,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
材料与近代化的教育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
科技革命发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这种学校涉及教会法规,说明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故C项错误。
故选:D。
12.(2021 山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
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
故选:A。
13.(2021 广东)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解析】材料“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体现了德国艺术家的关注点从宗教到人的现实生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兴起,故B正确;
A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时间为17——18世纪,排除;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1517年,排除C;
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憧憬美好未来,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排除D。
故选:B。
14.(2021 湖南)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受进步史观的影响,相信自己会比前人更加出色,将在各个方面超过前人,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历史的延续,故C项错误;
“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15.(2021 浙江)一位启蒙思想家论证了人民的革命权,提出了“多数原则”,认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同意即可被视为全体人民的同意,政府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础。这位思想家( )
A.创立了自然神论
B.系统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影响了英国等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
【解析】材料是对社会契约论的描述,是英国霍布斯的主张,这一主张影响了英国等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D正确;
自然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A排除;
B是孟德斯鸠的成就,排除;
C是卢梭的成就,排除。
故选:D。
16.(2023 德州模拟)近代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许多金匠、石匠、木匠和其他那些可怜的工资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优秀的神学家”的社会现象。这场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金匠、石匠、木匠等变成了神学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产生的加尔文新教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简化宗教仪式,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手工业者加入加尔文教,B项正确;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科学革命强调“科学与实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17.(2023 浙江二模)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写到:“教皇除宣告或证明罪孽已由神赦免外,他本人不能赦免任何罪过。至多仅仅有权在为自己保留裁决的案件中为人赦罪。即使如此,如果他的权力遭到否认,这种罪仍然未得赦免。”该提纲( )
A.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B.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C.加深了基督教会东、西两大派别间分歧
D.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
【解析】材料“教皇除宣告或证明罪孽已由神赦免外,他本人不能赦免任何罪过。至多仅仅有权在为自己保留裁决的案件中为人赦罪。即使如此,如果他的权力遭到否认,这种罪仍然未得赦免”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诉求,B正确;
AC和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D是启蒙运动,排除。
故选:B。
18.(2023 浙江二模)“他……是启蒙哲学家的弟子,因此他痛恨封建制度、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的不容忍……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属于法国大革命的人物。”“建立大帝国时,他的大陆政策激起他的权利欲,从而使一切幡然改观。”材料中的“他”( )
A.传播启蒙思想,受到欧洲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B.受启蒙思想影响,发动推翻沙皇统治的起义
C.颁布《宅地法》,赢得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
D.主张“铁血政策”,决心通过武力统一国家
【解析】材料“因此他痛恨封建制度、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的不容忍……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属于法国大革命的人物”指的是拿破仑,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受到欧洲各国革命者的欢迎,A正确;
BCD均和拿破仑无关,排除。
故选:A。
19.(2023 福州模拟)美国学者房龙在《西方美术简史》中这样写道:“与过去一样,人们一如既往地信仰上帝,但是他们也希望成为华丽生活场景的一部分。”这段文字描述了14、15世纪的西欧人( )
A.公共理性的萌芽 B.公民意识的高涨
C.世俗趣味的苏醒 D.个性表现的放纵
【解析】根据材料“与过去一样,人们一如既往地信仰上帝,但是他们也希望成为华丽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提出追求现世幸福,鼓励探索世界,材料反映14、15世纪的西欧人在坚持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追求世俗生活的趣味,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理性,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公民意识,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个性的放纵,排除D项。
故选:C。
20.(2023 大理州模拟)恩格斯曾把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和17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革命并列为反封建制度的“三次大决战”。这是因为德国宗教改革( )
A.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和封建制度
B.加速了西欧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C.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迅速形成
D.克服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二元对立
【解析】根据材料“恩格斯曾把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和17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革命并列为反封建制度的‘三次大决战’。”可知,德国宗教改革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提出了宗教事务自治、政教职能分离以及教会服从世俗权力等进步思想观念,客观上推动着教会向社会领域的回归,加速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B项正确;
德国宗教改革未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和封建制度,还依赖世俗封建势力,排除A项;
此时西欧民族国家主要还是封建国家,对西欧封建势力冲击不是特别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所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路德教把神性与人性融为一体,使人精神获得自由。这是宗教层面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21.(2022 江苏)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工人采取了和平手段进行政治活动,其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合法政治权利,B项正确;
早在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推翻英国君主专制并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是1848年,排除C项;
实施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而不是“协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22.(2022 广东)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
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解析】根据材料“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并结合所学可知,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民主比较脆弱,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保守性,C项正确;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结构,帝国并不松散,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德国的国家结构,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德国内部个人权利问题,没有体现对外政策,排除B项;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实权,君主制度并不脆弱,排除D项。
故选:C。
23.(2022 浙江)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美国宪法制定过程中大州与小州之间存在矛盾,最终双方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即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照人口总数分配,分别照顾了小州和大州利益,调节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制约与平衡”原则,故D项正确;
A项是美国的外交原则,排除;
B项强调的是无产阶级争取普选权的原则,排除;
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经济政策,强调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排除。
故选:D。
24.(2022 湖南)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是十三个州共同努力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因而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而德国则是在普鲁士主导下实现统一的,因此普鲁士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C正确;
材料和人民的自愿选择无关,而且德国普鲁士之外的小邦也不会自愿让渡自己的权力给普鲁士,排除A项;
BD项不符合美国,排除BD。
故选:C。
25.(2022 浙江)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解析】英国在17世纪末以前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不是共和国,A错误;
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18世纪中期内阁制正式形成,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形成,BD错误;
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正确。
故选:C。
26.(2021 河北)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解析】材料中的“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均是为了防止某个州对联邦政府施加影响,这有助于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故A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了对内部势力的防范,不是外部势力,故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对联邦政府权力的保障,而不是对各州,故C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D。
故选:A。
27.(2021 海南)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美独立革命前夕,北美人民掀起了反茶浪潮,将茶看作英国压迫的象征,茶的消费因此受到冲击;相反,咖啡被北美人民视为爱国和 自由的象征,所以材料中的消费趋向是美利坚民族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与之相关的事件是北美独立战争,故选D;
北美独立战争是 1775~1783年,与1787年制宪会议无关,排除A项;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其中汉诺威、葡萄牙为英普的盟友,法奥俄的盟友则为西班牙、萨克森、瑞典,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所以又称英法七年战争。其中发生在北美地区的英国针对法国及印第安的战争称为法国和印第安战争——这是美国的通俗说法,是以英国的两个主要敌人来命名的,该事件与美国独立战争无关,排除B项;
1812年是19世纪,排除C项。
故选:D。
28.(2021 广东)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解析】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是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个光辉节点。材料中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
B项,材料中“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众的主权在民观念并没有淡化。故B项错误。
C项,材料中“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公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君主派与共和派势均力敌,法国的代议制度道路曲折。故C项正确。
D项,三权分立制度,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材料中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故选:C。
29.(2021 乙卷)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解析】材料体现法国通过立法,把部分家族管理中不合理的做法改为国家管理,故B正确;
A选项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表述错误,排除;
材料主治并未涉及男女政治地位的内容,排除C项;
材料中政府强制干预家庭和家族内部事务,显然是国家高于家族,排除D项。
故选:B。
30.(2021 湖南)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最高法院对国会的约束,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可知,《法官法》给予了最高法院更多的裁量权,体现出了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故B项正确;
“压制政府”一词用法过于绝对,材料体现的是“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故C项错误;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说法不妥当,材料体现的是三权分立体制的一次内部调整,故D项错误。
故选:B。
31.(2021春 深州市校级期末)林肯在 1854 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这段话表明,林肯( )
A.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
B.主张限制奴隶制
C.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奴隶制
D.从经济角度否定奴隶制
【解析】A.材料没有直接说明要废除奴隶制。
B.材料也不能看出限制奴隶制。
C.可以看出,林肯是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来批判奴隶制度。
D.没有从经济学角度来否定奴隶制度。
故选:C。
32.(2020 北京)19世纪70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①“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材料中“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和材料没有关系。
故选:A。
33.(2023 潍坊一模)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该学者强调( )
A.长期分裂阻碍德意志工业化
B.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有待加强
C.自由放任政策存在严重缺陷
D.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1841年……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可知,1841年德意志仍然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这不利于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进程,A项正确;
材料并非强调德意志的民族认同意识,排除B项;
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放任政策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未强调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34.(2023 酒泉模拟)如图反映了美国总统权力变化情况。这一消长过程( )
A.受到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B.表明权力制衡机制遭到冲击
C.致使议会的立法权力日渐式微
D.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一致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美国总统的权力不断的波动。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由于受到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影响,B正确;
A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B。
35.(2023 浙江二模)2022年10月25日,刚刚当选为英国保守党(现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党首的里希 苏纳克在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正式任命,成为英国最近七周之内的第三位首相。此前,鲍里斯 约翰逊和伊丽莎白 特拉斯皆因党内“逼宫”,被迫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首职务,随即自动卸任英国首相。造成“2022年英国政坛大地震”的制度性因素是( )
A.等级君主制 B.责任内阁制 C.三权分立制 D.议会共和制
【解析】材料“接受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正式任命”“被迫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首职务,随即自动卸任英国首相”体现的是责任内阁制,B正确;
ACD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36.(2023 茂名一模)19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认为,英国议会制度非常好,它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东西。如果选民扩大到“自私自利的大众”并实行多数人统治,就必然导致暴力、腐败、混乱、恐怖、信仰丧失、战争和军事独裁。这表明保守主义政治家意在( )
A.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实现社会的转型
C.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保持贵族的统治
【解析】A.材料不涉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问题,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议会制度的好处,强调的是贵族依然占据优势地位的好处,并非强调社会转型问题,排除;
C.材料的主张不利于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
D.根据“如果选民扩大到‘自私自利的大众’并实行多数人统治,就必然导致暴力、腐败、混乱、恐怖、信仰丧失、战争和军事独裁”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主张保持英国贵族政治的传统,反对将民主权力扩展到大众,D正确。
故选:D。
37.(2023 宜川县校级一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是人民代表机构,建立在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基础上。但是,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多数代表的同意,而联邦议会则由君主任命的各邦代表组成。这反映出德意志( )
A.逐渐走上了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
B.传统政治与民主政治交织
C.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挤压和否定
D.分权制衡的原则得到贯彻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意志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特征,但是作用较小,贵族依然在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新旧政治碰撞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传统政治与民主政治交织,B项正确;
德意志没有走上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而是在统一之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排除A项;
虽然材料涉及“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多数代表的同意”,但由此不能得出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挤压和否定这一结论,排除C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38.(2023 白山一模)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内阁首相佩兰关于国防大臣人选的建议,侧兰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愤而任命巴思伯爵组阁,巴思伯爵得不到下院支持,最终辞职。乔治二世只好再请佩兰等人复职。佩兰内阁复职后,立刻对国王提出苛刻条件。佩兰等人的行动创下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这一情况表明,英国( )
A.内阁制在斗争中不断完善
B.权力中心已转移到议会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国王权力受到全面限制
【解析】材料“乔治二世只好再请佩兰等人复职。佩兰内阁复职后,立刻对国王提出苛刻条件。佩兰等人的行动创下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等信息体现英国内阁制度通过斗争的形式不断发展完善,故A正确;
《权利法案》颁布后,权力中心已转移到议会,故排除B;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39.(2023 濮阳一模)1832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在其游记中写道:“总之在要求执行的快捷或想法的连贯的所有事业上,人们都会感觉到中央集权在美国的缺乏。”这一言论反映出美国( )
A.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B.政府政策缺乏一定连续性
C.行政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分权政治影响了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材料“总之在要求执行的快捷或想法的连贯的所有事业上,人们都会感觉到中央集权在美国的缺乏”及所学知识可得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地方有一定的权力,由于地方分权的分权政治,中央不能直接插手地方事务,使需要快速执行的事务受到拖延,影响了行政效率,C项正确;
材料强调地方分权政治下行政效率受到影响,并非中央集权被削弱,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不是在说政府的政策缺乏一定连续性,而是各项事务无法快速执行,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力受到限制,而是需要快速执行的事务不能快速进行,排除D项。
故选:C。
40.(2023 大庆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治维新之于日本“有如英国革命之于英国,法国革命之于法国”,而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王政复古”后的日本“获得了一个愿意并能够实施改革的领导集团”。在此,该学者强调( )
A.明治维新的革命色彩 B.西学东渐的主要价值
C.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D.传统体制的土崩瓦解
【解析】根据材料“有如英国革命之于英国,法国革命之于法国”“获得了一个愿意并能够实施改革的领导集团”可知,有学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有一个愿意并能够实施改革的领导集团,这是在强调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C项正确;
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革命,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西学东渐和日本学习西方,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日本传统体制的崩溃,排除D项。
故选:C。
二.材料题(共8小题)
41.(2022 天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如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如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解析】(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该时期为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体制时期,政治上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思想上古希腊先哲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化学术上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该时期为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思想上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文化上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
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该时期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该时期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国民崇尚理性;同时科学革命开启。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思想上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推动了绘画的发展。
(2)本题是对历史方法的考查,“小史”是对具体历史的撰述;应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历史实物为内容,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还要对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做到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注意文章结构合理,语言简清流畅,做到图文配合。
故答案为:
(1)背景: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2)方法:唯物史观的指导;围绕一个历史事物展开;特定的历史时空定位,时序清晰,前后关联紧密;历史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具体,史论结合;结构合理,语言简清流畅。图文配合。
42.(2021 浙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 I.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请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但丁.形式:根据“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可知初期“三杰”主要是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根据“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可知莎士比亚则是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2)国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拓展他们已知世界”指的是新航路开辟,最前沿的两个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根据“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主要是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
故答案为:
(1)先驱:但丁。
形式: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歌颂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2)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影响:证明了人具有认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激发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
43.(2023 浙江二模)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
(2)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
(3)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
【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科学分析: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无产阶级。
(2)根据材料“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可概括出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写具体的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也可得1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写出具体史实如英国妇女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定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性也可得分);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3)根据材料“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
故答案为:
(1)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科学分析: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无产阶级。
(2)唯物史观。
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写具体的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也可得1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但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写出具体史实如英国妇女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定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性也可得分);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3)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
44.(2023 沈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他认为,“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是交换活动,交换的本质是相互依赖,“一方以购入获利,另一方则以出售获利,一切联合均以相互需要为基础”。与之相反,“征服精神”是排外的、敌对的,是一方获利,另一方必然受损的“零和关系”。
在孟德斯鸠看来,“商业精神”有着天然的进步意义:首先,交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商业精神”就代表了启蒙。其次,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交往的实践,技术以及航海技能的发展得益于航海实践,实践破除了迷信,带来了真知。再有,商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诞生于逆境,并饱受折磨,而商业本身不仅助人摆脱逆境,塑造安全和丰裕的生存空间,而且也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张弛《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商业精神”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德斯鸠有关“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核心。
【解析】(1)意义:根据材料“首要特质是和平”可知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根据材料“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交往的实践,技术以及航海技能的发展得益于航海实践”可知商业行为促进各国人民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互通有无;根据材料“交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可知商业实践破除迷信,带来真知,实现思想启蒙;根据材料“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可知商业精神是孕育自由的土壤,有利于推动民主进程。
(2)时代背景:结合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可知波旁王朝君主专制加强,对外扩张;结合17﹣18世纪经济的特点可知重商主义盛行;结合启蒙运动的背景可知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发展。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故答案为:
(1)意义: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行为促进各国人民交往,促进文化交流,互 通有无;商业实践破除迷信,带来真知,实现思想启蒙;商业精神是孕育自由的土壤,有利 于推动民主进程。
(2)时代背景:波旁王朝君主专制加强,对外扩张;重商主义盛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发展。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45.(2023 弥勒市校级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材料二: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国家体制及其弊端。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德两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解析】(1)体制:根据材料“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可知,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
弊端:根据材料“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可知,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
(2)地位:依据材料“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得出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掌握司法权的最高法院相制衡;依据材料“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得出德国议会掌握一定的立法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故答案为:
(1)制度:邦联制。弊端: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阻碍美国经济的发展。
(2)地位: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掌握司法权的最高法院相制衡;德国:议会掌握一定的立法权,受帝国皇帝控制。
46.(2023 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纪60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 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
(2)结合材料二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
【解析】(1)态度:根据材料“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且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背景知识可以分析得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摧毁其以示对专制的打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民众民主意识提高。根据材料“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可以得出国王路易十八主张恢复其为王室的居所。专制王朝复辟,以此彰显王权。根据材料“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得出拿破仑和路易 菲利普主张将凡尔赛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凡尔赛宫体现法国历史,构建民族认同;展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解读: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且结合所学有关法德关系的一战、二战相关史实,可以看出二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与复仇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上矛盾尖锐,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结合战争与文化遗产价值相关的认识所学,得出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故答案为:
(1)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凡尔赛的宫殿和花园。凡尔赛宫是王权的象征,摧毁其以示对专制的打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民众民主意识提高。
国王路易十八主张恢复其为王室的居所。专制王朝复辟,以此彰显王权。
拿破仑和路易 菲利普主张将凡尔赛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凡尔赛宫体现法国历史,构建民族认同;展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二战前,凡尔赛宫是法德对抗与复仇的标志与象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德在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地上矛盾尖锐,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导致法德之间长期仇视和战争,给欧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凡尔赛宫成为人们敬畏历史、向往和平的记忆之场。保护凡尔赛宫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缅怀历史、珍惜和平,警示人们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荣。
47.(2022 辽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一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 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 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 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
【解析】(1)史实依据:根据材料一“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肯在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时,坚定勇敢地领导联邦进行了一场4年内战,捍卫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践行了美国平等、自由的传统,奋力与破坏势力作斗争,不仅废除了残忍的奴隶制度,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平,即使是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故将他称之为“伟大的解放者”。
(2)根据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一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和“埃里克 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 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并结合所学可知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林肯在内战中追求的首要目标不是废除奴隶制,而只是保存联邦,为了保存联邦,林肯可以在废认为奴问题上做出让步,更愿意推动一种由州政府启动的、渐进的、对奴隶主带有经济补偿的废奴措施。故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一是对内战爆发初期林肯废除奴隶制的思想变化,二是林肯废奴思想的不彻底性。
故答案为:
(1)“伟大的解放者”史实依据:林肯在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时,坚定勇敢地领导联邦进行了一场4年内战,捍卫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践行了美国平等、自由的传统,奋力与破坏势力作斗争,不仅废除了残忍的奴隶制度,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平。
(2)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一是对内战爆发初期林肯废除奴隶制的思想变化,二是林肯废奴思想的不彻底性。
48.(2022 浙江)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 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材料二、“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摘编自[美]斯科特 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材料三
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定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
——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西欧卷》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
【解析】(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十二铜表法》。贡献:根据材料“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所学知识可得,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根据材料“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及所学知识可得,奠定了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原因:根据材料“‘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可归纳出,旧法律弊端重重;根据材料“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可归纳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关系:根据所需知识可得,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是启蒙原则法律化。
(3)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德意志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阐释: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规律:本小问相对较为开放,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德;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
故答案为:
(1)名称:《十二铜表法》。
贡献:斯多亚学派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观念;奠定了罗马法的哲学(思想)基础;西塞罗是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推动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原因:旧法律弊端重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需要巩固;传播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关系:启蒙原则法律化。
(3)政体:君主立宪制。
阐释: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皇帝权力很大,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德国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则次之。
规律:法制文明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国德;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过程。
第1页(共1页)专题四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高考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2022 江苏)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 )
A.追求经济利益 B.专业从事人文研究
C.重视现实世界 D.摆脱宗教信仰影响
2.(2022 湖北)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许多剧院不断上演富有意大利特色的戏剧。据统计,到1650年共有563部意大利戏剧在英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就是在意大利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此可以看出( )
A.意大利的戏剧艺术水平高超
B.英国戏剧善于借鉴和创新
C.英国政治变革影响戏剧创作
D.人文主义逐步传播到英国
3.(2022 广东)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
4.(2022 山东)18世纪的一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社会。这表明他们( )
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
5.(2022 浙江)没有巨富与极贫,“不大的一块田地,宅旁有一座花园,一个水声潺潺的泉眼,再加上一片小树林”,是他宣示的社会理想。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他的思想启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阅读其作品,感受其思想,他称得上是( )
①人民主权捍卫者
②浪漫主义之父
③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奠基者
④文艺复兴先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2 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7.(2022 湖南)恩格斯说:“这一观念特别是通过卢梭起了一种理论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种实际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仍然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这一观念”指的是( )
A.对人类不平等的批判 B.对社会契约论的肯定
C.对分权与制衡的强调 D.对财产私有制的否定
8.(2021 重庆)15﹣16世纪,佛罗伦萨一年有数十个宗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类似的“狂欢节”活动在意大利风行一时。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 )
A.狂欢演出成为娱乐主流 B.教会引导市民文化品味
C.节日庆典巩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
9.(2021 河北)意大利人阿尔贝蒂(1404﹣1472年)在《论绘画》中写道:“我不知道完美的绘画作品在镜子里看起来是如何优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每一个缺点在镜子里看起来格外明显。因此,取自自然中的作品应该根据镜子的建议加以修正。”这表明,当时( )
A.艺术创作注重展现内心世界
B.现实主义画派渐趋成熟
C.绘画技法追求光和色的结合
D.理性意识影响艺术发展
10.(2021 湖北)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
A.禁欲观念的消亡 B.实用主义的流行
C.人文主义的兴起 D.启蒙思想的传播
11.(2021 辽宁)15世纪,意大利兴办了一种寄宿学校,学校的学生以贵族子弟为主,也招收并资助有才华的贫苦学生,男女同校。教学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教会法规、数学、几何、历史、音乐、体操、舞蹈、游泳等。这表明意大利( )
A.建立了近代化教育制度
B.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
C.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思想解放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
12.(2021 山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13.(2021 广东)15世纪下半叶,德国艺术家逐渐减少了从圣徒中选择创作主题。骑士、商队、城市市场、大学生活、士兵行军和野营等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作品中。这反映德国( )
A.理性主义的产生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宗教改革的开始 D.浪漫主义的发展
14.(2021 湖南)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
A.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15.(2021 浙江)一位启蒙思想家论证了人民的革命权,提出了“多数原则”,认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同意即可被视为全体人民的同意,政府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础。这位思想家( )
A.创立了自然神论
B.系统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影响了英国等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
16.(2023 德州模拟)近代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许多金匠、石匠、木匠和其他那些可怜的工资劳动者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优秀的神学家”的社会现象。这场运动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7.(2023 浙江二模)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写到:“教皇除宣告或证明罪孽已由神赦免外,他本人不能赦免任何罪过。至多仅仅有权在为自己保留裁决的案件中为人赦罪。即使如此,如果他的权力遭到否认,这种罪仍然未得赦免。”该提纲( )
A.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B.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C.加深了基督教会东、西两大派别间分歧
D.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
18.(2023 浙江二模)“他……是启蒙哲学家的弟子,因此他痛恨封建制度、社会的不平等、宗教的不容忍……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属于法国大革命的人物。”“建立大帝国时,他的大陆政策激起他的权利欲,从而使一切幡然改观。”材料中的“他”( )
A.传播启蒙思想,受到欧洲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B.受启蒙思想影响,发动推翻沙皇统治的起义
C.颁布《宅地法》,赢得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
D.主张“铁血政策”,决心通过武力统一国家
19.(2023 福州模拟)美国学者房龙在《西方美术简史》中这样写道:“与过去一样,人们一如既往地信仰上帝,但是他们也希望成为华丽生活场景的一部分。”这段文字描述了14、15世纪的西欧人( )
A.公共理性的萌芽 B.公民意识的高涨
C.世俗趣味的苏醒 D.个性表现的放纵
20.(2023 大理州模拟)恩格斯曾把16世纪的德国宗教改革和17世纪的英国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革命并列为反封建制度的“三次大决战”。这是因为德国宗教改革( )
A.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和封建制度
B.加速了西欧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C.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迅速形成
D.克服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二元对立
21.(2022 江苏)1792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组织“伦敦通讯会”通过发展会员、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发动群众,同时与“宪法知识会”等资产阶级改革团体协调活动。该组织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是( )
A.推翻英国君主专制 B.争取合法政治权利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22.(2022 广东)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
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23.(2022 浙江)历史进程中的变革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美国制宪会议中,围绕代表权问题,州权主义者不愿屈从“大州支配”,以小州退出联邦同大国结盟相要挟;国家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宣布大州“不会在任何其他方案上结盟”,声称如果小州脱离联邦,就不惜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双方最终在参众两院议席分配比例等问题上达成妥协。这一结果体现了( )
A.“孤立主义”原则 B.《人民宪章》原则
C.“自由放任”原则 D.“制约与平衡”原则
24.(2022 湖南)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人民的自愿选择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5.(2022 浙江)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26.(2021 河北)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
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27.(2021 海南)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
28.(2021 广东)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29.(2021 乙卷)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
A.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
30.(2021 湖南)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1.(2021春 深州市校级期末)林肯在 1854 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这段话表明,林肯( )
A.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
B.主张限制奴隶制
C.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奴隶制
D.从经济角度否定奴隶制
32.(2020 北京)19世纪70年代开始,俾斯麦制定政策,统一铁路管理,提高关税,抵制欧美廉价工业品和俄国廉价谷物的输入,得到大地主、大工业家的一致支持。德国的政策从“铁和血”转变为“铁和谷”。这一变化( )
①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有利于德国工业化的推进
③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战略
④结束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传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3.(2023 潍坊一模)1841年,某学者指出:“(德意志)还不能编制棉纱和麻纱以适应它自己的需要,还没有能从热带地区直接输入它所需要的殖民地产品,用它自己制造的工业品来偿付,还没有能用它自己的船只来经营这类贸易,还没有方法来保护它自己的国旗,还没有完善的内河、运河和铁路运输系统。”该学者强调( )
A.长期分裂阻碍德意志工业化
B.德意志民族认同意识有待加强
C.自由放任政策存在严重缺陷
D.近代交通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性
34.(2023 酒泉模拟)如图反映了美国总统权力变化情况。这一消长过程( )
A.受到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B.表明权力制衡机制遭到冲击
C.致使议会的立法权力日渐式微
D.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一致
35.(2023 浙江二模)2022年10月25日,刚刚当选为英国保守党(现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党首的里希 苏纳克在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正式任命,成为英国最近七周之内的第三位首相。此前,鲍里斯 约翰逊和伊丽莎白 特拉斯皆因党内“逼宫”,被迫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首职务,随即自动卸任英国首相。造成“2022年英国政坛大地震”的制度性因素是( )
A.等级君主制 B.责任内阁制 C.三权分立制 D.议会共和制
36.(2023 茂名一模)19世纪英国保守主义政治家认为,英国议会制度非常好,它虽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东西。如果选民扩大到“自私自利的大众”并实行多数人统治,就必然导致暴力、腐败、混乱、恐怖、信仰丧失、战争和军事独裁。这表明保守主义政治家意在( )
A.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实现社会的转型
C.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保持贵族的统治
37.(2023 宜川县校级一模)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是人民代表机构,建立在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基础上。但是,帝国议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多数代表的同意,而联邦议会则由君主任命的各邦代表组成。这反映出德意志( )
A.逐渐走上了和平渐进的发展道路
B.传统政治与民主政治交织
C.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挤压和否定
D.分权制衡的原则得到贯彻
38.(2023 白山一模)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内阁首相佩兰关于国防大臣人选的建议,侧兰带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愤而任命巴思伯爵组阁,巴思伯爵得不到下院支持,最终辞职。乔治二世只好再请佩兰等人复职。佩兰内阁复职后,立刻对国王提出苛刻条件。佩兰等人的行动创下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这一情况表明,英国( )
A.内阁制在斗争中不断完善
B.权力中心已转移到议会
C.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国王权力受到全面限制
39.(2023 濮阳一模)1832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在其游记中写道:“总之在要求执行的快捷或想法的连贯的所有事业上,人们都会感觉到中央集权在美国的缺乏。”这一言论反映出美国( )
A.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B.政府政策缺乏一定连续性
C.行政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
D.分权政治影响了行政效率
40.(2023 大庆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治维新之于日本“有如英国革命之于英国,法国革命之于法国”,而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王政复古”后的日本“获得了一个愿意并能够实施改革的领导集团”。在此,该学者强调( )
A.明治维新的革命色彩 B.西学东渐的主要价值
C.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D.传统体制的土崩瓦解
二.材料题(共8小题)
41.(2022 天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如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如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42.(2021 浙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 I.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请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43.(2023 浙江二模)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论断,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进入动荡变革时期。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历史”形成的论述,分别概述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作用。分析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这一世界历史现象的科学论断。
(2)指出材料二中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结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评析“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的表现?
(3)1985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世界历史特征。
44.(2023 沈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孟德斯鸠的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是一组核心概念。他认为,“商业精神”的首要特质是和平:商业是交换活动,交换的本质是相互依赖,“一方以购入获利,另一方则以出售获利,一切联合均以相互需要为基础”。与之相反,“征服精神”是排外的、敌对的,是一方获利,另一方必然受损的“零和关系”。
在孟德斯鸠看来,“商业精神”有着天然的进步意义:首先,交往拓宽眼界,丰富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商业精神”就代表了启蒙。其次,知识的进步来源于交往的实践,技术以及航海技能的发展得益于航海实践,实践破除了迷信,带来了真知。再有,商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诞生于逆境,并饱受折磨,而商业本身不仅助人摆脱逆境,塑造安全和丰裕的生存空间,而且也是一种限制政治权力的有效手段。
——摘编自张弛《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商业精神”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德斯鸠有关“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核心。
45.(2023 弥勒市校级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材料二: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国家体制及其弊端。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德两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46.(2023 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凡尔赛宫:标志与象征
材料一 凡尔赛位于巴黎西南郊。17世纪60年代,为远离暴乱频发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1789年10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
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但最终被议会以“凡尔赛宫是祖国的财产”为由制止。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法国大革命以来长达十年的混乱状态。拿破仑提过对凡尔赛宫的规划:(我)将使其成为我们取得的胜利和我们民族的荣耀的永恒丰碑,雄踞于欧洲首都的大门前,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参观。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复凡尔赛宫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时复辟王朝无力对凡尔赛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一计划搁置下来。
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国王路易 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的不同态度。
(2)结合材料二法德关系的史实,对凡尔赛宫遗产价值进行解读。
47.(2022 辽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肯对美国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其遇害后所产生的“伟大的解放者”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标准的美国历史叙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界开始挑战这一叙事。七十年代“新美国史学”流派出现,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也注意挖掘相关档案文献材料进行研究。随着八、九十年代州权主义的抬头,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受到颠覆性质疑。埃里克 方纳认为,林肯一方面提倡自由劳动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认可奴隶制在南方的存在,这说明内战与解放奴隶并不直接相关。芭芭拉 菲尔兹也认为,内战中真正启动废奴进程的不是那些写在国会或总统文献上的文字,而是来自那些为争取自由而采取“主动行动”的奴隶。
——摘编自(美)埃里克 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伟大的解放者”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学界对林肯评价变化的原因。
48.(2022 浙江)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需要。管窥西方法制演进,立足国情,借鉴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斯多葛学派(斯多亚学派)关于普遍人性和普世性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产生巨大影响。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通过几个世纪的实践,他们创造出一套浩瀚无边、既系统又灵活的法典,架构出大多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法律体系的主干与分支。
——引自[美]乔纳森 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材料二、“旧制度”下的法国法律长期被一系列疑难杂症伤害,比如司法管辖权重叠,诉讼程序缓慢且昂贵。为了纠正这种状况,拿破仑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耗费了两年多时间讨论司法改革问题。其成果便是一部全新的法国《民法典》。它以6世纪的罗马法和另一些法律为蓝本,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编入法典中,在字面上将封建残余和王室特权废除了。
——摘编自[美]斯科特 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材料三
从形式上说,帝国是原德意志邦国王侯统治者的联盟,1871年的帝国宪法实际上是王侯之间签定的条约。按照宪法的规定,皇帝享有极大的权力,他掌管外交和军队,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行政权力,有权解释宪法。帝国建立了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作为上议院,代表各邦,成员由各邦君主任命;作为下议院的帝国议会则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对于由俾斯麦一手奠定的帝国宪制,有学者评论其极为“粗拙”;有人认为它“适合1870年的德意志”。
——摘编自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西欧卷》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名称。结合所学,概述斯多亚学派对罗马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拿破仑编纂《民法典》的原因,概括该法典与启蒙原则的关系。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该“帝国宪法”确立的政体。对于“帝国宪制”“极为‘粗拙’”的观点,请结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帝国宪法”的内容予以阐释。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西方法制演进的规律。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